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2018届高考考生
【历有秘诀,尽心则无悔;史无捷径,功到自然成】
整理时间:2018年8月29日
2017年的高考已经尘埃落定,不出所料,各种吐槽都有,但大体分两类:支持和批判。教育部考试中心也第一时间将试题分析发出来,对2017年高考特点分析定了调子,圈了范围。总体看,持肯定态度的多,批判的声音少。高考题像春晚一样,尤其是作文,不分专业非专业,都能找到各自的“槽点”。专业的分析试题背后的出题意图,非专业的讨论试题本身的内容。对历史来说,专业的讨论多些,非专业的甚至不感兴趣。我姑且也凑热闹说说对今年试题的看法。
一、试卷结构与排版
今年试题结构按通史体例编排的更明显,由于政治原38题拆分为两题,导致Ⅰ和Ⅱ卷的历史材料题往后顺延一题,从41题开始;由于地理选考题少了一题,所以历史选做题的题号最终未变。Ⅲ卷的材料题必做部分题号未变,选做部分因地理选做少一题,导致历史题号提前,从44题开始。题号的变化对学生的考场应变能力是很好的考验,也提醒老师和学生在复习中不能“唯规律是从”。各套试卷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必修部分分值比例如下:
表一:全国新课标试卷中国史、世界史分值统计
| 中国史 | 世界史 | |
| Ⅰ | 47分 | 38分 |
| Ⅱ | 57分 | 28分 |
| Ⅲ | 54分 | 31分 |
二、试卷主要特点
1、语言阅读障碍降低,难度上总体平稳。选择题基本摒弃了难懂的文言文,题干阅读量与去年大致相当,第41题的材料文字控制在370—425字之间。从学生的反馈来看,难度总体平稳,最难的Ⅰ卷中,选择题的25、33、34题难度较大。42题的开放类试题材料易懂,要求较高,学生得高分不易。Ⅱ、Ⅲ卷
2、契合社会热点,体现核心价值观。三套试题都对当下的社会主题有所体现,精心选择能反映时代主旋律,又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创设新情境,立足知识和能力考核目标设计问题、组织答案,引导考生在解决问题中体现正确价值取向。如Ⅰ卷抗日战争、改革红利全民共享、二十国集团与全球治理(2015年十大学术热点)、民族主义、工资改革,Ⅱ卷中的恢复高考40周年、弘扬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城市治理、国企改革、反腐倡廉、科技发展(工业4.0);Ⅲ卷国家统一,近代中西方冲突,法制、经济改革等都是社会、学术热点。
3、依托主干知识,完善考查途径。全国卷三套题命题均以主干知识依托,突出了在掌握基础知识前提下的综合运用和试题形式、设问的创新,这使得高考试题的考查方式更多样化、设问形式更贴合学生实际;试题还充分落实了考试大纲中提出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如Ⅰ卷的42题以表格列出14——17世纪的中外事件,学生对所列事件并不陌生,平时训练中常出现的中外对比,让学生有些许熟悉的感觉。Ⅱ卷第42题,选取的材料以“钟表的演变”为主轴,信息涵盖面广泛,给学生创设了充足的思考空间和答题空间,同时设问开放,能让考生有话可说。相比而言,Ⅲ卷的41题更常规一些,依托中西冲突自拟论题,与2012年的“冲突——反应”模式有类似之处。
4、立足历史概念,凸显学科素养。历史概念有时空确定的特点,有特定的指向,它所界定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等都是确定的。学科素养的提升也体现了对历史概念的清晰认知,强化历史概念的考查,符合考纲中提出的“把握历史发展脉络”的目标。以历史概念带动考查学科思维能力,侧重阶段特征、时代背景、重大历史问题的关联、影响与评价,最终促使历史学科素养的提升。全国三套卷涉及的历史概念如下:
表二:2017年全国卷涉及历史概念统计
| 题号 | 全国Ι卷 | 全国Ⅱ卷 | 全国Ⅲ卷 |
| 24 | 分封制、君主、文化认同、贵族世袭 | 争霸战争 | 书同文 |
| 25 | 郡国并行制、行政 | 私修、官修史书 | 义利观、地方豪强 |
| 26 | 历史叙述、历史事实 | 经济文化影响力 | 自耕农、均田制 |
| 27 | 市民、等级秩序 | 宦官制度、内阁制 | 历史叙述、历史事实 |
| 28 | 洋务派、民用企业、通商口岸 | 军事企业、官办、商办 | 官督商办、资本输出、实业 |
| 29 | 运动、留学教育 | 新文化运动 | 婚姻自主、社会习俗 |
| 30 | 土地、民族战争、国民 | 工农武装割据、统一战线 | 社会主义阵营、另起炉灶 |
| 31 | 凯恩斯主义、经济模式 | 高考改革 | 文人画、现实主义、现代主义 |
| 32 | 希腊神话、理性 | 执政官、僭主 | 权利滥用 |
| 33 | 国民总收入、购买力、工资指数 | 工商业阶层、人文主义、新教 | 三权分立、君主立宪、人民主权、法律至上 |
| 34 | 苏联工业化、遏制 | 联邦制、1787年 | 计划经济、集体化、 |
| 35 | 世界格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20国集团 | 历史叙述 | 国家干预、联邦制、福利、自由放任 |
3、教学启示
高考决定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方向,从2017年和之前的高考试题中,可以明显看到高考改革与课程标准过渡的意图,把握高考动向,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1、挖掘教材史料,精选新史料。教材中学思之窗、历史纵横、地图、图片等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史料,合理利用并设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既可以完善教材中的论点,也可以帮助学生质疑教材中的观点,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思维论证过程。由于教材的滞后性,及时补充相关的新史料,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更好地在历史教学中贯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坚持“一分材料说一分话”。
2、厘清历史概念,提升学科素养。高考题依托主干知识,对阶段特征、历史概念的考查越来越突出,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契合考纲的四项要求,在教学中得到了实践和更多的认同。今年的高考题对学科素养的考查贯穿始终。如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在今年的试题中有突出的展现,并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因此不妨适当延长一轮复习时间、创新复习形式。
3、重视历史小论文。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平时的小论文练习,可以培养学生正确地对史料进行分析和运用,形成历史逻辑思维,扩充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科素养。
4、融入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历史不能只研究故纸堆,还应关注身边事、关注国家发展,明确把握历史发展脉络,更好服务于社会。全国卷对民族主义、科技创新、资源状况、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国家法制建设的思考等等关乎人类社会发展的热点都有涉及,不刻意回避。文科生平时的学习也应加强对社会的了解,把握时代脉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