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全套)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19:17:17
文档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全套)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复习知识点.第四课工业化的起步1.“一五”计划条件: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2.“一五”计划原因:我国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3.“一五”计划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4.  “一五”计划成就:类别成就类别成就工业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
推荐度:
导读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复习知识点.第四课工业化的起步1.“一五”计划条件: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2.“一五”计划原因:我国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3.“一五”计划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4.  “一五”计划成就:类别成就类别成就工业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复习知识点.

第四课 工业化的起步

1.“一五”计划条件: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2.“一五”计划原因:我国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3.“一五”计划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4.  “一五”计划成就:

类别成就类别成就
工业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交通运输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到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公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铁路宝成铁路、鹰厦铁路建成
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工业基地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原因: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工业基础好)
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有如此成就的原因: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人民建设热情高涨、苏联大力援助、土地改革作了准备工作
4.“一五”计划意义:从此,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巩固了国防,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

5.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

6.制定《》的意义:巩固了新民主主义成果及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保证,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7.  本课重要历史时间及事件:

时间事件
1953年~1957年底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第五课 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三个方面: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2.进行农业改造的原因:

①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 

②分散经济使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3.进行农业改造的方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4.进行农业改造的目的:走集体化和的社会主义道路。

5.进行农业改造的成就: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6.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成就: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7.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法:公私合营;:赎买(实现了和平过渡)。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8.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

①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目的、完成标志)

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取得决定性胜利。

9.三大改造的缺点: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

10.本课重要历史时间及事件:

时间事件
1953年至1956年进行农业合作化改造
1954年至1956年进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第六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召开背景:①(国内)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任务     ②(国际)适应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的潮流。

2.内容(正确指导思想):

①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3.意义: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4.探索中的失误表现在:“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5.提出“总路线”的背景:以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就显着。党认为经济建设速度可以更快一些。

6.对“总路线”的评价:

①(积极)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 

②(消极)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7.错误思想指导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8.“大跃进”表现在工业和农业上。存在的问题是:完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盲目蛮干,造成人力物力巨大浪费,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9.人民公社运动存在的问题:严重挫伤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严重脱离我国国情,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

10.“左”的错误是指过分激进,脱离实际。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风。

11.这次错误思想指导的运动给我们的教训(失误原因)是:①对国情分析不够  ②缺乏建设经验  ③对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  ④忽视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12.出现三年困难时期的原因: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的错误发动

② 自然灾害    ③ 苏联背信弃义。

13.后时间的建设成就:① 主要工业产品有很大增长,石油工业尤为突出

② 大庆油田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 ③ 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的发展起来。模范人物主要     有:

 “两弹元勋”邓稼先、“铁人”王进喜(艰苦创业精神、坚强意志)、“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和“人民的好战士”雷锋。

14.本课重要历史事件:

时间事件时间事件
1956年中国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8年党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1959年~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1961年春党和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第八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1.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背景:①人们要求纠正“”错误

②提出“两个凡是”方针,阻碍纠错(直接原因)。

2.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目的:纠正“”以来的错误,完整准确的理解思想。

3.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结果: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4.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意义: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运动,打破了长期以来的束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5.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背景:

①“”十年积累了许多政治社会问题,党主要领导人继续“左”的错误

②“”结束,社会趋于安定,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了人民的思想。

6.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①(思想)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政治)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组织)形成了以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7.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8. 称为“伟大的历史转折”的原因:①从这次大会开始,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拨乱反正   ②改革开放由这次大会拉开序幕  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以这次大会为起点  ④理论是在这次大会前后开始发展起来的。

9. 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平反冤假错案:

①1980年决定撤销“”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为他恢复名誉

②广大干部、知识分子平反  意义:调动了各阶层人士的积极性,他们精神振奋的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10. 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全国立法: 意义:基本上形成了以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实现有法可依的局面,群众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11. 本科重要历史事件

时间事件
1977年10月中国恢复了“”后的第一次高考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彻底纠正“左”的错误
1978年5月

《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982年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颁布
第九课 改革开放

1.对内改革的根本目的:和发展生产力。

2.对内改革的表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安徽凤阳小岗村首先实行,表现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作用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促进乡镇企业发展。

4.国有企业改革表现: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①+②使企业活力增强,③使职工积极性提高。

5.对外开放的目的: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6.对外开放的含义:在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扩大对外贸易,引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加快现代化建设。 近现代开放区别:近代国家无主权的被迫开放,现代主权国家的主动开放。

7.对外开放的作用: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8.对外开放区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特点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9.沿海经济开放区由北向南依次为: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厦漳泉三角区、珠江三角洲。

10.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调整: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遵循的原则是尊重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实事求是。

11. 本课重要历史事件:

时间事件时间事件
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增设海南经济特区
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
第十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为改革开放作出的贡献:<1>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形成以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2> 改革开放后:提出四项基本原则  <3> 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 十三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 “南巡”讲话: 提出要抓住时机,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6> 十四大:确立理论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7> 十五大:党章规定把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 四项基本原则是:必须坚持党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思想。 意义是:这是立国之本,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前提,为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提供了保证。

3. 党的十二大内容: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 党的十三大内容: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做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指:第一步——解决人民生活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7. 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原因:他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8. “南巡”讲话的意义:进一步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9. 党的十四大内容:高度评价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了以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10. 党的十五大内容:作了《高举理论伟大旗帜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党章规定:中国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把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1. 思想的核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2. 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的三次巨变:辛亥(孙中山)——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

13. 本课重要历史事件:

时间事件时间事件
1982年中国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87年中国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992年到南方视察1992年中国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997年中国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第十四课 钢铁长城

1.海军的发展:

① 新中国成立前夕,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② 到70年代,建立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

③ 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   

④ 197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⑤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活动范围遍及全球

海军发展的变化:① 从无到有  ② 从没收敌军战舰到自我研制  ③ 从小舰艇到大舰艇发展 ④ 从科技含量低到高科技配备发展   ⑤ 从单一舰艇到多兵种发展

说明的问题:① 海军有能力保卫祖国海防   ② 我国科技的迅速发展  ③ 科技对发展很重要    ④ 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地

2.空军的发展:① 新中国成立前夕,人民空军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 

② 20世纪50年代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辉煌战绩

               ③ 逐步走上国产化道路,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后来又制造了多种机型

               ④ 改革开放以来,自行研制和引进了新型飞机,现代化建设有了新飞跃

 海军、空军发展的共同点: ① 由弱变强 ② 科技不断应用于军事 ③ 自主研制的武器不断增加

3.导弹的发展(担任核反击任务):

①1966年中国组建战略导弹

② 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导弹核武器

③ 19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导弹试验成功

④ 改革开放后,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具有较强的战斗力

4.发展国防力量的目的:①捍卫国家主权  ②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③ 震慑势力,维护国家领土

国防力量发展的原因:

①科研水平提高,科技人才勤劳工作 

② 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

③ 、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重视 

④ 国防的需要,面临帝国主义包围封锁

⑤ 吸取长久以来历史经验教训  

⑥ 实行科技强军的战略

   国防力量发展的意义:

①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 有能力保卫祖国领海、领空、领土的安全,巩固了国防

③ 壮大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 

④ 进行平等外交的基础

⑤ 综合国力的组成,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祖国统一

⑥ 为建设发展提供和平环境,带动科技经济发展

   启示: ①科学技术是强军之路的保证 ②经济发展是国防的物质基础 ③ 强大的国防是经济建设的重要保证

第十五课 自主的和平外交

1.我国的外交:、自主、和平;基本立场:自主;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有如此外交原因:① 和平是历史的主流,时代的主题  

② 中华民族是一个天生爱好和平的民族

                          ③ 要捍卫国家主权,反对外国干涉

2.建国初期严峻的外交形势: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军事上武力包围威胁。

3.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50年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孤立封锁中国的,巩固了新生政权。

建国的第一年我国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打破了孤立,巩固了政权,创造了和平的环境,有利于恢复经济。

4.1953年底,我国同印度就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准则。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

① 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② 指导中国处理外交关系,促进国际局势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③ 标志中国外交的成熟

6.1955年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主题为“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和发展民族经济邓公共同关心的问题”。

7.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中,“同”指遭遇相同(曾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面临的问题相同(如何发展国家经济、维护和促进民族和世界和平),“异”指社会制度不同和意识形态不同。

   “求同存异”方针的意义:促进了会议的成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了万隆精神。

   “万隆精神”指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的友谊。

   万隆会议意义:① 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② 形成万隆精神。

8. 1954年4月至7月,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在日内瓦召开的关于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这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十六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1.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

① 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

② 1971年4月,批准中国乒乓球队邀请美国乒乓球队正式访问中国(乒乓外交)

③ 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

④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标志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⑤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是中国的一部分。

   中美建交的意义:

①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②出现于中国建交的热潮,外交工作出现新的局面

③利于问题的解决

④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推动世界和平发展

   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

①美国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承认鼓励中国的失败

②增加对付苏联的资本,打中国牌牵制苏联

③希望进入中国,获得经济利益

④中国从整体上打破外交僵局,改善国际地位

⑤牵制、对付来自于苏联的威胁,缓解压力

⑥有助于解决问题,实现中国统一

   中美关系正常化意义:

①利于打破外交僵局,推动建交热潮    ② 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利于问题的解决②改善中国的国际处境,提高国际地位,推动世界和平发展

2.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条件:① 第三世界的崛起支持  ② 中国国力增强,地位提高  ③成功的外交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意义:

①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② 带动了建交,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3.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中日建交的原因: ① 中国在国际上地位的提高,联合国席位的恢复   ② 国际形势的变化

4.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上海举行,主题为“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会议召开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提高,外交事业取得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会议的成果:讨论了全球和地区经济形势、面向新世纪的亚太经合组织框架等问题,通过《上海共识》,会议结束时宣读《领导人宣言》。这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中国于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2001年,中、俄、哈、吉、塔、乌六国元首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有助于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贸联系,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扩展新的空间。

5.我国有如此外交成就的原因:① 新中国是主权的国家,综合国力、国际威望不断提高  ② 奉行自主的和平外交,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 针对国际形势变化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

   我国有如此外交成就的意义:开创良好的国际环境、保证了国内的发展、维护并推动了世界和平。

启示:坚持和平发展之路,努力提高自身实力,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创建合理的国际秩序。

文档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全套)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复习知识点.第四课工业化的起步1.“一五”计划条件: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2.“一五”计划原因:我国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3.“一五”计划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4.  “一五”计划成就:类别成就类别成就工业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