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山中学高二年级语文科“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导学稿(20180223)
班别:
学号:
姓名:
课题:《苏武传 》课型: 新授课 使用时间: 2018.5
主备人:邝素勤 审核人:林树娣 授课人: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书》及本文历史背景;积累文言实虚词。
2.方法与过程:在语境中体会活用、古今异义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视国家利益重于生命的爱国节操
二、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1.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2.体会苏洵论说文真切鲜明的特点
学习难点:难点是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理清思路。
三、学习过程:
(呈现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巩固拓展——总结评价)
四、学习方法:
预习、朗读、质疑探究、小组合作
五、时间分配:自主学习 交流研讨 ,展示 ,点拨:
六、学习内容:
(一)自主预习
1.作者及作品:
班固: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16 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 基础上撰写《汉书》。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 ,终完成《汉书》 写作。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 229 年的 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 ,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 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2.写作背景:
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二) 师生研读第一段
1.词类活用: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
2.古今异义: 丈人 古义( ) 今义( )
币 古义( ) 今义( )
相当 古义( ) 今义( )
3.重点词语解释:
稍( )迁至 嘉( )其义 因( )厚赂单于
及假( )吏常惠等 置( ) 遗( )单于
斥候、候骑、候( )
4.表示赞许的词语:
5.特殊句式: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
(二)师生研读文段二 学生朗读文段二,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1.词类活用:(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类型,并加以解释)
弩射杀之 ( )
2.重点词语解释:
会( ) 阴( ) 相知( )私候( )胜
幸( ) 蒙( )其赏赐 以货物( )与常
3.通假字: 没( )胡中
四、内化提升:(1)发
( ) 百发百中。 ( ) 而大声发于水上。
( ) 二世元年四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 )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 )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 )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
(2)表示拜访的词:
第二课时
(一) 师生研读第三、四段
1.词类活用:(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类型,并加以解释)
其一人夜亡告之( ) 宜皆降之 ( )
屈节辱命 ( ) 舆归营 ( )
单于壮其节 ( )
2.重点词语解释:
单于使卫律治( )其事 置( )煴火
3.知识延伸:引:
虞常果引( )张胜 引( )佩刀自刺
自( )引而起,绝袖 引( )以为流觞曲水
乃引( )其匕首提秦王 引( )赵使者蔺相如
左右欲引( )相如去 欲引( )兵攻赵
相如引( )车避匿 引( )而不发
曹军不利,引( )次江北
4.特殊句式:见犯乃死 ( )
何以复加? ( )
何面目以归汉!( )
(二)师生研读第五段 学生朗读文段五,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1.词类活用:(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类型,并加以解释)
欲因此时降武 ( ) 剑斩虞常 ( )
空以身膏草野 ( ) 反欲斗两主 ( )
2.通假字: 畔主背亲 ( )
3.重点词语解释:
会( ) 论( )虞常
幸( ) 蒙大恩 君因( )我降
4.特殊句式:何谓相坐?( )
为降虏于蛮夷( )
何以汝为见?( )
四、内化提升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
1.其一人夜亡告之( ) 舆归营 ( )
宜皆降之 ( ) 单于壮其节 ( )
屈节辱命 ( )
第三课时
(一)师生研读第六段 学生朗读文段六,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1.词类活用:(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类型,并加以解释)
天雨雪( ) 羝乳( )乃得归
杖汉节牧羊( ) 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
2.通假字:
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
3.重点词语解释:
白( )单于 别( )其官属 卧起操 ( )持 穷厄( )
4.知识延伸:爱
不爱( )珍器重宝 停车坐爱( )枫林晚
若爱( )重伤,则如勿伤 爱( )其二毛,则如服焉
吴广素爱( )人,士卒多为用者 爱( )而不见,搔首踟蹰。
(二)师生研读第七段
1.词类活用:(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类型,并加以解释)
触柱折辕( )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
何久自苦如此( ) 诚甘乐之( )
2.通假字:
空自苦亡人之地( ) 信义安所见乎( )
3.古今异义:
武使匈奴,明年 古义:( ) 今义:( )
子为父死,无所恨古义:( ) 今义:( )
4.重点词语解释:
足下( ) 扶辇下除( ) 女弟( )
陵始( )降时 诚( )甘乐之
5.特殊句式:(指出句式特点并翻译)
信义安所见乎?( )
何以过陵?( )
子卿尚复谁为乎?( )
劾大不敬( )
(三)师生研读第(八至十)段
学生朗读文段,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学生自读课文,小组研讨,找出文段中重点的文言知识。
1.通假字:
今日之驩( ) 因泣下霑衿( ) 与武决去( ) 前以( )降及物故
2.古今异义:
不幸: 古义:( ) 今义:( )
成就: 古义:( ) 今义:( )
实在: 古义:( ) 今义:( )
3.重点词语解释:
自分( )已死久矣 陵见其至诚( )
如( )惠语以让( )单于 凡( )随武还者九人
武以( )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更嫁( )
女弟( ) 春秋( ) 亲近( )
4.特殊句式:(指出句式特点并翻译)
武留匈奴凡十九年( )
5.知识延伸:
春秋笔法:《春秋》,鲁国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春秋鼎盛:春秋:指年龄。指年富力强,精力充沛 ,形容壮年。
表示责备的词:
表示只仅仅的词语:
思考探究:
1.课文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学生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
3.其他人物的出现对表现苏武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七、教、学后记(自我评价):
| 学习评价 | 对本节课内容掌握情况:(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 困惑 与 反思 |
|
融议论、叙事、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