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什么是前庭平衡觉
有人说感觉统合中最神秘的就是前庭平衡觉,既看不到又摸不到,但是前庭平衡觉在我们的生活中却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要明白什么是前庭。
前庭系统包括两部分。俗称耳前庭和脑前庭,但其实他们是一体两面的一样东西。
脑前庭核心部分为八个前庭神经核,位于大脑后下方,脑干前部,也就是后脑勺的位置,呈倒三角状。
前庭神经核周围神经系统叫前庭,由三根半规管两两垂直形成的立体空间。主要功能是接收面部正前方的视、听、嗅、味、触等信息,同时将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过滤加工,再传入大脑。
我们日常生活中除了原始神经反射,人体所有的信息输入跟输出都需要经过我们的前庭,所以可想而知我们的前庭对我们整个人有多么的重要。前庭觉是大脑功能的门槛,是孩子保持注意力的源泉。
二.前庭系统的作用
前庭神经影响平衡、个体姿势.肌肉张力、身体两侧的动作协调、眼球维持稳定的视觉和个体的警醒度。
1、维持平衡
前庭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是维持身体平衡和侦测身体动态。
重力也就是地心引力对人类的影响力最大,人类的翻、爬、坐、站、跑等学习无一不和重力感有关,掌握重力感的便是前庭系统。
前庭神经系统利用内耳的三对半规管及耳石(内耳中的碳酸钙结石,其位于内耳前庭的椭圆囊以及球囊内,也称为囊斑。属于前庭位置感受器)来探测地心引力并控制头部在活动中的方位,保持身体的平衡。
当头部转动或弯曲时,前庭感觉接受器的耳石,会离开原来位置,改变前庭神经系统的传达流程。这种现象在跳跃、跑步、摇晃时更为严重,会使中耳半规管中的惯性液体流动,感觉接受器立刻受到很大的影响。其它像走路、乘车船或头部有轻微振动时,前庭感觉也会立刻有反应。在我们所有的感觉器官中,前庭接受器最为敏感,其信息能否对环境产生顺应,也最为重要。
我们能协调地跑跳、转圈,在不小心踩到石头时,身体能快速地前倾以保持平衡,快跌倒时大脑知道“歪了,歪了”,而赶快下达指令动作,使身体恢复头上脚下、直立的姿势,这都是良好运作前庭神经系统密切监控头部的位置和速度变化的功劳。
在生活中有一些孩子特别畏惧洗头发,只要一洗头孩子就鬼哭狼嚎,躁动不安,十分抗拒。很多人以此来判定孩子是触觉不良。其实有时候需要区分的是妈妈给孩子的洗头方式问题。有时候不是孩子的触觉不良,而是因为有些妈妈在洗头的时候是把孩子抱在膝上,让孩子的头悬空横躺,如果孩子的前庭敏感,对于重力不安,他也会感觉非常不舒服,不安全,极力抗争。这时候只要改变洗头的方式,采取淋浴,让孩子双脚安全地站在地面上,往往孩子就会配合了。
2、维持正确姿势
良好的前庭神经系统帮助我们发展和维持正常的肌肉张力,带动肌腱、韧带、骨骼与关节做出平衡动作,并维持姿势。前庭平衡觉与动觉的信息整合,掌握四肢在三维空间的位置,形成有意义的身体知觉。前庭神经会将信息由脊髓锥体神经系统,传达到身体各部份,通知肌肉的收缩和运动。同时也会将这种肌肉和关节的信息传到前庭神经核及小脑。如果这方面功能不佳,便无法达到感觉的统合,儿童会常常跌倒或撞墙,动作上也显得笨手笨脚,甚至害怕行动,更造成感觉记忆的严重不足,影响身体的协调能力。
我们生活中常常看到有些孩子坐没坐相,总是坐一会就换个姿势,弯腰,趴着,用手支撑头部,显得懒洋洋的,没长性。其实有时候孩子不是不想坐好,而是可能前庭系统不佳,肌肉的放松和收缩张力不足,真的怎么坐都不舒服,无法达到维持平衡和稳定,所以一直调整姿势。
3、发展出身体两侧协调的动作能力
使用剪刀剪贴时,左手拿纸,右手拿剪刀,两手可以合作无间;吃饭的时候左手拿碗,右手拿筷子,两手会很配合的移动,甚至你在分心说话,喋喋不休也不影响。骑三轮脚踏车或是溜直排轮时,总是左右脚轮流用力踩踏或是轮流滑行,在时间顺序上两脚必须相辅相成、分工协调。在我们跑步的时候也是,两手跟两脚总是配合协调地交替摆动,这才能保持运动的平衡。
前庭系统的神经纤维把信息分别输送到左右大脑半球,帮助促进身体两侧协调,藉由身体两侧的协调与两侧整合,让孩子可以做跨中线的活动,而不致于用左手做左手的工作,换右手做右手的工作,各自为政。
4、让眼球能清楚对焦
人在凝视时,需要头颈稳定不动才能聚焦,但当我们做精细的协调活动,例如抄黑板上的字时,头一上一下抬头,眼睛搜寻黑板上的字在哪儿,低头时眼睛要找本子上的格子位置,眼球能在头动来动去的状态下,有效率地找到要注视的位置,这均是依赖前庭神经系统的功用。
前庭信息处理不良的儿童,视觉便很难跟着移动的目标,也很难将双眼由一点移到另外的一点。眼肌和颈肌上的信息反应处理也会发生问题,促使眼球的移动不平稳,常会以跳动方式去抓住新目标,造成儿童在阅读、玩球和划线上的困难。
5、影响人体大脑的警醒程度
前庭系统中的网状组织,作用在帮助大脑保持清醒和警觉状态,所以当身体快速转动时,前庭系统必须迅速调节,才能让我们保持适度的清醒。如果前庭系统活动量低,调整的作用便会呈现不良,儿童于是出现多动及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良好的前庭系统本身就是一个环境刺激的调节器,当我们过度兴奋的时候会抑制我们兴奋神经通路传导,使我们回归平静,当我们孤独疲惫的时候,让我们振奋精神。
成年人由于相对大脑功能的发育完全(尤其是额叶的精神控制功能的发育发展)对于环境的改变相对是比较好自主控制的,但是小孩子的前额叶尚未发育完成,所以更容易显得不专注。(兴奋的激素/神经递质很早就发育完成,但是抑制的神经递质/激素却得等到14岁左右才初步发育完成,将近30岁才会完全成熟。)
快速或突然改变方位的前庭觉信息,可以活化大脑网状神经系统,使人精神振奋、提升警醒度,例如坐云霄飞车时会不自觉的挣大眼睛、大笑大叫;或是将孩子举高、抱着他旋转时,会兴奋大笑。相对轻缓、规律的前庭觉信息,可用来降低神经警醒度,使人感到安定、放松。研究指出,妈妈把婴儿用背带背在身上轻缓摇动,可减少孩子哭闹的情形;或是哄孩子入睡时,横抱着孩子左右慢慢摇,会让孩子感到安全,哭泣的情形也会减少。
这也是说前庭会影响孩子的专注力的原因,一个警醒程度过高或者过低的孩子很难对环境的改变产生快速的调节能力,总是显得兴奋过度或者木木愣愣,局促不安。
感觉统合运动有很多是在复苏前庭刺激,使儿童能恢复安静,身体活动也较有组织力。
6. 影响空间知觉
身体移动时,前庭神经系统让我们眼观四路,能预先判断地面的高度与软硬,避免跌倒或是推挤、碰撞;前庭系统将地心引力的强弱信息提供给视觉系统,形成远近、高低、前后、左右等方位概念,此即“空间视知觉”。
这也就是很多人会说前庭平衡觉不好的孩子学数学也会困难的原因,空间视知觉不好的孩子很难在脑海中形成对应的立体结构,模拟动态旋转,对于数学中的几何空间的学习也会产生
相应的难度。
此外,前庭平衡觉与听觉系统也相互联系,这两个系统的接收器都在内耳,并合而为第八对脑神经,彼此功能上有相辅相成之效。
三.前庭平衡觉不佳的表现
1.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听而不见,虽看到还经常碰撞座椅门窗。对外界的反应和动作很慢。
2.久转不晕或者害怕旋转。一转就晕。
3.总是喜欢前后左右摇晃身体。总是喜欢转圈跑。
4.平衡能力差,畏惧所有类似攀爬有高度的活动。
5.眼睛容易酸,讨厌阅读,坐立不安姿态不良,无法安静。
6.情绪易怒,做事一惊一乍。
四.前庭觉不良的原因
前庭觉的发展较早,在孩子胎儿期第九周就开始发育,所以说准妈妈在怀孕期间缺乏活动,也很可能造成孩子前庭觉的失调。此外,先天胎位不正的孩子也很容易出现前庭系统不良的情况。
婴幼儿期间的爬行的抬头动作,摇抱旋转动作以及有效的活动量都很有效的刺激的前庭觉的发展,如果婴幼儿早期活动不足,爬行不足,过早长时间地使用学步车都有可能导致前庭系统发育不良。
现在的城市孩子由于父母的溺爱,剖腹产的增加,孩子活动的受限,接受自然的训练机会微乎其微,也容易造成孩子前庭平衡觉失调。
感觉统合失调不会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而自然消失,需要给与必要的矫正。
五.解决方案:
感统训练并不是常规的体育锻炼,练的不好是有伤害的。
前庭平衡觉失调的表现不同,训练的方法也会不同。比如平衡能力特别差是要多训练半规管,多进行角加速度刺激。而姿势维持控制特别差的则要以球囊和椭圆囊为训练目标。多进行线性加速度刺激。
六.家庭训练
在家里可以做的活动训练
1、充分爬行
爬行,不仅仅是孩子在学会走路之前的爬行,很多孩子在爬行的关键期错过爬行,也可以在后期给予弥补练习。
要训练宝宝的爬行,孩子在出生后的28天就具有了爬行反射,这时候要宝宝每天俯卧几秒钟,先锻炼孩子的颈部肌肉,让孩子的头慢慢抬起,用手抵住他的双脚,宝宝可以趁势的向前爬。在孩子七八个月龄会爬行时候要让孩子充分爬行三个月以上(一定要在爬行时抬头),尽量不要使用学步车,准备一个足够大的活动区域。爬行不足的孩子走路容易摔跤,磕磕碰碰。
2、平衡游戏
婴儿期家长要多摇抱孩子,也可以多坐摇篮,强化孩子对自身重力感刺激的输入。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多玩一些荡秋天,走平衡木等游戏。
3、卧地推球游戏
孩子平趴在地上面对墙一臂距离,让孩子挺胸抬头,手臂抬起,双腿并拢微抬,膝盖离地。眼睛看着球,对墙进行推球。
4、飞机游戏
由家长仰面平躺,向上伸出胳膊,双手顶住孩子的前肩,并弯曲双腿用脚拖住孩子腹部,孩子则颈部抬高,双臂张开,双腿并拢伸平,做成飞机模样。这时,可做前后左右的摇动。或者找个平坦的干净地方,让孩子趴在上面,手臂张开或放置于屁股上,胸头抬起,坚持一分钟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