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知识共享的虚拟社区的运作机理与创新绩效研究”(编号:Y605173)。
作者简介:柴晋颖,女,1982年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网络组织;王飞绒,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网络组
织。
虚拟社区研究现状及展望*
The Investigation Status and Forecast of Virtual Communities
柴晋颖 王飞绒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 杭州) (浙江大学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 杭州)
摘 要 在阐述虚拟社区定义和分类的基础上,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文献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两个维度切入,对国
内外虚拟社区研究现状做了简要的统计及分析。认为我国对虚拟社区的应用、绩效评估以及产业化应用等内容的研
究相对缺乏,研究方法上并不注重定量分析方法的应用。目前我国在虚拟社区研究及实际应用中亟待解决虚拟社区
成员行为方面的定量研究、虚拟社区在知识共享上的运作机制及绩效评价这两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 虚拟社区 虚拟空间
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世界上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的数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虚拟社区为人
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新的工作方式、新的购物方式甚
至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这种新的社会组织形式越来越显著地
影响着传统社区中的每一个人。虚拟社区的快速成长和发展
提供了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涉及信息技术、经济学、
管理学、心理学等各个方面。然而我国对虚拟社区研究的基本
情况是实践起着基本的推动作用,理论研究无论在深度上还是
广度上都相对滞后。本文试图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探讨虚拟
社区的定义、现有研究的主要方面,并将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
比较分析。
1 虚拟社区定义
一个清晰、明确并被大部分学者接受的定义对于虚拟社区
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将使虚拟社区与传统社区、网络上
其他信息服务区分开来,为虚拟社区的研究界定了研究对象。
许多学者探讨了虚拟社区的定义,Howard(1993)对虚拟社
区的描述主要包括以下几点:a.网络虚拟空间,活动是在网络虚
拟空间中发生的,这区别与传统的社会活动;b.公共讨论,无论
是分享观点、知识,或者情绪,参与者都是和其他人进行讨论,
这表示讨论的话题是由参与者产生的;c.个人关系,表示只要有
充足的时间,参与者在他们之间持续发展自己和他人的关
系[1]。Hagel和Armstrong(1997)重点从虚拟社区讨论内容的来
源进行定义,他们定义的关键点是数据、信息、讨论内容以及情
感表达等都是虚拟社区成员在讨论中产生的,这使得虚拟社区
和一些在线信息服务区别开来[2]。Jones和Rafaeli(2000)的定
义中采用虚拟公共场所(Virtual public)来替代虚拟社区的表达,
他们更强调在网络空间中参与者对交互作用的贡献[3]。Romm
和Clarke(1995)的定义指出,只要信息通讯有一部分是通过电
子媒介来传播,而不完全是面对面的传递信息,那么所形成交
流的人群就组成了虚拟社区[4]。我们认为这个更宽泛的定义
并不能很好地区分虚拟社区和其他网站的区别。Hesse(1995)
的定义则强调虚拟社区交流的是信息而不是物品[5]。
综合各个学者对虚拟社区的定义,概括为以下几个要点:a.
网络虚拟空间,所有的定义都认为虚拟社区存在的空间应该在
网络上,这点使得虚拟社区和传统社区区别开来;b.虚拟社区
需要技术的支持,不同的定义直接或间接地强调了虚拟社区的
进入方式要通过电脑或者电子媒介,也就是技术;c.虚拟社区中
讨论的内容或话题是产生于社区参与者本身,或者说是参与者
驱动了社区,而不是虚拟社区服务供应商驱动社区,这点可以
明确地区分虚拟社区和在线信息服务;d.学者们一致接纳的
是,通过一段时间的群体交流,最终会形成虚拟社区中的一种
社会人际关系。
总结以上讨论,我们认为虚拟社区可以定义为:虚拟社区
是一个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网络空间,核心是参与者的交流和
互动,并且在参与者之间将形成一种社会关系。
2 虚拟社区分类
目前,国内存在着如网易、猫扑、天涯等许多大型综合性虚
拟社区,也存在着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社区,还有一些主题单
一的虚拟社区如情感社区、体育社区、商品交易社区、学习社
区,也有企业建立的目的在于知识共享的企业内社区等等。更
深层次地探讨虚拟社区的分类,将有助于虚拟社区的研究。
笔者认为对虚拟社区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主要取决于对
虚拟社区的理解以及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对虚拟社区有效的分
类将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101
的标准探讨了虚拟社区的分类,我们将
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分类进行了整理,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虚拟社区分类
作者分类标准虚拟社区类型
Hagel和Armstrong
(1997)基本需求兴趣型社区、关系型社区、娱乐型社区、事务型社区
用途角度兴趣型社区、事务型社区、关系型社区等
Jones和Rafaeli
(2000)社会组织角度网络志愿者组织、虚拟旅馆、网络超市等类似传统社会的组织形式
技术角度BBS、Blog、Wiki、电子邮件组等
Bressler(2000)动机目的型社区、实践型社区、环境型社区、兴趣型社区
Hagel和Armstrong(1997)认为虚拟社区中的交互作用是基
于人们追求自身四种需求的满足,其中兴趣型社区使得具有共
同兴趣爱好的人聚集在一起分享兴趣;关系型社区为具有共同
经历和观点的人提供聚集在一起分享经历并建立新的个人社
会关系的机会;娱乐型社区为人们提供了梦想以及娱乐的空
间;事务型社区使得参与者能够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交易,例
如电子商务社区、网络商品交易社区等更多意义上体现的是一
种信息的交换。Jones和Rafaeli(2000)认为从虚拟社区用途的
角度进行分类与Hagel和Armstrong(1997)的分类类似;另外他
们认为虚拟社区中的组织都能在现实社会中找到类似的原型,
因此也可以从社会组织角度进行分类;最后,也可以根据虚拟
社区采用的不同技术特点将虚拟社区进行分类。Bressler
(2000)根据人们参与虚拟社区活动的动机来进行分类[6]。第
一个动机是追求目的性,人们通过参与虚拟社区的活动试图达
到相似的目标;第二个动机是追求实践性,人们分享专业知识、
职业技能等;环境性动机类似与实践性动机,但区别是人们更
多的是由于立场、环境或者生活经历的相似而聚集在一起,而
不仅仅是出于职业动机;最后一种动机是寻求兴趣相似者的动
机,或者也可以称为兴趣型社区。
3 虚拟社区研究现状及评述
3.1 研究阶段的划分及研究特点 虚拟社区的发展及其研
究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Lee, Vogel, Limayem, 2002)[7]。第一
阶段是基础理解阶段,主要是理解虚拟社区的概念、定义、规则
等,需要回答的问题是虚拟社区究竟是什么;第二个阶段是技
术解决阶段,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建立虚拟社区,使用
何种技术保证虚拟社区中的信息交流等关键技术问题;第三个
阶段是应用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主要研究虚拟社区能带来哪些
应用,包括虚拟社区对知识共享、新的社会关系的建立等各方
面的作用;第四个阶段是评估阶段,主要是在虚拟社区发展过
程中获取经验,并评估结果;第五个阶段是产业化阶段,在这一
阶段中主要的关注点在于如何使虚拟社区得到商业化的应用,
使虚拟社区在经济上获得成功,使之成为一种产业,最为典型
的应用即是电子商务的应用。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五个阶段并
非是按顺序依次发展的。事实上,这五个阶段可以认为是平行
发展的。
我们采用Virtual Community、BBS、虚拟社区、虚拟空间等
关键词,在Elsevier1(Elsevier电子期刊(全文)共收录1 800多种
高品质全文学术期刊,涵盖21个学科领域。其中SCI、SSCI收
录期刊1 221种,EI收录期刊515种,社科类期刊数量为255种
(SCI、SSCI收录期刊152种)、科技类期刊数量为1 302种( SCI
收录期刊1 069种)。)全文数据库以及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
搜索了1996~2006年收录的虚拟社区研究的相关文献,共搜
索到2 282篇文献,其中外文文献2 017篇,中文文献265篇。
根据以上五个研究阶段的划分,将文献搜索情况统计如表2所
示(事实上几个阶段的研究内容常在一篇文献中出现,但为了
统计方便,我们根据文献内容的侧重点进行了划分,即不考虑
重复统计,只将一篇文献归入一个研究阶段中)。
表2 虚拟空间研究阶段分类相关文献搜索统计
外文文献篇数所占百分比
(%)中文文献篇数所占百分比(%)
第一阶段832 41.2 172 .9
第二阶段187 9.3 22 8.3
第三阶段549 27.2 44 16.6
第四阶段203 10.1 7 2.6
第五阶段246 12.2 20 7.6
合计2017 100 265 100
分析文献搜索情况,主要体现出以下两方面特点:
a.相比国外文献,国内研究较集中于第一阶段虚拟社区的
概念、规则、成员行为等方面的讨论,占中文文献总数的
·9%。较为典型的文献有项国雄、胡健(2005)从传播学的角
度阐述社区成员的行为特征[8];易徽(2002)探讨了虚拟社区的
文化特色及其影响[9];冯永泰(2006)提出在当前形势下,必须
进行虚拟社区内部的和谐构建,也需要进行虚拟社区与社会整
体的和谐构建[10];彭华民、侯莹(2001)认为虚拟社区会带来人
际关系的信任问题,如何建立信任机制是虚拟社区成功的必要
条件[11]。
b.国内研究在第三、四、五阶段有关虚拟社区的应用、绩效
的评估及产业化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则相对缺乏。从搜索到的
文献看,第三阶段的研究大多结合第五阶段一起研究,一方面
探讨虚拟社区对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作用,特别是企业在知
识共享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利用虚拟社区,另一方面探讨虚拟社
区的产业化应用,如电子商务的实际应用。较为典型的国内文
献有:向海华(2004)认为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活动将为电子商
务带来商机[12];刘龙(2002)提出并论证了虚拟社区将成为网络
经济中企业塑造品牌的重要途径[13];粱海燕、黄艳娟(2005)阐
述了基于Blog的企业知识共享机制及概念模型等[14]。第四阶
段主要涉及虚拟社区应用的绩效评估,虚拟社区的有效应用并
不一定在于经济上获得的收入,更在于虚拟社区多大程度上提
高了知识共享水平、知识创新能力、提高了顾客忠诚度等各方
面,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定性、定量研究都非常缺乏。
3.2 不同研究方法文献分类 表3是将我们查阅的文献按
主要研究方法进行分类的情况(许多文献采用了定量分析与非
定量分析结合的方法,为了统计的方便,我们根据主要研究方
法进行分类,即不考虑重复统计,只将一篇文献归入一类研究
方法中)。其中国外使用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指调查
统计、实验研究、个案分析、数学模型等方法)方法的文献所占
比例为30.2%,而国内采用非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的文献要远远
多于定量分析的文献,分别占93.6%、6.4%,同时国内定量分
析文献所占比重也远小于国外文献中定量分析文献占30.2%
102
情报杂志2007年第5期 Journal of Information No.5,2007
间研究方法分类相关文献搜索统计
国外文献篇数所占百分比
(%)国内文献所占百分比(%)
非定量分析1408 69.8 248 93.6
定量分析609 30.2 17 6.4
合计2017 100 265 100
我国早期虚拟社区的研究文献多数缺乏明确的研究方法,
而只是对虚拟社区进行一些概括性的介绍或分析,如介绍虚拟
社区的历史起源、使用方法等。但是近几年,定量分析的研究
方法也开始被应用到虚拟社区的研究中。如孙颖、毛波(2003)
采用关联规则(Association rules)数据挖掘技术,以BBS水木清
华站为例研究了虚拟社区成员的行为特征[15]。郭茂灿(2004)
以天涯社区为例,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研究了虚拟社区中成
员行为规则及其服从[16]。这些研究为采用数量方法定量研究
虚拟社区作了有益的开拓。但是,非定量分析方法仍然是我国
虚拟社区研究中采用的主要方法。
4 小结及展望
本文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阐述了虚拟社区的定义及各研
究阶段,论述了虚拟社区研究现状。根据前文讨论,我们认为
尚有一些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主要为以下两方面:a.虚拟社区
规则、成员行为方面的定量研究。虚拟社区的出现和迅速扩展
为研究人们对规则的服从以及群体行为特征提供了一个新的
情境,这是社会行为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我国目前
的研究中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研究对象单一,缺乏更为客
观、理性的分析框架及方法。b.虚拟社区在知识共享、知识创
新作用上的运作机制及绩效评价。知识共享水平的高低对一
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有着显著的影响,虚拟社区如
何影响知识共享水平,如何影响创新能力,这方面的研究将是
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另一方面,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学
校建立了内部的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库等,然而却无法有效地
定量评价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这也导致了许多企业大量费
用投入企业内知识共享建设而实际效果却往往不如人意,因
此,研究虚拟社区在知识共享、知识创新作用上的定量绩效评
价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 Howard R. The Vi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MIT: Addison Wesley, 1993
2 Hagel J, ArmstrongA. Net Gain: ExpandingMarkets through Virtual Commu-
nities.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7
3 Jones Q, Rafaeli S. Time to Split, Virtually:“Discourse Architecture”and
“Community Building”as Means to Creating Vibrant Virtual Metropolises. In-
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 Business Media, 2000;10(4)
4 Romm C, Clarke R J. Virtual Community Research Themes: A Preliminary
Draft for A Comprehensive Model.6th Australasi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1995
5 Hesse B W. Curb Cuts in the Virtual Community: Tele-work and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Proceedings of the 28th Annual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
ence on System Science.New York: IEEE Press,1995
6 Bressler S E. Communities of Commerce: Building Internet Business Communi-
ties to Accelerate Growth, Minimize Risk and Increase Customer Loyalty.New
York: McGraw- Hill, 2000
7 Lee F S, Vogel D, Limayem M. Virtual Community Informatics: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Need to Know.Proceedings of the 35thHawaii Internation-
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New York: 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s,
2002
8 项国雄,胡 健.传统的悖反与回归———虚拟社区内传播行为浅析.徐州工
程学院学报,2005;(2)
9 易 徽.网络虚拟社区的文化特色及其影响.西安政治学院学报, 2002;(1)
10 冯永泰.论构建和谐虚拟社区.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11 彭华民,侯 莹.论虚拟社区与人际互动.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1;(5)
12 向海华.电子商务环境中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活动.情报杂志,2004;(7)
13 刘 龙.关于网络经济中虚拟社区与品牌塑造的研究.经济问题探索,
2002;(9)
14 粱海燕,黄艳娟.基于Blog的企业知识共享的探讨.情报探索,2005;(1)
15 孙 颖,毛 波.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虚拟社区成员行为研究.计算机应
用,2003;(1)
16 郭茂灿.虚拟社区中的规则及其服从———以天涯社区为例.社会学研究,
2004;(2)(责编:勃王京)
(上接第100页)
14 Cron W,M Sobo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uterization and Perfor-
mance:A Strategy for Maximizing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Computerization.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1983;(6)
15 DeLone W H,McLean E R. Information Systems Success: The Quest for
Thedependent Variable.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1992;(3)
16 Cupta U C.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Contribution of Information Sys-
tems to Productivity,Industrial Management,1994;36(2)
17 Geunjoo Lee.The Performance Impac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Public
Organizations: The Case of State Governments.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School of Public and Environmental Affairs,Indiana University,1999
18 Park K S.Economic Growth and Multi-Skilled Workers in Manufacturing,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1996;14(2)
19 Zinatellli N.End User Computing Success Factors in Small Firms,Ph D Disser-
tation.University of Canterbury,1994
20 Montazemi A.Factors Affecting Information Satisfac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Small Business Environment.MIS Quarterly,1988;12(2)
21 Yaverbaum G J,Nosek J.Effects of Information System Education and Train-
ing on User Satisfaction:an Empirical Evaluation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1992;22(4)
22 Cooper B L,Watson H J,Wixom B H,Goodhue D L.Data Warehousing Sup-
ports Corporate Strategy at First American Corporation.MIS Quarterly,2000;
24(4)
23 Patterson Kirk A,Curtis M Grimm,Thomas M Corsi.Adopting New Tech-
nologies fo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2003,39
24 Roach S S.America’s Technology Dilemma:A profile of the Information Econ-
omy,Morgan Stanley Special Economic Study(April),1987
25 Selto Frank H,Celia J Benner,S Mark Young.Assessing the Organizational Fit
of a Just-In-Time Manufacturing System:Testing Selection,Interaction and
Systems Models of Contingency Theory.Accounting,Organizstions and Soci-
ety,1995;20
26 Shin,Namchul.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Coordination Costs:
Implications for Firm Productivity,Proceedings of the Eighte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Information Systems,December,1997
(责编:梅阳)
103
Journal of Information No.5,2007 情报杂志2007年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