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波
(宝鸡文理学院 地环系 宝鸡 陕西)
摘要:采用分析调查(文献查阅)、比较总结、归纳演绎和实例例证的方法进行研究。根据生态文化旅游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具体方法和要点,结合实例,提出生态文化旅游区景观设计的方案。
关键词:风景区;生态;规划设计;太白山
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缙云Lascurain)於1983年首次提出。 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 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针对目前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然而,在现阶段生态文化旅游的建设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该方案在于从生态文化旅游景观规划设计角度出发,突出其生态性、文化性、景观性的结合,使景区景观规划在生态空间系统中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期通过以下探讨为其他相似项目的规划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现状分析
1.1景区介绍
太白山位于陕西宝鸡,秦岭北麓,眉县、太白县、周至县三县境内。是我国著名的秦岭山脉的主峰,也是我国东部的第一高峰,海拔3767.2米。秦岭山脉是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天然屏障,也是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太白山作为秦岭山脉的主峰,其自然地理条件就更为独特,它那高耸入云的雄伟气势,瞬息万变的气候神姿,自古以来就给人们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更为中外科学家和文人学士所向往。太白山以其高、寒、险、奇、秀富饶和神秘的特点闻名于世,称雄于华夏。“太白积雪六月天”是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太白山由于地质地貌、山岳冰川、源泉秀水、森林群落、天象景观、奇花异草、人文历史构成了完美的景观体系,是最佳的生态旅游景区。
1.2景源调查
风景区由:汤峪温泉、神功石、骆驼山、秋染沙坪、莲花峰瀑布、独山、三国栈道、铜墙铁壁、泼墨山、世外桃源、七女峰、羚羊聚居地、鱼脊岭、开天关、高山杜鹃、太白积雪、太白山索道、冰川遗迹、大爷海、拔仙台、拜仙台等20多处景点组成,每一景点都有其独特之处,天然形成,栩栩如生,多与神话传说相对应,文化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具有悠久的历史。(如下图)
风景区不但自然风光秀美清丽,人文资源、历史积淀有一定深度。唐诗人杜甫有“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之比喻。柳宗元的《大白山祠记》写道:“雍州西南界于粱,其山曰太白,其地恒寒,冰雪之积未尝已也”;元代朱铎《太白山》诗申有“雪花点翠屏,秋风吹不起”之诗句;元《一统志》中载:“山(太白山)极高,上恒积雪,望之皓然”;明代王昕《三才图会》中,对太白山的终年积雪的描绘是:“山巅常有雪不消,盛夏视之犹烂然。可是太白山盛夏积雪之景色奇丽、时间之久、蔚为奇观,银光四射,百里可见。非夸张于虚构,确实来历已久。
1.3分析评价
风景区的自然资源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太白山视野开阔,呈山水格局态势,风景区内有山林和水域(温泉)等自然资源,均可在规划中充分利用,为旅游者创造良好的休闲游乐场所空间。
风景区地处秦岭中,山体植被价位丰富,山体坡度较缓,土壤较好。其内部分布大片林地、山泉溪流、水库,这些都为景区生态蓄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次,景区内有大量花岗岩,大量第四季冰川遗迹存在。
风景区内动物资源种类十分丰富,保护较为得当。景区内的人文景观较为匮乏。现有的人文景观周围环境较为杂乱,没有得到良好的保护,且基础设施不完善。
因此,应当保护景区周围自然环境,继续挖掘风景区人文环境,在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
2.规划性质及发展目标
2.1 风景区性质
太白山以森林景观为主体,苍山奇峰为骨架,清溪碧潭为脉络,人文景观为内涵,构成了一幅静态景观与动态景观相协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浑然一体、风格独特的生动画卷,这里山峦重叠翠,山清水秀,湖光山色恬静瑰丽,曲流溪涧晶莹碧透,烟雾浩渺,吐珠溅玉,奇峰怪石,如塑似画。置身其中,峡谷壁立,石径萦回,古枫垂阴,沟壑幽深。适合观光游览、休闲娱乐、生态农业体验、度假健身休养、生态会议等等。
2.2 发展目标
根据景区目前的现状、资源构成及开发程度,应该继续扩大景区游览空间,优化景区景源结构,进一步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景区生态环境,提高景区服务和管理水平,大力挖掘景区所具备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具有一定独特性的景区内容。使其快速成为眉县乃至宝鸡市的经济增长又一亮点。
2.3 规划结构和布局
根据风景区景源分布现状、结构和景区发展趋势,规划设计景区为“一轴、两翼、三区”的结构布局。
“一轴”是指沿太白山门至拔仙台的游览轴。“两翼”是指沿“一轴”向两侧延伸的一些区域。“三区”是指沿山脉海拔的三块区域:一区(汤峪温泉、神功石、骆驼山秋染沙坪等等),二区(世外桃源、独山、三国栈道、泼墨山等等),三区(拔仙台、拜仙台、大爷海、冰川遗迹等等)
2.4 功能分区
风景区总体规划为4个功能区:综合管理服务区、地质生物研究区、宗教文化游览区、雪山雾海观赏区、修养健身度假村。
2.5 景区划分
根据区内资源情况、区位条件、交通联系及景点分布等因素,风景区分为七大景区:拔仙绝顶--又名八仙台、千年冰洞(在大爷海东侧崖壁上)、天池明珠、太白积雪、冰川奇石、垂直景观、平安云海。
3. 道路交通规划
3.1 规划原则
风景区内的道路建设在满足风景游览要求的同时,要服从风景区保护培育规划的要求,不能影响风景区资源、生态环境和景观风貌。景点内部游览道路的选择以景区特色与游览功能需要为依据,重视景观的丰富程度、游人安全、尽量不破坏地形的原则,并随着风景区分期建设的要求,进行规划设计。
3.2 规划路线
1. 从周至县厚畛子乡出发可走铁甲树、三合宫瀑布、南天门、药王殿、玉皇池、三爷海、二爷海、大爷海到顶峰拔仙台(全程三十余公里)。
2. 从周至县都督门出发经太白庙、老庙子、将军祠、跑马梁、万仙林、雷公庙、三官庙到拔仙台,徒步六十余公里。这条线是太白的经典路线且路程较长,其中的四十里跑马梁景色壮观。
3. 眉县汤峪是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进山口,属开发较完善的旅游线路。一般山友选择下山时走此路。登山时车可直达下板寺,经上板寺(有索道可达)、小文公庙、大文公庙、大爷海至拔仙台,整个登顶路程只有二十公里左右。
4. 从眉县的营头或由太白县的鹦鸽镇启程登顶拔仙台是5条登山线路中路程最长的一条,全长约九十公里。营头与鹦鸽出发只是起点不同,但在平安寺汇合为一条路。而后经明星寺、放羊寺到文公庙又与汤峪线汇合。这一路的最大特点是寺庙多,实乃寻古探幽的好去处。
5. 由远门口登山是一条鲜为人知的探险线路。其实这只是将汤峪上到下板寺的四十公里水泥路改为徒步而已。此路线沿途山高谷深,道路险峻,植被茂密,罕有人至,荒废的山路极难辨认,多有岔道与断崖,若没有充分准备及向导带领,极易发生危险。经十三宫、接官亭、金锁关到下板寺与汤峪线汇合。远门口至下板寺约五十公里。
4. 游赏项目规划
4.1 景观特性分析
风景区内山清水秀、植被丰富、六月积雪独具特色,历史和人文景观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特征,是其秦岭主峰所在地。
4.2 主题游组织
4.2.1 登高揽胜游
由景区正门进入到下板寺—上板寺--小文公庙--大文公庙--大爷海接待站,然后登太白山顶峰拔仙台。
4.2.2 宗教文化游
由太白山正门—太白庙、文公庙、南天门、药王殿、老君庙、拔仙台、玉皇庙、三官殿、菩萨大殿--平安寺--仙游寺。
4.2.3 修养洗浴游
乘车到达眉县境内-然后到达汤峪温泉-饱餐当地特色小吃-最后顺便游览神功石。
4.2.4 其他特色游
迎春山花节、消夏避暑节、金秋采摘节、重阳登高节、庙会以及青少年主题夏令营等等。
5. 综合配套设施和相关支撑体系
5.1 和资金支持
应当制定出台一些推进太白山风景区生态游可持续发展的倾斜和鼓励,同时更应当给与资金方面的支持,解决生态旅游总存在的人才、资金等方方面的不足。
5.2 深入挖掘景区内外旅游资源
除了大力建设培育景区内重点景观外,还可以深入挖掘如生态农业、水果节等不同形式的休闲度假方式,满足不同旅游群体的需求,缓解主景区的生态环境压力。
5.3 以景区大力促进当地劳动力就业
太白山景区的发展与当地农的的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应当把景区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经营管理等方面尽可能与当地农民致富及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发挥太白山风景区促进当地农民致富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6. 结语
把太白山风景区打造成为一个以生态观光旅游为基础,以史文化旅游为基点,以休闲度假为重点的多功能风景区。实现宝鸡旅游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促进宝鸡经济全面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