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货币是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在中国经济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的关键时刻,中国人民银行已逐渐演变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宏观部门,货币在宏观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银行;货币;稳健;影响:发展
一、货币概述
货币是指或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利率的各项措施。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持目标——比如,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直接地或间接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设置银行最低准备金(最低储备金)。货币理论和货币是同一事物的两面,一个是从经济理论角度讲,一个是从措施讲。
狭义货币:指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指、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二、采取货币的措施以及达到的目标
1.运用货币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七个方面:
第一,控制货币发行。
第二,控制和调节对的贷款。
第三,推行公开市场业务。
第四,改变存款准备金率。
第五,调整再贴现率。
第六,选择性信用管制。
第七,直接信用管制。
2. 货币的最终目标
货币的最终目标,指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反映了社会经济对货币的客观要求。
货币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但需指出的是我国的货币目标仅仅有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中国人民银行法》第3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三、货币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货币是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制定和实施货币,对国民经济实施宏观,是银行的基本职责之一。货币作为宏观经济间接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货币(Monetary Policy)是通过对国家的货币、信贷及银行的管理来实施的。货币的性质(银行控制货币供应,以及货币、产出和通货膨胀三者之间联系的方式)是宏观经济学中最吸引人、最重要、也最富争议的领域之一。一国拥有多种工具可用来实现其宏观经济目标其中主要包括:由支出和税收所组成的财政。财政的主要用途是:通过影响国民储蓄以及对工作和储蓄的激励,从而影响长期经济增长。货币由银行执行,它影响货币供给。
通过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货币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
积极的货币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最合适。
消极的货币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消极的货币较合适。
具有中国特色的稳健的货币是1998年以后逐渐形成的。所谓稳健的货币,其含义是指: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2011,1(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