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偏建筑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19:17:22
文档

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偏建筑

合肥“五七干校”旧址改造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第一章现状概述第一节工程概况一项目背景杜集乡,地处安徽省合肥丰县东部,东与定远县为邻,南与肥东县接壤,距县城水家湖18公里,省会合肥60公里,是原杜集乡、沛河乡合并组建而成。为促进合肥中北部发展,拟将荒沛河鸟岛、翠月湖、五七干校等旅游资源捆绑进行保护开发,打造成合淮市民休闲娱乐新去处。合肥市杜集五七干校始建于1966年,1978年移交长丰县管理。杜集干校位于杜集乡东北3公里处,原占地1300多亩,其中建设用地258亩,建房300余间,
推荐度:
导读合肥“五七干校”旧址改造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第一章现状概述第一节工程概况一项目背景杜集乡,地处安徽省合肥丰县东部,东与定远县为邻,南与肥东县接壤,距县城水家湖18公里,省会合肥60公里,是原杜集乡、沛河乡合并组建而成。为促进合肥中北部发展,拟将荒沛河鸟岛、翠月湖、五七干校等旅游资源捆绑进行保护开发,打造成合淮市民休闲娱乐新去处。合肥市杜集五七干校始建于1966年,1978年移交长丰县管理。杜集干校位于杜集乡东北3公里处,原占地1300多亩,其中建设用地258亩,建房300余间,
合肥“五七干校”旧址改造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

第一章现状概述

第一节 工程概况

一项目背景

杜集乡,地处安徽省合肥丰县东部,东与定远县为邻,南与肥东县接壤,距县城水家湖18公里,省会合肥60公里,是原杜集乡、沛河乡合并组建而成。为促进合肥中北部发展,拟将荒沛河鸟岛、翠月湖、五七干校等旅游资源捆绑进行保护开发,打造成合淮市民休闲娱乐新去处。

合肥市杜集五七干校始建于1966年,1978年移交长丰县管理。杜集干校位于杜集乡东北3公里处,原占地1300多亩,其中建设用地258亩,建房300余间,设有大礼堂、食堂、会议室、阅览室、干部宿舍等设施,并拥有干部职工400余人。校内地面平整,校舍整齐,树木葱茏,环境优美。

当年合肥市的许多干部职工为响应毛的号召,纷纷从机关、学校、工厂…来到这片广阔的天地里读书学习,生产劳动,接受锻炼。现杜集“五七”干校大礼堂、会议室、阅览室、干部宿舍等旧址保护完整。

二 设计内容

该建设项目为合肥“五七干校”旧址改造规划及主要建筑单体方案设计。本次规划总用地面积 132000㎡,总体建筑规模13000㎡左右,本次方案建筑单体设计主要包括:接待中心,餐饮中心,会所,旧建筑改造,新建建筑等。

第二节设计依据

一     国家现行有关规划、建筑设计规范

二     杜集乡生态旅游总体规划

三     杜集鸟岛及五七干校旅游总体规划

四     甲方的设计要求

第二章规划设计说明

第一节 综合现状与规划条件分析

项目位于长丰县杜集镇,为原有时期五七干校旧址。规划用地总面积83500㎡。 基地较为平整,地势高差小,并有自然水系从中穿过,自然条件良好。周边湖泊和农田环绕,生态环境良好。气候条件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土壤呈明显过渡特点,土壤类型分为:黄棕壤、砂姜土、潮土、紫色土、石灰(岩)土、水稻土六个土类。多年来不断加大农田改造力度,县内土壤酸碱度适中,PH值在6-7间,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基地内存有大量时期的建筑包括:大礼堂,食堂,干部宿舍等。对原有建筑的保护再利用,对原有规划形态的延续与补充成为建筑群布局和空间脉络的重要基础,是规划构思中最基础的设计条件。

第二节 总体构思

一   规划设计原则

1   深入挖掘地方人文特征以及时期的建筑特点,强化地理特征,采用富有地方特色及时代特征的建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重现的时代特征。

五七干校位于杜集乡杜集村境内,始建于1966年,原占地2100多亩,其中建设用地258亩,建房300余间,设有大礼堂、食堂、会议室、阅览室、干部宿舍等。校内地面平整,校舍整齐,树木葱茏,环境优美。现杜集“五七”干校大礼堂、会议室、阅览室、干部宿舍等旧址保护完整。对原有建筑采用保护及适当改造的策略在保持其外部形态完整的基础上,植入适应于旅游发展的新功能,对新建建筑则通过相应的设计手法力求与原有建筑保持和谐统一。

2   解析周边环境景观资源,确定合理的功能分区,规划主要道路方向,形成良好的交通组织流线。

基地处于一片四面环水的田园环境中,清澈的河水从中蜿蜒而过,基础环境良好。可利用的自然环境多。我们在尊重既有建筑肌理的基础上,对现有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形成生态景观培育区。以园区现有道路为基础骨架,确定了主要的道路走向,并且通过建筑的围和形成富有特色的广场。

二 规划设计

1   总体结构规划

综合分析基地原有道路结构和河流景观,规划环形道路,保持原有建筑肌理,并对这一肌理进行强化。以一到三层的小尺度建筑为主,形成公园,接待餐饮,休闲会所,生态景观培育四大区域的总体规划结构。四个功能分区由内部简洁的道路骨架串联起来,成为完整的结构体系,不仅合理地利用了土地,为各功能区之间的便捷、高效的联系以及各建筑单体自然、科学、合理地实现各自功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有助于创造多样化、人性化的旅游空间环境。

2   建筑布局

公园区位于基地西侧,临湖而建,围合出的核心广场保证了良好的景观朝向。接待餐饮区位于基地东北侧,四周安静,环境优雅,同时又与外部道路有便捷联系,适应游客休息及用餐。休闲会所区位于基地东侧,距道路相对较远,环境清幽,背临河道,景观优美,适宜居住养生。生态景观培育区则包括基地内其他以湖泊和农田为主的环境区域,通过对湖泊,水塘,沟渠,树林等景观要素的整合改造,形成有特色的景观系统。

3.  分期建设

本项目分三期建设:

一期开发包括接待中心,餐饮中心以及一栋高端会所。

二期开发包括园区内的老房子的维护,改造及利用,配套服务设施的建立健全,特色景观环境的塑造。

三期包括其余三栋高端会所的建造以及完善整个园区的环境。

第三节 功能定位

文化大”指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在中国由发动和领导的政治运动。不应该被忘却,我们今天纪念那段灾难的过去,不是为了重温它的苦痛,而是对自己的良知负责,对历史负责。我们今天直面这段无法回避的岁月,正是相信中华民族的未来。

中国文化大期间,以贯彻《五七指示》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为名,将党政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和大专院校教师等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的场所。1966年5月7日在给林彪的信中提出各行各业均应一业为主,兼学别样,从事农副业生产,批判资产阶级。1968年5月7日,黑龙江省在纪念的五七指示发表两周年时,把大批机关干部下放劳动,在庆安县柳河开办一所农场,定名为五七干校。

作为对五七干校的旧址改造,项目具有纪念,旅游,商业等综合功能的需求。

其规划内容包括:场景再现,原有空间形态延续,规划新建接待与会所组团。

单体建筑设计部分包括:老建筑复原,新建展览建筑,新建接待与餐饮中心,新建会所。

此外,还要在规划中整体考虑新建建筑与原有建筑的关系,以及新建建筑对于原有规划布局的影响。如何有效地利用现有建筑并将新建筑和现有建筑有效整合,既充分考虑在经济节约的基础上各单体建筑本身功能的合理性与使用的高效性,同时妥善处理各功能区以及功能流线之间的关系和矛盾是决定规划与建筑单体设计成败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四节 旅游区形象规划

旅游区形象规划是在特色定位条件下的营销口号策划、风格选择及视觉体系规划。形象应反映主题,惟我独有的内容和形式、鲜明独特的个性和服务风格是提高旅游区吸引力、保持旅游地生命力的关键因素。修建性详细规划层次的形象规划主要是针对视觉形象而言,强化旅游吸引物体系的差异性、服务设施体系的地域性。

作为五七干校旧址,基地内建筑形象具有鲜明的时期特征。本次设计中力求重现时期场景,通过对时期经典意象的重新塑造形成完整丰富的整体形象。同时在建筑单体的设计中,对原有建筑实行保留外皮并做内部空间整合的策略,对新建建筑则通过对于乡土材料的运用,对时期建筑形式的把握做到与原有建筑统一协调。

活动策划:针对怀旧为主的体验观光旅游,文化园采风,五七农耕生产体验,历史题材表演活动。

项目内容:该区域核心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其一为文化园整体氛围的营造,包括原有的礼堂、办公楼、学员宿舍的整修维护,另一方面进行新的会议中心、餐饮中心、住宿、会所等设施和停车场地等内容的兴建。

第五节 景观系统规划设计

该方案的绿化及景观系统规划既考虑了内部绿化景观系统的自身的完整性,又充分考虑了与周围景观环境的结合。在整合自然景观的基础上着重塑造富有时代特征的人文景观。形成了生活场景再现,生产场景再现,乡村人文景观三大主要景区。在人文景观的塑造中,通过在由建筑围合的中心广场上设置核心景观节点,布置大字报栏,木高塔,批斗台,生产劳动蜡像等景观元素,进行场景的复原,体现当时的时代特征。具体的场景复原意象可见图纸。在自然景观的整合中,对自然的水塘,沟渠清淤,利用杜集水库进行水源的补给,并保持一定的水位。对基地东侧的沟渠进行适当的拓宽,与南侧的水塘相连,利用水面对基地进行围合,挖出的土方在基地进行堆土造坡组织景观。对水塘、沟渠、树林的形态进行规划,重塑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景观系统。

第六节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规划

结合建筑用地,合理布局,充分考虑各类建筑的使用特点以及周围景观环境特点,在总体规划中设计了连接外部道路的主要车行环道和位于公园区内的景观步行道。

基地西北侧由连接整个鸟岛—“五七干校”景区入口的道路作为主要出入口,与餐饮接待中心相连,方便游客到达。前进桥一侧于原有道路的基础上设置次要出入口,与环形车道相连,通达园区内各个功能分区。在保证便捷性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减少车行交通对于公园区及休闲会所区的影响。在公园区设置景观人行道路,解决人行交通。公园内部的景观步行道在方便游客参观的同时,结合景观小品原色体现时代特征。在前进桥主入口与餐饮接待中心前集中设置停车场,便于管理并减少对园区内游客参观的影响。内部车行主道路宽7m,在餐饮中心的东侧设环形道路,满足消防要求。

第七节 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针对园区内的人文及自然景观,分别采用不同的绿地规划策略。

人文景观区包括场景复原宅间绿化以及前进桥处园区入口的银杏林绿化区。宅间绿化以低矮灌木,落叶乔木为主。园区入口处以银杏林为主形成标志性景观。

自然景观区包括混合林绿化区,公共水景区,会所专属绿化区,餐饮接待中心绿化区。区域内植被以野生杂草、暖温林木和农作物为主,主要有松、柏、杨、椿、柳、桃、柿以及水稻、小麦、油菜、棉花、花生、玉米、大豆、草莓、蔬菜等作物。

混合林区中常绿乔木主要包括广玉兰,罗汉松,柳杉,桂花,棕榈等树种,落叶乔木主要包括水杉,悬铃木,桑树,海棠花等树种。公共水景区包含滨水泊岸及水塘。可选植物有荷花,芦苇,花叶水葱,水菖蒲,马蹄莲,水芋,大漂等,形成原生态水生景观。

第八节 旅游服务设施及附属设施系统规划设计

在杜沛路原五七干校道路的北侧,新修沥青道路,并在路口设置景区大门,作为标志,景区的游客中心与公园隔水相望,其中设置满足游客购票、休息、旅游商品售卖等需要的票务中心、商店厕所等设施。中心两侧设置集中停车场,用于游客的车辆停放,并同时满足大型开车的停放。方便服务游客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园区内部的干扰。修整原五七干校老路,并在路的中段,设置公园的象征性入口。

五七干校旧址区设有餐饮、接待等服务设施,既可以满足游客需要,又具有接待高档会务的功能。在公园的东侧设置4个会所,接待高端旅游人群。

第九节 工程管线系统规划设计

一 给排水规划说明

1 设计依据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 50015-2003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J13—86(1997年版)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J14—87(1997年版)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        GB50282—98

2  设计内容

1、给水系统  2、污水系统  3、雨水系统

3  用水量 见表3

4   给水系统

1) 水源:城市水源、地下水

2) 根据建设基地现状,由城市主干管分别引入两根DN1000进水管,在小区内布置成环,供应小区内生活及消防用水。

3) 为保证生活用水的稳定,本园区同时利用地下水作为生活水的来源。在市政给水管引入口设置压力传感器,当压力降低到某一限数值时,深井泵工作,供给生活用水。

4) 道路每隔120m左右设地上式消火栓1个,每个流量15L/s。园区内公建另根据消防要求增设单体室外消火栓。绿地每隔50米设洒水井,内设洒水龙头。

5) 各景观用水从环状管网上引至补水井,在雨水不足的情况下补水。景观下游末端设泵坑,将景观水泵送至上游,保证景观水体的循环流动。

5   污水系统

根据规划室外雨污分流,单体污废合流。污水管网根据地形组织排入园区内设置的污水处理构筑物,经处理达标后,排入河道。

污水排放量:141.9×80%=113.5m3/d。

生活粪便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小区污水管网。

6   雨水系统

1) 根据规划雨污分流。路面雨水就近组织排入小区内雨水管网,小区内雨水根据地形分组织排入河道。

2) 暴雨强度公式:3600(1+0.76lgP)/ (t+14)0.84,其中P=3。

3) 地面径流系数:各种屋面、混凝土和沥青路面 φ=0.90

                公园或绿地                φ=0.15

                综合系数                  φ=0.6

二 电气规划设计说明

1  设计依据: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

《民用建筑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94)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CESC72)

2   主要设计内容:

   设计内容包括:总体供电、配电系统;照明系统;防雷与电气安全接地系统;有线电视系统;电话、宽带网络系统。

3   供电、配电系统:

1) 小区供电电源电压等级为10KV,采用一路10KV电源进线,单母线分段供电。设计采用成套式组合变电站,供电线路均采用电缆埋地暗敷设。

2) 功率密度值:100W/平方米(考虑分体空调的条件下)。

3) 总供电容量:设计采用二台630KVA干式变压器共1260KVA。

4) 配电系统采用放射式与树干式相结合,室外电缆采用YJV22-1KV。电力电缆排管直埋暗敷设。

4 防雷与接地:

防雷等级为三类;

接地保护采用TN-C-S系统。

5 电视系统:

电视节目源来自有线电视网络,由不同的分支、分配器组成干线分配系统。管、线采用SYKV-75 型同轴电缆穿钢管暗敷设。

6 电话系统:

市话线路直接引入小区电话分交接箱,管、线采用HYV-2x0.5 型电话电缆穿钢管暗敷设。

7   网络系统:

计算机网络系统:采用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网络公共信息网络的接口采用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系统布线采用六类综合布线系统。

第十节 竖向设计

基地内部地势平坦,道路及建筑物的标高可顺应地势进行设计。详见图纸。

基地内部的湖泊保持其原有的宽度和河床的标高,以满足排洪的要求。结合景观组织,对河岸进行修护。

第十一节 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系统规划设计

沿园区内道路每隔60米设置垃圾箱,垃圾集中后在整个旅游区的垃圾处理站统一处理。在园区西南角设置公共厕所。

1  环保措施

① 给水支管的水流速度采用措施不超过1.0m/s,并在直线管段设置胀缩装置,防止水流噪音的产生。

② 生活粪便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污水管网。

③ 本工程总水表之后增设管道倒流防止器,防止红线内给水管网的水倒流污染城市给水。

④ 各种管材,保温材料及防腐材料均采用环保无污染材料。

⑤ 公共卫生间大便器采用脚踏开关,小便器采用感应式冲洗阀,洗手盆采用感应式水嘴,以防止触摸交叉感染病菌隐患。

2  节能措施

① 卫生间残疾人坐便器采用6L/3L两档冲水量水箱,各配用水器具和水龙头均采用节水型产品。

② 公共卫生间采用感应式水嘴、感应式小便器冲洗阀和蹲式大便器采用脚踏式冲洗阀。

③ 绿化用水采用微喷滴灌方式浇洒,并单独设置用水计量装置。

第三章建筑设计说明

第一节 概述

建筑单体设计本着以下几个原则:

·功能性:各栋建筑充分满足其功能使用需求,按照建设单位所提出的各项功能面积指标要求以及国家相关规范、规定的要求,合理分配各项面积指标,安排功能组织。做到功能分区明确,交通人流组织流畅合理,各主要功能空间自然通风日照良好,房间尺度与高度充分满足使用要求。

·经济性:在充分满足建筑功能使用要求的基础上,采用简洁的平面体形,规整合理的结构体系,合理的建筑层高,简洁高效的交通体系,争取良好的自然通风日照等手段,达到降低建筑造价,节约能耗开支的目的。

·发展性:通过建筑空间的通用性、可变性设计等方法,在满足当前旅游规模及使用要求的前提下,为将来五七干校旅游园区的扩大、建设留有发展、适应变化的余地。

·艺术性:在外部环境塑造中,充分利用原有建筑,使新建建筑任然保持原有肌理。在建筑空间与建筑造型中,通过建筑形体、造型语汇、建筑色彩与材质的呼应与统一,将新建部分与原有建筑相协调,创造完整统一的园区氛围。

第二节 建筑功能

一   餐饮接待部分:

餐饮接待部分由餐饮中心及接待中心两部分组成。主要的服务对象是来园区参观游览的游客。总建筑面积6030平米,餐饮中心为一层,接待中心为两层。

1   餐饮中心

层数为1层,建筑面积为1700㎡。建筑位于园区北部,景观优美,环境安静。建筑整体采用内庭院布局,建筑的主入口朝向西南,面向广场形成宽敞的入口空间,方便游客就餐。

建筑功能用房主要分为餐厅,包厢及服务用房。

① 餐厅及包厢:设置一个大的餐厅,满足多人用餐的需求。其余则设置为大小不同的包厢,满足不同游客的就餐需求。

②服务用房:服务用房包括厨房,配餐,储藏等功能,布局经凑经济,并与用餐部分联系便捷方便送餐。

2   接待中心

层数为2层,总建筑面积约4330㎡。建筑位于园区北部,环境优美。建筑整体采用“凹”字型布局,建筑向南形成形成开敞的广场。设计客房约62间,提供床位约120张。

建筑功能用房主要分为客房及会议室。

1) 客房:客房基本为外廊单侧布房,有充足的采光,布局紧凑经济,同时使客房舒适宜人。

2) 会议部分:会议部分单独设置与建筑东侧与客房部分分开并以走廊连接,在便捷联系的同时最大限度的的保持客房区的安静。一层为中型会议室,二层为大型会议室,提供不同的会议需求。

电梯设在入口大厅处,方便使用。

二  会所部分:

会所包括“工”字型与半围和型两种平面方式。共四栋,总建筑面积1700㎡。建筑采用传统茅草坡屋顶方式,作为建筑物顶部造型,墙体以木板和泥墙为主,打造传统自然的外部形象。

会所内部则体现当代的生活品质,包含休闲与生活两部分功能。其中休闲部分包括健身房,棋牌室等功能。生活部分包括会客厅,餐厅,卧室等功能。

会所周边的庭院内,布置花圃,菜园,石磨,古井等景观元素,打造田园风光,并与园区的整体风格保持一致。庭院内的人工温泉为游客提供更加舒适的服务。具体景观意象见图纸。

三  公园部分:

五七干校作为时期的产物,是该段特殊历史的灵魂,应加以整合、复原、提升,从而成为历史遗迹,且能将历史的精华较完整的保护下来,做大“”文章。

公园部分分为原有建筑与新建建筑两部分。

除管理办公楼为3层外,其余建筑均为1层。包括物品展示四栋,场景再现两栋(包括大队部,革委会,广播站等),休息廊两栋,农器具展示两栋,管理办公一栋,大会堂演出建筑一栋。总建筑面积约为4650㎡,其中新建建筑面积约760㎡。

原有建筑包括大礼堂、食堂、会议室、阅览室、干部宿舍等,按照原有建筑布局,新建建筑在保持老房子风格的基础上对园区内的建筑肌理进行补全。新建建筑的功能为物品展示及休息廊。

现有老建筑恢复性重建,采用尽可能利用原来的建筑材料,保留外皮及传统建筑构筑方式,适当改造并植入新功能的策略。新建建筑则采用与老建筑同形态,同材料,同做法的建筑策略。最终使园区形成风格统一而特点鲜明的旅游景点。

五七干校旧建筑再利用中,因为60年代建筑质量很差,如果对原有进行改造,应先进行结构安全性鉴定,并进行必要的抗震加固,确保质量和使用安全。

分期建设具体参照图纸。

第三节  建筑造型设计

杜集五七干校的建筑外观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结合既有建筑的外观特征对园区做重新的整合改造,要求新建建筑必须在造型上与之呼应并取得一致,同时仍然要体现时代特征。从该思路出发,我们主要在建筑的造型特征,材料运用上入手,追求一种统一中的变化,力求体现五七干校的原始风貌。

原有建筑采用完全保留外墙的做法,并加以修缮。体现的时代特征,历史积淀。新建建筑包括展览建筑,接待餐饮中心与会所三部分内容。其中,展览建筑采取与保留建筑同样的做法,形成统一的建筑形象,塑造完整的场景。餐饮接待部分采用传统的砖石材料以取得与原有建筑的呼应,在立面设计上也采用原有建筑的坡顶等造型元素,并在局部考虑加入具有鲜明特征的时期的标识性符号语言,体现时代特征。会所部分则通过采用茅草,木材等乡土建筑材料塑造与整个园区相协调的田园风光。

第四节  消防设计

一  耐火等级:建筑单体的耐火等级均为二级,本方案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消防的要求。

二  建筑消防:

1 总平面设计:

建筑与周边建筑保留足够的防火间距,各栋建筑可以通过道路、庭院进行消防扑救,符合消防要求。

2 防火分区:

基地内建筑单体均为低层建筑,建筑的单层面积均不超过2500㎡,故基地所有建筑每层都可以作为一个的防火分区。

3 安全疏散:

各栋建筑中每个防火分区均有2个以上安全疏散口。建筑各层最不利点到疏散楼梯的距离均小于40m,袋状走道小于22m,各单体建筑每层的疏散楼梯数量以及总宽度均规范要求设置。

4 消防给水:详见给水排水说明。

第五节 节能设计

一 本工程建筑围护结构采用节能设计。

二 合理确定室内设计参数,减少冷却和加热空气所需的能量。

三 建筑平面与造型采用简洁形体,降低体型系数。

四 主要功能空间采用南北向布置,控制外墙开窗面积,降低建筑能耗。

第六节 结构设计

一  概述

  本规划用地所建工程主要为多层生活及服务性建筑,单体体量不大,因而根据建筑物使用性质,可考虑采用砖混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本工程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建筑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部分儿童服务设施,特护楼等)和丙类,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建筑物耐火等级为二级。

二 设计依据

1  自然条件:

1)基本风压  W0=0.40KN/m2(地面粗糙度按B类考虑)

2)基本雪压  S0=0.35

3)地震基本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组别)0.1g(第一组)

2  工程地质情况:

暂无

3  执行国家颁布的现行建筑结构设计及施工规范、规程:

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

3)《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2(2008年版)

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4  设计荷载取值

1)主要楼、屋面荷载(标准值)

入口大厅、休息厅、楼梯3.50KN/m2,餐厅的厨房4.00KN/m2,办公、卫生间2.00KN/m2,空调机房、配电、贮藏3.50 KN/m2,上人屋面2.00KN/m2,不上人屋面(检修荷载)0.7KN/m2。

2)主要墙体荷载(标准值)

外墙4.5KN/m2(240厚粘土空心砖墙,涂料,面砖饰面)。

内墙3.5KN/m2(为240厚粘土空心砖,混合砂浆粉刷)。

门窗0.5 KN/m2

三 结构设计

1   结构体系

本规划用地所建工程主要为多层生活及服务性建筑,建议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2   基础型式:

固暂无地质资料,基础初步确定柱下基础和墙下砼条形基础。

第四章 建设年度计划与投资估算

一 开发时序

完成时间开发内容开发效果投资估算
2010年10月1日

餐饮中心、接待中心、会所一号、水系驳岸原生态景观,其他地区绿化景观整治,市政基础设施。初步具有接待能力。2250万元

2011年5 月1日

公园的老建筑的改造更新,公园景观、道路建设。接待能力进一步加强。2700万元

2011年10月1日

公园景观完善、雕塑配置,其余会所的建设完成。全面完成。800万元

二 投资估算

力争将鸟岛及“五七干校”风景旅游区打造为国家4A级景区,按国家相关规定,其年接待游客数应为50万人次。其中预估“五七干校”景点年接待游客数为15万人次左右。

门票:30元/人  住宿、餐饮人均消费:140元/人

预计每年利润收入560万元,10年收回投资。

文档

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偏建筑

合肥“五七干校”旧址改造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第一章现状概述第一节工程概况一项目背景杜集乡,地处安徽省合肥丰县东部,东与定远县为邻,南与肥东县接壤,距县城水家湖18公里,省会合肥60公里,是原杜集乡、沛河乡合并组建而成。为促进合肥中北部发展,拟将荒沛河鸟岛、翠月湖、五七干校等旅游资源捆绑进行保护开发,打造成合淮市民休闲娱乐新去处。合肥市杜集五七干校始建于1966年,1978年移交长丰县管理。杜集干校位于杜集乡东北3公里处,原占地1300多亩,其中建设用地258亩,建房300余间,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