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矿实习
专业: 采矿工程
班级: 09采矿3班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2013年3月
一、实习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次实习是在学完本专业全部课程之后毕业设计之前,进行的一次较全面的现场专业实习,是“完成采煤工程师基本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
1.通过毕业实习,学习生产现场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思想、作风和专业技术经验。培养和加强学生为实现煤炭工业现代化的决心和本领。
2.巩固、加深和扩大所学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充实生产建设实际知识、专业技术和组织管理的实际经验,掌握调查研究、分析判断的工作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习对煤矿各生产环节建立全面的系统概念,补充理论教学的不足,并熟悉和掌握回采工艺方法和劳动组织管理,初步掌握煤矿生产的组织管理和技术管理工作。
4.为毕业设计收集和整理所需的有关资料,初步酝酿设计方案。
二、毕业实习的基本要求
了解实习矿井云驾岭概况、熟悉矿井开拓、准备、回采及矿井生产系统,了解矿井生产技术、管理技术、生产过程及主要生产环节,全面收集毕业设计有关的图纸资料,调查分析矿井实际生产中的有关问题,为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撰写奠定良好基础。
三、毕业实习内容
(一)实习地点
毕业实习地点为****
(二)实习内容
1.矿区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
矿区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武安新华大街北 段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便利,矿铁路专用线与京广铁路接轨, 309 国道与邢 ( 台 )- 都 ( 当 ) 公路在此交汇。
云驾岭煤矿地质条件复杂,地质构造形式以断裂为主,伴有宽缓的褶曲和火成岩侵入。断层多为南北走向正断层,大断层附近次生构造发育,断层的拉伸和牵引现象明显,往往造成断层带附近煤层变薄。工作面内部小断层比较发育,对回采影响较大。
采区地表地形比较平坦,南部地表有东、西马庄村,北部地表有云宁电厂、云矿生活区及工业广场,矿自备铁路从本区中部穿过,上述建筑物均已留设保护煤柱。其余地表为农田,地面标高+246~+254.0m。
采区共有7个勘探钻孔,自北向南分别为井田10剖面线上的6609、补4孔;11剖面线上的云6608、云75、6611孔;12剖面线上的6508、6509孔,邻近钻孔还有6711、云28、6607、补5等孔,地质勘探程度相对较高。
2.矿井开拓设计及生产系统
(1)采区位于井田东南部,经距:13600~14800,纬距:65200~66800之间。北部以纬距66800为界;西部以F33断层为界;东部以井田F22为界;南部以F35断层为界。采区南北走向长约1600m,东西倾向宽560~1100m。
(2) 依据本区地质勘探钻孔揭露的煤层和地质构造,结合储量套改标准,将三采区划分为9个储量块段进行储量计算。具体划分及计算结果见汇总表。
计算公式为Q=S×M×D/Cosa
Q——地质储量, t,
S——水平面积, m2,
M——平均煤厚, m ,
D——视密度, t/m3,
a——煤层平均倾角。
采区可采储量
采区可采率按75%计算,Q可采 = Q(111b)×75%
计算公式为Q=S×M×D/Cosa
Q——地质储量, t,
S——水平面积, m2
M——平均煤厚, m
D——视密度, t/m3
a——平均倾角 º。
Q可采 = Q(111b+122b)×采区可采率
= Q(111b+122b)×75%
=222.9万吨
三采区2煤层储量计算汇总表
序号 | 块段名称 | 面积(m2) | 煤厚(m) | 储量(万吨) | 回采率 | 可采储量(万吨) |
1 | 111b-1 | 354374 | 3.6 | 220.2 | 75% | 165.1 |
2 | 111b-2 | 76268 | 3.3 | 45.3 | 75% | 31.9 |
3 | 111b-3 | 94347 | 1.2 | 19.5 | 75% | 14.7 |
4 | 111b-4 | 24920 | 1.2 | 5.1 | 75% | 3.8 |
5 | 2S11-1 | 34710 | 3.3 | 19.4 | ||
6 | 2S11-2 | 92833 | 3.3 | 51.8 | ||
7 | 2S11-3 | 48537 | 3.5 | 28.9 | ||
8 | 2S11-4 | 31907 | 1.2 | 6.5 | ||
9 | 2M22-1 | 154858 | 3.6 | 98.4 | 75% | 73.8 |
10 | 2M22-2 | 15006 | 1.2 | 3.1 | ||
9 | 2M22-3 | 167595 | 1.2 | 34.0 | ||
10 | 2M22-4 | 21226 | 3.5 | 12.8 | ||
11 | 2M22-5 | 184969 | 3.6 | 117.6 | ||
12 | 2S11-5 | 362 | 3.6 | 23.1 | ||
合计 | 685.6 | 222.9 |
采区剩余服务年限为10年。采用“三、八”制作业方式,早班检修,中、夜班生产。
(3)采用立井开拓的形式,井筒最大深度为400米。
(4)共有一个开采水平,标高为-150米。共有3个采区,3个采与掘进工作面,采用一次采全高放顶煤工艺。
(5) 采区布置为单翼采区,在-440m水平布置采区下车场、泵房和水仓,于两条下山中下部布置采区变电所,连接两条下山。中部设绕道式甩车场与顺槽相连接。以采区系统直接担负排水和供电。
皮带下山自一水平-150皮带运输石门开口,分为两级提升。两部皮带担负煤炭运输和进风任务,设猴车担负人员上下。轨道下山和皮带下山均布置在井筒和电厂保护煤柱内。
轨道下山自-150水平一采区南部开口,担负全部辅助提升任务,并兼作为采区回风道,由西风井回风。
(6) 采区下部车场
根据-440下部车场与轨道上山的相对关系,选择卧式绕道车场,下部车场平巷段与轨道巷及采区的位置关系,巷道断面按进出综采支架的最低要求设计,为半圆拱形锚喷巷道,其净断面规格为:5000×3600mm,其工程量总计约492米。
采区中部车场
三采区轨道下山设计有4个中部车场,分别用于满足12301、12303、12305、12307四个工作面的材料运输,其巷道设计为半圆拱形锚喷巷道,净断面规格为3200×2800mm,其工程量约390米。
采区上部车场、绞车房、猴车硐室及通道
为满足三采区的材料运输需求,要求在轨道下山上部布置上部顺巷平车场。其巷道采用半圆拱形断面,其净断面规格为:5000×3600mm,采区上部车场、绞车房、猴车硐室及通道总工程量约195米。
(7) 依据采区煤层赋存条件、地表建(构)筑物压煤、倾角及矿井目前生产情况,设计采煤方法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一次采全高充填回采开采方法,为保证地表均匀沉降,可使用跳采工艺,机械化程度100%。
从生产能力保证程度分析,根据该矿的生产实践,一个综采工作面即可保证采区生产能力的要求;从资源回收率分析,云驾岭煤矿的生产实践已证实,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从技术条件分析,云驾岭煤矿井下回采工作面均以综采放顶煤为主,对于一次采全高采煤法,在技术管理、生产管理上还没有应用过,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工作面设备选型为初选
为了使地表达到均匀沉降,最大程度控制变形量,本采区采用跳采回采顺序,工作面回采均为后退式回采,正常情况下为一个工作面回采,采区内工作面接替顺序为:12301—12305—12307—12303—12309—12311。
根据矿井生产接替经验,对采掘工作面接替,按一采两掘的工程进度编制生产队伍,保持一个综采工作面正常接替,设计确定安排2个掘进工作面。
(8) 通风系统
云驾岭煤矿通风方式为边界抽出式,位于井田东部边界的主、副井为进风井,位于井田西部边界的西风井为回风井;西风井安设两台同等型号的GAF22.4-15-1型轴流式扇风机作为矿井主扇,一台运转,一台备用,其电机型号为Y560—6,功率为710Kw。
(9) 运输系统
矿井井下-150水平的运输方式采用单线加车场电机车往返运输方式。现在使用的放煤小井两个:南采小井、二里采小井。原煤运输路线:放煤小井--150大巷-卸载坑-主井提升-地面皮带-洗煤厂。开拓碴运输路线:开拓车场--150大巷-副井提升-地面运输-矸石山。
井下现有三条主要运输轨道上山在用:八轨上山、二里轨上山、南采轨道上山,轨道上山主要为采掘生产服务,采用绞车斜巷提升运输。
根据矿井衔接安排,2014年三采区开采时,矿井南翼12113工作面已经回采完毕,同时回采的工作面还有16203、12808两个面,副井提升能力经过2009年的改造后满足三个面的材料提升要求。三个面原煤运输路线各有不同,三采区使用-150皮带运煤系统,16203面原煤由工作面至二里采小井至-150大巷至井底卸载坑,12808面原煤经八采皮带上山运至八采煤仓至-450皮带大巷至主暗斜井皮带运输至-150皮带大巷至井底卸载坑。因此,三采区的开采对矿井生产系统没有影响。
(10) 提升系统
矿井主井提升机为JKMD—2.8×4多绳摩擦式提升机(落地式)配一对7t提煤箕斗,电动机型号为YR1000—10/1430,功率为1000Kw,配JKMK/J—NT—24—33A91/P1交流提升机电控装置,PLC控制系统。
副井提升机型号为JKM—1.85×4多绳摩擦式提升机(塔式)配一对1t矿车单层双车多绳罐笼,电动机型号为YR500—6,功率为800Kw,担负提矸、提升材料和升降人员等辅助提升任务。
排水系统
2009年矿井实测正常涌水量320m3/h,三采区预计正常涌水量150 m3/h,最大涌水量250 m3/h,而北翼采区正常涌水量40m3/h,最大涌水量100m3/h,六煤二采区正常涌水量70 m3/h,最大涌水量150 m3/h(按《煤矿安全规程》二百八十条规定矿井正常涌水量在1000 m3/h以下时,主要水仓有效容积应能容纳8h的正常涌水量),即:(320+150+40+70)×8=40 m3/h。矿井设内、外水仓,水仓总容量为4923m3,满足规范要求。
依据2009年矿井联合排水演习数据,井底水仓现有5台泵全开时排水量为10m3/h,因此矿井现有井底水仓能够满足采区生产时矿井排水要求。
供电系统
矿井在地面工业广场设35KV变电站一座,两回路电源线路337、338分别引自武安惠兰变电站35KV两段母线上。矿井35KV变电站安装2台主变压器,型号为S9-8000/35,其中,一台工作,一台备用。全矿井实际用电负荷6300Kw,井下最大涌水量时的用电负荷为4200Kw。
3.采区巷道布置
采区布置为单翼采区,在-440m水平布置采区下车场、泵房和水仓,于两条下山中下部布置采区变电所,连接两条下山。中部设绕道式甩车场与顺槽相连接。以采区系统直接担负排水和供电。
皮带下山自一水平-150皮带运输石门开口,分为两级提升。两部皮带担负煤炭运输和进风任务,设猴车担负人员上下。轨道下山和皮带下山均布置在井筒和电厂保护煤柱内。
轨道下山自-150水平一采区南部开口,担负全部辅助提升任务,并兼作为采区回风道,由西风井回风。
(1)采区下部车场
根据-440下部车场与轨道上山的相对关系,选择卧式绕道车场,下部车场平巷段与轨道巷及采区的位置关系,巷道断面按进出综采支架的最低要求设计,为半圆拱形锚喷巷道,其净断面规格为:5000×3600mm,其工程量总计约492米。
(2)采区中部车场
三采区轨道下山设计有4个中部车场,分别用于满足12301、12303、12305、12307四个工作面的材料运输,其巷道设计为半圆拱形锚喷巷道,净断面规格为3200×2800mm,其工程量约390米。
(3)采区上部车场、绞车房、猴车硐室及通道
为满足三采区的材料运输需求,要求在轨道下山上部布置上部顺巷平车场。其巷道采用半圆拱形断面,其净断面规格为:5000×3600mm,采区上部车场、绞车房、猴车硐室及通道总工程量约195米。
(4)采区回风平巷
为满足三采区的回风需求,要求在回风下山上部布置采区回风平巷。其巷道采用半圆拱形断面,其净断面规格为:4000×3200mm,其工程量约130米。
(5)绞车房进风巷
为满足三采区绞车房的进风需求,要求在轨道下山上部布置绞车房进风巷。其巷道采用半圆拱形断面,其净断面规格为:3000×2600mm,其工程量约160米。
(6)采区下山
采区运输下山与轨道下山均为岩巷掘进,巷道均采用半圆拱形断面,其净断面规格为:5000×3600mm,轨道下山工程量约1106米,运输下山工程量约1205米。
(7)工作面两巷
工作面运副巷均采用锚网梁支护方式,顶板采用Ф22×2400mm的左旋螺纹钢锚杆配Ф6.5钢筋网片、Ф17.8×7000mm小孔径预应力锚索与Ф18的圆钢梯子梁护顶;两帮采用Ф20×2600mm的左旋螺纹钢锚杆、Ф4钢筋网片、Ф17.8×4300mm小孔径预应力锚索配金属菱形网护帮。巷道采用梯形断面,净断面规格为:4200×2600mm。
(8)工作面切眼
工作面切眼为矩形断面巷道采用锚网梁+小孔径预应力锚索支护,其净断面规格为5400×2400mm。在支护困难时,可采用木点柱加强支护。
各类巷道支护参数及工程量见下表:
各类巷道特征表
序号 | 巷道名称 | 煤岩别 | 断面 形状 | 支护 形式 | 断面积 | 设计工程量 | ||
净(m2) | 掘进(m2) | 长度(m) | 掘进体积(m3) | |||||
1 | 下部车场 | 岩 | 半圆拱 | 锚网喷 | 11.88 | 13.28 | 492 | 6533.8 |
2 | 中部车场 | 岩 | 半圆拱 | 锚网喷 | 11.88 | 13.28 | 390 | 5179.2 |
3 | 上部车场 及绞车房 | 岩 | 半圆拱 | 锚网喷 | 15.32 | 16.86 | 195 | 3287.7 |
4 | 回风巷 | 岩 | 半圆拱 | 锚网喷 | 11.88 | 13.28 | 130 | 1726.4 |
5 | 绞车房 进风巷 | 岩 | 半圆拱 | 锚网喷 | 7.54 | 9.01 | 160 | 1441.6 |
6 | 运输下山 | 岩 | 半圆拱 | 锚网喷 | 15.32 | 16.86 | 1205 | 20316.3 |
7 | 轨道下山 | 岩 | 半圆拱 | 锚网喷 | 15.32 | 16.86 | 1106 | 187.2 |
8 | 工作面两巷 | 煤 | 梯形 | 锚网梁 | 10.92 | 3000 | 32760 | |
9 | 工作面切眼 | 煤 | 矩形 | 锚网梁 | 12.96 | 100 | 1296 |
三采区储量有限,范围较小,且多是保护煤柱范围内的建下开采,布置单翼采区可以利用矿井工业广场、生活区保护煤柱及村庄保护煤柱布置采区系统,以减少采区煤柱损失,最大限度的利用有限的资源。采区系统确定后,根据矿井现开拓系统、煤层赋存条件,设计方案提出时根据提升系统分级先分为两个大方案:方案一轨道一级提升和方案二轨道二级提升。一级提升系统在设计时又根据轨道下山层位及F33断层落差等情况衍生出轨道一级提升方案三。
(1)方案具体内容
皮带下山自一水平-150皮带运输石门开口,分为两级提升。一部(上部)皮带,下山16°穿层施工至6#煤底板,坡头留30m平段,皮带坡长度387m。二部(采区下山)皮带以17°下山施工,其中F33断层上部沿6#煤布置, F33断层以下沿2#煤顶板布置,与轨道下山平行布置,坡头留8m平段,皮带坡长度627m。两部皮带担负煤炭运输和进风任务。轨道下山和皮带下山均布置在井筒和电厂保护煤柱内。皮带下山位置由于受保护煤柱及断层、等高线见煤点等因素,位置调整将不符合矿井全面机械化作业要求,因此三个方案皮带下山布置位置相同。
回风下山自-150水平一采区南部回风通道开口,以18.6°下山穿层施工,在开拓约698m处进入煤层沿煤层掘进,其中F33断层上部沿2#煤顶底板布置,F33断层以下约9m进入2#煤层,总长度1050m。负责本采区回风任务。回风下山位置可分布在轨道一侧与皮带一侧,很明显分布在轨道一侧工程量大,煤炭回收率低以及不利于泵房的分布,所以回风巷确定为皮带巷一侧布置。
综上所述,三采皮带下山和三采回风下山位置和工程量都已确定,故方案叙述与比较时仅比较轨道下山布置。
方案一:轨道下山一级提升
轨道下山自-150水平一采区南部开口,以15°下山微穿层施工,其中F33断层上部沿6#煤顶板布置,接近F33断层处穿越6#煤;F33断层以下沿1#煤顶板布置,总长度1120m。担负全部辅助提升任务。
采区布置为单翼采区,在-440m水平布置采区下车场、泵房、变电所和水仓。中部设绕道式甩车场与顺槽相连接。以采区系统直接担负排水和供电。
该方案开拓总工程量为5222m,其中煤巷231m。
方案二:轨道下山二级提升
轨道下山分为二级提升。上部轨道下山自-150水平一采区北部开口,以15.3°下山微穿层施工,其中F33断层上部沿4#煤顶、底板布置,长度776m;穿过 F33断层后至-365m水平布置中部车场找1#煤,然后沿1#煤顶板布置下部采区轨道下山。采区(下部)轨道下山以16°下山沿1#煤顶板布置,长度275m,布置位置同方案一。两条轨道下山担负全部辅助提升任务。
采区布置为单翼采区,在-440m水平布置采区下车场、泵房和水仓。中部设绕道式甩车场与顺槽相连接。以采区系统直接担负排水和供电。
该方案开拓总工程量为5381m,其中煤巷231m。
方案三:轨道下山一级提升
轨道下山自-150水平一采区南部开口,以15°下山微穿层施工,其中F33断层上部沿4#煤顶底板布置,接近F33断层处穿越6#煤;F33断层以下沿1#煤顶板布置,为把握层位,轨道下部变坡一次,变坡后坡度16.7°,总长度1106m。担负全部辅助提升任务。
采区布置为单翼采区,在-440m水平布置采区下车场、泵房和水仓,于两条下山中下部布置采区变电所,连接两条下山。中部设绕道式甩车场与顺槽相连接。以采区系统直接担负排水和供电。
该方案开拓总工程量为5231m,其中煤巷231m。
(2)方案比较及选择
工程量比较:
三方案工程量明细表 单位:m
名 称 | 工 程 量 | ||
方案一 | 方案二 | 方案三 | |
绞车房及猴车硐室、通道 | 30 | 40 | 30 |
绞车房进风巷 | 160 | 24 | 160 |
上部车场 | 165 | 300 | 165 |
采区回风平巷 | 130 | 180 | 130 |
中部车场 | 390 | 484 | 390 |
轨道下山 | 1120 | 1126 | 1106 |
下部车场 | 469 | 469 | 492 |
行人运输巷 | 106 | 106 | 106 |
皮带下山(1) | 417 | 417 | 417 |
皮带下山(2) | 636 | 636 | 636 |
采区变电所 | 150 | 150 | 150 |
采区水仓 | 302 | 302 | 302 |
采区泵房变电所 | 75 | 75 | 75 |
管子道 | 22 | 22 | 22 |
回风下山 | 1050 | 1050 | 1050 |
合 计 | 5222 | 5381 | 5231 |
优缺点综合比较:
方案一
优点:
a、工程量小。开拓总工程量为5222m,与方案二相比减少159m;
b、辅助运输环节少;
c、施工中穿越6#煤,可以提前探明伏青灰水赋存情况。
缺点:
a、轨道下山沿坡度施工,F33断层以下巷道层位不易控制和掌握,给巷道的掘进和维护造成困难;
b、轨道上段距6#煤较近,接近F33断层处需穿过6#煤揭露伏青灰岩,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伏青水底板出水,需要提前进行伏青水降压疏放工作,对掘进影响较大;
c、辅助提升一次提升距离远,绞车选型困难;
d、轨道上部距12111工作面近,采面回采可能对巷道造成影响。
方案二
优点:
a、巷道层位选择灵活性大。轨道下山分为二级,通过中部车场易于控制下部轨道岩层层位,便于下部轨道和二部皮带下山岩层层位选择;
b、轨道下山上段沿4#煤顶底板掘进,距离伏青灰岩距离远(最小14m),施工不用考虑伏青水影响;
c、单一辅助运输距离短,绞车易于选型;
d、轨道下山上部车场系统简单,便于调车和运输;
e、轨道穿越F33断层时巷道距离奥灰水距离远,减少了奥灰水断层导水的可能性。(方案一岩柱75m,方案二岩柱105m);
f、下山布置在一采区北部,距离12111等工作面距离远,工作面回采对巷道影响小。
缺点:
a、工程量较方案一增加159m;
b、辅助运输环节增加,运输效率低;
c、皮带穿越F33断层时出现涌水时,判断水性困难;
d、上部轨道沿4#煤顶底板穿层施工,较6#煤顶板岩性差;且过断层带段及脱离煤系地层段距离长,巷道支护困难。
方案三
优点:
a、巷道坡度小。轨道下山上部坡度15°,下部16.7°;
b、轨道下山岩层层位稳定统一。轨道下山F33断层以上均布置在4#煤顶板粉砂岩中,F33断层以下均布置在1#煤顶板细砂岩中,支护相对较容易;
c、巷道整体距伏青灰岩较远,伏青水对施工影响小;
d、轨道穿越F33断层时巷道距离奥灰水距离远,减少了奥灰水断层导水的可能性。(方案一岩柱75m,方案三岩柱82m);
e、过F33、F34断层带距离短。
缺点:
a、轨道下山上部布置在12111与12113工作面回采范围下方,工作面跨采时对轨道下山巷道有一定影响;
b、轨道下山下段需要变一次坡度(由15°变为16.7°),对运输安全带来一定影响;
c、较方案一工程量增加了9m。
综上所述,轨道一级提升方案比轨道二级提升方案在工程量、提升方式、防治水、巷道支护等方面有明显的优越性。轨道一级提升方案一与方案三比较中,方案三在防治水、层位选择、巷道支护等方面有较大优势。因此经矿有关部门共同讨论后决定采用方案三。详见附图。
4.回采工艺和劳动组织
(1)采煤方法的选择
依据采区煤层赋存条件、地表建(构)筑物压煤、倾角及矿井目前生产情况,设计采煤方法采用长壁综采一次采全高充填回采方法,使用匹配采区的采煤设备和工艺。同时为保证地面沉降能实现均匀变形,因此,工作面回采期间实行跳采。
经上述各方面分析,设计确定以一个综采工作面达到采区的生产能力。
(2)工作面顶板管理
工作面回采同时配合充填专用支架对采空区进行充填,最大程度上减少顶板下沉量。
(3)综采设备选型
综采工作面主要设备表
序号 | 设 备 名 称 | 设 备 型 号 |
1 | 采煤机 | MG300/700-WD |
2 | 可弯曲刮板输送机 | SGZ-7/400 |
3 | 液压支架 | 待选 |
4 | 端头液压支架 | 待选 |
5 | 转载机 | SZZ7/160 |
6 | 顺槽运输机 | SGB-630/150C |
7 | 胶带输送机 | SPJ-100/150 |
7 | 乳化液泵站 | BRW315/31.5 |
8 | 移动变电站 | KBSGZY-1000/6 |
9 | 喷雾泵站 | XBP250/5.5 |
10 | 普轨卡轨车 | KWGP--90/600J |
(4) 作业方式
采用“三、八”制作业方式,早班检修,中、夜班生产,专业工种,追机作业。
劳动组织
表12 劳动组织图表
序号 | 工 种 | 早班 | 中班 | 夜班 | 合计 | 工 作 内 容 |
1 | 班 长 | 3 | 2 | 2 | 7 | 负责本班安全生产 |
2 | 验收员 | 1 | 1 | 1 | 3 | 验收,记工 |
3 | 运输机司机 | 4 | 4 | 4 | 12 | 保证正常运转 |
4 | 支架工、拉架工 | 5 | 5 | 5 | 15 | 修架;移架,移溜,调架 |
5 | 清煤工 | 5 | 5 | 10 | 清理浮煤 | |
6 | 看线工 | 1 | 1 | 2 | 工作面看线 | |
6 | 电修工 | 1 | 5 | 1 | 7 | 维护电气设备,放顶拆平巷 |
7 | 泵站工 | 2 | 1 | 1 | 4 | 供液,维护 |
8 | 打大块工 | 1 | 1 | 2 | 打大块 | |
9 | 端头工 | 3 | 3 | 6 | 上下端头及过渡架 | |
10 | 放顶背修 | 3 | 3 | 6 | 两巷背修 | |
11 | 运料工 | 11 | 11 | 运料运设备 | ||
12 | 坑修工 | 10 | 10 | 巷道维修 | ||
13 | 坑代员 | 1 | 2 | 1 | 4 | 管理坑代品 |
14 | 打眼放炮 | 3 | 3 | 6 | 过断层放炮 | |
15 | 设备材料 | 3 | 3 | 保证设备材料供应 | ||
16 | 应出勤 | 34 | 43 | 31 | 108 | |
17 | 在 册 | 146 |
(1)采区工程量
准备工程量
采区准备工程量为5257m,其中煤巷231m。
采区准备巷道每米获得煤量:
Q=采区实际可采煤量/5383
=2229000/5383
=414.1t/m
万吨煤所需准备巷道工程量:
L=5383/222.9
=24.1m/万吨
采区第一个工作面投产时的巷道工程量
采区首采工作面为12301面,设计工程量:
运巷1550m,煤巷,锚网梁+锚索支护;副巷1450m,其中岩巷70米,锚网喷支护;煤巷1380米,锚网梁+锚索支护;切眼100m,煤巷,锚网梁+锚索支护。
首采工作面投产时采区准备巷道工程量总计8483米,其中岩巷5222米,煤巷3261米。
(2)采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 号 | 名 称 | 单 位 | 指 标 |
1 | 采区设计生产能力 | ||
日产量 | 吨 | 1532 | |
年产量 | 万吨 | 40 | |
2 | 储量 | ||
地质储量 | 万吨 | 685.6 | |
可采储量 | 万吨 | 222.9 | |
3 | 采区服务年限 | 年 | 4.3 |
4 | 设计工作制度 | ||
日工作班数 | 班 | 2 | |
年工作天数 | 天 | 330 | |
5 | 采区范围 | ||
走向长 | m | 1600 | |
倾向长 | m | 1100 | |
采区面积 | m2 | 873773 | |
6 | 回采工作面个数 | 个 | 1 |
7 | 煤层情况 | ||
(厚度)平均/(最小~最大) | m | 3.6/1.23~4.5 | |
(倾角)平均/(最小~最大) | 度 | 18/15~22 | |
煤的容重 | 吨/m3 | 1.6 |
8 | 采煤方法 | 走向长壁后退式 | |
9 | 采煤工作面装备 | 待选 | |
采煤机 | MG300/700-WD | ||
基本支架 | 待选 | ||
端头支架 | 待选 | ||
转载机 | SZZ7/160 | ||
前部刮板输送机 | SGZ-7/400 | ||
顺槽刮板输送机 | SGB-630/150C | ||
运巷皮带输送机 | SPJ-100/150 | ||
乳化液泵站 | BRW315/31.5 | ||
移动变电站 | KBSGZY-1000/6 | ||
喷雾泵站 | XBP250/5.5 | ||
普轨卡轨车 | KWGP--90/600J | ||
10 | 采区下山运输 | ||
带式输送机 | SDJ-150 | ||
猴车 | RJHY90-12/3000 | ||
11 | 辅助提升 | ||
绞车型号 | JKB2.0×1.8—30 | ||
电机功率 | KW | 185 | |
12 | 准备工程量 |
巷道总长度 | m | 5257 | |
掘进总体积 | m3 | 80182 | |
岩巷长度 | m | 5026 | |
煤巷长度 | m | 231 | |
半煤岩巷长度 | m | ||
万吨指标 | m/万吨 | 18.7 | |
13 | 采区回收率 | % | 75 |
14 | 工效 | 吨/工 | 11.6 |
15 | 机械化程度 | % | 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