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有哪些基本特征?
现代经济增长指的是指一个特殊的时代,它是从18世纪末开始,范围是经济发达国家
的经济增长。
第一,发达国家的人均产量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很高。
第二是生产率的快速增长。
第三, 经济结构迅速转变化。
第四,与经济结构密切相关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也发生了迅速变化。
第五,由于技术进步,特别是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在19世纪末走向世界,
瓜分世界。
第六, 现代经济增长的扩散, 尽管有扩散到世界范围的倾向, 但实际的扩散却是有限的
只局限于不到全世界1/3人口的范围内。
2.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共同特征?
(1)低下的生活水平。
(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
(3)人口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
(4)高水平的失业和低度就业。
(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
(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
(7) 不发达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本质特征。
3.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产品和劳务的实际产量的增长,可以用 GNP、GDP 的总量或其人均数来衡量。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的增长, 还包括生活质量提高、 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 经济发展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 生活质量提高、 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也很大程度
上依赖于经济增长,二者密不可分。
第五章
1.如何理解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你对西方学者的各种资本形成理论有何评价?
(1) “大推进”理论。发展中国家以农业生产为主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低下, 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 只有发展工业。
(2) “临界最小努力” 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打破低收入与贫困之间的恶性循环, 根据其人口多且增长率高的特点, 必须首先保证足够高的投资率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从而使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这个投资率水平即 “临界最小努力,”没有这个最小努力就难以使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摆脱贫穷落后的困境。
(3)罗斯托( Rostow,W.W.)的“起飞”理论。他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 即传统社会、 为起飞创建前提、 起飞成熟、 高额消费和追求生活质量这六个阶段。
以上理论都强调了资本形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这对于认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状及摆脱贫困是有启发意义的。 经济发展史也证明,在经济极度落后, 科技不发达,人力资本匮乏的发展中国家, 资本形成对于推动经济增长的确非常重要。 但是, 如果把资本形成看作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就有片面和绝对的理论倾向。
2.资本形成有哪些来源?
(1)初始资本与资本形成。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 必须首先要解决其基础设施薄弱问题, 为经济发展提供必需的能源、交通运输、通讯设施等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需大量的投资。
(2)储蓄与资本形成。在西方经济学中,储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国民收入中扣除消费后的剩余。换言之,国民收入从供给方面来看被分解为消费和储蓄, 从需求方面来看被分解为消费和投资。 在供求一致时,储蓄等于投资。显然没有储蓄就难以进行投资。
(3)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储蓄向投资转化是通过金融机构进行的。 金融机构把储蓄集中起来, 在把资本贷给投资者的手中, 这样使资金得到了有效地利用, 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第六章
1. 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有何影响?人力资本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有何作用?
人口变化会影响到经济发展。 一方面, 人口对经济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人口增长会为经
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同时, 人口增长产生了总需求增加的可能性, 会激励厂商扩大生
产规模。
另一方面,过快的人口增长对经济又有消极的阻碍作用。 首先,人口过快增长会降
低人均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其次, 人口迅速增加会使就业问题恶化。最后, 过多的
人口会破坏生态平衡, 不利于环境保护。
2. 人力资本的形成有哪些途径?
(1)卫生保健设施和服务,一般说来包括所有影响人均预期寿命和人体体力、精力、耐久力和活力的支出;
(2)在职培训,包括由企业组织的传统的学徒式教育;
(3)正规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
(4)不是由企业组织的成人在职教育, 包括农村的一些推广项目;
(5)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机会而进行的个人和家庭的迁移。
3. 请解释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初等教育的收益率要高于高等教育?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将教育资金主要用于社会收益率较低的高等教育上?
(1)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收益率一般高于发达国家。
(2) 不同教育程度的收益是不同的。 一般说来, 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收益率是大学最低发达国家的教育收益率是中学较低。 但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 初等教育的收益率是最高的。因此,发展中国家教育的重点应该是普及初等教育。
(3)从收益率上来看,个人的教育收益率要高于社会的收益率。与发达国家比起来,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更大。 为了尽快获得本国急需的人才, 许多发展中国家在高等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这不仅没有使教育收益率达到最大,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两极分化的趋势。
4. 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加快人力资本积累?
(1)全方位改善营养和医疗等服务,提高劳动力的身体素质。
(2)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率。
(3)减少智力外流。
第七章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指处于自然状态或没有被加工过状态的有经济价值的物质。
自然资源租: “租” (rent)在资源经济学中常表现为资源价格与边际或平均开采成本的差。
增长极限论:人类经济发展会由于资源的枯竭而陷于停顿。
可持续发展: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 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
1. 自然资源与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对于个人来说, 有些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的必须品, 有些则是生产活动的对象或必需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是明显的。 通过出口原材料, 可以为本国发展提供资金, 而且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可以为本国的工业发展提供必需的原材料。 可以说, 自然资源能够影响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分工和经济发展的特点。 但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表明, 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但不是必要条件。
2. 增长极限论的根本缺陷是什么?
(1)关于人口增长:现在一般认为人口并不是始终都具有指数增长的性质。
(2)关于食物供给: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发展农业增产粮食和通过部分进口来解决食物供给问题。
(3)关于不可再生资源:反对 “经济增长极限论” 的学者认为, 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并不是地球上拥有资源的全部仅仅是陆地地表资源储藏而已,在地壳的更深处还拥有目前开采技术尚不能开发的大量资源,在广阔的海洋里和海床中还蕴藏更多的矿产资源。
第八章
技术进步: 技术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社会生产实践中运用科学知识所形成的物质改造能力劳动经验、 知识和操作的技巧; 广义的技术是指科学知识和生产相结合的物化形态以及知识形态的总称。
1. 说明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经济增长可以由劳动力投入的增加、 资本投入的增加而实现, 也可以由这些投人要素产出效率的提高而实现。 前者是外延的扩大再生产, 后者是内涵的扩大再生产。
4. 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要注意哪些问题?
长期依赖技术引进反而会使发展中国家在技术上始终处于不利地位。 这是因为发达国家
所转让的技术并不都是本国最先进的技术,发展中国家在引进技术的时候要加强鉴别, 引进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引进缩小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最终实现技术上的开发和创新。
第九章
1. “二元结构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首先,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的并存是一个重要特征。
其次, 经济发展的水平、 方向和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的相互作
用。
第三, 二元经济结构这一特征本身意味着经济发展可以有两条引线: 现代部门的扩张和
传统部门的改造。这两条引线的交织构成了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第四, 不容忽视的一点是, 无论如何界定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 制度都是一个重要维度
最后, 不论何种形态的二元结构理论, 都是对不发达经济的一种抽象概括, 它只能揭示
经济现实中最引人注目的轮廓,却不能全面反映经济现实的多样化特征。
2.中国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结合实际谈谈中国怎样才能实现从二元经济到一元现
代经济的转变?
主要表现在:一部分比较发达的现代工业与大量的传统农业并存; 一部分现代化城市与广阔的传统农村并存; 一部分现代工业与大量的落后手工劳动或半机械化的企业并存; 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与广大不发达和贫困地区并存。在这种“多重二元结构”中,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的根本国情。
第一, 加速城市化进程是中国走出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
第二, 城乡互助、 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是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这方面需要做的工作有: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搞好城乡工业分工与
协作;城乡合作,缓解“民工期”。
第三, 深化城乡改革,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是中国走出二元,完成工业化和
现代化进程的制度前提。
第十章
1.什么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有哪些特征?
小农经济是一种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超稳定的生产方式。 它的基本特征
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劳动具有孤立性。
2.农业在经济发展中有哪些作用?
(1)产品贡献。
(2)市场贡献。
(3)要素贡献。按资源的种类, 农业的要素贡献又可细分为资本贡献和劳动贡献。
(4)外汇贡献。
3.改造传统农业有哪些基本途径?
(1)土地占有方式包括:大规模现代耕作或养殖、种植园农业、大庄园、家庭农场农业者、租佃制、分成制、不在地主、公社制、集体化农业等。因此,土地占有制度的改革也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形式。
(2)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
第十一章
城市化:所谓城市化, 是指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增长的过程, 更确切地说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率)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计算。
1.什么是工业化?历史上的工业化模式有哪些特点?
1)工业化的定义有许多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较窄的定义,认为工业化
是指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
第一,这些国家的工业化都以建立在城市的大规模工业企业为载体。
第二, 在这些国家中, 大多数国家的工业化是民间发动的。
第三, 这些国家的工业化大多是消费品导向的;
2.概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2)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互相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另一方面,城市化又推动了工业化。
3.简述托达罗模型的主要内容。
(1)农业部门存在剩余劳动力但不是无限的。
(2)城市工业部门存在大量失业
(3)农村和城市之间存在收入差距。
十二章
“发展极” 理论:主导产业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增长速度最快, 这些主导产业和有创新能力行业在空间上的集聚, 会形成一种中心, 这种中心就是指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 自身增长迅速,并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一些地区和区内大城市中心。
回波效应:是指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在收益差异的吸引下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
扩散效应:因为发达地区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会引起生产要素供应紧张,从而引起生产成本上升, 有利的投资机会减少,资本必然向其他地区寻找出路, 这时,会出现资本技术向落后地区扩散的现象。 同时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减缓也有利于价格的回落, 刺激落后地区需求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
1. 如何理解平衡与不平衡两种发展战略的对立统一关系 ?
发展经济学认为平衡增长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 不
平衡增长理论强调经济发展过程的非均衡性质。
从长期看,如果一个社会总是不平衡发展, 资源的结构性短缺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产业间不平衡增长超过一定程度会引起经济结构的失衡。 例如中国改革前长期奉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最终导致产业结构严重失衡, 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所以不平衡发展战略是相对的。
平衡增长强调产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协调发展能带来外部经济效应, 强调合理安排投资结构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这对于经济长期协调发展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 平衡增长战略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初期缺少实施平衡增长的资源条件这一关键性因素, 从而脱离了发展中国家的实际。
十三章
进口替代战略:一是初级内向, 指经济上完全自给自足, 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 不与外国进行贸易的封闭式经济发展战略;另一类是次级内向通常称为进口替代, 指利用贸易保护, 通过发展国内消费品生产来取代进口。
出口替代战略:意指发展中国家用制成品替代初级产品作为主要的出口商品, 以此加强本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推动经济增长, 故又称为出口导向战略。
十四章
倒“U”型假说:其主要观点是,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差别变动的长期趋势是先扩大,再缩小,即长期变动轨迹呈倒“U”型。
先增长后分配:早期的经济发展理论认为, 发展就是增长, 就是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只要经济总量增长了, 其他一系列社会问题, 如就业问题、分配问题、社会福利、 人民生活问题等等, 都能迎刃而解。
1. 处理好增长与分配的关系对于经济发展有什么意义?
在一些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 特别是一些拉美国家却忽视了收入分配问题, 导致了 “有增长而无发展” 的严重状况经济增长不但没有消灭贫困、 失业、 文盲等落后现象, 反而使一些低收入阶层的相对生活水平下降, 差距拉大。
2. 试比较不同的增长与分配战略的利弊。
一些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分配存在倒“U”型变动轨迹的经济学家认为,应遵循这个变动规律,使收入分配差别通过经济增长逐渐缩小, 这就是所谓先增长后分配战略。 还有的经济学家从保持社会稳定出发, 认为发展中国家有着与发达国家不同的历史条件、 政治结构和社会经济状况, 不能被动地等待收入分配差别自动缩小。 应通过税收、 财政等手段积极进行干预, 对已形成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要加以调整, 即实施先分配再增长战略。 另有一些学者主张实施保证基本需求战略, 即向低收入阶层直接提供援助,保证他们的基本需要。
第十五章
交易:交易是个人与个人之间对物质的东西的未来所有权的让度与取得, 一切决定于社
会集体的业务规则。
制度:思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 更正式地说,制度是人设计的, 决定人际互动结构的约束。 制度包括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 正式约束是人们有意识地创造的一系列规则,主要有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非正式约束是正式约束的延伸、细化和, 主要包括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因素。
1.什么是专业化?什么是分工?分工的好处是什么?
专业化就是一个人或组织减少其生产活动中不同职能或操作的种类, 或者说, 将生产活动中集中于较少的不同职能的操作上。 分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组织将生产活动中所包含的不同职能的操作分开进行。
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
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 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 有了分工, 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
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 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
2.什么是交易成本?为什么会出现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是指在信息不完全的条件下, 借助物品和劳务的让渡实现权利让渡过程中所产
生的费用,其中包括谈判、签订、监督执行和维护交易契约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