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3随息禅法之呼吸与耗能、鼻子长在肚子里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18:57:04
文档

3随息禅法之呼吸与耗能、鼻子长在肚子里

呼吸与耗能如果我们观察过别人睡觉,不论这个睡觉的人是大人还是小孩,我们会发现,当他真正熟睡的时候,会有一段时间好像没有了呼吸一样,呼吸极为轻微,毫无声息,甚至象断绝了呼吸一样。而这个时候,已经经过科学实验研究过了,是最深度的睡眠,此时的脑电波活动最为微弱,近似于不动。而有过静坐经验的人,尤其是练习过安般法门和道家调息功夫的人,也会有个共同体会,那就是随着自己越来越安静,呼吸会由开始的粗重逐渐转为轻微,功夫深的能做到气若游丝若有若无。道家认为,调息极致后,会引发体内的呼吸,好像胎儿在母体中一样不
推荐度:
导读呼吸与耗能如果我们观察过别人睡觉,不论这个睡觉的人是大人还是小孩,我们会发现,当他真正熟睡的时候,会有一段时间好像没有了呼吸一样,呼吸极为轻微,毫无声息,甚至象断绝了呼吸一样。而这个时候,已经经过科学实验研究过了,是最深度的睡眠,此时的脑电波活动最为微弱,近似于不动。而有过静坐经验的人,尤其是练习过安般法门和道家调息功夫的人,也会有个共同体会,那就是随着自己越来越安静,呼吸会由开始的粗重逐渐转为轻微,功夫深的能做到气若游丝若有若无。道家认为,调息极致后,会引发体内的呼吸,好像胎儿在母体中一样不
                         呼吸与耗能

如果我们观察过别人睡觉,不论这个睡觉的人是大人还是小孩,我们会发现,当他真正熟睡的时候,会有一段时间好像没有了呼吸一样,呼吸极为轻微,毫无声息,甚至象断绝了呼吸一样。而这个时候,已经经过科学实验研究过了,是最深度的睡眠,此时的脑电波活动最为微弱,近似于不动。

    而有过静坐经验的人,尤其是练习过安般法门和道家调息功夫的人,也会有个共同体会,那就是随着自己越来越安静,呼吸会由开始的粗重逐渐转为轻微,功夫深的能做到气若游丝若有若无。

    道家认为,调息极致后,会引发体内的呼吸,好像胎儿在母体中一样不呼吸,称为胎息。

    体内真的有肺为首的呼吸系统以外的呼吸通道么?静坐中呼吸细微的原因真的是因为启动了内呼吸吗?

    以我的观点,不是的。

其中的科学道理其实非常简单不过。大家可以做个实验,到楼下狂奔几圈,再跑上楼,你看看那时候呼吸是否变得粗重,是不是需要大口的喘气?答案一定是。肢体的激烈运动,需要能量的支持,而只有肺部吸入了足够的氧气,才能完成能量的转化。

    我们如何令因剧烈运动的呼吸平稳下来呢?需要启动一个所谓的内呼吸来帮助肺部呼吸吗?不需要的。

再看看熟睡状态下的呼吸吧,睡觉时肢体不动,消耗减低到最低,但是脑子并未停下来,我们在浅睡状态,脑子一直没有停止工作,我们会做梦,梦境就是我们脑子里的念头,念头越多,梦越多,但是随着脑细胞的不断休息,念头会越来越少,脑电波反应是频率越来越慢,当进入熟睡状态后,脑电波几乎不动了,也就是说念头不动了,梦消失了,此时,身体的对能量的消耗降低到最低,自然不需要运动时那么多氧气,所以呼吸自然的变得非常微弱。

为什么只有熟睡状态最深度的睡眠中,呼吸才会最微弱,原因只有一个,耗费能量的不止是我们运动的肢体,更多耗能来源于脑细胞的活动。也就是说,即使我们静坐或者躺着一动不动,我们也需要不停的呼吸,因为我们的脑子没有停止下来。

    而当脑的工作越来越少,我们的耗能就相应的降低了,我们自然不需要更多的氧气,自然也就不需要粗重的呼吸了。静坐中呼吸变浅,正是这样一个过程,首先保放松姿势不变,这是肢体不动,最大的耗能被避免了,然后是通过固定的思维方法也就是所修的法门,达到杂念越来越少。

    念头减少,脑的活动越来越少,耗能减少,呼吸变浅。

    只要你的脑在工作,在想,就不可能不呼吸。即使你人为的憋气,因为你在想,在耗能,你也不可能把那口气憋很长时间。

鼻子长在肚子里

    有些修道家的人可能会用他们实际的经历来反驳我这个理论,他们会说自己在进入状态后能够开启体内的内息,会有明确的感觉,自己的呼吸在小腹,而不是在鼻孔。

    但实际,他们只是被自己的大脑欺骗了而已。他们并没有观察清楚呼吸的部位。因为练习这种小腹内呼吸的人,不论他们是否是主动的意守下丹田,事实上他们都是在意守丹田。

    剖析他们的脑部活动细节,就可以解释他们的感受了。

首先他们感知到鼻孔的呼吸,然后他们同时感知小腹的起伏。小腹的起伏生理基础是什么呢,难道是有气体进入小腹了么,当然不是。是由于深呼吸,横膈膜产生运动,小腹肌肉随之起伏,产生了一种小腹参与了呼吸的错觉。

    道家把这个阶段叫做调息。就是把鼻子的呼吸感觉和小腹的起伏感觉调和在一处。当功夫深了,会感觉鼻子和小腹重合在了一起,好像鼻子到小腹这段肢体消失了,鼻子就长在小腹中。这段功夫叫鼻联脐,也叫心息相依。

    这段功夫是如何实现的呢,生理原因是什么呢?很简单,因为大脑的注意力集中于鼻孔和小腹,同时集中于此俩处,乃至于忘记了身体其他部位的存在,乃至于鼻子到小腹之间的肢体感觉被忽略了。就象昨天讲的一边念佛 一边按计数器一样,念佛人最后会忘记自己在动手指,以为手指动是不存在的。

    当注意力集中到忘记了身体其他部分,那么好,感知中只有鼻子和肚子了,自然会产生出鼻子长到肚子里的错觉。道家把这个当成一个秘诀,说什么脑袋放到肚子里,还有佛教一些画像脑袋长在骨盆里,其实原理就这么简单。

道家功做到此处,马上就能开启所谓的胎息了。再继续深入下去,需要舍气从脉,就是当你做到鼻脐相恋了,鼻子在肚子里呼吸了,那么你就可以开始舍弃鼻子的呼吸,而去专注于小腹内蕴氲内息。

    此段功夫的生理基础其实是大脑的一次主动选择。在鼻脐相联这段中,大脑所集中的目标实际有两个,一个是鼻子呼吸的感觉,一个是小腹起伏搏动的感觉。更深入的功夫需要做进一步的净化,放弃对鼻子呼吸的关注,只是专注于腹部的感觉。这个放弃感知鼻子呼吸,就是舍气,而专注于小腹所谓内息搏动,就叫从脉。

当真的做成功了,鼻子的呼吸在你的脑感知中消失了,你的脑子只有一个感知,就是小腹内息搏动,没有鼻子,只有小腹的内息。于是乎,内息出现了。

    但鼻子的呼吸真的停止了么?不可能啊,你的脑子还在工作,你还在感知着肚子,你的肚子甚至还在运动,你还在耗氧,怎么能停止鼻子的呼吸呢。

    所以修到此段功夫只是道家功的基础功而已,尚未入门,真正的六脉俱停深入大定,还有好一段长路要走。

文档

3随息禅法之呼吸与耗能、鼻子长在肚子里

呼吸与耗能如果我们观察过别人睡觉,不论这个睡觉的人是大人还是小孩,我们会发现,当他真正熟睡的时候,会有一段时间好像没有了呼吸一样,呼吸极为轻微,毫无声息,甚至象断绝了呼吸一样。而这个时候,已经经过科学实验研究过了,是最深度的睡眠,此时的脑电波活动最为微弱,近似于不动。而有过静坐经验的人,尤其是练习过安般法门和道家调息功夫的人,也会有个共同体会,那就是随着自己越来越安静,呼吸会由开始的粗重逐渐转为轻微,功夫深的能做到气若游丝若有若无。道家认为,调息极致后,会引发体内的呼吸,好像胎儿在母体中一样不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