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小学上学期听课记录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16:08:22
文档

小学上学期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学校班级:六年级一班学科:数学授课教师:讲课题目:分数乘整数时间:2018年8月27日一,本节课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首先用动漫龟兔赛跑来导入课程,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数与整数的乘法。二,板书:3/10×3=3/10+3/10+3/10=(3+3+3)/10=9/10(米)得出: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分母不变,分子与整数相乘。练一练(-):2/7×37/10×5再次练一练加以巩固:7/20×4注意点: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分子。得出:计算法则——分数与整数相乘,可约分的,要先约分
推荐度:
导读听课记录学校班级:六年级一班学科:数学授课教师:讲课题目:分数乘整数时间:2018年8月27日一,本节课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首先用动漫龟兔赛跑来导入课程,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数与整数的乘法。二,板书:3/10×3=3/10+3/10+3/10=(3+3+3)/10=9/10(米)得出: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分母不变,分子与整数相乘。练一练(-):2/7×37/10×5再次练一练加以巩固:7/20×4注意点: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分子。得出:计算法则——分数与整数相乘,可约分的,要先约分
听课记录

学校班级:六年级一班学科:数学授课教师:
讲课题目:分数乘整数时间:2018年8月27日

一,本节课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首先用动漫龟兔赛跑来导入课程,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数与整数的乘法。

二,板书:3/10×3=3/10+3/10+3/10=(3+3+3)/10=9/10 (米)

得出: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分母不变,分子与整数相乘。

练一练(-):2/7×3    7/10×5   

  

再次练一练加以巩固:7/20×4

注意点: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分子。

得出:计算法则——分数与整数相乘,可约分的,要先约分,后计算。

给出式子,让学生找错:

6/7  ×  2  =  3/7

注意点:整数可以看成分子,分子只能与分母约分。

应用题:做一个中国结用34米绳子,小樱做了6个中国结,一共用彩绳多少米?

注意点:1,单位不要忘记,

        2,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两种方法解题,一是乘法、一个是连加。

三,回顾总结,强调一下计算法则。布置课后作业。

点评:用龟兔赛跑的故事来导入,开堂就吸引学生注意 

做完题目,强调易错点,帮助学生的理解  

反馈学生掌握的知识的程度

          

总结:这节课教师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知识点。

整节课以题目的讲解为主,简洁明了,清楚易懂。

学校年级:五年级学科语文教师
课题秋思时间2018年9月04日

教学过程记录评点与建议
一、导入新课。

   1.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在诗人张籍眼里,秋天却是树叶飘零、残荷片片、萧条凄凉的季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一首古诗《秋思》(板书课题)

二.初读知意。

   1.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要做到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学生反复练读)

   

二、2、谁来展示你的朗读?(指名朗读)

  

三、入境悟情

   教师带领同学们结合注释。讲解古诗的意思与情境

四、情感朗读

1、播放音乐,课件演示

2、自己练习朗读,把你的体会充分地展示出来。(学生自由练读)

五、积累延伸

1、默写《秋思》。

   2、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将《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当作练笔。

   3.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歌曲,在班级展示。(选做)

渲染秋天凄涼的氛围

明确读诗要求,引出本堂课的中心问题

结合本堂课的中心问题,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练习读出诗的韵味。

迁移延伸课文内容,课内外有机结合,通过对比了解诗歌的不同体裁,感悟诗人的思乡怀亲之情。

评价意见创设情境,让学生从诗句中读出自己真实的感受,进而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

学校年级:四年级学科数学教师
课题公顷和平方千米时间2018年9月06日

教学过程记录评点与建议
一、复习引入

(1)课桌的面积大约是24(       )。

(2)1寸照片的面积大约是6(         ) 。 

(3)一间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     )。

 (4)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占地面积大约是20(        )。

二、探究新知 

(一)呈现生活素材,初步感知公顷

(二)推算、想象,加深对公顷的认识 

1.唤起经验,认识公顷

 (1)认识1公顷

(2)探索公顷和平方米的关系

2.实践活动,形成表象

(三)尝试换算,巩固公顷与平方米间的进率

 1.尝试下列问题

 7公顷=(          )平方米

 60000平方米=(          )公顷 

学生完成后,交流思考过程。 

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基础,也引起了新的认知冲突

评价意见
学校年级:四年级学科数学教师
课题线的认识时间2018年9月12日

教学过程记录评点与建议
一、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1、从生活情境中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出示第15页的挂图,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然后通过“认一认”活动,体会到它们都是“直直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

2、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二、字母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1、自学第15页的“说一说”2、全班交流用字母读直线、线段与射线的方法。

  提醒注意:射线的读法只有一种,一般从端点读起;而直线和线段的读法都有两种。

三、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1、画一画:   

通过第一题的操作让学生了解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通过第二题的画与量,了解两点之间的最短线段。

2、练一练: 

直接导入新课,使学生明白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干脆利落。
评价意见
学校年级:六年级学科数学教师
课题倒数的认识时间2018年9月21日

教学过程记录评点与建议
一、呈现数据,先计算,再观察发现。 

1、出示:3/8×8/3      7/15×15/7   5×1/5   0。25×4 2、

二、交流思辨,抽象概念。

1、汇报。乘积都是1。 

2、你能根据上面的观察写出乘积是1的另一个数吗?

 3/4×(   )=1       (  )×9/7=1       

你还能写出像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吗?不过要写得与众不同!(鼓励学生写出整数、小数)  你是怎样想的?

3、让学生说说上面的数(用两种说法)。

4、是互为倒数的它们的积是1,这两个数有特点吗?仔细观察这些数。 

学生讨论:分数的分子分母调了一下位置; 

5、沟通:分子分母倒一下跟乘积是1有联系吗?

6、现在你对倒数有了怎样的认识?

三、找一个数的倒数。

  5/11的倒数是(   ),(   )的倒数是4/7,(   )和15是互为倒数。 

你是怎样找一个数的倒数的?说说你的方法。

四、确定倒数的概念

直接导入新课,使学生明白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干脆利落。

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这一模式来探索新知,不断的发问,不断地解决,层层递进。

评价意见教学中主要符合学生思维的正向发展,易懂,易接受
学校年级:五年级学科语文教师
课题钓鱼的启示第二课时时间2018年9月29日

教学过程记录评点与建议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读题《钓鱼的启示》。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钓鱼、放鱼、获得启示)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将“我”获得的启示划出来。

2、读读启示,提出疑问。

三、自读自悟,解疑。

(一)引导学生理解道德的“是”与“非”。

教师抛出以下两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

1、就“钓鱼”这件事来说,什么是“是”,什么是“非”?

2、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我”做起来却觉得很困难呢?

师:引导学生读一读3-9自然段,从中找出答案。

(二)引导理解道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让学生体会让“我”觉得做起来难的原因。并引导其自由读3-9自然段,找出理由。

四、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遇到过诱惑吗?你是怎样对待的?(从:考试分数、买东西、公共汽车让座、卫生、过马路……这些方面引导学生说)

评价意见课堂中师生互动融洽,真实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学校年级:四年级学科数学教师
课题参观苗圃时间2018年10月10日

教学过程记录评点与建议
一、导入新课 

二、 探索新知

㈠ 解决问题一

1、 出示“参观苗圃”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

根据这幅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求“每种花各有多少盆?”应该怎样列式?怎么样计算出结果呢?

2、 自主探索算法。

引导学生估计这个算式的结果,并集体交流估算的过程。

㈡ 解决问题二

1、出示问题

2、请同学们自己用竖式来计算一下120÷18的得数,验证谁估计的最准确。

3、交流验算的方法。

先让学生验算,然后集体交流。

(三)归纳算法

三、 巩固练习

四、 全课总结

直接导入新课,使学生明白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干脆利落。

教学中主要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这一模式来探索新知,不断的发问,不断地解决,层层递进。符合学生思维的正向发展,易懂,易接受

归纳出计算方法后,并不是到此结束了,而是让学生做题及时巩固,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

评价意见课堂中师生互动融洽,真实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学校年级:三年级学科语文教师
课题秋天的雨时间2018年10月11日

教学过程记录评点与建议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在《秋日私语》的乐曲声中播放秋天的画面,并谈话导入。 

(二)巩固字词,感知全文 

1、出示课件, 巩固字词 

2、教师范读全文,让学生听后找找每个自然段作者是用哪一句话写出了他对秋雨的印象?并用横线画下来。抽生汇报。 

(三) 品读课文,感悟体验 

1、老师将着力点放在了学习第二自然段,层层推进指导学生们读课文。 

如:理解中心词“五彩缤纷”。先请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把描写颜色的词语找出来。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利用多媒体把词语变成相应的颜色。接着追问…

2、赏析美句,重点指导。学生先自己练读喜欢的句子。接着抽生个别读,相机指导 

3、学习第三段 

4、学习第四段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积累词语,进行能力培养,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评价意见板书简明扼要地反映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脉络清楚,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学校年级:五年级学科数学教师
课题商的近似数时间2018年10月12日

学校年级学科三年级数学授课教师
课题地砖的周长时间2018、11、20

教学过程记录评点与建议
一、创设情境。

学校在改建学生宿舍楼,泥水匠叔叔要给地面铺上地砖。已经知道地砖每边的长都是60厘米,大家能算出地砖的周长吗?

二、解决问题。

1、 想一想:“每边的长都是60厘米”,从这个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

2、 算一算:先让学生自己计算,再说说是怎么样算的。

通常会出现两种算法:

⑴  60 + 60 + 60 + 60 = 240(厘米) 

⑵  60×4 = 240(厘米)

也可能出现第⑶种方法:(60 + 60)×2 = 240(厘米)

3、 议一议:

三、教学效果测评。

1、 第48页做一做

2、 第48页讨论:如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让学生通过讨论归纳出最简便的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边长×4。

3、 实践应用:第48页练一练1、2。

四、自我评价。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觉得自己学得怎么样?

创设情境不仅简单有效的导入了课题,而且收回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

解决问题中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对比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发法对学生的记忆有一定的冲击,使学生更易区分。

评价意见

师生互动非常好

文档

小学上学期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学校班级:六年级一班学科:数学授课教师:讲课题目:分数乘整数时间:2018年8月27日一,本节课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首先用动漫龟兔赛跑来导入课程,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数与整数的乘法。二,板书:3/10×3=3/10+3/10+3/10=(3+3+3)/10=9/10(米)得出: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分母不变,分子与整数相乘。练一练(-):2/7×37/10×5再次练一练加以巩固:7/20×4注意点: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分子。得出:计算法则——分数与整数相乘,可约分的,要先约分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