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年安徽文综,22)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它与欧盟的主要区别在于
A.促进了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 B.构建了一个地区共同体
C.加强了区域性经济合作 D.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上海合作组织的性质,强调与欧盟的区别,上合组织没有强调安全共同体的构建,排除B,经济合作不是上合组织的最主要任务,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无法体现与欧盟的区别。
2.(10年北京文综, 23)世界杯足球赛可谓全世界球迷的节日。1990年第十四届世界杯在意大利举办时,一个英国球迷去意大利为自己喜欢的球队助威。他可以①持欧盟护照进入意大利②在罗马街头观看比赛电视直播 ③和苏联球迷交换纪念品④收听北约轰炸南联盟的新闻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解析:A.此题考查的是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掌握。根据材料反映的1990年世界杯,这年意大利之夏不可能看到的是以后才发生的事:①是在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和④是在1999年夏;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项。
3.(10年全国Ⅱ,22)1951年,欧洲六国签订建立煤钢共同体的条约,规定其最高机构为共同体的总体利益而行使职责,不接受任何和组织发出的指示,其委员实行招聘制,由各国协商一致后任命。这表明,该共同体是
A.之间的合作 B.于的能源组织
C.企业之间的联合 D.于的经济组织
解析:D.首先我们明白煤钢共同体表面上看是能源组织,但实质上是经济组织,排除B;再通过题干中“不接受和组织发出的指示”,可以看出该组织是于之外的,排除A;再分析该组织是欧洲六国在煤钢方面共同签订的组织,可以分析出不属于企业之间简单的联合,排除C;正确答案为D。
4.(10年全国卷1,23)23.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描述了一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大的民族企业,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A 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平衡 B 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都出现变化
C 大企业的民族属性消失 D 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
解析: B.世界经济发展并未趋于合理平衡;大企业的民族属性存在;D与题干无关。
5. (10年江苏单科,19)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相继问世。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①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加快的背景下建立 ②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 ③成员国具有相同的社会政治制度 ④美国是这两个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国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国在国家实力、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和风俗习惯及社会制度方面均有不同,排除③。故正确答案为C。
6. (10年江苏卷)18.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B.亚非拉民族斗争掀起高潮
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
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
解析:D。二战结束后,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被摧毁,美苏联盟的基础消失,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正在形成之中。故正确答案为D。
7.(10年四川文综,23)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其中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 选项 | 史实 | 推论 |
| A |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线路开辟 | 世界不同民族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 |
| B |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 世界不同地区生活方式趋同化倾向加强 |
| C | 1920年初,国际联盟正式成立 | 世界和平得到了有效保障 |
| D | 20世纪90年代,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形成 | 经济区域化导致全球化进程中断 |
8. (10年上海单科,29)29.一个历史事实可以有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经济全球化——西欧一体化——欧元启用
B.《王位继承法》——《权利法案》——光荣
C.苏联的现代化道路——新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
D.中途岛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
解析:A。题干中明确指出事件之间有等级或层次,B选项中光荣后为了国王的权力,相继通过的《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C选项中,应该这样描述,1917年十月后,苏维埃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经过国内战争和新经济的国度,从20年代中期起,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D选项中,三大战役是二战后不同战场的转折点,并列关系。
9.(10年上海单科,30)1949年后,中国积极主动的融入世界。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
间排列,正确的是①重返联合国②中美关系正常化③参加万隆会议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③①②④ B.③②①④ C.①②③④ D.②①③④
解析:A.重返联合国在1971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在1972年;参加万隆会议在1955年,加入世贸在2001年,故选A。
10. 11.一位旅行者携带德国马克前往柏林。根据欧元启动进程的有关规定,该旅行者持德国马克最迟到柏林消费的时间应该在
A.1998年6月 B.2002年6月 C.2008年6月 D.2010年6月
解析:B。欧洲一体化是考查的重点,欧元启动的时间是2002年1月1日。6个月后,欧洲各国的货币停止流通。
11. (10年广东文综,39)(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18、世纪,英国的纺织业靠着差不多100℅关税的保护,避免了廉价的印度纺织品的进口冲击。直到成为全世界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英国才拆掉这些壁垒。即使在19世纪末自由贸易的鼎盛期,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仍然是自由贸易的禁区,多种工业品的市场基本上只准英国人插足。
材料二 1820~1985年英美进口关税率(℅)
年份
| 国别 | 1820 | 1875 | 1913 | 1926 | 1931 | 1952 | 1965 | 1985 |
| 英国 | 45~55 | 0 | 0 | 4 | 17 | 17 | 6 | 1.7 |
| 美国 | 34~45 | 40~50 | 33 | 20 | 53 | 9 | 6.7 | 3.5 |
(1)根据材料和所学的知识,判断在英国是“自由贸易成就了工业”还是“工业成就了自由贸易”,并说明理由。(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26—1985年美国进口关税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9分)
(3)在当代贸易自由化的趋势中,出现了哪些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这些组织的出现对贸易自由化趋势有何影响?(7分)
参:
(1)工业成就了自由贸易。在贸易保护下英国完成工业;经过工业,英国的竞争力增强,采取贸易自由。(8分)
(2)低—高—低。低—高的原因: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高—低的原因:美国经济实力提高;倡导自由贸易。(9分)
(3)①欧共体(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东盟等。(3分)
②本小问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4分)
12.(10年福建文综,38)(37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CDP)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与西欧人均CDP水平基本变化趋势比较(公元400—1998年)
——摘编自[美: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1) 据材料一,比较并指出A、B、C三个时段中国与西欧人均CDP水平的走势。(8分)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摘编自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2)分析影响B段中国与西欧人均CDP走势变化的主要原因(不考虑人口因素)。(12分)
材料三 1921—1937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平均增长速度(%)
| 年份 | 日 | 英 | 美 | 法 | 德 |
| 1921—1929年 | 3.0 | 1.7 | 4.3 | 9.4 | 7.1 |
| 1930—1937年 | 9.9 | 2.7 | 0.7 | —3.9 | —0.3 |
材料四 中国在1887年时为纯粹的农业生产国,工业生产只占很小的比例……到了1920年,工业产值增加到54.27亿元,所占比例也由原来的9.1%提升为23.8%……需要指出的是……近代机器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尚不到20%,并且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中国仍然为一个农业国。
——摘自扬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
(3)据材料二、三,指出成立至抗战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据统计该时期中国人口总数相对稳定,但工业的发展未能改变中国人均CDP下滑的走势,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12分)
(4)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西欧人均CDP强劲上扬的共同经验。(5分)
参:
38.(37分)
(1)A段:中西大致保持一致,走势相对平稳,中国略高于西欧。
B段:中国稳定不前,西欧超过中国并持续上升。
C段:中国总体下降,西欧加速上升。
(2)中国:自然经济为主;君主统治强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思想文化。
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工业与科技进步;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海外贸易、殖民扩张与掠夺;民主思想发展。
(3)特点:中国工业得到较大发展;增长速度超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原因:近代中国工业产值基数低,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小;落后的社会制度;动荡的社会环境;资本主义列强的掠夺和压制。
(4)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加强区域合作,顺应全球化潮流;重视科技创新、理论创新;重视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