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限:120分钟 满分:100分)
第I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刚过去不久的端午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如果要论证其历史悠久,下列哪方面的依据最有说服力
A.古代的传说 B.古籍的记载
C.屈原的作品 D.学者的解释
2.《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3.汉代晁错在《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脆弱性 D.连续性
4.东周到秦汉经历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下列描述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A.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B.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C.坎儿井成为重要的水利工程在全国范围推广
D.生产组织日益小型化,自耕农经济产生。
5.“中国”一词在出土文物中最早见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 (义)民”,意思是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从这里统治人民。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铭文表明西周开始出现国家 B.青铜器 “何尊”可能是由官府督造的
C.铭文说明西周时盛行郡县制 D.“中国”一词西周和现在意思一致
6.莆田某中学几位同学到博物馆参观中国古代陶瓷展,看到以下藏品后,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不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唐秘色瓷 宋孩儿枕 清粉彩开光花尊
A.唐朝瓷器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用品
B.唐朝瓷器与丝绸一起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
C.宋朝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D.粉彩是清朝制瓷工艺高超的表现之一
7.“布衣”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劳动人民的称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以“布衣”自称。在诸葛亮生活的时代,“布”的主要材料是
A.丝 B.毛 C.棉 D.麻
8.孔子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期间,大力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使市场秩序一片井然。吴杨贩子“不敢朝饮其羊。”(不敢再像以前那样卖羊前先让羊多喝水增加重量)。下列对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A.孔子关注民生 B.当时商业有一定发展
C.当时商业实行官营,禁止私营 D.孔子主张“诚信”
9.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
10.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对整个欧亚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这场“商业”的史实是
A.白银普遍流通,商业资本活跃 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C.商帮开始兴起 D.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11.“上帝、黄金、香料”,这三个词最适合用来表达下列哪个事件的主题
A.新航路开辟 B.工业 C.英国资产阶级 D.法国大
12.“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到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为一座桥梁,一个起程点了。”从这一变化中受益的国家不包括
A.西班牙 B.葡萄牙 C.意大利 D.英国
13.1500-1800年,世界人口数量激增,其主要原因是
A.欧洲国家进行三角贸易导致大量黑奴被贩往美洲
B.新航路开辟引起大量欧洲移民迁往美洲和大洋洲
C.新航路开辟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农作物品种交流
D.工业在全球范围的扩展导致生产力大大提高
14.从整体史观讲,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这种“融合”和“统一”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A.西方的殖民掠夺 B.东方的借鉴学习
C.正常的文化交流 D.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碰撞
15.右图是18世纪七八十年代输入英国的原棉重量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纺织工人数量增加
B.第二次工业的来临
C.棉纺织领域的发明创造
D.工人手工纺纱速度提高
1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是从1500年以前的地区孤立主义到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新航路开辟 B.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
C.工业密切了国际交流 D.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
17.某同学在收集有关“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材料时,在网络上找到一些关于“世界市场对西欧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的观点。其中表述最准确的是
A.为西欧商人带来丰厚的利润
B.给西欧各国人民带来无尽的财富
C.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资本和广阔的海外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8.在1900年的巴黎世博会上,璀璨耀眼的展览场馆和高耸入云的建筑物成为新亮点。为此提供物质基础的是
A.电力与钢铁 B.电力与蒸汽
C.蒸汽与煤炭 D.煤炭与钢铁
19.1784年,刚刚获得的美国为打破英国组织的经济封锁,派遣商船“中国皇后号”不远万里来华开展贸易。“中国皇后号”在中国停靠的港口应该是
A.宁波 B.上海 C.厦门 D.广州
20.19世纪中期,欧洲工业文明与亚洲农业文明发生激烈碰撞,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工业文明具有扩张性是发生碰撞的主要原因
②太平天国是碰撞的反应之一
③亚洲国家融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碰撞的结果
④碰撞给亚洲造成“破坏性”与“建设性”的双重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1.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昔日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然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下列对这段材料的解说中,不正确的是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手工业面临破产
C.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2.从1885到12年,清财政收入中的田赋由38.5%下降到35.2%,而厘金(国内贸易征税)和关税收入则由36.7%上升到43.2%。这表明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B.清放弃了重农抑商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陷入困境 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23.梁漱溟先生曾断言:“假使西方化不同我们接触,中国是完全闭关与外间不通风的,就是再走三百年、五百年、一千年也断不会有这些轮船、火车、飞行艇、科学方法和‘德谟克拉西’精神产生出来。”和这段论述的主题最贴切的是
A.中国绝不可能自行进入资本主义 B.中国根本不会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
C.中国不可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西方文明远比中国文明优越
24.1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光明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25.1934年6月民族资本家荣宗敬在一封信上说:“弟经营纺织业三十余年,困难未有甚至今日者。外厂竞争,农村破产,纱销呆滞,而所担负之统税利息两项,年在千尤以上。现状如斯,何能持久?”你从中得到的信息不符合史实的有
A.外国资本操控市场 B.国民征收重税
C.农村手工业破产 D.民族工业陷入艰难处境
26.衣食住行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在1925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社会生活场景是
A.报童在街上叫卖 B.汽车在马路上穿梭
C.穿着北伐军制服的士兵随处可见 D.穿着西装的男子在吃西餐
27.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主要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C.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28.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下表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最能证明
类别 | 成都(﹪) | 北京(﹪) |
衣食住宿 | 68 | 23 |
书籍教育 | 23 | 32 |
娱乐享受 | 9 | 45 |
C.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 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
29.“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实践这一设想的时间应在
A.二月时期 B.十月时期
C.战时主义时期 D.新经济时期
30.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 B.客观评价了战时主义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31.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鼓励的行为有
A.外国人到美国就业 B.资本家改善工人待遇
C.老百姓把钱存在家里 D.农场主扩大生产规模
32.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美国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救济。1935年,又通过了《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材料最能说明美国
A.将救济与发展经济相结合 B.将救济与促进就业相结合
C.将救济与刺激消费相结合 D.将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
33.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影响下,美国实施了罗斯福新政,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各国采取的经济相比较,下列不属于它们的共同点是
A.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管理 B.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和收入
C.进行社会改革、缓和社会矛盾 D.不断加大企业国有化程度
34.工业开始后,亚当斯密提出了自由放任经济,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里,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20世纪70年代以后,面对经济“滞胀”,资本主义国家又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这主要说明
A.随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关系相应调整
B.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没有持续性
C.经济学家的主张相互矛盾
D.资本主义经济的混乱
35.有学者认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一位领导人“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下列能够体现该领导人是“蛮干家”的是
A.冲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B.开展大规模的种植玉米运动
C.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D.改革工业管理,扩大地方权力
36.为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某校历史老师创设如下四个历史情境,让学生感悟苏联(俄)人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你认为不符合史实的有
A.1919年,工人吃、穿、用由国家统一配给,无需购买
B.1922年,一对农民夫妇将余粮出售并购买了生活必需品
C.1959年,一些青年响应国家开垦荒地,却破坏了生态
D.自二战后,苏联经过改革,经济有所发展,综合国力超过美国
37.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
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 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
38.下述是某一同学整理的历史读书笔记,记录了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强调 “以钢为纲”;“大家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公社好”;“适当缩小基本建设规模,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对此历史时期的认识,正确的是
A.从国民经济恢复到“一五”计划完成 B.从“左”倾冒进到国民经济调整
C.从“文化大”到实施拨乱反正 D.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9.1960年8月,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其直接目的是
A.制止单位铺张浪费 B.减轻市场供应压力
C.增加钢铁生产资金 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4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1953年开始的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比,说法正确的是
A.都是调整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 B.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
C.为纠正“左”倾错误而采取的措施 D.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1.1983年我国敞开棉布供应,取消布票……1993年,各地相继取消城市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使用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这些事实说明
A.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变化 B.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C.经济管理的变化 D.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
42.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有关数据编制的。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收入 | 农村(家庭收入) | 17.6% |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 8.0% | |
消费水平 | 农村 | 8.9% |
城镇 | 4.5% |
A.社会主义市场已经建立 B.农村经济改革成效显著
C.城市经济改革还没有启动 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43.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44.关于青岛、厦门、上海浦东和伊宁等四个城市对外开放的先后顺序是
A.青岛、厦门、浦东、伊宁 B.浦东、厦门、青岛、伊宁
C.厦门、青岛、浦东、伊宁 D.厦门、浦东、青岛、伊宁
45.与以往相比,二战后所建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不同之处是
A.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 B.建立起制度性协调机制
C.实现了自由贸易 D.欧美国家居于特殊地位
46.自1981年起,中国多次获得一个国际组织的贷款,用于改良农田、建立商品粮基地和发展教育事业等。根据以上事实可判断,这个“国际组织”应是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世贸组织
C.世界银行 D.亚太经合组织
47.《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到1999年1月1日,即可开始实施欧洲统一货币“欧元”,最迟要在1998年7月1日建立于各国之外的欧洲银行,英国和丹麦不受这一时间表的。这表明欧元
A.是入约国经济主权让渡的结果
B.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结果
C.开始进入流通领域但未被欧盟所有成员国接受
D.加强了各国以货币干预经济的能力
48.右图中,一个科威特人脚穿网球鞋,背驮电视机,穿过满是欧美消费品的街道。图片反映了
A.经济全球化
C.全球性的文化渗透
B.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不利地位
D.公司是经济全球化有力的推动者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49题14分,50题21分,51题17分)
49.(14分)从古代到近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道路坎坷不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牛耕图 图二清明上河图(局部)
材料二 中国金融经济,在历史上最低限度有三次突然猛进。此即西周至两汉,唐宋之间,及明清之际。但曾无一次其突出使中国经济史改观,有如近世西欧之资本主义。有时杰出之商人能以其私人财力影响权要,但此纯系私人非法活动,在历史上未曾改变,既不能全部提高商人之社会地位,尤不能促使商业为超官僚主义歧视之经济部门。
——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
材料三 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下才可能产生的,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四 近代前后中国茶叶销售估算表
年代类别 | 内销(万担) | 外销(万担) |
1832--37平均 | 200 | 60.5 |
1861 | 202.5 | 110 |
1871 | 202.5 | 207 |
1886 | 205 | 362.46 |
⑴图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图一和图二反映的经济活动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2分)
⑵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商业没有发展成为经济部门的原因。(3分)
⑶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及其产生的根源,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现象的消极影响。(4分)
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商业经济发展中的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现象出现的原因。(5分)
50.(21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走过了不寻常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济建设要有步骤,先搞什么,后搞什么,总要有个先后轻重。首先恢复农业以及一切可能恢复的工业……其次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以及必要的可能的重工业……然后发展重工业。然后依靠重工业再进一步去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1951年7月,刘少奇《春耦斋讲话》
材料二 实现工业化,首先必须解决道路问题。以中国经济的落后性为前提,指出:中国的工业化,既不能走欧美式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也不是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因此,选择走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构想一直为全党所认同,直到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和党才真正放弃了走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的设想。
——《新民主主义工业化思想初探》
材料三
1953-1985年我国某省粮食总产量变化曲线图
材料四 90年代,“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成为最流行的口号。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的经济发展方针与“一五”计划时期的不同之处。(6分)
⑵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在探索工业化道路上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何在?(3分)
⑶材料三中该省粮食总产量下降幅度最大是哪一个时间段?从这一时期粮食总产量大幅下降我们应该吸取哪些教训? 1979年——1985年该省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长的原因是什么?(8分)
⑷根据材料四列举我国为实现“市场经济”和“与国际接轨”的目标做出了哪些努力?(4分)
51.(17分)近代以来,世界各经济强国的经济地位不断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下是各强国不同时期工业产值方面的次序排列表。
排序 | 1860年 | 1870年 | 10年 | 1900年 |
1 | 英国 | 英国 | 美国 | 美国 |
2 | 法国 | 美国 | 英国 | 德国 |
3 | 美国 | 法国 | 德国 | 英国 |
4 | 德国 | 德国 | 法国 | 法国 |
——宋鸿兵《货币战争》
材料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欧洲人坐头把交椅,为了防止局面失控,美国财政部设计了诸多重大议题,赞成票必须达到85﹪以上才能实施的条款,相当于赋予美国财政部(17﹪投票权)一票否决权。而在世界银行,由于是美国财政部挑选行长,在完全掌握人事权的情况下,只有很少的情况下才设置85﹪赞成票的门槛,以便提高“效率”。
——宋鸿兵《货币战争》
材料四: 20世纪70年代初,在日本、西欧崛起的同时,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无力承担稳定美元的责任,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相继两次宣布美元贬值。各国纷纷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采取浮动汇率制。
——岳麓书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Ⅱ》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指出了大国之间工业产值地位的变化。(2分)
⑵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伦敦和纽约先后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原因。(6分)
⑶材料三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如何评价二战后初期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5分)
⑷材料四主要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这一局面的出现对于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莆田二中2011-2012学年高二历史第八学段测试卷2012.7
二、非选择题(共3题,52分)
49、⑴
(2分)
⑵
(3分)
⑶
(4分)
⑷
(5分)
50、⑴
(6分)
⑵
(3分)
座位号 |
⑶
(8分)
⑷
(4分)
51、⑴ (2分)
⑵
(6分)
⑶
(5分)
(4分)
莆田二中2011-2012学年高二历史第八学段测试试2012.7
一、选择题
1 - 5 BDCCB 6 -10 BDCAB 11-15 ACCAC 16-20 CDADD 21-25 DDAAA
26-30 CABDC 31-35 BDDAB 36-40 DCBBA 41-45 CBACB 46-48 CBA
二、非选择题
49、⑴特点: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1分) 联系:农业发展促进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1分)
⑵原因: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影响;主义集权制度的影响;自然经济的阻碍;商人地位的底下;儒家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3分,三点即可)
⑶现象:社会消费结构不合理。(1分)根源:集权制度。(1分)消极影响:造成生产资本短缺,不利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2分)
⑷现象:19世纪30-80年代,茶叶外销量迅速增长。(1分) 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开放通商口岸,促使中外贸易增加。(4分)
50、⑴材料一强调优先发展农业、轻工业,而“一五”计划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材料一未提及社会改造、变革生产关系,而“一五”计划体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相结合;材料一旨在恢复国民经济,而“一五”计划旨在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6分)
⑵变化:由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1分) 原因: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改造。(2分)
⑶1959—1962年。(1分) 教训:不能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调整生产关系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发展经济不能脱离国情。(3分) 原因: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精神;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分)
⑷努力:1992年南方谈话明确了市场经济的地位;“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对内深化经济改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加入了世贸组织。 (4分)
51、⑴19世纪中后期,原居世界第一、第二位的英国、法国被美国、德国所取代。(2分)
⑵英国:最早完成工业,工业化程度最高;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在世界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积聚了最多的财富。(4分) 美国:二战后成为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积极推动建立和主导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2分)
⑶本质: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确立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2分) 评价: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反映了战后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缓和了国际形势;满足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3分)
⑷现象: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1分) 局面: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1分) 影响:动摇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使得世界经济呈现出多极化趋势。(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