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在大学时代受青年黑格尔思想影响认为世界历史的主导原则和基本力量是自我意识,即批判的、思维的个人,具有一定的唯心主义倾向,但仍然保持着对自我意识哲学的某种批判态度。在马克思看来,哲学必须积极的干预现实和生活,思想只有通过他对周围环境的能动活动,才能是意志的力量走出阴影的王国,以反对不合理的现实世界,而马克思在任《莱茵报》主编期间的现实斗争为其思想转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遇到的物质利益问题使他对当时信奉的黑格尔的国家和法的学说产生了怀疑,从而有了《莱茵报》时期的苦恼这个问题,而这个疑问是来自于对经济问题研究的物质生活关系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莱茵报的》实践斗争使马克思第一次认识到要把理论同现实的政治斗争结合起来,这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则成为马克思思想的出发点。马克思开始由唯心主义昂向唯物主义转变,之后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便是对这一转变的反应。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按照“宗教批判—哲学批判—实践批判”的理路,阐述了青年马克思思想转变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宗教批判是哲学批判和实践批判的前提,哲学批判又进一步为实践批判扫清道路。在《导言》中,作者首先分析了宗教的本质,并指出在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以后应当集中批判德国的社会制度,而要彻底批判德国的现存制度,就必须批判德国的,尤其是黑格尔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但是批判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上,因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德国的社会不仅需要有彻底的理论,而且需要有物质的基础,这个物质基础就是无产阶级。为了把这两种批判结合起来,马克思提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的,无产阶级要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
《导言》开始从宗教批判到法和政治的批判:“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是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以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 “宗教本身就是颠倒的世界,反宗教的斗争间接的就是反对被颠倒的世界的斗争” 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费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了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认识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要求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
在马克思看来,对现实的批判既不能盲目的进行,也不能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它需要理论的指导和一定物质条件的保证。德国由于近代的特殊性不仅没有分享资产阶级的积极成果,相反受到封建制度敌视的复辟。马克思为了德国可以实现一个有原则的高度的实践提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来摧毁;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飞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
无产阶级是一个被带上彻底的锁链的阶级,一个并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一个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出来从而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自己的领域,它表明了人的完全丧失。无产阶级必须掌握着学者以精神武器,同样哲学只有在无产阶级的实践中才能变成现实精神武器,因此“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能消灭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