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泄泻中医临床路径
一、小儿泄泻中医临床路径标准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泄泻(TCD:BNP110,ICD10:A08.001轮状病毒性肠炎;ICD10:K52.202过敏性腹泻;ICD10:K52.205饮食性腹泻;ICD10:K52.912慢性腹泻)
(二)诊断依据。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泄泻诊疗方案》(见附件)。
1、疾病诊断
(1)病史: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受时邪的病史。
(2)主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主要体征:腹泻及呕吐较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
(4)辅助检查: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重症腹泻伴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2、证候分型
(1)风寒泄泻: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鸣。或伴鼻塞,流涕,身热。舌苔白腻,脉滑有力。
(2)湿热泄泻:下利垢浊,稠粘臭秽,便时不畅,似痢非痢,次多量少,肛门赤灼,发热或不发热,渴不思饮,腹胀。面黄唇红,舌红苔黄厚腻,指纹紫滞,脉濡数。
(3)伤食泄泻:大便酸臭,或如败卵,腹部胀满,口臭纳呆,泻前腹痛哭闹,多伴恶心呕吐。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4)脾虚泄泻: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大便稀薄,或呈水样,带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残渣。神疲纳呆,面色少华,舌质偏淡,苔薄腻,脉弱无力。
(5)脾肾阳虚泻:大便稀溏,完谷不化,形体消瘦,或面目虚浮,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6)寒湿泄泻:大便稀薄如水,淡黄不臭,腹胀肠鸣,口淡不渴,唇舌色淡,不思乳食,或食入即吐,小便短少,面黄腹痛,神疲倦怠。舌苔白厚腻,指纹淡,脉濡。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泄泻诊疗方案》(见附件)。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泄泻;
2、患儿适合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
1、标准门诊日:4±1天。
2、标准住院日:6±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编码TCD:BNP110泄泻,ICD10:A08.001轮状病毒性肠炎;ICD10:K52.202过敏性腹泻;ICD10:K52.205饮食性腹泻;ICD10:K52.912慢性腹泻。
2、有小儿中医特色疗法适应证,无其禁忌证。
3、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4、患儿及家长同意并配合治疗。
进入门诊路径标准:
(1)符合中医小儿泄泻辨证标准。
(2)年龄:6月-3岁
(3)腹泻轻型者。
进入住院路径标准:
(1)符合中医小儿泄泻辨证标准。
(2)年龄:6月-3岁
(3)中型腹泻者。
退出临床路径标准:
(1)不接收推拿等特色中医疗法的患儿。
(2)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
(3)合并严重心、脑、肝、肾、肺及造血系统疾病。
退出路径者应积极予以对症治疗。
(六)必须的检查项目
1、门诊就诊当天必须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大便轮状病毒检测
(3)C反应蛋白(CRP)
(4)血钾、钠、氯、钙测定;
(5)其他检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2、入院1-2 天必须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大便轮状病毒检测
(3)C反应蛋白(CRP)
(4)肝肾功能、血电解质;
(5)其他检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七)中医治疗方案(见附件诊疗方案):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泄泻诊疗方案。
1、小儿推拿疗法
(1)经典小儿推拿法
(2)三字经流派推拿法
2、辨证内服中药
(1)汤剂治疗原则及代表方:
(2)中药煮散剂
3、中药特色外治法
(1)敷脐疗法
(2)中药灌肠法
(3)经皮给药法
(4)针灸疗法
(八)必须复查项目及伴随症状的处理
1、必须复查项目:大便常规
2、伴随症状的选择与使用时机:脱水的治疗:轻度脱水者给予口服补液盐;中度以上脱水者予静脉补液。高热时降温处理。
(九)治愈标准及依据: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泄泻诊疗方案。
1、急性腹泻病:显效:治疗72小时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小时时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小时时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
2、迁延与慢性腹泻:显效:治疗5天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5天时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5天时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
(十)出院标准
1、大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
2、体温正常,全身症状明显改善。
3、大便常规、电解质正常。
(十一)有无变异及其原因分析
1、因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治疗其间出现其他意外情况需进一步明确诊断,退出路径,调整治疗方案:
(1)侵蚀性细菌感染的患儿应及时对症治疗。使用抗生素临床指征:血便、有里急后重感、大便检查白细胞满视野、大便PH 7.0以上。
(2)患儿入院后由于病情变化出现严重水、电解质紊乱,需进行积极对症处理,完善相关检查,向家属解释并告知病情,调整治疗方案,退出该路径。
3、因患儿及家属的个人意愿影响出院时间甚或退出路径。
二、小儿泄泻(门诊)中医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泄泻(TCD:BNP110,ICD10:A08.001轮状病毒性肠炎;ICD10:K52.202过敏性腹泻;ICD10:K52.205饮食性腹泻;ICD10:K52.912慢性腹泻)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第一诊断: 门诊病例号:
发病日期: 年 月 日 就诊日期: 年 月 日
进入路径时间: 年 月 日 结束路径时间: 年 月 日
标准治疗日4±1天 实际治疗日: 天
| 日期 | 年 月 日 (第1天) | 年 月 日 (第2-3天) | 年 月 日 (第4-5天) |
| 主要诊疗工作 | □ 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舌象、指纹 □ 开出各项检查单 □ 完成首诊门诊病志 □ 开据治疗处方 □ 向家长交待病情和注意事项 | □ 完成复诊记录 □ 据检查结果予相应处理 □ 注意病情变化 | □说明疾病治疗效果。 □做好宣教 □制定随访计划 |
| 饮食 | □ 母乳喂养 □ 流质、半流质,乳糖不耐受者为低乳糖奶粉喂养。 | □ 母乳喂养 □ 流质、半流质,乳糖不耐受者为低乳糖奶粉喂养。 | □ 母乳喂养 □ 流质、半流质,乳糖不耐受者为低乳糖奶粉喂养。 |
| 检验与检查 | □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 大便轮状病毒检测 □ C反应蛋白(CRP) □ 血钾、钠、氯、钙测定 □ 其他检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 复查异常项目: | |
| 医患沟通 | □ 与患儿或家长交谈,分析检查结果及意义 □ 疾病的诊断明确 □ 说明疾病的病情程度,发生发展过程及可能出现的预后。 □ 介绍所给与治疗的主要内容及目的,及可能出现中止该临床路径的情况。 | □ 与患儿或家长交谈 □ 治疗反应,病情变化 □ 对家长进行饮食指导,疾病相关知识 □ 所需治疗的主要内容及目的。 | □ 与患儿或家长交谈 □ 说明疾病治疗效果。 □ 向家长讲解家庭饮食、护理调摄原则 □ 向家长交代随访计划 |
| 中医治疗项目 | 1.小儿推拿 □ 经典小儿推拿法 □ 三字经流派推拿法 2.中药内服: 代表方剂 □ 汤剂 □ 中成药 □ 煮散 3. 中医药特色外治法 □ 敷脐 □ 灌肠 □ 经皮给药 □ 针灸 | 1.小儿推拿 □ 经典小儿推拿法 □ 三字经流派推拿法 2. 中药内服: □ 继续原方治疗 □ 调整方药: 3. 中医药特色外治法 □ 敷脐 □ 灌肠 □ 经皮给药 □ 针灸 | 1.小儿推拿 □ 经典小儿推拿法 □ 三字经流派推拿法 2.中药内服: □ 继续原方用药 □ 调整方药: 3. 中医药特色外治法 □ 敷脐 □ 灌肠 □ 经皮给药 □ 针灸 |
| 对症治疗 | □ 高热时降温处理 □ 口服补液盐:按需供给 □ 口服抗生素药物 □ 口服其他药物: | □ 高热时降温处理 □ 口服补液盐:按需供给 □ 口服抗生素药物 □ 口服其他药: | |
| (改善时间 追问补充 ) 证 候 改 善 情 况 | 粪便性状: □ 恢复正常 □ 明显好转 □ 无好转甚至恶化 | 粪便性状: □ 恢复正常 □ 明显好转 □ 无好转甚至恶化 | 粪便性状: □ 恢复正常 □ 明显好转 □ 无好转甚至恶化 |
| 排便次数恢复情况: □ 恢复正常 □ 明显好转 □ 无好转甚至恶化 | 排便次数恢复情况: □ 恢复正常 □ 明显好转 □ 无好转甚至恶化 | 排便次数恢复情况: □ 恢复正常 □ 明显好转 □ 无好转甚至恶化 | |
| 全身症状恢复情况 □ 恢复正常 □ 明显好转 □ 均无好转甚至恶化 | 全身症状恢复情况 □ 恢复正常 □ 明显好转 □ 均无好转甚至恶化 | 全身症状恢复情况 □ 恢复正常 □ 明显好转 □ 均无好转甚至恶化 | |
| 变异 记录 | □无 □有 原因: | □无 □有 原因: | □无 □有 原因: |
| 医师 签名 | |||
| 护士 签名 |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泄泻(TCD:BNP110,ICD10:A08.001轮状病毒性肠炎;ICD10:K52.202过敏性腹泻;ICD10:K52.205饮食性腹泻;ICD10:K52.912慢性腹泻)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第一诊断: 病例号:
发病日期: 年 月 日 就诊日期: 年 月 日 实际住院日: 天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6±1 天
| 日期 | 年 月 日 (住院第1天) | 年 月 日 (住院第2-4天) | 年 月 日 (住院第5-7天) | ||||
| 主要诊疗工作 | □ 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舌象、指纹 □ 下达医嘱、开出各项检查单 □ 完成首次病程记录 □ 完成入院记录 □ 完成初步诊断和病情评估 □ 治疗前讨论,确定治疗方案 □ 向家长交待病情和注意事项 | □ 上级医师查房,完成当日病程和查房记录 □ 据检查结果进行讨论,有异常者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并予相应处理 □ 完善必要检查 □ 注意防治并发症 | □上级医师查房,同意其出院 □ 完成出院记录 □ 出院宣教:向患者交代出院注意事项及随诊方案 □ 填写出院卡,通知住院处 □ 开具出院带药 | ||||
| 重点医嘱 | 长期医嘱: □ 腹泻护理常规 □ 饮食:流质、半流质,乳糖不耐受者为低乳糖奶粉喂养。 小儿推拿 □ 经典小儿推拿法 □ 三字经流派推拿法 中药内服:(主方) □汤剂 □煮散剂 中医药特色外治法 □ 敷脐 □ 灌肠 □ 经皮给药 □ 针灸 临时医嘱: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大便轮状病毒检测 □C反应蛋白(CRP) □肝肾功能、血电解质 □其他检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 高热时降温处理 □ 按照脱水程度予以补液 | 长期医嘱: □ 腹泻护理常规 □ 饮食:流质、半流质,乳糖不耐受者为低乳糖奶粉喂养。 小儿推拿 □ 经典小儿推拿法 □ 三字经流派推拿法 中药内服: □ 继续原方治疗 □ 调整方药: 中医药特色外治法 □ 敷脐 □ 灌肠 □ 经皮给药 □ 针灸 临时医嘱: □ 必要时复查异常项目 □ 必要时查心肌酶谱 □ 高热时降温处理 □ 按照脱水程度予以补液 | 长期医嘱: □ 停止所有长嘱 临时医嘱: □ 开具出院医嘱 □ 出院带药 □ 门诊随诊 | ||||
| 主要护理工作 | □ 做入院介绍、入院评估 □ 进行入院健康教育 □介绍各项检查前注意事项 □ 饮食、日常护理指导。 □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 保持肛周清洁,观察便色、便次并记录。 □ 注意腹胀及排气情况 | □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 饮食指导。 □ 安抚疏导、健康教育。 □ 保持肛周清洁,观察便色、便次并记录。 □ 注意腹胀及排气情况 | □ 指导患者病后康复 □ 交待出院后注意事项,进行卫生宣教 □ 指导出院带药的煎法服法 □ 协助办理出院手续 □ 送病人出院。 | ||||
| 病情改善情况 | 粪便性状: □ 恢复正常 □ 明显好转 □ 无好转甚至恶化 排便次数恢复情况: □ 恢复正常 □ 明显好转 □ 无好转甚至恶化 全身症状恢复情况 □ 恢复正常 □ 明显好转 □ 均无好转甚至恶化 | 粪便性状: □ 恢复正常 □ 明显好转 □ 无好转甚至恶化 排便次数恢复情况: □ 恢复正常 □ 明显好转 □ 无好转甚至恶化 全身症状恢复情况 □ 恢复正常 □ 明显好转 □ 均无好转甚至恶化 | 粪便性状: □ 恢复正常 □ 明显好转 □ 无好转甚至恶化 排便次数恢复情况: □ 恢复正常 □ 明显好转 □ 无好转甚至恶化 全身症状恢复情况 □ 恢复正常 □ 明显好转 □ 均无好转甚至恶化 | ||||
| 变异 记录 | □ 无 □ 有,具体原因: 1. 2. | □ 无 □ 有,具体原因: 1. 2. | □ 无 □ 有,具体原因: 1. 2. | ||||
| 护士 签名 | 白班 | 夜班 | 白班 | 夜班 | 白班 | 夜班 | |
| 医师 签名 | 白班 | 夜班 | 白班 | 夜班 | 白班 | 夜班 |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主攻病种
泄泻诊疗方案
泄泻是由外感六淫,内伤饮食,脾胃虚弱导致运化失常所致的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如水样为主症的一种病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小儿腹泻病范围。
一、诊断
(一)诊断标准:
参照1998年中华儿科学会感染消化学组制定的《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制定的《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指南》。
(1)病史: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受时邪的病史。
(2)主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主要体征:腹泻及呕吐较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
(4)辅助检查: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重症腹泻伴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二)证候分型: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制定的《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指南》。
(1)风寒泄泻: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鸣。或伴鼻塞,流涕,身热。舌苔白腻,脉滑有力。
(2)湿热泄泻:下利垢浊,稠粘臭秽,便时不畅,似痢非痢,次多量少,肛门赤灼,发热或不发热,渴不思饮,腹胀。面黄唇红,舌红苔黄厚腻,指纹紫滞,脉濡数。
(3)伤食泄泻:大便酸臭,或如败卵,腹部胀满,口臭纳呆,泻前腹痛哭闹,多伴恶心呕吐。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4)脾虚泄泻: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大便稀薄,或呈水样,带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残渣。神疲纳呆,面色少华,舌质偏淡,苔薄腻,脉弱无力。
(5)脾肾阳虚泻:大便稀溏,完谷不化,形体消瘦,或面目虚浮,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6)寒湿泄泻:大便稀薄如水,淡黄不臭,腹胀肠鸣,口淡不渴,唇舌色淡,不思乳食,或食入即吐,小便短少,面黄腹痛,神疲倦怠。舌苔白厚腻,指纹淡,脉濡。
二、中医治疗方案:
1、推拿治疗方案:
(1)经典小儿推拿法:
小儿泄泻以调理阴阳,健脾利湿为本,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总则,推拿选穴应以分阴阳、清大肠、清小肠、补脾土、揉板门、运土入水、运八卦、掐十指节、摩腹、捏脊等手法为主,根据不同证型配以他穴。每日操作1次,每次20—30分钟。
推拿手法:
①分阴阳:100-300次,手法为分推大横纹,实热证阴池宜重分,虚寒证阳池宜重分。
②清大肠:湿热泻、伤食泻100-300次。手法:离心为泻法
③补大肠:风寒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100-300次。手法:向心为补法。
④清小肠:100-300次,以分利止泻。
⑤补脾土:300-500次。
⑥运土入水:水样便者运土入水100-300次。
⑦掐十指节:手部推拿的收势,掐3-5遍。
⑧摩腹:3-5分钟,以皮肤发红为度,手法中配合揉脐,点揉天枢。
⑨揉龟尾:100-300次。
⑩捏脊:3-5遍。
拿肚角:腹痛剧烈者加用拿肚角(脐下2寸旁开2寸大筋)3-5次。
推拿介质:①湿热泻 伤食泻推拿介质采用滑石粉。②脾虚泻、风寒泻及寒湿泻推拿介质采用姜汁。
(2)三字经流派推拿法:
①伤食泄泻:清胃10分钟、清天河水5分钟、运八卦5分钟、清补大肠10分钟。
②风寒泄泻:揉一窝风5分钟、揉外劳宫5分钟、清补大肠20分钟。
③脾虚泄泻:揉外劳宫5分钟、清补大肠10分钟、清补脾10分钟、补脾5分钟。
④脾肾阳虚泻:揉二马10分钟、揉外劳宫5分钟、清补脾10分钟、平肝5分钟。
手法频率约150-200次/分,每日操作1次。
2、辨证内服中药
(1)汤剂治疗原则及代表方:
风寒泄泻:治以清肠解热,化湿止泻,方选藿香正气散加减。
湿热泄泻:治以疏风散寒,化湿和中,方选葛根芩连汤加减。
伤食泄泻:治以运脾和胃,消食化滞,方选保和丸加减。
脾虚泄泻:治以健脾益气,助运止泻,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
脾肾阳虚泻:治以温补脾肾,固涩止泻,方选附子理中丸合四神丸加减。
寒湿泄:治以温脾燥湿、渗湿止泻,方选桂枝加人参汤合五苓散加减。
(2)中药煮散剂:
针对小儿腹泻的常证,以健脾化湿为基本原则,选用儿科散剂中的香连散、消导散、胃苓散为基础方,再结合患儿临床表现、舌象、脉象,根据不同证型随证加减。散剂服用方法:每日2-3次,水煎去渣服。
风寒泻方药:香苏散、消导散、胃苓散、车前子。
湿热泻方药:香连散、益元散、解毒散、消导散、车前子。
伤食泻方药:香连散、消积散、顺气散、胃苓散。
脾虚泻方药:参苓散、七味散、消导散、胃苓散。
脾肾阳虚泻方药:补正散、参苓散、消导散、胃苓散。
3、中药特色外治法
(1)敷脐疗法:
湿热泻方:葛根、黄连、黄芩、黄柏、车前子
伤食泻方:丁香、焦山楂、焦神曲、鸡内金
脾虚泻方:党参、茯苓、白术、吴茱萸
风寒泻方:藿香、防风、苍术、茯苓、炮姜
脾肾阳虚泻方:党参、吴茱萸、肉桂、丁香、茯苓
将以上药物分别按一定的比例配制成糊状药饼,医生根据患儿证型取一人份,放置于患儿脐部,外以医用胶贴固定,每次贴敷6~8小时,每日1次。
(2)中药灌肠法:
根据不同证型、配取相应的中药液体(辨证汤剂),将药物抽取到50ml注射器内,在注射器顶端连接一次性灌肠软管,药物温度控制在36-37摄氏度之间,在患儿肛门周围涂擦适量石蜡油,将灌肠管缓慢插入肛门约5—7cm左右,徐徐推入药物,然后缓慢抽出灌肠管,每日1-2次,药量按1-2ml/kg·次。
禁忌症:肛门周口及直肠疾病患者。
(3)经皮给药法:
腹泻同时伴有腹痛、腹胀、呕吐不止的患儿,配合中药穴位导入经皮给药法治疗。
伤食泻取穴:神厥、中脘
脾虚泻取穴:神厥、足三里
脾肾阳虚泻取穴:神厥、关元
禁忌症:湿热泻或伴有发热者,或导入部位皮肤有破损者。
(4)针灸疗法:
针法:
常规取穴:止泻穴、足三里、三阴交。
发热加曲池;呕吐加内关、中脘;腹胀加天枢;伤食加刺四缝。
具体手法: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日1次。
灸法:
患儿取仰卧位,点燃灸条,距离皮肤2~3公分,灸至皮肤红热为度,时间约为15~20min。分别灸神厥、中脘、天枢及足三里等穴,如食滞明显,可加脾俞、胃俞等穴;脾肾阳虚者加肾俞,每日1次。
三、伴随症状的选择与使用时机
1、脱水的治疗
(1)轻度脱水者给予ORS口服补液盐;
(2)中度以上脱水者给予静脉补液,如10%GNS、0.9%NS等。
2. 发热者给予口服对布洛芬混悬剂或乙酰氨基酚滴剂以降温。
四、护理
1.适当控制饮食,减轻脾胃负担。对吐泻严重及伤食泄泻患儿暂时禁食,以后随着病情好转,逐渐增加饮食量。忌食油腻、生冷、污染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2.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要用温水清洗臀部,扑上爽身粉,防止发生红臀。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泄泻变证。
五、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98年“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组织委员会《中国腹泻病认断治疗方案》疗效判断标准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泄泻诊疗方案。
(1)急性腹泻病:显效:治疗72小时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小时时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小时时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
(2)迁延与住性腹泻:显效:治疗5天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5天时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5天时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
注: 本诊疗方案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黄石市中医院,牡丹江市中医院,安阳市中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阳市中医院,平顶山市中医院,厦门市中医院、河南省中医院,青岛市中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的诊疗方案综合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