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国青铜器发展史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19:26:17
文档

中国青铜器发展史

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绚丽璀璨,有着永恒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享誉世界久已。传世和近年发现的大量青铜器表明,青铜器自身有着一个完整的发展演变系统。大体说,青铜器在原始社会后期开始萌芽,夏代初步发展,商周鼎盛,春秋战国繁荣,秦汉则变革、中兴,两晋南北朝至隋唐走向衰落,宋元明清仿古和作伪。一、原始社会后期青铜器的萌芽1.原始社会后期青铜文明的发生(1)出现铜器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金属器物,这种金属器物最先是铜制品。铜器的出现不仅标志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而且也表明随着生
推荐度:
导读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绚丽璀璨,有着永恒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享誉世界久已。传世和近年发现的大量青铜器表明,青铜器自身有着一个完整的发展演变系统。大体说,青铜器在原始社会后期开始萌芽,夏代初步发展,商周鼎盛,春秋战国繁荣,秦汉则变革、中兴,两晋南北朝至隋唐走向衰落,宋元明清仿古和作伪。一、原始社会后期青铜器的萌芽1.原始社会后期青铜文明的发生(1)出现铜器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金属器物,这种金属器物最先是铜制品。铜器的出现不仅标志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而且也表明随着生
中国青铜器发展史

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绚丽璀璨,有着永恒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享誉世界久已。

传世和近年发现的大量青铜器表明,青铜器自身有着一个完整的发展演变系统。大体说,青铜器在原始社会后期开始萌芽,夏代初步发展,商周鼎盛,春秋战国繁荣,秦汉则变革、中兴,两晋南北朝至隋唐走向衰落,宋元明清仿古和作伪。

一、原始社会后期青铜器的萌芽

1.原始社会后期青铜文明的发生

(1)出现铜器

 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金属器物,这种金属器物最先是铜制品。铜器的出现不仅标志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而且也表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也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因此,冶铜术的发明,铜器的制作和使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2)发明冶铜术的物质基础

①社会大分工

新石器时代晚期,由于农业的发展,农业经济在人们的生活中越发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劳动效率的提高,人们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产品,这就引起了社会大分工,首先是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其次是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这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在考古发现中,大汶口文化和比之稍晚的龙山文化,都反映出了分化和私有财产的占有情况。

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对生产工具的锋锐与坚硬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剩余产品的增多,给人们追求美的愿望提供了更多的物质条件,这是原始社会末期出现金属工具和小件装饰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农业、手工业的分工,使金属制造业与制陶、玉石、纺织一样,成为的手工业部门,因此,向青铜文明迈进的步伐更大了。

②冶炼铜矿石

 我国原始社会晚期,人们为了制作石制农具、工具和武器,在开采和选择石料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和认识了含有铜质的石头和自然铜,或铜锡混合的矿石。为了能从矿石中冶炼出铜,人们把长期烧制陶器的生产经验用在冶铜上。烧制陶器的温度一般在950℃-1050℃,而铜的熔点在1080℃,两者的温度相当接近,这就为冶炼铜矿石提供了重要的燃烧条件。

③熟练掌握磨光和钻孔等技术

 原始社会后期,人们能制作多种工具、武器与生活用具,娴熟地掌握了磨光和钻孔等技术,并且造型准确。特别是在玉器的制作上,已经运用了切割、雕琢、磨等一整套技术,反映了高超的制作工艺水平,这为铜器的制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原始社会后期铜器的主要特征(举例)

(1)铜片:

 年在西安半坡、1973年在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遗址里,各发现了一个铜片,两个遗址依碳-14测定分别距今为6000多年和5000多年。半坡的铜片为薄长条形,姜寨的铜片为薄圆形,经有关方面测定,前者为含镍20%的白铜;后者为含锌25%的黄铜。

(2)铜刀:

 年在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遗址和1975年在甘肃永登连城蒋家坪马长遗址各出土了一件铜刀,前者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后者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东乡林家铜刀特征是:背凸,刃微凹,刀身前部呈弧状,刀把与刀身分界不明显;永登连城铜刀已残,只存刀体的前半部,刀呈凸背凹刃状。两者都是锡青铜,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制品。

3.原始社会后期铜器的几个问题

关于青铜器的起源,尚无一致定论。

二、初步发展的夏代青铜器

1.考古学对夏文化的探索

 从考古发现的有关夏朝的遗迹情况来看,五十年代初期在河南登丰玉村发现的遗存就早于商代前期郑州二里冈的遗存,以后又在郑州洛达庙、偃师二里头先后发现同类遗存。由于二里头遗存在同类遗存中内涵最丰富、最典型,因此学者们就将这一类遗存定为“二里头文化”。

 根据各方面的分析研究,认为二里头文化属夏代文化。从理论上讲,在物质文明发展史上,夏代已进入青铜器文明时代。

2.夏代青铜文明的渊源

我国最早的青铜制品:甘肃马家窑文化出土的公元前3000年的青铜刀。

3.夏代青铜器的种类与特征

(1)工具

①锛:扁平体,横剖面呈梯形,弧形刃,长11.4、厚0.5、刃宽2.9厘米

②凿:一面刃,横剖面呈梯形或矩形

③锥:呈向一面弯曲的扁平体,横剖面近似椭圆,四棱聚合成锥头

④刀:形制简单

⑤鱼钩:钩体弯成半圆形,钩尖尖锐,靠近顶端有一周凹槽,以系线

(2)武器

①镞:双翼形、圆叶形和四棱形

②戈:曲内、直内

③戚:钺的一种,窄长身,刃部略外侈,身中部凸起,内与身间两侧有阑

(3)容器

①爵:形体单薄、束腰、平底

②斝:壁较薄,作侈口,束腰,平底,一鋬,三棱锥状足,口沿有二短柱

③鼎:器壁较薄,作圆腹,平底,锥形四棱空心足,口沿一对半圆形耳,一耳对应一足,另一耳在两足之间

4.夏代青铜铸造业的影响

以郑州二里冈为代表的商代前期青铜器,继承和发展了二里头铜器,出现了多种食器、酒器与水器。器物造型准确规整,装饰动物或几何形的单层花纹,较以前大为长进。

商代后期是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铜器数量与种类都较多,器物造型浑厚中寓精巧,花纹繁缛中寓细腻,且有精工的铭文。

从商代后期青铜器制作的水平和总的特点可进一步看出我国古代青铜器具有独特的风格,自成体系,为世界古代青铜冶铸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图1  夏 乳钉纹平底爵

三、高度发展的商代青铜器

1.商代青铜冶铸业的概况

商代青铜器可分为前后两大期:殷商前期和殷商后期。

商代的青铜冶铸业,完全由商王室和奴隶主贵族所控制。从近年发现的大量有关冶铸资料看,冶铸工业除集中在王都外,各级奴隶主贵族的都邑也都设有大小不同的生产作坊,大批奴隶在作坊内劳动,青铜冶铸业规模相当大,尤其是在商代后期青铜工艺达到了高度发展时期。

人们已经能够准确地掌握青铜的含锡、铅比例,可根据铸造器物的不同,按比例加锡、铅。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一份合金比例表,在中国和世界冶金史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陶范法这时也达到了更高的水平,不但会铸造圆形器,而且还会铸造难度更大的方形器。陶范法铸造青铜器无论是单扇范法,还是合范法,一般都是一次浇铸成。随着青铜铸造业的发展,由于要完成某种铜器造型上的需要,发明了分铸法。所谓分铸法即某件铜器器体上的某些部件先单铸好,然后再与整体合铸在一起。

2.商代前期青铜器的种类与特征

 年在河南郑州二里冈发现了商代前期文化遗迹,以后学者们即以“二里冈”作为殷商前期文化的代表。

(1)食器:鼎,鬲,甗,

(2)酒器:爵,觚,斝,尊,罍,盉,卣

(3)水器:盘,盂

(4)兵器与工具:戈,矛,戟,钺,镞,刀,锛,凿,斧,锯,鱼钩

特征举例:

(1)1974年郑州张寨杜岭出土的两件大方鼎,均为斗形方腹,立槽耳,四柱足,腹表每面左、右下的边侧饰乳钉纹,腹部上端饰兽面纹,器的整体谐调平稳。

(2)鼎器的重要特征:一耳与一足相对应,另一耳则在两足中间。

(3)戈:援狭窄,有上下栏,有的内部中心有一小穿孔。

(4)钺:体呈长方形,中一圆形孔,弧形刃。

(5)矛:体似柳叶形,中部起脊,靠近銎处有一对钩形纽,镞为双翼式。

3.商代后期青铜器的种类与特征

商后期的青铜器是以安阳殷墟出土的为代表。大量事实证明,商代后期青铜器铸造业,比前期又有了一个新的飞跃,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青铜器的时代鉴定方法,尤其是对绝对年代的确定,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铜器铭文本身的研究考察。根据青铜器铭文内容和铜器本身其它方面的特征,可以确定出一些殷商末期青铜器断代的标准器,在殷商铜器断代上开拓了一个新阶段。

(1)食器:鼎,甗,簋,盂,三联甗

(2)酒器:方彝,偶方彝,尊,方罍,壶,瓿,缶,兕觥,斝,盉,爵,觚,觯

(3)水器:盘

(4)乐器:铙

新创造——青铜盛酒器鸟兽尊:象尊、鸮尊、猪尊等等。这些象生铜器,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既是实用品,又是优美的青铜艺术雕塑,坚刚璀璨,光辉永恒,透视出古代匠师的智慧与技巧。

4.商代后期青铜器铭文内容简说

 青铜器上铸或刻的字,现在一般称“青铜器铭文”,也习称为“金文”或“钟鼎文”。铜器种类丰富而复杂,商代铭文在器物上的部位,由于器种的不同而不尽相同。

鼎、簋:器内底或内壁

鬲:口沿内壁

甗:甑的内壁

觚:圈足内

觯:器内底或盖内

尊、罍:圈足内、盖内、器口内或腹内壁

瓿:器内底

卣:内底、盖内或圈足内

方彝:器内底

兕觚:盖内

铙:口缘内

戈:内上

 殷商后期铜器铭文字数一般是一个字,二三字,十几字,几十字不等。殷商铜器铭文虽然与西周铜器铭文无论在数量上和重要性上都不能相比拟,但不容忽视的是它对金文的继续发展起了开拓和奠基的作用。

                

图2 商 叶脉纹镜 图3 商 兽面纹方鼎 图4 商 三羊尊 图5 商 四羊方尊

              

图6 商 虎食人 图7 商 青铜人面 图8 商 猪尊 图9 商 立人像

     

图10 商 兽面纹大甗 图11 商 戈卣

四、西周时期青铜器的继续发展

 西周时代由于礼乐制度的发展,青铜器铸造业较商代更为兴旺发达,这时不但青铜器数量较商代较多,而且在青铜器铸造业上的许多方面达到更高水平。从青铜器本身特点上看,西周初年多因袭商代后期特征,而中、后期则更多地出现了本时代的特色。

1.西周时期青铜冶铸业简况

陶范

容器:鼎范,簋范,觚范,觯范,卣范,尊范,罍范

武器:戈范,镞范,

车马器:辖范,泡范

2.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分期与断代

已故郭沫若先生率先利用铜器铭文对青铜器进行断代,其他学者也有各自的断代方法。

关于西周青铜器的分期,根据西周历史发展和青铜器本身的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大体上可分为两大阶段。前段从武王至穆王,称西周前期;后段从共王到幽王,称西周后期。

主要风格:庄严厚重

器物的种类:

食器:鼎、簋、甗,鬲、豆不多见

酒器:爵、觚

青铜礼器组合:爵与觯,鼎与簋

鼎制:列鼎制度

形制:三足器柱足与蹄足并存

花纹的主要题材:兽面纹和夔纹

铭文:发展到上百字

3.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内容与历史价值

贵族常将他们一些思想或大事铭刻在铜器上,且内容丰富,铸刻铭文的目的主要是称扬祖先之美,以及记载贵族的“功绩”。

铜器铭文内容保存了古代的大量史料,是古人的真实手迹,与古籍相较,有很多优点,其真实性、可靠性更强。

西周铭文书体称大篆或籀文,是汉字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因此也是研究汉字字体发展演变和书法艺术史的重要资料。

西周铜器有很多都带长铭,应该说,这时是以文字为主,器物为辅。

西周青铜器铭文的读法,一般是从右向左读,但也有从左向右读的。

西周铜器铭文内容分类:

(1)祭祀

(2)思想意识上的天命和德治

(3)策命与赏赐

(4)阶级压迫与反抗

(5)对外战争与征伐

(6)赏赐土地与土地制度的变革

(7)职官名

(8)礼仪制度

(9)训诰

(10)计时法

         

图12 西周 何尊 图13 西周 淳化大鼎 图14 西周 鸳鸯尊

五、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繁荣

1.春秋战国时期大型铜矿和青铜铸造遗址的发现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特点:数量多,种类涉及各方面内容。

典型遗址:湖北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山西侯马的青铜铸造遗址。

2.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发展与创新

这时仍继承着商周以来制作铜器的传统方法——陶范法,有单范铸造和合范铸造。

铜器铸造在我国古代一般是采用范陶法,留存的优美的各类青铜器,证明此种方法无论是铸小件或大件的铜器都有着良好的艺术效果,但铸器形、雕镂复杂的铜器则表现出了它的弱点,为了克服这一弱点,又发明了失腊铸造法。失腊法又称“出腊法”、“拨腊法”、“走腊法”。

春秋中期以后在制作铜器花纹上的模印法的发明,是青铜铸造业上的一项重大革新。

春秋战国青铜镶嵌工艺也相当发达,其工艺方法,就是在铸好的铜器表面上镶嵌其它物质材料作成的丝或片,再用腊石在铜器表面磨错平整,构成纹饰或文字。所镶嵌的物质主要有绿松石、宝石、红铜、金、银等等。

青铜器上的鎏金技术也开始兴起,所谓鎏金,简单说就是将金汞的合剂涂在铜器表面,经烘烤后,汞即蒸发,金就附在器物的表面上,不但可使器物外表富丽优美,而且对保护铜器起着良好的作用。

青铜加工技术这时在很多方面还有不少的发展,在焊接技术上掌握的有锡焊、铜焊、铅锡合金焊。

3.春秋战国时期青铜礼乐器的衰落与日用器的发展

春秋时期:

在器类上,食器和乐器的种类数量很多

乐器除沿袭西周时代的甬钟外,出现可以正悬的纽钟,而且钟顶作扁环纽或伏兽形纽的平口镈钟在西周后期出现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

由于战争的频繁加多,青铜武器有着飞跃的发展,主要盛行戈、矛、戟、剑,以及戈、矛的附件鐏、镦等等。

大量资料业已证明,中国古代使用的最早的货币是海贝。

作为官方书信往来和私人交往凭证的玺印,这时也开始萌芽,目前所知传世的春秋时代玺有“连尹之玺”、“上场行邑大夫玺”。

这一时期器物造型的主要特征是,春秋前期大体上仍沿袭西周晚期的风格与特征,中期以后开始显示出本时代的特色。青铜鼎除仍保持着无盖,口沿二直耳的外,一种深腹、腹耳有盖的鼎很流行,盖中心部位常有圆形捉手,也有许多鼎盖上铸三小兽或三环纽,马蹄形足多呈外侈的的瘦长形。

这时期铜器上的铭文仍主要为铸文。

战国时期:

由于这时礼乐制度进一步衰落,因而以青铜制作的传统的青铜礼乐器在数量和青铜质器物的比例上也逐渐减少和缩小,而青铜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器逐见增多。

青铜武器由于此时战争的需要格外发达,许多先前原有种类的武器这时制作得更加精细,形制上也有一定的改进。戈援变得窄长而扬起,多三至四穿,内上也常有一穿。矛普遍发展成细长形。出现了卜字形的戟,镞多三棱体,有的铤很长。剑也多有剑格、剑首和剑箍。

青铜制货币形式,主要有似农具镈的布币、似刀削的刀币、圆形方孔或圆孔的圆钱,以及仿海贝的铜贝币。

战国时铜器上的装饰,其制作技法多样化,有平雕、浮雕、圆雕。

4.铜镜的起源与战国铜镜的风格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铸造青铜礼乐器逐渐减少,日常生活用器则迅速增加,而在日常生活用器中,铜镜则占有很大的比重,并有着重要的地位。

从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看,属原始社会后期的齐家文化已有铜镜出现,这是迄今在我国发现的最早铜镜,在铜镜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齐家文化的铜镜形体都较小而外表粗糙,呈现出铜镜的初始形态。

战国铜镜的制作特点是多圆形,少方形,圆形镜多为素卷缘,方形镜有较宽的边沿;形制轻巧,镜较轻薄,厚度在0.1-0.8厘米之间,直径一般在10-20厘米之间;镜纽多为细小的弓形纽,纽上常有几道弦纹,纽的周缘常有圆形或方形纽座。

战国铜镜不铸铭文,但花纹样式及其丰富多彩,除素面外,还有单层或双层花纹。对这种花纹种类的划分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作为区分战国时代不同时期铜镜的重要依据。

从战国早期到晚期,铜镜发展的一般趋势:直径由小到大,花纹由简趋繁,纽由小弓形纽到较宽的弓形弦纹纽,纽座由无到有,镜面由平到凸,边由平缘到卷缘。

         

图15 春秋 狩猎纹豆 图16 春秋 莲鹤壶 图17 春秋 云纹禁 图18 战国 越王勾践剑

         

图19 战国 尊与盘  图20 战国 鹿角立鹤 图21战国 虎噬鹿器  图22 战国 银首人俑灯

    

图23 战国 鸟盖瓠形壶 图24 战国 编钟

六、秦代青铜器的变革

1.秦代青铜铸造业的概况

 秦代对冶铸业很重视,铸铜术发展水平很高。

众所周知,战国时代秦国的青铜乐器著名的有秦公钟和秦公镈,由此可见这时青铜乐器的一斑。乐府钟制作精致,钟上的花纹极纤细,反映了这时在掌握制模工艺和浇注铜水的温度上都有很高的水平。

兵马俑:陶武士俑、陶马俑、木质战车、青铜制与铁制武器。

 武器中大部分为青铜制,箭镞有铁质的或铁铤铜镞的。青铜制实用器主要有刀、剑、戈、矛、镞、铍、弩机。“铍”被认为是近年青铜器考古收获中的重要一项。

2.秦代统一度量衡和文字在青铜器上的反映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诏书,有的直接刻或铸在官定的量器或衡器上;有的先刻在一块铜版上,此铜版成为诏版,然后再将诏版嵌在量或衡器上。

秦朝对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的统一,对促进当时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对以后漫长的封建社会也起了重要影响。

图25 秦 秦始皇陵一号铜车马

七、两汉时期青铜器的继续繁荣

1.两汉时期青铜冶铸业的基本状况

 两汉时代铁制农具、工具、武器逐渐代替了同类的青铜制品,甚至日常生活用器如釜、镜等,也出现了铁制的。漆器与瓷器的发展,也逐步取代了青铜器,故两汉时代的青铜器与商周青铜器相比,大大逊色了。

但从遗留下来的两汉时代的大量青铜遗物和近年考古发现的有关冶铸遗址看,这时仍较大量的进行生产,而且青铜铸造业的某些方面的技术还在继续发展,不过生产的物品已完全转到日常生活用器上来了。又由于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还大量铸造青铜货币。

2.两汉时期青铜冶铸业的性质

西汉时代手工业中的铜器铸造主要是由官手工业控制。官手工业控制的冶铜和铜器铸造,主要特点是机构庞大,所制铜器铸造精工;生产的成品主要供宫廷、官府与贵族使用。

官府手工业所铸铜器,铭文内容常常是很丰富的,如1958年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出土的长信宫铜灯,全器9处刻铭65字,铭文内容包括灯的重量、容量、铸造时间和所有者。

3.两汉时期的青铜工艺特点

(1)错金银与镶嵌工艺

 两汉初期不但继承了先秦时代已有的错金银与镶嵌技术的传统,而且还有一定的创新,工艺更精湛。

(2)鎏金与镶嵌技术

 青铜器上的鎏金工艺早在战国中期就已出现,至两汉时代发展到高峰。

(3)青铜器上的细线刻纹的发展

 青铜器上细线刻花纹早在春秋时代已萌芽,这种工艺手法装饰,到了两汉时代,尤其是西汉后期以后在南方和西南地区更为发达。我们分析,刻线图案的产生与发展,应是与刻刀的锋锐程度有密切关系,淬火技术在西汉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坚硬锋利的雕刻刀的出现,为青铜器上的细线镂刻技术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

(4)分铸套接和使用铆钉技术的发展

 典型作品如1981年河北省徐水县防陵村2号汉墓出土的一对青铜雕铜马,两件铜马均系头、耳、身、腿分铸,然后再套接成全形。整体套接严丝合缝,可见制作者构思设计之精巧。在一些薄胎铜洗上也常常可见到修补痕迹,证明这时已采用了铆钉技术。

(5)在漆器上采用鎏金铜箍“扣器”的出现

 在漆器的口、腰或耳等部位加以镏金铜箍,也有加镶银扣的,这样可使漆器的色彩更加富丽堂皇。

4.两汉时期青铜器的种类、风格与特征

 西汉时期仍以日常生活的多种类的实用器为主,主要有:

食器:鼎、釜、甑、鍪

酒器:钟、钫、耳杯、樽、卮、盉

水器:盘、洗

新出的和在原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器种主要有灯,博山炉、熨斗、炉、漏壶、案等。

两汉时代各类青铜容器从铸造技术上看,大致可分成两种情况:一类是相当华丽的鎏金、鎏银、错金银和镶嵌器,及一些美观精致的薄壁素面器;另一类是素面厚胎器,显得不够精致。

总之,两汉时代青铜器的内容及其丰富,在器物用途上主要以日常生活用器为主,扫先秦时代迂礼于器的特点。在器物的风格与特征上,又强烈地表现了时代风格。在边远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青铜制品,除吸收并融合汉族的青铜文化特点外,又创造了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器物,共同组成了两汉时代的青铜文化。

5.两汉时期铜镜的特点

 关于两汉时代铜镜的发展,可以依其本身发展规律,并结合两汉时代南、北几处重要墓群的分期来作为铜镜分期的标尺。两汉铜镜大致可分成西汉初——武帝前、武帝——西汉末、西汉末王莽——东汉初、东汉中晚期。

(1)西汉初——武帝前

这时有的铜镜造型与花纹仍袭战国式,镜体较薄,桥形弦纹,小纽者居多,纹饰以蟠螭纹为主。

汉初的铜镜区别于战国,最根本的特点是,镜背上开始出现铭文,其内容多三字或四字一句的吉祥语,常见的有:“长相思,毋相忘,常贵富,乐未央。”、“长乐未央”、“大乐贵富,千秋万岁,宜酒食。”

铜镜在武帝前后除饰纹有新的特点外,出现了若干时代特征:弓形弦纹小纽已发展成半球形纽,星云纹镜的纽常呈峰峦式,出现了柿蒂形纽座。镜的边缘宽而平,镜身也普遍厚重。

(2)武帝——西汉末

主要流行“日光镜”和“昭明镜”,镜的名称是以镜上的铭文内容而定的,常见的日光镜铭:“见日之光,天下大明”。 昭明镜铭:“内清质以昭明,光辉夫日月”。

(3)西汉末王莽——东汉初

除继续沿袭日光镜和昭明镜外,新出现了具有“T、L、V”符号的四神镜和鸟兽纹镜。

东汉时代,初期仍制作日光、昭明和规矩四神镜,但图案又有所变化,如连弧云雷纹镜和鸟兽带纹镜的出现。

(4)东汉中晚期

东汉中期以后,铜镜才真正出现了本时代特征,镜面从平版式变成微凸式,纽普遍加大,纽边上的柿蒂纹更加扩大,很像蝙蝠状。

   

图26 西汉 错金博山炉 图27 西汉 六山纹镜 图28 西汉 铜屋 图29 东汉 奔马

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青铜器的衰落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青铜器的概况

传世或出土的这一时期的青铜制品,从器物种类到风格特征上看,主要是沿袭两汉以来的传统。不容忽视的是,这时期的青铜器一般较汉代铜器要粗糙许多。

2.三国两晋时期青铜器的种类与特征

日常生活用品:釜、勺、酒樽、耳杯、洗、博山炉、灯、炭炉、熨斗、唾壶、铜镜

武器:弩机、刀

车马器:镳、辖

特征举例说明:

铜釜:圆形、大腹、直口、半圆形肩、腹下收、平底

酒樽:两汉时代的酒樽,多作圆形,直壁或圆形鼓腹,下均有三短足,有的在腹壁有二铺首。两晋时期的酒樽有的则做成长筒形、平底、下有三短足。

铜洗:圆唇、折沿、弧形壁

3.南北朝时期青铜器的种类与特征

南朝:勺、熨斗、碗、杯、盘、唾壶、虎符

熨斗:直腹、平沿、直柄

铜碗:扁圆腹、矮圈足

唾盂:又称唾壶,盘形口,扁圆或扁鼓腹,圈足

铜杯:圆深腹或长圆腹,圈足或喇叭形高足

铜盘:深腹、侈口、平底

北朝:铜铸业很不发达,这时期的青铜制生活用品较少见,质地也差,器物表面一般没有什么装饰。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铜镜发展简况

 这一较长时期中,铜镜形制仍作圆形,一定程度上沿袭了东汉以来的镜面特点,即将平板式改变称微凸式镜面,从物理学原理考察,微凸式镜面更适于照容。

南方主要流行神兽镜和画像镜,北方多见连弧纹镜、夔凤镜,还有龙戏珠铜镜。

九、隋唐时期青铜器的继续衰落

1.隋唐时期青铜器的概况

隋朝各种手工业部门主要在官府控制下制作产品。从文献记载看,唐朝采矿冶铸业发达,冶铜的处所已达96处。从这一时期的铜器实物资料看,铜镜铸造业此时得到高度发展。不过这一时期除铜镜外,日常生活所用铜制品在考古发掘或传世品中所见标准器均不多。

2.隋唐时期青铜器的种类与风格特征

隋唐时期瓷器制造业非常兴盛,不但青瓷在南北朝时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而且还有了白瓷和三彩瓷器,但青铜生活用器种类仍较多,包括食器。酒器、水器等,还有宗庙与军事用器。

主要有:碗、钵、盂、壶、勺、盆、洗、匜、杯、罐、盒、灯、净瓶、手炉、刀、锁、镊、勾、笔架、钟、符,以及高度发展的青铜镜等等。

特征举例说明:

盂:器作圆形鼓腹、敛口、圆底

盆:一种为直腹、平底、大折沿;另一种为侈口、腹呈弧形、平底;第三种为侈口、腹向下斜收、圆底

洗:直口、深腹、平底

匜:器体呈圆形、底有较高的圈足、口一侧有一流

杯:基本上有两种形制,其一,方形、侈口、高足;其二,圆形、腹较深、高足

盒:圆形、深腹、圈足、有盖。另外,也有扁体形状的盒

净瓶:长圆体、细长颈、上腹微鼓、下腹下收,平底或矮圈足,瓶顶竖一直管状流,圆形器肩一侧铸一管

3.隋唐时期铜镜的高度发展

隋唐时期铜镜普遍厚重,洁白光亮,锡、铅的成分增加了,据化验资料表明,铜约占70%,锡与铅约占30%。除银白色镜外,有的铜镜表面呈黑褐色。

主要题材有:花蝶、葡萄、团花、鸟兽、雀绕花枝、双鸾、对鸟、云龙、月宫仙人、人物故事、打马球、狩猎、万字、八卦,以及采用金银平脱、螺钿等特种工艺方法组成的多种花纹图案。

将铜镜的发展演变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隋至唐初

这一时期铜镜一般是圆形,少数为方形,圆纽。主要流行四神十二生肖。

第二阶段:盛唐时代

这一阶段铜镜除圆形盒方形外,为适应一些新出现的花纹图案的构图特征,又出现了菱花形和葵花形镜。流行的主要种类有:海兽葡萄镜、雀绕花枝镜、双鸾镜、团花镜、云龙镜、月宫仙人镜、人物故事镜、打马球镜以及金银箔和螺钿镜等等。

第三阶段:晚唐时期

这时铜镜又有很大的变化,总的发展趋势是质量不如从前,多轻薄一些,花纹也简单多了。但在造型上又出现了新样式,有“亚”字形镜和方形委角镜。为使用方便,又创造了带柄手镜。铸铭也简单化了,出现如“千秋万岁”吉祥语铭。

图30 唐 花鸟人物螺钿镜

十、宋元明清时期仿古铜器

1.宋代至清代铜器铸造业概况

胆铜生产法在宋代进一步得到应用与发展。所谓胆铜法,简言之即自然界中的辉铜矿和黄铜矿,通过与水接触,“在细菌的作用下,氧化生成硫酸铜,并融解于水,就是所谓胆水,胆水遇铁,铁就把硫酸铜中的铜置换出来,生成硫酸铁和铜,于是铜就从胆水中沉淀出来,这就是胆水浸铜生产的基本原理。”

从宋代到清代,在铸造货币以及日常生活用器上,常常是用黄铜代替青铜。黄铜是纯铜与锌的合金。这时除大量生产黄铜外,更令人注意的是白铜的生产。白铜通常是纯铜与镍的合金,但也有铜与砷的合金。

纵观宋至清代铜器制造业,铜制品的种类主要是货币、铜镜,以及铜造像等。

2.宋代至清代铜器简说

两宋时代的铜制品,最负盛名的莫过于大晟编钟和宣和三年尊。

元代铜器种类主要有:鼎、簠、盘、罐、碗、盆、鼓、铃、权、盒、笔架等。但所见最多的是铜权。

明代的铜制品种类也较多,有:鼎、锅、盆、盆架、壶、炉、钟、砝码、墨盒、镊、钩、腰牌,宗教造像。讲究的还常表现出鎏金、嵌镶等金属细工的特点。

清代铜器中铜薰炉一类的实用器较多,样式也丰富多彩,制作精美,器外表常鎏金,有的还镶嵌宝石和水晶。

3.宋以后铜器的仿制、伪造及鉴别方法

宋代:

(1)主要仿商至汉魏六朝铜器。

(2)仿造器多种多样,大致有:鼎、豆、尊、罍、壶、觥、卣、盘、匜、洗、炉、钟等。还有各种鸟兽尊,如牛尊、凫尊和新创造的天鸡尊等。

(3)仿造水平较高,其水平与古器无甚大区别。但严格讲,仿器仍较古器粗糙。

(4)仿造器的形体一般较大,尤其与明清时代的仿造器比较更为明显,这时形体较大的器种主要有鼎、爵、斝。铜器外表也较洁净。

(5)仿造器上所表现的金属细工工艺很发达,如嵌错金银丝的觚,嵌金银片和松石的鎏金豆等等。

明代:

(1)重要仿商代至汉魏六朝铜器。

(2)仿制铜器的种类有:鼎、甗、敦(有球形的)、觥、卣、罍、尊、壶、钟、砚滴等等。

(3)器上有的有纪年,写明本时代,如“嘉靖”;有的写古代纪年,如“元朔”、“建安”;有的器上有“某人造”款样,如“陈大声造”。

(4)出现了一些特殊形制的器物,如百环方形觚,有贯耳的觚,出戟大尊,长筒形觯,小球形敦。

(5)有错金银与鎏金器物。

(6)宣德年间制作的宣德炉在历史上非常闻名,它的仿制品历经明、清,以至,都程度不同地充斥市场。

清代:

(1)仿制品的种类没有宋、明时代的多,主要有鼎、尊、罍、觚、卣、壶等。

(2)特殊形制的器物主要有:百环尊、方口觚、出戟大尊、扁足方鼎、天鸡尊等等。

4.宋至清代铜镜断代

 铜镜到宋代有了一定的创新。就镜的形制看,仍保留传统的和唐朝发展起来的镜形,如:圆形、方形、方形圆角、亚字形、菱花形、葵花形,其中菱花形和葵花形所占比重很大,也有极少量的长方形镜。新发展的还有钟形、桃形、盾形等。为了实用,还大量发展了带柄手镜。

宋代铜镜纹饰,最常见的是缠枝花草牡丹纹,其外形主要呈菱形、葵花形,也有圆形和亚字形的。

这时流行的素面铜镜还常铸有制镜作坊的标记,从这种广告性质的标记可以看到铜镜铸造业中的商品竞争情况。

元明清几个朝代的铜镜,除较多仿照汉、唐铜镜上的纹样外,本身也出现了一些时代特点,在镜形上主要流行圆形和圆形手镜,其它样式的则逐渐被淘汰。

参考书目:

杜乃松. 中国青铜器发展史[M]. 紫禁城出版社, 1995年

文档

中国青铜器发展史

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绚丽璀璨,有着永恒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享誉世界久已。传世和近年发现的大量青铜器表明,青铜器自身有着一个完整的发展演变系统。大体说,青铜器在原始社会后期开始萌芽,夏代初步发展,商周鼎盛,春秋战国繁荣,秦汉则变革、中兴,两晋南北朝至隋唐走向衰落,宋元明清仿古和作伪。一、原始社会后期青铜器的萌芽1.原始社会后期青铜文明的发生(1)出现铜器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金属器物,这种金属器物最先是铜制品。铜器的出现不仅标志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而且也表明随着生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