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3、会根据要求组装滑轮组。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和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
三、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的实际应用。
2、对实际中的滑轮的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
3、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4、具有对现实生活中简单机械的应用是否合理进行评价的意识。
5、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 设计意图与教学理念 |
(一)引入:滑轮 1 透过观察,由学生描述滑轮的外观结构。 2 由学生操作、讨论、分析、总结单个滑轮的使用状况。 | 通过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意识,给学生张扬个性,展示求异思维的舞台. |
(二)设疑: 外形相同的滑轮,为什么由于使用的方法不同,出现了不同的作用? (三)研究: 1 学生实际测量、探究定、动滑轮工作状况。 2 课件协助学生体会定、动滑轮的作用、特点 3 启发学生探究实验数据与理论分析的偏差的原因是由于摩擦及动滑轮的自身重力的存在。 |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应“领着学生走进知识,而不是领着知识靠近学生”。使学生学会归纳、整合、建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大胆猜想、探究创新的精神。 并让学生体会到老师是朋友,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是知识的共同探究者。 |
(四)归纳: 1 由师生共同研究定、动滑轮的利弊,得出结论:既省力又改变力的方向的组合——滑轮组。 2 课件协助学生分析滑轮组的组成、特点、规律、应用。 3 课件漫画协助学生再次探究滑轮及滑轮组。 | 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讨论、相互补充、完善,让学生把数字语言概括成文字符号语言,既是学生把握事物本质的过程,又可使学生从概括中能力得到提高,认识得以升华。 |
(五)练习:(课件) (学生板书,正确评价解题过程) 如图所示:小明站在地上,利用滑轮组提升重300N的物体,如果使用的动滑轮重12N,他至少要用多大的力才能提起?如果他将物体提高3米,需要把手里的绳子收上去几米?(不计摩擦) 一根绳子最多能提起300 牛的力,想用它提起1000的重物,绕成滑轮组至少要几根绳子承重?画出滑轮组的示意图。 |
为学生创设一个敢于表达不同见解的情境,激发学生内驱力,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来主动吸纳知识而张扬个性。
|
(六)小结:滑轮自述 同学们,我是滑轮,在今后的学习中,你们会经常看到我的身影,人们利用我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可以省力,还可以既省力又改变力的方向,还可以和其它的机械组合在一起,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 | 图、文、声并茂的小故事,通过人性化的语言,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从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在兴趣的激发下完成教学内容。 |
(七)作业: 1 阅读相关资料(见附件)。 2 自制一个小滑轮,安装在合适的地方,说明它的作用,使用它的目的。 3 调查清轮的应用及与其它机械组合的工作状态,写出调查报告。 | 创设信息,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会物理的实用性。自主型、开放式作业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蹦一蹦,伸手去够,他可以够到更多的东西,品味成功的愉悦,快乐的物理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
四、滑轮
(一)定滑轮
1 滑轮的位置固定不变。
2 不省力,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二)动滑轮
1 滑轮的位置跟被拉动的物体一起运动。
2 可以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三)滑轮组
重物由几段绳子承担,匀速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体所受重力的几分之一;绳端移动的距离就是重物上升距离的几倍。
从上向下绕:拉力为物重的偶数分之一;F=1/(2N)
从下向上绕:拉力为物重的奇数分之一;F=1/(2N+1) 动滑轮个数为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