单元 | 内容 | 说课人 | 时间 |
第一单元 | 1《古诗二首》2《心中那盏灯》3《我和春联》4《故乡的元宵》5《元宵习俗》 | 第1、2周 | |
活动过程 | 单元内容与地位: 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传统节日”。围绕春节和元宵节的习俗与故事,共安排了5篇课文,包括《古诗二首》《心中那盏灯》《我和春联》《故乡的元宵》《元宵民俗》,另外还安排了《语文活动1》。 单元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认识51个认读字(另有5个多音字),掌握41个会写字,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古诗教学,要引导学生用看注释、联系插图和生活的方法了解古诗大意,展开想象描述古诗场景。默读课文,引导学生根据需要提取信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习作教学,要引导学生把春节和元宵节中印象深或有趣的事写一写,并运用修改符号对自己习作中的错别字和不通顺的句子进行修改。 单元重点: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春节和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初步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 能力培养点: 1.整体感知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和默读能力。 2.做出评价能力:培养学生有理有据的评价课文人物。 德育渗透点: 感受人物美好的心灵与高雅的情操,体会人世间真情真意,在思想上受到熏陶. 第1课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会读4个认读字,能够正确书写10个会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背诵两首古诗。 3.默读古诗。借助注释了解古诗大意,展开想象说说两首古诗描写了什么样的场景。从诗句和插图中能看出“元日”“元夕”这两个节日有什么不同。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借助注释了解古诗大意,展开想象说说两首古诗描写了什么样的场景。 教学重点: 从诗句和插图中能看出“元日”、“元夕”这两个节日有什么不同 能力培养点: 利用注释和图片、想象和理解诗句的能力;在朗读中悟情的能力。 方法措施: 1、课前搜集关于春节、元宵节的古诗及相关资料,理解两首诗意。 2、课上引导学生在读中悟。 拓展延伸内容: 搜集关于春节、元宵节的古诗。 第2课 《心中那盏灯》 教学目标: 1.会读15个认读字(另有1个多音字),能够正确书写10个会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词句。 3.默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描写的生动,感受亲情的温暖,能够说出“我”认为父亲做的冰灯是一盏最美的灯的原因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描写的生动,感受亲情的温暖。 教学难点: 能够说出“我”认为父亲做的冰灯是一盏最美的灯的原因。 阅读题设计: 父亲把脸扭过来,有点尴尬地说:“我也想给你做个玻璃灯笼,可哪有玻璃呢?后来我就寻思着给你做个冰灯吧。这不,冰冻了一晚上,我正给你做着呢!”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思索;考虑。 ( ) (2)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 ) 2.文中画“ ”的句子是 句,把它改成陈述句 。 3.从父亲的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 A.父亲感到歉疚,因为他想做一盏玻璃灯笼却不能实现,而改做冰灯。 第3课 《我和春联》 教学目标 1.会读6个认读字,能够正确书写9个会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能结合“老师”讲春联的句子和文中的春联,体会春联寓意深刻对仗工巧的特点。 4.搜集积累优秀的春联作品,体会春联的特点,知道春联可以用来表达美好愿望和祝福。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能结合老师讲春联的句子和文中的春联,体会春联寓意深刻、对仗工巧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春联对仗工巧的特点。 阅读题设计: 等待中,我便漫不经心地打量起门上的春联来: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跑马易放难收 我既没有见过逆水行舟,也没有见过平原跑马,只能隐约地想象那种景象其中的意思,便聚精会神地琢磨起来,连老师站在身后也没有察觉。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专心致志—( ) 模糊——( ) 2.文中哪句话写出了“我”对春联的着迷?用“ ”画出来。 3.文中的春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学习比作 ,不前进就会到退;把人的心比作 ,很容易放荡开去,但是很难收回。 第4课 《故乡的元宵》 教学目标: 1.会读12个认读字(另有3个多音字),能够正确书写12个会写字。 2.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想象文中“灯”的样子,感受元宵节中“灯”的外形美与美好 寓意。 教学重点: 想象文中“灯”的样子,感受元宵节中“灯”的外形美与美好寓意。 教学难点: 感受元宵节中“灯”的美好寓意。 阅读题设计: 街上的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邻居家的走马灯并不“走”,只是一个长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是《西游记》的故事。 1.选文依次介绍了 、 、 。 2.“我”制作的走马灯是什么样子的呢?用“ ”画出相关句子。 3.读了选文,你知道走马灯名字的来历了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第5课 《元宵习俗》 教学目标 1.会读14个认读字(另有1个多音字)。 2.默读课文,能够说出元宵民俗,体会元宵节民俗的丰富与喜庆。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能够说出元宵民俗。 教学难点: 默读课文,提取有关元宵节习俗的信息并进行整合。 阅读题设计: 元宵燃灯的风俗始于汉朝,到了唐宋,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立起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真是火树银花,像天上的星星,好看极了。宋朝词人辛弃疾这样描写元宵节晚上的热闹:“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最初出现在宋朝。南宋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谜,人们争着猜谜语。由爱妤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大家猜。由于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一千多年来深受人们喜爱。 1.选文介绍的元宵风俗是 、 。 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 比作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 3.文中引用辛弃疾的词用来说明 。 4.谜语深受人们喜爱是因为 。 5.猜一猜下面的灯谜。 全身片片银甲亮,瞧来神气又威武。有翅寸步飞不起,无脚五湖四海行。 打一动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