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人教八年级上期语文 30课《诗四首》导学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16:24:46
文档

人教八年级上期语文 30课《诗四首》导学案

30《诗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并默写前两首诗;2、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资料联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他对“和平、宁静、美好的”生活向往之情我们在《桃花源记》中领略到。本诗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
推荐度:
导读30《诗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并默写前两首诗;2、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资料联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他对“和平、宁静、美好的”生活向往之情我们在《桃花源记》中领略到。本诗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
                      30《诗四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并默写前两首诗;

2、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资料联接】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他对“和平、宁静、美好的”生活向往之情我们在《桃花源记》中领略到。本诗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他的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如极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本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归田园居》和《使至塞上》           

一、    课前自学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荒秽(     )      荷(       )锄     草长(     )    属(      )国  

 征蓬(     )      候骑(   )        汉塞(     )     燕(       )然              

2、    作家作品

①陶渊明,字            ,名             ,东晋时著名的诗人,我们曾学过他的一篇文章是《       》。

②王维,字             ,       代诗人,他的作品最主要的是            诗,北宋苏轼称他的诗“                             ,                         ”。

3、    熟读两首诗

二、合作探究,组内交流。

(一)读《归园田居》探究下列问题:

①你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几层意思?

②你认为“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③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读《使至塞上》,探究下列问题:

①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②你有首联中的“单”字读出了什么?

③你从“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读出了什么修辞方法?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④颈联中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

⑤读了全诗你认为作者所描之景如何与所处心情紧密结合起来的。

三、拓展延伸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当堂检测:背诵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知识联接】《渡荆门送别 》

  此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作者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颔联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颈联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夜间的风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黄昏的风景。这么美的景色,真让人陶醉!但是“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却突然一转,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将全诗用一根无形的线收束在一起,余音袅袅。王夫之《唐诗评选》说“结二句得象外于环中,飘然思不穷,唯此当之。”

自主探究:

1、你认为全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所描绘的景色。

前句是写    (动、静)景,后句是写的       (动、静)景。写景中蕴藏着诗人                                       的心情。

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以               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          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                 。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5、“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表达了作者                  。

相关联接:《登岳阳楼 》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在北宋时做过官,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他青年时诗文就写得很好,曾写过一首《墨梅》,得到宋徽宗的嘉赏,并由此受到器重。

自主探究:

1、这首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两句交待了                 ,以及初次登楼所见之景。”“      ”一“       ”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近处岳阳楼上的“       ”没有风而静止不动,远处的         (景象)。初临此地,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想到的是                    北宋就像这即将落下的夕阳,再没有办法挽回,这是对时局的一种感慨,不由悲从心来。

3、颔联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让人想起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怀古伤今,怎能不让人” 徙倚”在山水之间.在这样美丽的岳阳楼畔,诗人却提不起半点观赏山水的雅兴,仅“       ”二字,便把诗人那           表现的淋漓尽致。

4、颈联从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脱胎而来,而又未生搬硬套,“      ”“      ”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当的表现了                  。抒发了                               。

5、尾联中“           ”既指自然事物,又实喻社会现实,一语双关。“           ”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明示了胸中悲情涌动,悲如一江春水,以静景反衬生活转徙不安,景之静难平胸中激荡之悲情。

当堂检测:背诵这两首诗

文档

人教八年级上期语文 30课《诗四首》导学案

30《诗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并默写前两首诗;2、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资料联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他对“和平、宁静、美好的”生活向往之情我们在《桃花源记》中领略到。本诗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