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财政的含义及其实质。
(2)了解国家预算和决算的含义。
(3)了解才财政的三个作用。
(4)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5) 了解财政支出的含义和我国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
2、能力目标:
(1)能够初步掌握如何运用财政实现经济平稳运行的实践能力。
(2)初步学会根据职能合理分配财政支出的实践能力。
(3)能够为增加财政收入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
(4)初步知道如何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关系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我国国家财政的性质、功能和使用原则,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关心国家财政支出的内容,关注国家与社会发展,增强主人翁意识。
2、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筹集财政收入的具体渠道。
(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3)财政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2、难点:
(1)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关系以及应采取的相应的财政。(相关概念过于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
(2)分配如何影响财政收入以及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该内容学生平时接触的少,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障碍)
3、教法学法:
1、教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2、学法:自主探究法
4、教学过程:
教学主体
| 教学环节 | 教学活动 | 设计意图 |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趣 味 导 入 | 多媒体ppt展示: (1)武汉公交乘客qq表情图(图片) (2)引出网络潮流词汇——挤车族 (3)武汉市针对交通状况所采取的措施——修建地铁。 (4)地铁投资属于的支出,有支出必然有收入,的收入和支出如何运作?——引出课题(国家财政) | (1)欣赏这幅网络热门图片。 (2)回忆:自己是否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3)思考:修建地铁的投资从何而来? | (1)通过当下网络上的热门图片,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 (2)展现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况,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符合学生的亲身体验,使学生迅速融入到情境中来。 (3)通过修建地铁这一措施引出课题,使之符合学生的思维逻辑。 |
| 财 政 的 定 义 和 本 质 财 政 的 构 成 | (1)紧接着导入中的例子,引出国家财政的定义。 (2)分别分析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具体含义,由动词为出发点进行分析。 (3)进一步分析财政的本质 (1)图片展示——2009年财政收入结构图 (2)小结学生对于结构图的理解,并解读财政的第一个构成部分——财政收入(四个),强调税收是其主要来源。 (3)小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分析影响财政收入的两大基本因素。 (4)回到导入中的修建地铁的例子中,引导学生思考。 (5)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财政的第二个构成部分——财政支出,并根据案例分别介绍其组成部分和具体用途。 | (1)朗读并熟记定义。 (2)比较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含义的异同。 (3)仔细理解和体会财政的本质 (1)仔细观察结构图,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各抒己见) (2)举例说明财政收入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互相讨论) (3)思考:修建地铁属于城市建设中的哪些方面? | (1)通过比较定义中的异同和分析具体动词,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2)理解财政的本质有助于学生巩固财政的定义。 (1)采用讨论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鲜明的结构图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 (2)以地铁的材料延伸,一以贯之,使学生分析材料的思维有连贯性。使学生形成连贯的知识框架,学以致用。 |
收入与支出的关系以及如何执行财政计划 财 政 的 作 用 | (1)介绍财政收入与支出的三种不同的关系。 (2)小结学生的回答,帮助学生理解“财政收支平衡只是一种手段,并非收支平衡才是最理想的情况。” (3)既然有不同的关系,那么如何正确的执行财政计划?——引出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的概念 (4)展示网页内容——2010财政收入预算表 (1)回到导入中的例子,展示图片——武汉地铁周边的交通资源配置情况 (2)引导学生思考,小结出财政的第一个作用(作用一) (3)介绍地铁周边的热点商机,引导学生开拓性思考。 (4)根据学生的思考,结合新闻报道小结出财政的第二个作用(作用二) (5)展示城市地铁的百姓生活(图片),总结出财政的第三个作用(作用三) | (1)思考:在三种不同的关系中,会出现什么不同的经济现象?(发散性思维) (2)形成态度:辩证的看待财政收支关系。 (3)仔细思考预算表的内容并与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的概念相比较,看是否一致? (1)思考:交通的配置格局对于城市资源有什么好处? (2)如果你是一名商家,你会选择什么商业产品?(开拓性思维) (3)看图并举例说明你身边的生活实例。 | (1)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结合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形成既发散又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不同的经济现象。 (2)对于抽象的概念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与思考。 (1)通过发散性的思考,使学生自主的归纳出相关知识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结合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贴近学生的生活。 |
六、教学反思(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