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拟定者: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本册教材以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为指导思想。着眼于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基本素质,通过学习受到“五爱”教育,为培养“四有”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120个字,安排在精读课文中,随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学生注意笔顺,安排好字的各个部件及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要写的生字、精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要注意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检测。也可以就“词语盘点”中的词语,进行复习巩固。
对于书写练习,除阅读课上指导写字外,主要凭借本册配套的钢笔字和毛笔字写字教材,进行指导和书写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和书法爱好。
1.听话说话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
(2)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3)讨论问题能主动发言,说清楚自己的意思,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
2.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褒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习作
(1)学习有顺序、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从字顺的文章;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
(3)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5)课内习作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二、本册教材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养成较强的识字能力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和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3.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6.学会理解和运用“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等读写方法。
7.能够珍视自己的个人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修能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8.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做简单的发言。
9.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二)教学难点
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
3.把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
4.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
5.让学生学写活动总结。
三、各单元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 单元名称 | 教学目标 | 教学重点 | 教学难点 |
| 第一单元 | 1、会写1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部分课文会背诵。 3、了解作者在课文中所用的联想和想象等写作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了解大自然的魅力。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品味优美的语言,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 | 了解作者在课文中所用的联想和想象等写作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了解大自然的魅力。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品味优美的语言. |
| 第二单元 | 1、会写1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部分课文会背诵。 3、感受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赤子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为祖国的日新月异感到骄傲、自豪,立志报国。 5、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 感受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赤子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为祖国的日新月异感到骄傲、自豪,立志报国。 | 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
| 第三单元 | 会写1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部分课文会背诵。 3、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体会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感动,树立讲诚心,动真情,乐意用自己的爱心帮助别人的风尚。 4、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作方法。 | 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体会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感动,树立讲诚心,动真情,乐意用自己的爱心帮助别人的风尚。 | 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作方法。 |
| 第四单元 | 会写1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部分课文会背诵。 3、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4、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 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
| 第五单元 | 会写1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部分课文会背诵。 3、读懂课文,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能运用这些方法完成写人的作文。 5、发展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 读懂课文,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 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能运用这些方法完成写人的作文。 |
| 第六单元 | 围绕难忘小学生活”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分两大板块──“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向母校、师友告别, |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特别是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 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
(一)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 祖国在我心中”、“ 心灵之歌”“ 轻叩诗歌的大门”“ 人与动物”“ 珍爱我们的家园”、“ 艺术的魅力”、“初识鲁迅”。
(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1.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2.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3.加强导学功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口语交际 习作” 的编排,加强指导,明确要求
5.“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6.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五、教学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在教学中,多采用新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继续坚持指导学生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写字习惯。
3.继续抓好学生默读、查字典、专心听讲、踊跃发言和爱护学习用品等方面习惯的培养。
4.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摘抄,加大词汇储备量。加大阅读量,充分调动孩子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5.加大阅读理解训练,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词义: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坚持“以读为主,以讲助读,以各种教辅手段促读”,指导学生原原本本地把书读好;注重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让他们能“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从而达到提高语文水平的目的。在平时,多开展读书、摘抄活动,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从而促进他们多读书,读好书。
6.明确本册课本的编写意图,注重读写结合,循序渐进的进行作文教学:在教学中既要按照每次习作课的要求,切实指导学生领会有关习作知识与要领,又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运用范文的语言,学习范文的写作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借鉴的艺术规律;既要充分发挥课文在写人、叙事、描景、状物等方面的示范作用,又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言语交际的实际进行表达训练,从而使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平时,多鼓励学生,采用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激励他们竞争。
六、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方法
(一)在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激发美感和想象力。
(二)让学生通过质疑、研讨、探究、实践等形式感知人物的品质,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本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七、本期将要采用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手段
(一)营造自主学习的情境。
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放松身心,又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通过有目的学习,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册教科书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了具体的学习情境,这种学习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对话”的方式来实现的。
1.学生与文本对话
学生阅读课文,通过想象文中的描写建立生活影像,通过对照文中人物的心灵来净化自己的心灵,实现有意义的阅读。通过对文章结构形式的揣摩和推测,理解文章的内容,达到和人物心灵沟通的境界。
2.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
作者写文章是和读者交流,学生边读书边理解,就是在和作者交流。通过引导使学生的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达成一致,读明白作者的想法。
3.学生与学习伙伴对话。
人教版教科书,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两个学习伙伴:一个是小林,一个是小东。其实,学生完全可以把其中一个想象成自己,另一个就是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学习伙伴。学生通过阅读这样的对话,能够进入学习情境,也能激发自己的想象,能通过学习伙伴的对话,碰撞出思维火花,从而点燃学习语文的热情.
4.学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别人有的感觉我有没有呢?别人看到的景象我能不能看到呢?教科书的编者就是用这样的阅读提示语,给学生一个具体的环境,给学生一个心灵的启示,让学生去问问自己。教科书通过具体的语言,为学生营造了学习环境。最终使学生达到和周围人和自然万物的对话,启迪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进而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
(二)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
语文学习有其内在的规律,语文学习也有一个基本的步骤。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就是让学生从内心触摸到语文,在实际的语文学习中能习得方法,慢慢找到学习规律。
教科书有着自己的教科书话语表述系统,这是不同于教师教学的话语系统,同时又指导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而言,学生容易接受的是亲切的和自己交流的语言。人教版教科书在这一点尤其突出,“我想……”“我要……”“我一定……”,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设计,给学生更多关注,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指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表现在语文学科中,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人教版教科书给出了很好的答案。每个单元前都有“导语”,课与课之间有“链接语”,精读课文中“泡泡语”,有的导入学习活动,有的指导学习活动,有的提出学习目标,有的提示学习方式,能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教科书努力把对学习的指导隐含在文字背后,不是指手画脚的说教,而是和风细雨的点拨。“教科书通过自己的表述方式,指引学生应该逐步建构起这样的语文学习过程。这个学习过程的主要方式就是自主、合作、探究。以自读课文和相互交流为基础,欣赏语言对文章内容及表现形式进行评价,同时获得审美体验。在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基础上领悟表达。理解内容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学会表达是语文学习的目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不断的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即使没有教师的指导,也会慢慢学会学习。
八、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多媒体,黑板,粉笔等。
九、教学进度安排表
| 周次 | 教学内容 | 课时 | 备注 |
| 一 | 《草原》(3)《丁香结》(3) 课外阅读(1) | 7 | |
| 二 | 《古诗词三首》(2)《花之歌》(1)习作(2) 《语文园地》(2) | 5 | |
| 三 | 《七律·长征》(3)《狼牙山五壮士》(3) 书法(1)课外阅读(1) | 7 | |
| 四 | 《开国大典》(3)《灯光》(1)《口语交际》(1)《习作》(2)课外阅读(1) | 7 | |
| 五 | 《语文园地》(2) 《竹节人》(3) 《宇宙生命之谜》(3) | 7 | |
| 六 | 《故宫博物院》(1)《习作》(2) | 7 | |
| 七 | 《语文园地》(2)《桥》(3)《穷人》(3) | 7 | |
| 八 | 《在柏林》(1)《口语交际》(2)《习作》(2) 《语文园地》(2)课外阅读(1) | 7 | |
| 九 | 《夏天里的成长》(3)《盼》(2)《习作》(3) | 7 | |
| 十 | 《古诗三首》(3)《只有一个地球》(3)课外阅读(1) | 7 | |
| 十一 | 《三黑和土地》(2)《青山不老》(1) 《口语交际》(1)《习作》(2)《语文园地》(2) | 7 | |
| 十二 | 《文言文二则》(3)《月光曲》(3) 课外阅读(1) | 7 | |
| 十三 | 《京剧趣谈》(2)《口语交际》(1) 《习作》(2) 《语文园地》(2)课外阅读(1) | 7 | |
| 十四 | 《少年闰土》(3)《好的故事》(3) 课外阅读(1) | 7 | |
| 十五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2)《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1)《习作》(2)《语文园地》(2) 课外阅读(1) | 7 | |
| 十六 | 复习(8) | 7 | |
| 十七 | 复习(8) | 7 | |
| 十八 | 复习(8) | 7 | |
| 十九 | 期末考试 |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