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7),则疾可已(8),身可活也。
假如圣人能够预先觉察疾病的征兆,能让良医及早地治疗,那么疾病就可以治愈,生命就可以存活。
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人们担忧的,是担忧疾病多;而医生担忧的,是担忧治法少。
扁鹊至虢宫门下,问中庶子喜方者曰(2):“太子何病。国中治穰过于众事(3)?”
扁鹊来到虢国宫门下,问喜好方术的中庶子说:“太子得了什么病,国都中举行祈祷活动超过了其它的事
闻病之阳,论得其阴(25); 闻病之阴,论得其阳。病应见于大表(26),不出千里,决者至众(27),不可曲止也(28)。
掌握了病的外表症状,就能推断出它的内在病机; 掌握了病的内在病机,就能推断出它的外表症状。病证表现在人体的外表,不超过千里的范围,决断疾病的方法很多,不能详尽说出来。
华佗传
游学徐土⑶,兼通数经⑷。沛相陈珪举孝廉⑸,太尉黄琬辟⑹,皆不就(7)。
到徐州一带外出求学,同时精通数种经书沛国国相陈珪荐举他做孝廉,太尉黄琬征召他去做官,都没有就任。
即如佗言,立吐虵一枚(26),县车边(27),欲造佗(28)。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29),
病家就照华佗说的去做,很快就吐出一条虫子,把它挂在车边,打算到华佗那里去。华佗还没有回家,他的小孩在门前玩耍,迎面看见,
自相谓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30)。”
自言自语地说:“好象是碰到我父亲了,车边挂的虫子就是这种证明。”
于是传付许狱(10),考验首服(11)。
于是递解交付给许昌的监狱,审问验证,招供服罪。
荀彧请曰(12):“佗术实工,人命所县(13),宜含宥之(14)。”
荀彧请求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这是关系到人命的人,应当宽恕他。”
广陵吴普、彭城樊阿皆从佗学。普依准佗治(1),多所全济。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2),但不当使极尔(3)。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广陵的吴普和彭城的樊阿都跟随华佗学医。吴普依照华佗的方法治病,治愈的病人很多。华佗告诉吴普说:“人身体要得到活动,只是不应当让它疲劳罢了。活动之后水谷之气得以消化,血脉流通,病就不会产生了,譬如门的转轴不会朽烂就是这个道理。
钱中阳传
其论医,诸老宿莫能持难(15)。俄以病免(16)。哲宗皇帝复召宿直禁中(17)。 久之,复辞疾赐告(18),遂不复起。
他谈论医学,许多年老而有名望的医家,不能拿问题难倒他。不久,因病辞官。哲宗皇帝又召他到禁宫中夜里值班。过了一段时间,又以有病为由而推辞,皇帝准予告假,就不再做官。
退居里舍,杜门不冠屦(27),坐卧一榻上,时时阅史书杂说,客至,酌酒剧谈。意欲之适(28),则使二仆夫舆之(29),
隐居家中,关门谢客,不戴帽,不穿鞋,坐卧在床上,常常读些史书杂文。客人来到,就饮酒畅谈。心中想到什么地方去,就让两个仆人抬着他,
出没闾巷,人或邀致之,不肯往也。病者日造门,或扶携襁负,累累满前(30)。
出入于里巷街道,人们有的邀请他,不肯前往。
病人每天到家门,有的是搀扶而来的老人,有的用被子背着而来的婴儿,接连不断地挤满门前。
乙为方博达,不名一师,所治种种皆通,非但小儿医也。于书无不闚(1),他人靳靳守古(2),独度越纵舍(3),卒与法合。
钱乙从事医学广博,不专注一家为师,所治疗的种种疾病都精通,不只是个小儿科医生。对于医书没有不阅读的,其他人拘泥地墨守古法,钱乙却能独自超越或舍弃成方,最终同古法相符合。
丹溪翁
即慨然曰:“士苟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6),虽不仕于时,犹仕也。”乃悉焚弃向所习举子业,一于医致力焉(7)。
:“读书人如果能精通一门技艺 ,用来把推己及人的仁爱之心推广于大众,即使不能在当今做官,也如同做官一样。”于是全部烧掉以前所学习的应试科举的学业,专心致力于医学。
他人靳靳守古 ,翁则操纵取舍,而卒与古合。一时学者咸声随影附,翁教之亹亹忘疲(1)。
别人拘泥地死守旧方,他却取舍得当,运用自如,而最终都跟古法相合 。一时之间来求学的人都像回声一样跟随,像影子一般依附,丹溪翁教导他们十分勤勉不倦。
非其友不友(8) ,非其道不道。好论古今得失,慨然有天下之忧。世之名公卿多折节下之(9),翁为直陈治道,无所顾忌。
不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去结交,不是正当的道理不去谈论。喜欢议论古今的成败得失,感慨地有忧虑天下的心情。当代的有名的大多降低身份向他请教,丹溪翁向他们直接地陈述治世之道,没有什么顾忌。
左丘明有云 :“仁人之言,其利溥哉(9)!”信矣。若翁者,殆古所谓直谅多闻之益友(10),又可以医师少之哉(11)?
左丘明说过:“仁德之人的话,它的益处多广大啊!”确实这样。象丹溪翁这样的人,大概就是古代所说的正直诚信博学的益友,又怎么因为他是医师而轻视他吗?
汉书文艺志
战国从衡(6),眞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
战国时代,合纵连横错杂的政治形势,真假观点争辩,诸子各家的言论混乱。
至秦患之(7),乃燔灭文章(8),以愚黔首。
到了秦代,秦始皇为这种情况忧虑,于是焚烧书籍,来使百姓愚昧无知
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2),以起百病之本(3),死生之分
医经,是探求人的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的著作,用来阐发各种疾病的根源,死生的界限,
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4),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而且用它估量针刺、砭石、汤药、艾灸等施治的方法,调制各种药物的剂量来适宜疾病的需要。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2),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3),因气感之宜(9)
医学经方,是根据药物的寒热温凉的性质,诊察疾病的轻重,凭借药物的作用,根据人体对四时气候感受适应的情况,
辩五苦六辛(7),致水火之齐(8),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辨别五脏六腑所适宜的药物,制成寒凉与温热的药剂,用来使闭症疏通,使郁结解除,使人体恢复到正常。
《传》曰(10):“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11)。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性命。
《左传》说:“先王制作音乐,是用来节制各种事情的”。既快乐,而又有节制,就会气血平和,寿命长久。至于沉迷色欲的人不重视房中养生之道,因而就产生疾病,甚至断送性命。
汉兴有仓公。今其技术晻昧(5),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6)。
汉朝建立后有名医仓公。现在他们的医术被埋没了,因此编辑整理他们的著作,并把医学著作依次排列为四种
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2),孜孜汲汲(3),惟名利是务 ;崇饰其末(4) ,忽弃其本(5) ,华其外而悴其内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6)
只是争着追求荣华权势,仰慕权贵豪门,迫不及待地只追求名利地位;重视那名利地位,轻弃那身体,使自己的外表华丽,却使自己的身体憔悴。皮不存在了,毛发将依附在哪里呢?
厥身已毙 ,神明消灭,变为异物(10),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
他们的身体已经死亡,精神已经消灭,变成鬼物,深深埋在地下,别人白白地为他们哭泣。痛心呀!全社会读书人昏迷,没有谁能醒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像这样地轻视生命,他们还谈什么荣华权势呢?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6)。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病诊疾,务在口给(7) ;相对斯须,便处汤药。
观看当今的医生,不考虑探究的含义,用来推衍扩大自己的知识,
各自继承家传技艺,始终沿袭旧法。诊察疾病询问病情,追求言辞敏捷;面对病人一会儿,便开汤药。
新修本草
蛰穴棲巢(4) ,感物之情盖寡(5) ;范金揉木(6) ,逐欲之道方滋。
远古穴居巢处的时代,追求物质生活的需求大概很少;到了能制造使用青铜器时,追求物质欲望的思想才产生。
而五味或爽(7) ,时昧甘辛之节;六气斯沴(8) ,易愆寒燠之宜(9)
而饮食失节,时常违背甘辛等滋味的节度;六气错乱,容易丧失寒温的规律。
大庇苍生,普济黔首。功侔造化(20) ,恩迈财成(21) 。日用不知,于今是赖。
极大地保护了人类,广泛地救助了百姓。功德等同于创造化育万物的天地,恩德超过了筹谋成就万物的帝王。人们每天使用药物而不明白,到现在依赖药物。
梁陶宏景雅好摄生(1) ,研精药术。以为《本草经》者,神农之所作,不刊之书(3) 。
梁代陶宏景平素喜好养生,精深地研究药物。认为《本草经》这本书, 是神农所编著,是不可改动的著作。
惜其年代浸远 ,简编残蠹,与桐、雷众记(3) ,颇或踳驳(4)
可惜它年代逐渐久远,书籍残缺蛀蚀,跟桐君、雷公等人著作一样,有很多杂乱差错。
庶以网罗今古,开涤耳目;尽医方之妙极,拯生灵之性命。传万祀而无昧,悬百王而不朽(14)。
希望网罗古今药物,开阔人们的视野;穷尽医方的奥妙,拯救人民的生命。流传万年不会埋没,流传百代不会消失。
1.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如果要解除疾病的缠绕和痛苦,保全真精通导元气,拯救百姓使他们达到长寿,救助瘦弱多病的人而获得安康,不是依靠三圣的学说,就不能达到这地步。
2.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征,验之事不忒。
天地现象分析了,阴阳变化的征候列举了,变化的原因表明了,死生的征兆清楚了。不用商量远近的事理自然相同,不用约定无形和有形的事物都符合。考察它的言论有证据,验证它的内容没差错。
3.咸日新其用,大济蒸人,华叶递荣,声实相副。盖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
都能每天使医学创新,广泛地救助了众民百姓,医学事业如鲜花绿叶递相繁荣,名声和实际完全相符。大概是医学教育的显著成就吧,也是上天的恩赐啊。
4.庶厥昭彰圣旨,敷畅玄言,有如列宿高悬,奎张不乱,深泉净滢,鳞介咸分。君臣无夭枉之期,夷夏有延龄之望。
希望能使圣人的旨意更加明晰,陈述阐发玄妙的道理,如同众星高挂天空,奎宿、张宿不相混乱,君臣没有夭折的日期,各族民众都有延长寿命的希望。
本草纲目
予窥其人,睟然貌也(3),癯然身也(4),津津然谭议也(5),真北斗以南一人(6)。
我观察他这人,面貌有光泽的样子,身体清瘦的样子,说话有风趣的样子。的确是天下第一人了。
:“时珍,荆楚鄙人也(8)。幼多赢疾,质成钝椎(9);长耽典籍,若啖蔗饴。
“时珍是湖北人,幼小多病,天资愚笨。长大后爱读古书,就像吃蜜糖一样。
兹集也,藏之深山石室无当,盍锲之(18),以共天下后世味《太玄》如子云者!(19)
这部书,藏在深山石洞中不恰当,为什么不把它刻印出来,以供天下后世钻研就像杨雄(字子云)研究《太玄经》一样呢!
类经序
而又有目医为小道,并是书且弁髦置之者(3) ,是岂巨慧明眼人欤?
可是又有人看待医学为小道,连《内经》这部书也要将像无用之物一样弃置的,这难道是具有非常智慧人的看法吗?
务俾后学了然,见便得趣,由堂入室,具悉本源。斯不致误己误人,咸臻至善。
一定使后学清楚明白,阅读方便掌握旨趣,逐步深入,全部熟悉医学的本源,才不致于误己误人,都达到完善的境界。
后世有子云其悯余劳而锡之斤正焉,岂非幸中有幸?相成之德,谓孰非后进之吾师云。
后世有扬子云那样的人如果同情我的劳苦而给我指正的话,难道不是幸运中又幸运的事情吗?而帮助我的有功德的人,谁说不是我的后来的老师呢?
虽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8) ;断流之水,可以鉴形;
虽然如此,但是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加工成美玉;阻断流动的水,也可以用来照见人的形体;
即壁影萤光(9) ,能资志士⑵ ;竹头木屑(10),曾利兵家。
即使墙壁透过来的灯光和萤火虫的光亮,也能帮助有志之士;竹头木屑那样的废用之物,也曾对军事家起过作用。
是编者倘亦有千虑之一得(1) ,将见择于圣人矣 ,何幸如之!
这部书倘若也有千虑中一点收获,将被圣人所采纳,什么幸运像这样呢!
串雅序
为问今之乘华轩、繁徒卫者,胥能识证、知脉、辨药,通其元妙者乎(13) ?俨然峨高冠、窃虚誉矣(14)!
试问现在乘坐华丽车子、拥有众多侍从的医生,都能辨识病症、懂得脉象、分辨药物,通达医学的玄妙道理吗?一本正经地戴着高冠,窃取虚假的声誉啊!
诘其所习,大率知其所以(5),而不知其所以然,鲜有通贯者。以故欲宏览而无由(6),尝引以为憾。
询问他们所学习的东西,大致只知道运用的方法,却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很少有融会贯通的人。因此想扩大眼界却没有机会,常常拿这件事作为一种遗憾。
质其道,颇有奥理,不悖于古,而利于今,与寻常摇铃求售者迥异。
询问他的医道,很有一些深奥的道理,不违背古训,又对现今有利,与平常摇铃卖药的不相同。
因录其所授,重加芟订,存其可济于世者,部居别白(24),都成一编,名之曰《串雅》,使后之习是术者,不致为庸俗所诋毁,殆亦柏云所心许焉
因而记下他传授的内容,重新加以删除订正,保留那些能对社会有帮助的部分,按类编排、区别明白,汇总成一部书,取名为《串雅》。使以后学习这种医术的人,不致被庸俗的人攻击毁谤,大概也是赵柏云心中赞许的吧。
《温病条辨》叙
而世之俗医遇温热之病,无不首先发表(10),杂以消导,继则峻投攻下,或妄用温补,轻者以重,重者以死。
而社会上的庸俗医生遇到温热病,没有谁不首先发汗解表,夹杂用消积导滞的方法,接着就猛用攻下药.或者乱用温补的方法,病轻的人因此加重,病重的人因此死亡。
好学之士,咸知向方(4);而贪常习故之流,犹且各是师说,恶闻至论;其粗工则又略知疎节,未达精旨,施之于用,罕得十全。
好学的医生,都知道归向正道;而贪求陈规沿习旧法的医生,仍然各自认为老师的学说正确,厌恶听到高明的理论。那些医术粗疏的医生却又是稍微了解一点儿粗略的温病理论,不通晓它精辟的要旨,运用到实际治疗中,很少能取得十全的疗效
吾友鞠通吴子,怀救世之心,秉超悟之哲(5),嗜学不厌(6),研理务精,抗志以希古人(7),虚心而师百氏。
我的朋友吴鞠通先生,怀着拯救世人的思想,凭着超人的聪慧,酷爱学习而不满足,研求医理务求精深,坚持高尚的志向仰慕古人,虚心向各家学习。
知我罪我,一任当世,岂不善乎? 吴子以为然,遂相与评骘而授之梓(15)。
了解我还是责备我,完全听凭当世之人,难道不好吗?吴先生认为是这样,于是我们便共同审定交付出版。
养生论
夫以蕞尔之躯(15),攻之者非一涂(16) ,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
凭借小小的躯体,攻伐它的不只一个途径,容易衰竭的身体,却内外受到攻击,人的身体又不是木石,怎么能够长久呢?
纵少觉悟,咸叹恨于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于未兆 。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6),而怒扁鹊之先见 ,以觉痛之日,为受病之始也。
即使是稍有觉醒,都是在遭受疾病之初才感叹后悔,不知在没有征兆时就对各种致病因素谨慎。这就如同齐桓侯身患将死的疾病,却责怒扁鹊的先见,把感觉到病痛的日子,当作患病的开始。
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15),而求者以不专丧业;偏恃者以不兼无功,追术者以小道自溺 。凡若此类,故欲之者万无一能成也。
众多的人既因为没有效果就不去追求,而追求的人又因为不能专心而丧失了养生之业;偏执一端的人因不兼有别法而没有功效,追求养生之术的人因小道而沉迷。凡是像这类,所以想长寿的人一万个人中没有一个人能成功的。
大医精诚
今以至精至微之事(8) ,求之于至麤至浅之思,其不殆哉 !
如果对于非常精微的医学,用非常粗浅的思维探求它,难道不危险吗!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长幼妍蚩(1) ,怨亲善友(2),华夷愚智(3),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如果有疾病来 要求救治的,不管他地位高低、、年龄大小美丑,怨恨的、亲近的、一般的、友好的,汉族、外族、愚蠢的、聪明的,完全相同一律平等,都如同至亲一样想法
自古名贤治病 ,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 ,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6),况于人乎!
自古名医治病,多用活物来救治危急病人,虽然说认为牲畜低贱,认为人贵重,至于爱惜生命。人畜相同。损害对方,有益自己,生物之情同样厌恨,何况人呢!
志存救济(11),故亦曲碎论之(12),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13) 。
立志存有救世济民的思想,所以只是琐碎地谈论这些,学医的人不要认为我说的粗俗就认为它是可耻的。
汗吐下
谬工之治病,实实虚虚 ,其误人之迹常著,故可得而罪也 。
荒谬的医生治病,使实证更实,使虚证更虚,他们贻误病人的迹象常常明显,所以可以得到这种迹象而责备他们。
夫补者人所喜,攻者人所恶,医者与其逆病人之心而不见用 ,不若顺病人之心而获利也。岂复计病者之死生乎?
补法是人们喜欢的方法,攻法是人们厌恶的方法,医生与其违背病人的心情而不被任用,不如顺从病人的心情而获取好处,哪里还再考虑病人的死活呢?
即今著吐汗下三篇,各条药之轻重寒温于左(9)。仍于三法之外,别著《原补》一篇 ,使不预三法 。
现在我编写吐汗下三篇,分别在篇后条列药物的轻重剂量和寒温性味。接着在三法之外,另外编写《原补》一篇,使它不牵涉到三法中。
赠贾思诚序
迨其苏也(11),双目运眩(12),耳中作秋蝉鸣,神思恍惚,若孑孑然离群而(13),
等到我苏醒时,两眼昏花,耳中有秋蝉鸣叫声,精神恍惚,好像孤单的样子离开人群而,
若御惊飙而太空(14),若乘不系之舟以簸荡于三峡四溟之间(15),殊不能自禁。
又好像驾御着暴风在天空,又好像乘坐着不拴缚的船而在河海之中摇动,完全不能自己控制。
,‘内摇其真,外劳其形,以亏其阴,以耗其生,宜收视返听于太虚之庭(16),不可专藉药而已之也,’
:‘体内扰动真气,体外使形体劳累,而使阴精亏损,从而伤害其生命。应当到清静虚无的地方无视无听,不可以只凭借药物而治愈疾病,
我瞻四方,何林林乎(9)!州邑之间,其有贤牧宰能施刀圭之剂以振起之者乎(10)?
我看天下多么多啊!州邑之间,那里有好的官吏能施行救治弊政的方法来救助百姓的呢?
病家两要说
是以错节盘根,必求利器(1) ,《阳春》《白雪》 ,和者为谁!
因此要砍伐根干枝节盘屈交错的树木,一定要寻求锋利的工具;《阳春白雪》这样高雅的乐曲,能唱和的又有谁呢?
危急之际,奚堪庸妄之悮投?疑似之秋,岂可纷纭之错乱?一着之谬(4) ,此生付之矣。以故议多者无成,医多者必败。
病情危急之时,怎能经受住庸医的胡乱用药?证候疑似难辨之际,怎能经受住众多的错乱?出现一步的错误,病人的生命就断送了。因此议论多的人没有成效,医生多就必定失败。
然必也小大方圆全其才(11) ,仁圣工巧全其用(12),能会精神于相与之际(13),烛幽隐于玄冥之间者 ,斯足谓之真医,而可以当性命之任矣。
然而一定要全面具备心小、胆大、行方、智圆的才能,和望闻问切的才能,在与病人交往时能集中精神,在病情暗昧不清时能洞察隐藏的疾病,才能够称得上有真才实学的医生,才可以担当起挽救性命的重任。
不失人情论
有良言甫信,谬说更新,多歧亡羊⑥,终成画饼⑦。此无主之为害也⑧。
有的人对好的意见刚刚相信,错误的说法又改变了新的主意,好比岔道多丢失了羊,终于没有效果,这是没有主见造成的危害。
或操是非之柄②,同我者是之③,异已者非之,而真是真非莫辨;
有的人掌握决定是非的权力,与自己相同的便认为正确,与自己不同的便认为不正确,然而果真正确错误不能辨别;
致怀奇之士,拂衣而去,使深危之病,坐而待亡。此皆旁人之情,不可不察者也。
致使高明的医生挥袖而去,使危重的病人白白地等待死亡。这些都是旁人之情,不能不辨别。
如病在危疑,良医难必(7),极其详慎,犹冀回春;
如果疾病处在危疑,即使高明的医生也很难决断,反复仔细谨慎,还有希望病愈,
若辈贪功,妄轻投剂,至于败坏,嫁谤自文(8)。此贪倖之流也(9)。
这类人贪图功利,随便轻率地投用药物,到了疾病恶化,便转嫁谤言,掩饰自己。这是贪图侥倖一类的医生。
医话四则
又有医人工于草书者(3),医案人或不识,所系尚无轻重(4),至于药名,则药铺中人岂能尽识草书乎?孟浪者约略撮之而贻误,小心者往返询问而羁延。可否相约同人,凡书方案,字期清爽,药期共晓?
又有擅长写草字的医生,医案人们有的不识,所关系的事情还不紧要,至于药名,那么药铺中的人难道都能认识草字吗?鲁莽的约抓取药物而贻误病情,细心的人来回询问便延误时机。能否互相约定同行人,凡是书写医方医案,字迹必定清楚,药名必定都明白?
一在於篤嗜古人,不知通變。執《伤寒》、《金匮》之说,不得随時應变之方,不考古今病情之異,膠柱鼓瑟,以为吾能法古,治之不愈,即咎古人之欺我也。
一在於迷信古人,不知变通。拿《伤寒論》、《金匮要略》的說法,不能掌握随時应变的方法,不考察古今病情的不同,拘泥不知变通,认为自己能效法古人,治疗疾病不能痊癒,就责怪古人欺骗自己。
见病者以手擘目(5),观其饮啖,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6)。
看到病人用手分开眼皮,看我吃饭,因为眼眶完全浮肿,不能睁开。
细思其故,得毋来诊时日已西沉,行急而咳亦甚,因之气塞脉乱,乃有此象欤!然惟于此而愈不敢自信矣。
细想其中的缘故,莫不是来诊病时太阳已经西落,走得过急咳嗽也加重,因此血气阻塞脉象紊乱,才有这种脉象吧?然而想到这些就更加不敢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