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可能原因 | 解决方法 |
凝胶未聚合。 | 单体纯度不够。 | 更换试剂。 |
凝胶溶液中,有溶解氧,抑制了凝胶聚合。 | 使用抽气泵抽出空气。 | |
过硫酸铵实效或量不够。 | 应新鲜配制或换其他批号的过硫酸铵或增加溶液。 | |
加入水层时凝胶已聚合。 | 聚合速度过快。 | 1.加催化剂之前,冷却凝胶溶液,让聚合速度减慢; 2.减少TEMED或过硫酸胺用量; 3.加快操作。 |
“微笑”(smiles)现象:即指示剂前沿呈现两边向上的曲线形。 | 凝胶冷却不均匀,中间部分冷却不好,致使凝胶中的分子有不同的迁移率。 | 更换凝胶。 |
“皱眉”(frowns)现象:即指示剂前沿呈现两边向下的曲线形。 | 常常是由于垂直电泳时电泳槽的装置不合适引起的,特别是凝胶和玻璃板组成的“三明治”底部有气泡或靠近隔片的凝胶聚合不完全。 | 更换凝胶 |
由于拔梳子时产生负压的缘故,造成浓缩胶和分离胶交界处分离,且加样孔底部开裂。 | 灌胶时梳子一定要是干燥的!梳子不要拔太快,可略左右晃动。 | |
电泳时间比正常要长。 | 凝胶缓冲系统和电极缓冲系统的PH选择错误,及缓冲系统的PH和被分离物质的等电点差别太小或缓冲系统的离子强度太高。 | 更换缓冲液 |
沿指示剂向相反方向移动。 | 电源连接的正、负极错置或缓冲液选择错误。 | 检查电源连接的正、负极是否正确; 或更换缓冲液。 |
Western blot结果中背景高且不均匀。 | 使用的封闭液不兼容。 | 更换一种不同的封闭液。 |
膜封闭不够,非特异性位点封闭不足。 | 1、选择更加适合的封闭液; 2、提高封闭液中蛋白的浓度; 3、优化封闭时间和/或温度; 4、室温封闭至少1 h或者4°C封闭过夜。 | |
抗体浓度太高。 | 一抗或二抗浓度太高会导致高背景,降低抗体浓度。 | |
一抗孵育的温度偏高。 | 4℃孵育过夜。 | |
抗体孵育不均匀。 | 在孵育过程中始终进行震荡。 | |
洗涤不充分。 | 增加洗涤次数和使用缓冲液的体积。 | |
缓冲液污染或结块沉淀。 | 制备新的缓冲液;缓冲液使用前过滤。 | |
操作设备被污染。 | 保证电泳仪器、印迹仪器和孵育用容器清洁,无外缘污染物;保证在转膜后没有凝胶留在膜上,蛋白可能黏在胶上导致背景。 | |
膜的曝光时间过久。 | 缩短印迹膜曝光的时间。 | |
膜在实验过程中干过。 | 保证膜完全被液体覆盖,保证膜始终是湿润的,避免其干燥。 | |
膜破损或污染。 | 小心夹膜:损坏膜可能导致非特异性结合;不能空手持膜,始终带干净手套或用镊子。 | |
选择的膜容易产生高背景。 | 一般纤维素膜的背景会比PVDF膜低。 | |
Western blot结果中杂带较多。 | 目的蛋白有多个修饰位点(磷酸化位点、糖基化位点、乙酰化位点等),本身可以呈现多条带。 | 查阅文献或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蛋白序列的修饰位点信息,通过去修饰确定蛋白实际大小。 |
目的蛋白有其它剪切本。 | 查阅文献或生物信息学分析可能性。 | |
样本处理过程中目的蛋白发生降解。 | 加入蛋白酶抑制剂;样本处理时在冰上操作。 | |
上样量过高,太敏感。 | 适当减少上样量。 | |
一抗或者二抗浓度偏高。 | 降低抗体浓度。 | |
一抗特异性不高。 | 重新选择高特异性的抗体。 | |
Western blot结果中信号弱或无信号。 | 蛋白未完全结合到膜上。 | 1.确保转膜过程中胶与膜完全接触; 2.确保转膜夹层排布正确; 3.确保按照膜的制造商的使用说明润湿膜; 4.确保转膜过程未过热; 5.优化转膜时间和电流; 6.在转膜缓冲液中加入20%的甲醇促进结合; 7.低分子量的抗原可能会穿过转印膜,需使用小孔径的膜进行。 |
抗体不足。 | 增加抗体浓度;抗体可能失活。 | |
抗体浓度太高。 | 使用太多一抗或二抗可能导致信号迅速消失,呈现出很弱的信号。 | |
抗原不足。 | 1.加入更多的蛋白进行跑胶; 2.抗原被封闭液掩蔽; 3.试用不同的封闭液; 4.优化封闭液中蛋白浓度。 | |
缓冲液中含有叠氮钠。 | 叠氮钠是一种HRP的抑制剂,缓冲液不能使用叠氮钠作为防腐剂。 | |
曝光时间太短。 | 延长曝光时间。 | |
底物孵育时间太短。 | 进行5分钟的底物孵育。 | |
底物失活。 | 重新加入底物;确保两种底物无交叉污染,两种底物试剂的污染可能导致活性下降。 | |
膜可以修复剥离重新检测。 | 在膜剥离过程中可能会有抗原损失或变性,优化剥离程序;避免在同一张膜上重复进行检测。 | |
在膜上消解抗原,封闭底物可能含有蛋白水解酶活性。 | 准备一张新的印迹膜。 | |
印迹膜保存时蛋白降解。 | 准备一张新的印迹膜。 | |
检测样本不表达目的蛋白。 | 选择表达量高的细胞作为阳性对照,用于确定检测样本是否为阴性。 | |
检测样本低表达目的蛋白。 | 提高上样量,裂解液中注意加入蛋白酶抑制剂。 | |
抗体不能识别测试种属的相关蛋白。 | 确定抗体是否能够交叉识别测试种属的对应蛋白 | |
一抗孵育时间不足。 | 建议4℃孵育过夜。 | |
二抗与一抗不匹配。 | 选择针对一抗来源的种属的抗体。 | |
洗膜过度。 | 洗膜时间不宜过长,加入的去垢剂不宜过强或过多,建议使用0.1%的弱去垢剂Tween-20。 | |
目标带是空白,周围有背景。 | 一抗浓度较高,二抗上HRP 催化活力太强,同时显色底物处于一个临界点,反应时间不长,将周围底物催化完,形成了空白。 | 降低一抗和二抗浓度,或更换新底物。 |
膜上多处出现黑点或黑斑。 | 抗体与封闭试剂发生非特异性的结合。 | 更换一种不同的封闭液;交叉反应的检测。封闭一张干净的膜,与抗体一起孵育。 |
蛋白分子量偏低或偏高。 | 胶浓度不适合。 | 改变凝胶浓度,高分子量要用低浓度胶;小分子蛋白要用高浓度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