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版)
编 写: ×××
风险管理参加人员:××× ××× ×××
日 期: 年 月 日
评 审: ×××
日 期: 年 月 日
批 准: ×××
日 期: 年 月 日
XXXXXXXXXXXXXXXX公司(盖章)
目 录
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风险管理人员及其职责分工
第三章风险可接受准则
第四章预期用途和与安全性有关的特征的判定
第五章判定可预见的危害、危害分析及初始风险控制方案
第六章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和风险控制措施验证
第七章综合剩余风险评价
第八章生产和生产后信息
第九章风险管理评审结论
第一章 概述
1.编制依据
1.1相关标准(按企业所生产产品的类型列举相关标准,以下标准为举例)
1)YY0316-2008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
2)GB/T9706.1-2007医用电气设备 第一部分:通用安全要求
3)注册产品标准(XXXX YZB/国XXXX-2009)
4)其他标准
1.2产品的有关资料
1)使用说明书
2)医院使用情况、维修记录、顾客投诉、意外事故记录等
3)专业文献中的文章和其他信息
2.目的和适用范围
本文是对XXXX进行风险管理的报告,报告中对XXXX产品在上市后风险管理情况进行总体评价,所有的可能危害以及每一个危害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判定。对于每种危害可能产生损害的严重度和危害的发生概率进行了估计。在某一风险水平不可接受时,采取了降低见的控制措施,同时,对采取风险措施后的剩余风险进行了可接受性评价,证实对产品的风险已进行了管理,并且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本报告适用于……产品,该产品处于批量生产阶段。
3.产品描述
本风险管理的对象是……(如能加入照片或图片最好),产品概述、机理、用途
适应症:
禁忌症:
设备由以下部分组成:(文字描述或示意图)
4.风险管理计划及实施情况简述
XXXX产品于20XX年开始策划立项。立项同时,我们就针对该产品进行了风险管理活动的策划,指定了风险管理计划(文件编号:XXXX,版本号XX)。
该风险管理计划确定了风险管理活动范围、参加人员及职责和权限的分配、基于制造商决定可接受风险方针的风险可接受性准则,包括在损害发生概率不能估计时的可接受风险的准则、风险管理活动计划等内容。
XXXX产品于20XX年开始批量生产,未发生设计、材料、工艺等方面的变更(或者发生了XXXX方面的变更,公司已针对变更情况制订了风险管理计划并实施了风险评估及纠正)。
第二章 风险管理人员及其职责分工
风险管理小组(team):
| 评审人员 | 部门 | 职务 | 职责和权限 |
| XXX | 总经理 | 评审组组长 | 对风险管理的实施负责 |
| XXX | 技术部 | 组员 | 从技术角度估计故障的发生概率 |
第三章 风险可接受准则
1.风险的严重度水平
| 等级名称 | 代号 | 系统风险定义 |
| 轻度 | 1 | 轻度伤害或无伤 |
| 中度 | 2 | 中等伤害 |
| 致命 | 3 | 一人死亡或重伤 |
| 灾难性 | 4 | 多人死亡或重伤 |
| 等级名称 | 发生概率 | 举例说明 |
| 极少 | 1 | <10-6 |
| 非常少 | 2 | 10-4~10-6 |
| 很少 | 3 | 10-2~10-4 |
| 偶尔 | 4 | 10-1~10-2 |
| 有时 | 5 | 1~10-1 |
| 经常 | 6 | >1 |
| 概率 | 严重程度 | ||||
| 4 | 3 | 2 | 1 | ||
| 灾难性 | 致命 | 中度 | 轻度 | ||
| 经常 | 6 | U | U | U | R |
| 有时 | 5 | U | U | R | R |
| 偶尔 | 4 | U | R | R | R |
| 很少 | 3 | R | R | R | A |
| 非常少 | 2 | R | R | A | A |
| 极少 | 1 | A | A | A | A |
第四章 预期用途和与安全性有关的特征的判定
企业以YY0316-2008附录C为基础对医疗器械预期用途和与安全性有关的特征进行了判定,通过对涉及医疗器械的制造、预期使用者、预期用途、合理可预见的误用和最终处置等等提出一系列问题的方法,逐步了解该产品的安全性特征,为进一步的风险分析打下基础,XXXX产品安全特征问题清单如下:
表 1 XXXX产品安全特征问题清单
| 问题内容 | 特征判定 | 可能的危害 | 危害标识 |
| C.2.1 医疗器械的预期用途是什么和怎样使用医疗器械? | |||
| C.2.2 医疗器械是否预期植入? | |||
| C.2.3 医疗器械是否预期和患者或其他人员接触? | |||
| C.2.4 在医疗器械中利用何种材料或组分,或与医疗器械共同使用或与其接触? | |||
| C.2.5 是否有能量给予患者或从患者身上获取? | |||
| C.2.6 是否有物质提供给患者或从患者身上提取? | |||
| C.2.7 医疗器械是否处理生物材料用于随后的再次使用、输液/血或移植? | |||
| C.2.8 医疗器械是否以无菌形式提供或预期由使用者灭菌,或用其它微生物学控制方法灭菌? | |||
| C.2.9 医疗器械是否预期由用户进行常规清洁和消毒? | |||
| C.2.10 医疗器械是否预期改善患者的环境? | |||
| C.2.11 是否进行测量? | |||
| C.2.12 医疗器械是否进行分析处理? | |||
| C.2.13 医疗器械是否预期和其它医疗器械、医药或其它医疗技术联合使用? | |||
| C.2.14 是否有不希望的能量或物质输出? | |||
| C.2.15 医疗器械是否对环境影响敏感? | |||
| C.2.16 医疗器械是否影响环境? | |||
| C.2.17 医疗器械是否有基本的消耗品或附件? | |||
| C.2.18 是否需要维护和校准? | |||
| C.2.19 医疗器械是否有软件? | |||
| C.2.20 医疗器械是否有储存寿命? | |||
| C.2.21 是否有延时或长期使用效应? | |||
| C.2.22 医疗器械承受何种机械力? | |||
| C.2.23 什么决定医疗器械的寿命? | |||
| C.2.24 医疗器械是否预期一次性使用? | |||
| C.2.25 医疗器械是否需要安全地退出运行或处置? | |||
| C.2.26 医疗器械的安装或使用是否要求专门的培训或专门的技能? | |||
| C.2.27 如何提供安全使用信息? | |||
| C.2.28 是否需要建立或引入新的制造过程? | |||
| 附录A C.2.29 医疗器械的成功使用,是否关键取决于人为因素,例如用户界面? C.2.29.1 用户界面设计特性是否可能促成使用错误? | |||
| C.2.29.2 医疗器械是否在因分散注意力而导致使用错误的环境中使用? | |||
| C.2.29.3 医疗器械是否有连接部分或附件? | |||
| C.2.29.4 医疗器械是否有控制接口? | |||
| C.2.29.5 医疗器械是否显示信息? | |||
| C.2.29.6 医疗器械是否由菜单控制? | |||
| C.2.29.7 医疗器械是否由具有特殊需要的人使用? | |||
| C.2.29.8 用户界面能否用于启动使用者动作? | |||
| C.2.30 医疗器械是否使用报警系统? | |||
| C.2.31 医疗器械可能以什么方式被故意地误用? | |||
| C.2.32 医疗器械是否持有患者护理的关键数据? | |||
| C.2.33 医疗器械是否预期为移动式或便携式? | |||
| C.2.34 医疗器械的使用是否依赖于基本性能? |
企业在对危害分析中,已考虑合理可预见的情况,它们包括正常条件下、故障条件下;对危害产生的后果或损害包括:对于患者的危害、对于操作者的危害、对于维修人员的危害、对于附近人员的危害、对于环境的危害。XXXX产品的初始危害分析表见表2,包括可预见的事件序列、危害处境和可发生的损害及初始风险控制方案分析
表2:XXXX产品的初始危害分析表
危害
| 类型 | 编号 | 可预见的事件及事件序列 | 危害处境 | 产生的后果 或损害 | 初始风险控制方案分析 |
| 电能危害 | H1 | ||||
| 能量危害 | H2 | ||||
| 信息危害 | H3 | ||||
| 生物危害 | H4 | ||||
| 电能危害 | H5 | ||||
| 运行危害 | H6 | ||||
| 电磁能危害 | H7 | ||||
| 机械能危害 | H8 |
第六章 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和风险控制措施验证
公司对已知危害进行风险评价,按照风险可接受准则判断每个危害的风险是否达到可接受水平,对合理可行降低的风险、不经过风险/收益分析既判定为不可接受的风险采取控制措施,并对具体措施进行实施验证,同时重新对采取措施后的风险进行估计,确认其风险水平是否可接受。XXXX产品风险评价、风险控制措施记录表见表3:
表3 XXXX产品风险评价、风险控制措施记录表见表
危害
| 编号 | 危害 类型 | 风险估计 | 采取控制措施 | 采取新措施后风险估计 | 是否产生新的风险 (若是,评定新风险) | 备注 | |||||||
| 严重度 | 概率 | 风险 水平 | (初始)措 施计划 | 实施验证 | 严重度 | 概率 | 风险 水平 | 严重度 | 概率 | 风险 水平 | |||
| H1 | 电能危害 | ||||||||||||
| H2 | 能量危害 | ||||||||||||
| H3 | 信息危害 | ||||||||||||
| H4 | 生物危害 | ||||||||||||
| H5 | 电能危害 | ||||||||||||
| H6 | 运行危害 | ||||||||||||
| H7 | 电磁能危害 | ||||||||||||
| H8 | 机械能危害 | ||||||||||||
第七章 综合剩余风险评价
公司在采取降低风险的措施后,……等危害的风险已降到广泛可接受的程度,……等危害的风险也降到了合理可行降低的程度。(还要说明采取降低风险的措施后,有没有引入新的风险,若有,则须进行再次评价和控制),经评审小组确认:产品综合剩余风险可接受。具体评价方面:
1)单个风险的风险控制是否有相互矛盾的要求?
结论:尚未发现现有风险控制有相互矛盾的情况。
2)警告的评审(包括警告是否过多?)
结论:警告的提示清晰,符合规范。
3)说明书的评审(包括是否有矛盾的地方,是否难以遵守)
结论:产品说明书符合10 号令及产品专用安全标准要求,相关产品安全方面的描述清晰易懂,易于使用者阅读。
4)和同类产品进行比较
结论:通过与XXX 公司的XXX 型XX产品进行的临床、性能、功能比较比较认为产品与目前市场上反映较好的XXX 公司的XXX 型XX产品从性能指标到功能及临床使用上是相同的。
5)与类似功能产品进行比较(必要时)
6)专家结论
结论:风险管理评审小组在分析了以上方面,并临床应用专家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后,一致评价,本产品的综合剩余风险可接受。
第八章 生产和生产后信息
医疗器械XXXX产品已正式投入生产并上市,公司已对生产和生产后信息收集和评审,并填写了XXXX产品生产和生产后信息收集表(表4),以决定是否需要改进产品(尤其安全性)和服务
该项目风险管理负责人对得到的生产和生产后信息进行管理,必要时,风险管理小组开展活动实施动态风险管理。
表4:XXXX产品生产和生产后信息收集表
| 信息类型 | 序号 | 信息内容 | 来源 |
| 内部信息 | 1 | ||
| 2 | |||
| 3 | |||
| 4 | |||
| 5 | |||
| 外部信息 | 1 | ||
| 2 | |||
| 3 | |||
| 4 | |||
| 5 |
风险管理评审小组经过对XXXX产品评审,认为:
- 风险管理计划已被适当地实施;
- 综合剩余风险是可接受的;
- 已有适当方法获得相关生产和生产后信息,并在适当时启动动态风险管理程序。
XXXX产品全部剩余风险处于风险可接受准则的可接受范围内,且收益超过风险。
签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