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纽马克的两个主要翻译理论,语义翻译以及交际翻译对我们进行翻译工作时的指导作用
关键字:语义翻译 交际翻译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提出: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是纽马克翻译理论的两个主要观点。在20世纪70年代,纽马克受维果茨基的影响,反对过分强调语言社会层面的价值,而是把语言看做思考和自我表达的工具,重视语言的交际功能,从而形成了“交际翻译”的观点。而后在乔姆斯基的影响下,纽马克形成了“语义翻译”这一概念。这样其翻译思想的核心观念-“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就是初步形成。
A.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指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我们说纽马克交际翻译的思想是受到维果茨基的影响形成的。维果茨基关于思维本质的观点认为内心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功能,而不是外在言语的内在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内心语言才是纯粹意义上的思维。首先,语言虽然不同于思维,却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思维的过程。每个人在思考的过程中,脑海中最先出现的总是一些单词和句子,而不是一片空白。其次,一个人与另外一个人的交谈也是思维的体现。因为交谈的过程中如果失去了思考,那么这种交谈就不可能进行下去。而在人听到某种声音或音乐时,整个自身思考的时间也会占拒80%的比例。第三,无论任何人,一天中大多数的时间中他都会是在思考。其中包括那些善谈的人,思维也会占据他一天活动的大部分时间。就连人在睡眠的过程中,思维也一刻没有停止过。此外,人在书写的过程中也离不开思维。没有人可以在大脑一片空白的情况下写作。语义翻译经常应用于文本与思维过程紧密相关,而且思维的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表现在句法结构和措辞上),并需要在译文中得以体现的情况下。由此可见,语义翻译与思维密切相关。与此相反,当某些文本与言语关系更为密切,而言语的首要目的又是为了交际时,翻译的重点就应放在交际上。在这种情况之下,交际翻译便应运而生。可见,交际翻译与言语有关。
B.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
指在译入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上下文意义。
语义翻译应以作者为中心,重视作者的个性和权威,译者不仅要传达文本的字面意义,而且还要尽可能完整无损地表现文本的内涵意义、作者的写作风格,以及表现手法等。文学类文本的翻译尤其应当如此。因此,语义翻译的实质是异化。 纽马克强调交际翻译应以读者为中心,注重读者的可能反应,重视读者的接受能力。由于读者认识的局限,当异化的译本中出现的语言差异和文化障碍读者无法跨越,甚至误解时,应以归化为策略导向。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交际翻译的实质是归化。
| Semantic translation语义翻译 | Communicative trans交际翻译 |
| Word-for-word translation字对字翻译 | Adaptation 归化 |
| Literal translation 直译 | Free translation意译 |
| Faithful translation忠实翻译 | Idiomatic translation地道翻译 |
1.交际翻译首先终于目标与和目标文本读者,即要求原语服从目标语言和文化,不给读者留下任何一点与晦涩难懂之处;语义翻译则服从源于文化和原作者,翻译原文本的语义,只在原文本的内涵意义构成理解障碍是才加以解除.
2.当信息内容和效果发生矛盾时,交际翻译重效果而不重内容,语义翻译则恰恰相反;
3.交际翻译通顺、简朴、清晰、直接、合乎习惯,并倾向于欠额翻译,即遇到难译之词使用包罗万象的泛指词;语义翻译比较交际翻译复杂、笨拙、具体、浓缩,重在再现原作者的思想过程而不是他的意图,倾向于超额翻译,即采用比原词意义更专的特质词。
举几个例子:
例1,: 天助者自助
A 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B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其中 A 语义翻译,B 交际翻译
因为在中国的文化意象中没有God这一词,相反却有Heaven这一词。为了使目标与读者能很好地理解,因此使用了目标雨中的意象,属于交际翻译。
例2:: Wet Paint !
A “湿油漆!”
B “油漆未干,请勿触摸!”
在这一例中,A属于语义翻译,而B属于交际翻译。B在翻译是从读者的理解角度出发进行了更多的解释翻译,而A翻译则只是翻译原文的字面意思,没有做过多的阐释。
我们都知道能最好体现语义翻译同交际翻译的例子是红楼梦的两个译本,一个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版和大卫# 霍克斯版。其中杨氏的翻译是语义翻译, 霍克斯的翻译是交际翻译。
纽马克认为, 语义翻译会在合适之处进行意义上的让步, 使得最终的译本不会因为原文的半韵、文字游戏和重复而产生不和谐。( Newmark2001: 46) 以王熙凤的判词翻译为例:
凡鸟偏从末世来, 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 哭向金陵事更哀。
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文:
This bird appear s w hen the w or ld falls o n evil times;
No ne but admires her talents and her skill;
First she complies, then commands, then is dis
missed,
Departing in tears to Chinling more wret ched still.
霍克斯的译文:
This phoenix in a bad time came;
All praised her great ability .
“Two” makes my riddle with a man and tree:
Returning south in tears she met calamity .
中文判词第一句中& 凡鸟合起来通繁体字凤,兼指凤凰和王熙凤, 是语义双关。在印欧语
系语言和汉臧语系之间, 双关之妙, 很难表达。因为西方拼音文字与汉语方块字的语法结构、诗体格律完全不同。( 魏荒弩, 1984: 605) 杨氏将其译为bird, 进行意义上的让步。这样就方便英语读者理解, 进行取舍, 掩盖中文语义双关, 发挥了主动性。
D.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共同点:
两种翻译方法都是建立在认知翻译(cognitive translation)基础之上的,是对认知翻译的修正和完善,都必须反映原文的思想内容,都必须服从译如语的语法结构和某些固定的文体特征。
没有绝对的语义翻译,也没有绝对的交际翻译
如果原文信息带有普遍性,不带文化特性,信息内容的重要性与表达信息的方式和手段同等重要,而译文读者的知识水平和兴趣又与原文读者相当,就可以同时采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应该说这是最“理想”的翻译,因为可以同时照顾到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
在保证等效的前提下,无论是翻译何种类型的文本都最好采取逐词翻译的方法,纽马克认为这是唯一行之有效的方法。
结论:
分析了语义翻译同交际翻译的异同点后,对于我们的翻译工作的指导作用就有了启示。翻译时没有绝对的语义翻译或者交际翻译,而主要采取哪种翻译方式则取决于我们的翻译目的和具体的情况。
适合语义翻译或交际翻译的文本也有一点的普遍性或公认性:
绝大多数信息性、祈使性、人际性,部分审美性及元语言性文本和文本片段,适合用交际翻译,如非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科技文章、公函、教科书、报告、政治宣传品,约定俗成的交际用语的翻译。
如果原文是表达性文本或是重要的审美性文本或是重要的审美性文本,其表达形式与内容、一样重要,那么是文学作品,还是哲学、宗教、政治、科技作品都需要采用语义翻译,如自传、私人信函、抒发个人情感的文学作品应用语义翻译。
曾晶
408042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