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深圳市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情况
(一)深圳现代产业情况
深圳的产业已经基本形成“梯次型现代产业体系”,包括以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海洋经济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以华为、比亚迪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以腾讯、平安集团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
1.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增长
2019年前三季度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实现增加值6959.18亿元,同比增长9.5%,高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2.9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为37.2%,比上半年高出0.9个百分点。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均超过1000亿元,分别为3492.47亿元和1146.5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4%和16.1%,占新兴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了50.2%和16.5%。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新材料、海洋经济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771.04亿元、722.97亿元、238.86亿元、241.69亿元和345.5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6%、4.0%、11.5%、6.4%和17.2%。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海洋经济产业增长强劲。
2.服务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
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向中心城市聚集优势明显。2019年上半年,深圳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以下简称“规上服务业”,不含金融、房地产开发、批零住餐等行业)实现营业收入5974.56亿元,同比增长11.94%;金融业完成增加值1663.16亿元,同比增长7.0%;物流业增加值为863.81亿元,同比增长8.1%。深圳在新兴信息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领域处于大湾区核心定位。
3.先进制造业迈向高端
2019年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6354.94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先进制造业增长7.2%,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71.4%。华为成为全球5G领导者,拥有麒麟、巴龙、昇腾和鲲鹏系列等四大芯片,发布全球首款搭载鸿蒙操作系统的终端。腾讯是全球最大互联网公司之一、全球服务用户最多的互联网企业之一。比亚迪是新能源汽车引领者,在欧洲纯电动大巴市场占有率超过20%,排名第一。大疆创新占领消费级无人机全球70%的市场份额,贝特瑞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供应商,优必选成长为全球顶尖的集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研发、制造和销售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华为、华星光电、大族激光、大疆等一批先进制造业,提升了深圳制造业和经济发展的质量。
(二)重点细分领域情况
1.智能制造
在集成电路领域,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率先使用10纳米先进工艺,成为台积电(TSMC)全球第五大客户、中芯国际(SMIC)全球第二大客户。在工业软件领域,智能设备和智能控制层面的工业软件部分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并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金蝶在SaaS ERP和SaaS财务云领域,分别以18.25%、46%的市场份额比例独占鳌头,远超国内外厂商。在物联网领域,NB-IoT技术标准通过的提案中有41%来自华为,中兴微电子发布中国首款自主研发的TEE安全架构NB-IoT芯片“RoseFinch7100”。在增材制造领域,深圳长朗三维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制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中等尺度高速多喷头3D砂型/砂芯铸造打印机。
2.海洋经济
在产业规模方面,2018年深圳共有涉海单位约7320家,实现海洋生产总值约2327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9.6%,低于上海、宁波、青岛、广州等国内主要海洋城市。在产业结构方面,深圳海洋第一产业占比很小,海洋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导。在产业集聚方面,建成大鹏新区海洋生物产业园、孖洲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等海洋产业集聚区,深圳大空港海洋新城、南方海洋科学城、中欧蓝色产业园正在规划建设中。在技术创新方面,海洋高端装备突飞猛进,中集来福士自主设计建造的蓝鲸1号海上钻井作业平台在南海成功试采可燃冰,中集在建的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占全球的25%,已交付深水半潜式平台占国内的80%。
3.生物医药
在产业规模方面,2018年,深圳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为298.58亿元,同比增长22.3%,同比增速居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在产业集聚方面,已形成以南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坪山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大鹏国际生物谷为重点片区,福田、罗湖、光明等各区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并涌现出迈瑞医疗、华大基因、海王生物、海普瑞、翰宇药业、北科生物、微芯生物等一批国家级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以雁阵式创新梯队“领跑”。在技术创新方面,深圳新一代基因测序能力位居世界第一,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基因库,细胞治疗发展基础较好,部分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自主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生物产业规模全国领先,竞争优势明显,生物“硅谷”雏形初现。
4.金融
在贡献方面,全市金融业总资产从2015年的8.6万亿元增长至14.9万亿元,稳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与北京、上海居于“第一梯队”,2019年深圳金融业实现了全市约1/7的GDP和近1/4的税收。在主要指标方面,深圳银行业总资产、存贷款规模均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22家法人证券公司净资产、净利润、净资本均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在金融组织体系方面,第六次党代会以来累计招引分行级以上持牌金融机构150多家,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注册成立,平安保险、招商银行在2019年“世界500强”中排名第29和第188,规划建设福田金融核心区、红岭创新金融产业带、南山科技金融城等金融集聚区和重点金融楼宇。
(三)深港澳产业合作情况
1.CEPA项下合作不断深化
充分发挥CEPA协议作用,深化深港服务业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合作,将前海打造成服务业吸引外资高地。使得服务提供者能够在深圳设立独资公司,从事带乘务员飞机租赁服务、民用飞机的维修和保养服务、船舶维修和保养、为内地至港澳航线经营人提供船舶代理服务;使得服务提供者能够从事部分增值电信业务;使得服务提供者能够在深圳设立独资企业,从事国产影片发行、电影放映、音像制品制作、演出经纪业务。
2.科研项目和人才加快聚集
充分发挥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科技创新引领示范功能,集聚深港科技创新资源。一是已引进或确定入驻的及国际优质科研项目76个,近四成项目聚焦深港两地共同选择的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三大领域;形成“基础科研—产品研发—孵化转化”的完整创新链条,引进建设10个孵化器及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二是正在洽谈对接中的优质科研项目67个,包括理工大学智慧城市研究所、商汤人工智能项目、健康老龄化国家实验室、“三岁定八十”建设健康大湾区计划等。三是建设10个科研成果转化孵化平台及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开设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引入21个港澳创业团队,其中6个团队已融资2.3亿元。孔雀谷深港创科育成基地引入和全球27家具有原创性、性、高成长性项目。中国(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投入使用。
3.医药领域合作稳步推进
与环球医疗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名医诊疗中心,构建名医坐诊、远程医疗服务、进口医疗设备检测、国际进口药品使用、健康管理及康复中心等“六大模块”,2019年引进不少于50位业界知名权威医生在名医中心开设专科诊所。签约落户深澳中医药创新研究院、生物医药创新协会、希玛眼科大湾区总部及高端眼科医院、生产力促进局深圳(坪山)创新技术中心、铠耀生物科技产业转化项目、生物医药创新协会等一批港澳合作项目。洽谈引进理工大学深圳分校、港专学院、中国药促会坪山国际新药孵化器等高精尖项目。
4.金融创新合作有序深化
推动深港跨境金融合作,降低港资金融机构进入内地市场的门槛,成立全国首家CEPA框架下的消费金融公司招联消费金融、首家港资控股全牌照证券公司汇丰前海证券、公募基金公司恒生基金,港交所联合交易中心、金银业贸易场等标志性港资金融企业通过前海成功进入内地市场。
5.贸易通关合作着力开展
全国首创深港“供应链协同”改革项目,支持港企拓展内地航运市场。推进深港跨境通关合作,采用陆路跨境快速通关和先入区后报关模式,大幅缩减企业入区货物通关时间互认货运成本。黄金深港通、深港陆空联运改革等项目均已启动落地。建立“前店后仓”运作模式,实行“集检分出”检验检疫监管,有效确保储运货物便捷通关。
(四)产业配套服务情况
1.知识产权保护与运营顺利开展
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工作,规范有序建设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一是优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出台实施《深圳经济特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深圳市知识产权保护“36条”等,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三级联动的行政执法体系,构建全链条保护体系。二是大力推动知识产权证券化。华星光电以专利许可发行证券化产品为试点,通过企业实际案例形成标准化模式;同时,推动建立知识产权运营基金,金融知识产权联盟、知识产权金融公共服务平台等多种形式,积极提供知识产权证券化服务。三是推进产权交易和保护平台建设,先后组建国家专利技术(深圳)展示交易中心、中国(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保护交易平台。目前,全市知识产权工作成效显著,2019年上半年,全市专利申请增长14.51%,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继续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99.49件,有效发明专利五年以上维持率为84.8%,居全国第一。
二、存在的问题
1.产业外部依存度大,易受外部因素影响
深圳经济依赖于进出口贸易,外贸依存度连续10年下降后仍达124%,高于省的105%和韩国的67%;第二产业结构轻型化,以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为产业联系链条和以生产生活资料的下游加工业为主。上游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暴涨暴跌导致深圳市企业经营出现亏损,目的地市场在外导致其产品容易受到贸易摩擦的影响。
2.一些行业存在明显的技术短板,核心零部件依赖海外
深圳市部分产业链存在明显的技术短板,核心零部件如高端芯片制造、半导体材料供应等对海外公司依赖严重,在贸易冲突中容易导致技术封锁问题。
3.产业结构过于依赖电子通信,其他如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生物制造发展相对滞后
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规模占全国行业规模的1/6,贡献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80%。但同时,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仍存在相对规模较小、门类不全等问题,生物医药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仅不到1%,高端装备制造以3C设备为主,依托于下游的电子制造业,在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工业机器人等方面尚有显著的门类欠缺。
4.配套环境有待提升,融资资源偏紧、PE规模不大、涉外律师较少
在融资方面,深圳融资成本比北京、上海高,珠三角直贴利率常年高出长三角0.5个基点和京津冀1个基点。在PE/VC方面,2010年以来深圳企业从PE/VC融资的案例数和融资规模分别为12560例、5114亿元,同期北京企业从PE/VC融资35733例、25069亿元,上海企业从PE/VC融资20068例、10442亿元。从投资轮次看,深圳PE/VC资本寻求稳定的成熟项目以规避风险的战略倾向,而加州PE/VC资本入场时向早期倾斜。在涉外诉讼方面,目前深圳在市内企业遇到海外贸易等诉讼问题时,缺少足够的法律服务资源。2019年全国千名涉外律师人才名单中,深圳市不足30人,与上海、北京、江苏等地存在较大差距。
5.深港合作领域受到一定,面临机制障碍和法规制度束缚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11个城市,涉及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种法律制度、三个单独关税区。深港澳亟须在“一国两制”背景下,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在科技创新、法律服务、金融合作、税务等方面促进资源共享、制度对接、待遇互认、要素趋同、流转顺畅,实现粤港澳三地有机融合。
三、建议
1.聚焦“产业+改革”,加快构筑规划体系
一是率先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走在最前列。联动构建开放型、创新型产业体系,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示范区。二是促进深港澳三地规则衔接。以清单式批量申请授权方式,在商事登记便利化、科技创新、产业合作等领域深化改革、先行先试。出台深圳市促进深港澳规则相互衔接若干措施的文件,推动一批重大、重大任务落地实施。三是发挥重点平台改革作用。全力推动《新时代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双扩区”、前海总规修编。深化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制度创新试验,探索跨境“监管沙盒”等重点项目,推动离岸贸易、服务贸易等领域的探索和突破。
2.聚焦“产业+创新”,优化完善创新链条
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贡献份额,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一是组织开展新兴产业扶持计划。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对市级创新载体建设、高技术产业化发展项目等给予事中事后资助。积极争取国家大基金支持,大力推动国产EDA软件和自主知识产权IP产品研发。二是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光明科学城圈层布局前沿交叉研究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和研究型大学等诸多创新平台和载体,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创新链。鼓励有实力企业牵头组织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做好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财税优惠落实。三是促进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推进国家高新区扩区,出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规划,瞄准世界科技产业前沿,抢抓有可能成为主导科技的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和主导第五代科技的量子科学,率先前瞻布局新一轮科技产业发展重点,推动形成梯次式新技术新产业格局,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
3.聚焦“产业+开放”,积极开展对外合作
一是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集聚国内外总部资源和高端要素,联动港澳构建开放型、创新型产业体系,加快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和平台布局建设,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鼓励支持市内企业对国外优质公司的兼并重组、并购。二是着力吸引国外优质资本。加强招商引资力度,有针对性地举办制造业企业进口博览会,引进国内外高端技术企业和重要环节的生产企业。支持前海建设数字贸易云平台和跨境电商大数据中心,携手港澳构建链接全球物流和供应链网络。三是减少深圳企业受海外市场影响程度。优化海外市场行业结构,扩大“走出去”国家范围,降低国外市场和风险影响。降低深圳企业下游的外贸依存度,发挥部门力量,拓展深圳企业产品的内需市场。
4.聚焦“产业+环境”,持续优化制度环境
一是完善市场营商环境。争取国家支持,在前海开展财税制度改革、采购改革、服务业税收改革创新试点,继续实施现代服务业企业所得税优惠,探索创新离岸税制安排,在国家统筹下以财税制度改革推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二是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引导境外机构精准支持企业创新,对境外风投、创投基金等采用股权投资方式到大湾区直接投资于种子期、初创科技型企业,视同内地创投企业给予再投资退税、投资额抵减应税所得额等税收优惠。三是发挥涉外法律服务优势。深化深港合作,加快建设“一带一路”法治地图,完成个国家和地区的民商事法治地图,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强大的法律咨询服务。
5.聚焦“产业+质量”,建设现代产业发展高地
一是推动产业智能化发展。组织实施一批市级强基项目,争创一批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积极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二是推动产业提升发展。继续实施传统优势产业提升扶持计划,加速眼镜、钟表、服装等传统产业向国际时尚创意转型。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三是推动产业引领发展。加快建设覆盖全市的5G网络,推进5G技术应用和商用进程,打造全球新一代信息产业资源配置中心,巩固深圳在全球通信行业的引领地位。创建国家生物医药和生命健康创新试验区,推动上市医药器械一站式注册申请、国际临床试验数据互认。
6.聚焦“产业+协同”,打造大湾区发展共同体
依托和澳门科研资源优势和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发挥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引领作用,全面加强与大湾区其他城市产业深度合作。一是促进与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推动深港金融(基金)产品互认,优化深港通机制,探索建立港澳保险大湾区服务中心,全方位深化在金融机构、业务、人才、监管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先行先试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鼓励发展国际财富管理、国际风险管理、跨境投资并购等业务,拓宽跨境人民币融通渠道。二是打造以深圳、东莞为核心的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利用大湾区完整产业链配套,完善“总部+基地”发展模式,联合东莞、惠州、中山、江门等大湾区城市开展先进制造业合作试点,推动大湾区电子信息、汽车、电气、机械设备等优势制造产业集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