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19:16:53
文档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总得分_______基础知识及运用(30分)1.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注音(2分)①栈桥()A.zhànB.jiàn②惯例()A.lièB.lì③别墅()A.shùB.yě④褴褛()A.lánlǚB.lánlóu⑤拮据()A.jièjùB.jiéjū⑥煞白()A.shàB.shā⑦糟蹋()A.tāB.ta2.按拼音写汉字(2分)(1)mì()食(2)quán()骨(3)wǎng()然(4)阴huì()(5)鄙yí()(6)sè()索(7)亲qī()(8)bó()鸪3
推荐度:
导读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总得分_______基础知识及运用(30分)1.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注音(2分)①栈桥()A.zhànB.jiàn②惯例()A.lièB.lì③别墅()A.shùB.yě④褴褛()A.lánlǚB.lánlóu⑤拮据()A.jièjùB.jiéjū⑥煞白()A.shàB.shā⑦糟蹋()A.tāB.ta2.按拼音写汉字(2分)(1)mì()食(2)quán()骨(3)wǎng()然(4)阴huì()(5)鄙yí()(6)sè()索(7)亲qī()(8)bó()鸪3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总得分_______

基础知识及运用  (30分)

1.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注音(2分)

①栈桥(    )    A.zhàn        B.jiàn        ②惯例(    )    A.liè    B.lì

③别墅(    )    A.shù        B.yě        ④褴褛(    )    A.lánlǚ    B.lán lóu

⑤拮据(    )    A.jiè jù    B.jié jū    ⑥煞白(    )    A.shà    B.shā

⑦糟蹋(    )    A.tā        B.ta

2.按拼音写汉字(2分)

(1)mì(    )食        (2)quán(    )骨        (3)wǎng(    )然

(4)阴huì(    )        (5)鄙yí(    )        (6)sè(    )索

(7)亲qī(    )        (8)bó(    )鸪

3.给下列加粗字注音(2分)

①赚钱(    )    ②计较(    )    ③赔偿(    )    ④阔绰(    )

⑤撬开(    )    ⑥变更(    )    ⑦拟定(    )    ⑧衣冠(    )

4.给加粗的词选择恰当的义项,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3分)

(1)阴晦(    )

A.昏暗            B.夜晚            C.夏历每月的末一天

(2)素不知道(    )

A.本色            B.平素  向来    C.白色的

(3)辛苦辗转(    )

A.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B.经过曲折,间接

C.翻来覆去,来回转动

(4)与日俱增(    )

A.迅速            B.聚集            C.一起            D.全,都

(5)狼狈不堪(    )

A.足以            B.极点            C.忍受            D.能,可以

(6)永不变更(    )

A.经历            B.改变            C.再,重        D.越发,愈加

5.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填在横线上(3分)

(1)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__________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A.颓唐            B.郑重其事        C.无所事事        D.若无其事

(2)别叫这小子又回来________咱们。

A.吃            B.吭            C.占            D.抢

(3)如果于勒叔叔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________呀!

A.惊喜            B.开心            C.高兴            D.激动

(4)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__________我们!

A.靠近            B.发现            C.看见            D.挨近

(5)你简直是______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A.疯            B.傻            C.呆            D.邪

(6)只要这个______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

A.能干            B.善良            C.好心            D.阔绰

6.下列各组词语中,不成为反义词的是(    )(2分)

A.阴晦——晴朗                    B.萧索——繁华

C.生灵——生物                    D.舒服——难受

7.下列各组词语中,不成为同义词的是(    )(2分)

A.苏生——苏醒                    B.应酬——应付

C.掩映——映衬                    D.隔膜——阻隔

8.下列各句不是比喻句的是(    )(2分)

A.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B.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C.(他)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肿得通红。

D.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9.指出下列各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2分)

(1)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

(2)我们上了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方。(    )

(3)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

(4)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    )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设问        E.反问        F.排比

10.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河边上有个小村庄。

②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把村里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

③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碧绿的芦苇像盖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雾。

④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许多芦苇。

⑤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

A.④—③—②—①—⑤                    B.④—②—①—③—⑤

C.④—①—⑤—②—③                    D.④—①—③—②—⑤

11.对“我只觉得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悲哀。”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段文字属于心理描写。

B.“看不见的高墙”中“高墙”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C.“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清楚”是因为我时刻记得闰土的影像,“模糊”是因为好久不见闰土而记忆模糊。

D.“忽地模糊”中的“模糊”一词表达的意思是闰土的不幸生活使他改变了性格,“我”为他而悲哀,同时也表达了“我”对黑暗社会的控诉之情。

12.关于《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主人公,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小说的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因此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人物。

B.这篇小说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化来表现的,所以没有主人公。

C.“我”是小说的主人公,小说自始至终是写“我”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

D.“菲利普夫妇”是小说的主人公,作者是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反复无常的态度来揭示主题的。

13.下列各句中成语用法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李明同学把故事讲得那么引人注目,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B.学校里的好人好事真是罄竹难书。

C.在学习中我们一定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取得更好的成绩。

D.足球运动员,个个都活龙活现地出现在运动场上。

14.判断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画“√”,错误的画“×”(2分)

(1)时间、地点、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    )

(2)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

(3)小说主要通过故事情节来展开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部分。(  )

(4)环境描写也就是自然环境的描写。(    )

阅读  (40分)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体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做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里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怎么说才好,只是说:“啊!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10分)

1.这段文字是通过人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来刻画闰土的形象的,通过这些描写反映了闰土_______的性格特点。(2分)

2.文中画“”处的短语是________短语,“恭敬”在这里是________词。(1分)

3.这段文字对闰土的描写采用了_________手法,这种手法的作用是__________(2分)

4.“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的原因是(    )(1分)

A.天气冷

B.闰土的声音让我恐怖。

C.听到这种称呼,我感到惊异,少年时代的友情已完全被封建等级观念所代替。

D.对闰土这样来称呼我感到不自然。

5.文中加粗词语“可悲的厚障壁”是指(    )(2分)

A.“我”和闰土之间多年不见,生疏了。

B.封建等级观念使闰土这样的农民也深受其害,他认为我是有钱人。

C.我因心情不好,看不清闰土的面貌。

D.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我与闰土已不可能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

6.造成“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的原因是(    )(2分)

A.封建等级观念影响很大。

B.闰土自己看不起自己。

C.“我”的思想已脱离了广大劳动人民。

D.闰土多年未与“我”联系。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子!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9分)

1.“狼狈不堪”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用波浪线画出对于勒进行肖像描写的语句,这一肖像描写表现了于勒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1分)

3.画横线的句子中,“我”心里默念的话,讲的是同一个人,却重复说了三次,第三次还加上一个“亲”字,其中深意何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亲指着女婿”对母亲“使了个眼色”,父亲想说而未说出的话最有可能的是(    )(1分)

A.你说话这么粗鲁,让女婿听见笑话。

B.天哪,别让女婿听见了,否则咱们女儿的婚事说不定得吹了!

C.女婿是个文明的人,你向人家学着点。

D.要是女婿知道了于勒的事,我们脸上都无光。

5.用横线画出文中自然环境描写的语句,并说明其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尾特意交代“我们”回来时改乘了轮船,看似平淡的一句话,作者的深刻用意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她迈着的步子,把头垂得低低的,地向汽车站走去。

她没有带一点儿平日喜爱吃的东西。只是带着一个母亲的忏悔,痛苦而又愧赧的心去看望在少年管教所劳动教养的儿子。

她径直走向入站口,地排在长长的队伍后面。目光蓦然触到入口处墙上量身高的标尺,心,顿时起来。那白色的标尺线,仿佛是一条闪光的皮鞭……

耳边响起杂乱的脚步声、喧闹声,眼角晃动着急匆匆的人影,这是刚刚下车的人出站了。

“妈妈,刚才阿姨给我量身高时,我把腿弯着,没有过线。”一个稚嫩的童声。一个多么熟悉而又可怕的声音!她惶恐地抬起头,只见一个年轻的母亲,正抱起一个眉清目秀的小男孩吻起来:“真乖,好儿子,妈妈把省下的钱给你买好东西吃!”

“妈妈好!妈妈好!”小男孩抱着妈妈的头,甜甜地说。

“妈妈不好!”她的声音在颤抖,嘴唇在嗫嚅,双脚不由自主地跨出了长长的队伍,一下站到这对陌生的母亲身边。

这突如其来的举动,使年轻的母亲有点愕然,她用睥睨的目光望着她问道:“你是说谁呀?”

“我是在说自己,也是在说你!”她内疚而又真诚地说。

“我有什么值得你说的,真是怪!”年轻的母亲气恼地回答。

“妈妈,我们走!”小男孩摇着妈妈的头撒娇催促。

“不能走!”她显得十分激动,声音都嘶哑了。

“你凭什么不让我走?”年轻的母亲向她投以愠怒的目光质问道。

“凭一颗忏悔的母亲的心!”她眼里闪动着泪花,语气是那样凝重。

“什么?凭一颗忏悔的母亲的心?”年轻的母亲惊诧不已地问道。

“是的!”她坚定地说,并用颤抖的手从口袋里拿出一张报纸,羞容满面地递给她说:“请你看看我这篇拙文,不,尝尝这粒苦果吧!”

年轻的母亲放下手中的小男孩,好奇地接过报纸,猛然,一个醒目的标题映入眼帘——《从一张车票说起——一个母亲的忏悔》

“啊,……你的孩子就是这样……”年轻的母亲脸上一阵白,一阵红,语言也梗塞了。

“妈妈,我们快走呀!”小男孩摇着妈妈的腿嚷着。

“不,不能走,我们补票去!”年轻的母亲说道。(9分)

1.文中空格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沉稳        缓慢    沉默    颤动        B.沉着        摇摆    默然    发抖

C.沉毅        迟疑    悄悄    战栗        D.沉重        蹒跚    默默    颤抖

2.与例句“那白色的标尺线,仿佛是一条闪光的皮鞭……”中的删节号用法一致的项是(    )(1分)

A.“啊,……你的孩子就是这样……”年轻的母亲脸上一阵红,一阵白,语言也梗塞了。

B.过滤嘴愣了:“蟹……蟹……蟹呢?”

C.旱烟袋脸涨红了,怎么也不肯接那钱:“别,别!该多少,是多少,俺知道,能上山,莫下海……”。

D.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3.在原文上按照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划分段落,用“||”符号。(1分)

4.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    )(1分)

A.她        B.她的儿子        C.年轻的母亲        D.小男孩

5.这篇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之中?(摘抄原文回答)(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那白色的标尺线,仿佛是一条闪光的皮鞭……”其深刻的含义和在本文中的作用是什么?(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最能表现“她”的心情的一个词是(    )(1分)

A.沉重        B.忏悔        C.痛苦        D.愧恨        E.内疚

8.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或写作特点分析评论不当的一项是(    )(1分)

A.这篇小说短小精悍,故事单纯、集中,人物少,正面描写主要是两个母亲。

B.这篇小说选取现实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挖掘出了教育子女的重大问题,具有发人深省的艺术力量。

C.这篇小说构思巧妙,感情深沉,人物的行动和心理描写真切、细腻。

D.这篇小说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叙述描写铺张渲染,完整地刻画了“她”的形象。

9.本篇小说最恰当的题目是(    )(1分)

A.从一张车票说起——一个母亲的忏悔                B.一张车票

C.一颗忏悔的母亲的心                            D.悔

掌声

一走进教室,我就感到有些蹊跷——安静里好像潜伏着一种与平时不同的意味。果然,师生相互问好后,我还没开口讲课,就发现全班50多个学生都直勾勾地盯着我身后的黑板。为了让学生集中精力,我立即以平静的语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上——”

“报告老师,您看黑板上!”班上最活泼的女生王娜娜边站起来边喊道。

我一下子惊了,脑子一片空白——原来黑板上有一行清晰的粉笔字:“高老师是个”,后边还有一个不太清晰的“坏”字。

这是我教学近10年来从未出现的情况,过去每当我上语文课时,黑板总是擦得千干净净,我的心情总是清清爽爽。

这几个字,显然是我有什么得罪学生的地方,他们是在向我公开挑战。我仔细一看,这字体像是李晓的,昨天也是上第三节课时我批评过他。我的火一下子蹿得老高,真有的感觉,但是转瞬间我控制住了自己,并决定改变教学内容。

我面带微笑地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说话课,题目有些同学已经知道,并替我写在了黑板上,谢谢这位同学!”尽管我竭力表现真诚,但,很多学生还是一脸不安的神色。

我用粉笔把不太清晰的“坏”字描了一下,并添上了“老师吗?”,许多学生这才发出了善意的笑声,我,接着说:“我,就是你们的高老师,是个坏老师吗?今天,我愿意把一个真实的我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我详细介绍了我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也坦诚地承认了一些弱点和缺点。由于是谈自己,由于有刚才感情的反弹,我说起来感情充沛,如行云流水一般。

我说完了,教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静,接着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李晓眼中晶莹,手也拍得非常起劲。

这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是第一次,我完全陶醉了,这掌声长长地在我脑海中回响。

我潇洒地在“高老师”三个字底下画上了一道横线,擦掉了“高老师”三个字,将题目改成“_____是个_______吗?”,要求道:“请各位同学考虑一下,完善题目,并以这个题目说一段话。”

李晓第一个举起手,这让我颇感意外。我让他站了起来,他说:“我的题目是《李晓是那个写‘高老师是个坏’这几个字的学生吗?》。”①我心中一惊,学生的眼光是多么犀利啊!他讲得非常流畅,否定了黑板上的字是他写的。尽管我心中不相信他的话,但对他的说话艺术还是赞许的。学生们又鼓起掌来,这掌声似乎比给我的更热烈。

掌声一落,王娜娜举起了手,她说:“我说话的题目是《王娜娜是个坏学生吗?》”。她承认那行字是她写的,主要是想看一下老师是否有雅量,到底有多大的雅量。她说她不是个坏学生,高老师更不是个坏老师。今天,她感到老师的形象更加高大了。

我非常惊奇。但还是为她的活泼大胆而高兴,更为她的说话水平而高兴。全班学生的掌声又一次响了起来。我十分欣慰!

②从那以后,这三次不同凡响的掌声时时回响在我的耳边。(12分)

1.文章中的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是________,具体地点是_______(1分)

2.依次加到文中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分)

A.不知所措  收效甚微  不甘失败        B.怒发冲冠  事半功倍  不甘失败

C.不知所措  事半功倍  趁热打铁        D.怒发冲冠  收效甚微  趁热打铁

3.对文中加线句子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赞赏李晓勇于承认错误。

B.赞叹李晓敏锐地发现了老师对他的怀疑。

C.为李晓的敢作敢当而感叹、吃惊。

D.为李晓说话练习的题目新颖别致而感叹、吃惊。

4.对文中加线句子②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时时回响”虽是虚写,但反映了“我”的真实感受。

B.三次掌声的“不同凡响”之处主要在于一次比一次更热烈、更有意义。

C.三次掌声的“不同凡响”之处还在于:不仅褒奖了三位说话人的口才,而且褒奖了三个人的坦诚。

D.这句话指出三次掌声给“我”的印象之深。

5.有关选文写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的开头采用了设悬念的手法,引人入胜。

B.文章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

C.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D.文章构思巧妙,究竟是谁在黑板上写字的谜底揭开以后,出人意料。

6.下面有关“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按文中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我非常惊奇。            ②我完全陶醉了。        ③我十分欣慰。

④我感到有些蹊跷。        ⑤我颇感意外。            ⑥我一下子惊呆了。

⑦我控制住了自己。

A.④⑥⑦②⑤①③                    B.④⑦⑥⑤②①③

C.④①⑥②⑤⑦③                    D.④①⑥⑤②⑦③

7.请从教学和性格两方面简要概括文中高老师的特点。(2分)

①教学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  文  (50分)

题目:他(她),印在我记忆深处

要求:1.要选取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人来写,可以写这个人的外貌、动作、语言等特点;

2.要选取能表现这个人思想性格特点、突出人物形象的典型事例,具体记叙;

3.写一篇写人的记叙文;

4.字数:700~900字。

参 考 答 案

基础知识及运用

1.①A  ②B  ③A  ④A  ⑤B  ⑥A  ⑦B

2.(1)觅  (2)颧  (3)惘  (4)晦  (5)夷  (6)瑟  (7)戚  (8)鹁

3.①zhuàn  ②jiào  ③cháng  ④chuò  ⑤qiào  ⑥gēng  ⑦nǐ  ⑧guān

4.(1)A  (2)B  (3)A  (4)C  (5)C  (6)B

5.(1)B  (2)A  (3)A  (4)D  (5)A  (6)C

6.C    7.D    8.C

9.(1)A  (2)A  (3)C  (4)F

10.D  11.C  12.D  13.C

14.(1)×(2)√(3)√(4)×

阅读

一  1.肖像  语言  神态  经历了许多的苦难,生活很贫穷,精神麻木,受封建等级观念影响很深。

2.补充(动补)  动

3.对比  更加鲜明地突出人物形象

4.C    5.D    6.A

二1.潦倒落魄

2.“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那是一张……狼狈不堪。”穷愁潦倒

3.表现了“我”对陷于贫困的于勒叔叔的深切同情,对六亲不认的父母的不满。

4.B

5.倒数第二段  形象地表现了菲利普一家遇到落魄的于勒后阴郁的心情

6.进一步表现菲利普夫妇躲避于勒的心理。由此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只有冷酷的金钱关系这一社会现实。

三  1.D  2.D

3.分四层

①……少年管教所劳动教养的儿子。||②她径直走向入站口……甜甜地说。||③妈妈不好……语言也梗塞了。||④妈妈,我们快走呀……完。

4.A

5.汽车站  入站口,(她)默默地排在长长的队伍后面。目光蓦然触到入口处墙上量身高的标尺……耳边响起杂乱的脚步声、喧闹声,眼角晃动着急匆匆的人影,这是刚刚下车的人出站了。

6.这是一个比喻句,作为一个曾鼓励儿子骗过标尺线,占了国家便宜而最终成了犯的母亲,这标尺线有如一条皮鞭,随时在鞭策着她。这句话造成小说的悬念,吸引读者关注下文。

7.B    8.D    9.B

四  1.上第三节课时  教室里

2.A    3.B    4.B    5.C    6.A

7.教学水平高、方法灵活  真诚、机智

8.这篇文章表现高老师机智灵活的教学艺术,赞扬了真诚这种品质,表达了师生之间应互相理解,以诚相待的愿望。

作文(略)

文档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总得分_______基础知识及运用(30分)1.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注音(2分)①栈桥()A.zhànB.jiàn②惯例()A.lièB.lì③别墅()A.shùB.yě④褴褛()A.lánlǚB.lánlóu⑤拮据()A.jièjùB.jiéjū⑥煞白()A.shàB.shā⑦糟蹋()A.tāB.ta2.按拼音写汉字(2分)(1)mì()食(2)quán()骨(3)wǎng()然(4)阴huì()(5)鄙yí()(6)sè()索(7)亲qī()(8)bó()鸪3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