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班级:电气C102
小组成员:付玉波
谢文超
张正
2011年11月15日
1.调查目的
大学生是一个非常有活力有潜在能力的群体,他们投入社会将会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把握大学生的就业方向,引导其不断奋斗,是好钢用在刀刃上。报告同时侧面反映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变化,这样带来的机会与挑战将促使大学生用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其所热爱的工作。
主要是调查大学生的就业意向,针对现在考研族、创业族和打工族的所占比率与以后事业的发展方向,以便指导大学生合理选择以后方向。
2.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
3.调查内容:为了深入调查与研究,我们组分工合作搜集资料,通过专业数据来说明当今大学生择业及就业形势。
4。调查数据
题号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1 | 52% | 10% | 22% | 11% | 1% | 1% | 1% | ||||
2 | 7% | 50% | 1% | 3% | 7% | 2% | 2% | 2% | 3% | 6% | 2% |
3 | 23% | 10% | 13% | 14% | 19% | 3% | 9% | 6% | 3% | ||
4 | 38% | 7% | 8% | 7% | 40% | ||||||
5 | 30% | 28% | 3% | 5% | 7% | 2% | 16% | 5% | |||
6 | 18% | 11% | 10% | 17% | 7% | 16% | 13% | 6% | 1% | ||
7 | 19% | 46% | 11% | 9% | 5% | 2% | 9% | ||||
8 | 38% | 55% | 7% | ||||||||
9 | 4% | 19% | 29% | 24% | 15% | 9% |
首先,大学生在择业时会考虑报酬问题。虽然薪水不是大学生选择企业最重要的因素,但是薪水无疑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非2500元或3000元不干”,这曾经是媒体广泛报道的大学生找工作时定下的月薪数。如今,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一年比一年大,大学生就业的工资底线也越来越低,随着大学毕业生薪水的下降,很多用人单位在薪金制度上也有了很大转变:不再以人定薪,而是以岗定薪,更强调员工为用人单位带来的实际利润。职场中的机会永远不是遇到的,而是争取到的。同时很多大学生认为他所选择的第一份工作只是作为他今后发展的一个过度口,积存经验。除了薪酬是学生考虑的重要因素之外,工作环境、企业声誉与企业文化、工作富有挑战性、工作的稳定性、户口和住房、社会保障体系等因素也是学生们重点考虑的因素。
客观原因是存在的: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80万人; 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333万人;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13万人;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95万人;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559万人;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10万人;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31万人
数据显示从2004年开始我国的毕业生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从280万一直跃升到2010年的631万,因此我国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就业签约情况看得出来未签约大学生占大多数,就业前景并不乐观。已签约的大学生只占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左右,而且还有极少部分虽已签约但被解约。这说明社会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生在就业观上也存在一定问题。
求职和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占大多数,占到七成。考研人数占五分之一左右,考验也成为广大高校学生的不错的选择,研究生毕业以后的待遇也会相应提高。还有部分家庭条件比较好或成绩出类拔萃的学生可以得到出国深造的机会。大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出路是两条,第一出路是就业,学生比例过半。第二出路是考验,占学生五分之一的比例。其他出路比重非常小,按比例从高到低排序是自主创业、出国、其他。
我从几个方面跟大家介绍一下和以往的对比,在2010年的就业报告中指出,2009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情况,半年之后的就业率大概是86.6%,比2008届高出一个百分点,但是比2007届低0.9个百分点,其中211院校毕业半年后的非失业率大概是91.2%,而非211本科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是87.4%,可以说在高职方面是一枝独秀,比2007年同类毕业半年后高出1.1个百分点,这是从就业率上来说。也就是说2009年的就业率比2008高出一个百分点。
从对大学生对工作的满意度方面来说,2009年毕业生离校时掌握工作能力水平有所提高,平均提高了两个百分点,但是工作岗位对于毕业生达到的要求水平也是普遍提高,2009届比2008届平均高出5个百分点,因此2009届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满足比上一届来说呈现一种下降的趋势,另外最受人关注的一点就是目前大学生就业当中的弱势群体,这个就业报告中对2009年弱势群体进行了分析,发现与全国2009届大学生、毕业生平均分布相比,低收入就业漂族又超出了5个百分点,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的最多。
就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城市的选择来看,中国人才热线最近发布的2010年首份大学生、研究生求职调查显示,近七成大学生和研究生仍然选择在深京穗津沪这五座大城市工作,而深圳特区成为很多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
调查显示,23%的学生将深圳特区作为就业首选城市,在就业城市榜单中位居第一;其次是北京和广州,各占16%;选择在天津和上海就业共计8%。选择上述五大城市就业的大学生的比例在全体大学生中占近七成。
数量众多的大学毕业生把目光投向深圳特区、北京、广州这三大中国一线城市和天津、上海等几个二线城市,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深圳市人事局副陈纪福也告诫毕业生,求职不能盲目。深圳特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港深国际大都会”的核心城市,目前接收毕业生较多的专业仍然很集中,都是深圳市的重点产业。排在前9位的专业是:金融、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物流、通信工程、英语、工商管理、会计学、法学。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1)就业方向转移
由于东西部地域差别的客观存在和开放效应,包括珠三角、长三角在内的东部沿海城市经济繁荣,发展机会较多,绝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将东部沿海城市作为自己求职就业的首选目标,他们往往以进入珠三角、长三角的外资或合资企业当白领为荣。经过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当前的东部沿海城市人才已经逐渐饱和,区域性就业压力明显加剧,再加上东部地区经济的外贸依存度更高,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最大、最直接,今年东部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明显不足。另一方面,目前国家正在实施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幅员辽阔的中西部地区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尽管中西部地区经济还不够发达,条件相对落后,但发展潜力巨大,大学生去了一定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更能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干,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到中西部地区的毕业生人数增加了55万人左右,预计09年将增加更多。可见,中西部地区不仅是未来经济蓬勃发展的战略主阵地,而且是大学毕业生流向的新途径。
(2)从大中城市向城乡基层转移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客观存在,大学生就业时往往将目标锁定在大中城市,大量高校毕业生集中涌入大中城市,加剧了城市中高端人才的就业压力,很多人无法顺利就业。与之相反,广大县及县以下基层单位虽然急需人才,但受发展机会、工资收入、流动性等因素制约,难以吸引大学生。近几年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的战略目标,着力促进8亿农民尽快富裕起来以实现全国的全面小康。可见,乡村就业、基层就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新亮点。
1、就业后再教育问题
就主要的两大出路而言,先说就业,整体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几年来就业率逐渐降低,但仍有过半的想就业的学生能就业,分析其原因有两点:一、近年来,大学生眼高手低,就业意向不实际,而且大学生素质不高,时有受到社会的诟病,不符合社会要求。二、近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某些企业处于萧条期,对国内经济环境有一定消极影响,也影响学生就业,而且全国大学普遍扩招,大学生数量增多,竞争激烈,大学生供过于求。
就考研来说,就业难直接推动学生考研,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本科学历不在具有竞争力,获得更高的学历成为现实。
3、从白领阶层向蓝领阶层转移
在传统观念里,大学生向来以“天之骄子”自居,毕业后大多倾向于进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国有大中型企业,并把自己定位于“白领”阶层。然而现实是残酷的,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如今的高校教育早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大学生也不再属于“物以稀为贵”的社会精英了。同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所能吸纳的中高端人才毕竟有限,而且在现行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下,无法为社会提供足够多的白领岗位,相反民营三资企业对蓝领型技术人才需求比较旺盛。据教育部发布的资料显示,2008年到民营三资企业工作的毕业生有143万人,占已就业毕业生的40.7%。根据我们到市人事局和劳动局调研了解到的情况,尽管目前经济大环境不好,但劳动局的劳动力市场仍比较活跃,经常有民营中小企业主动到劳动局摆摊设点,招聘一定数量的技术蓝领;与之相反,人事局的人才市场相对冷清,很少有单位前来招聘高级白领人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当主动降低身价,把自己定位于蓝领,积极到民营中小企业就业,踏踏实实从底层职位做起。
大学生应加强就业工作的对策
(一)坚持理想教育确定正确的职业理想,道德修养在掌握的所学专业要求的各项准予技能重点培养学生适应心环境和动手创造的能力。
(二)紧跟时代步伐,更新大学生就业观念,目前的社会强调的是以创业带动就业,勇于挑战,不怕失败,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只要我们大学生都有积极的心态,正视社会适应社会,你就会越来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社会将会尽可能的为大学生求职择业提供合适的环境,大学生得以施展自己的才华。所以大学生本身应对就业只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使自己在今后的就业中有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