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建立药品生产过程的管理规程,确保药品生产过程的可控性,预防混药、混批事故,保证药品质量。
范围:药品生产过程的各项管理活动。
职责:生产部全体人员对本规程实施负责。
内容:
1.生产指令的下达:
按《生产指令管理规程》规定将经批准的《生产指令单》或《包装指令单》、《批生产记录》一同下发至各生产岗位。
2生产前的准备:
2.1 每批药品生产前,必须核查各工序清场情况,将《清场合格证》粘贴批生产记录内相应位置,确保药品生产工艺卫生。
2.2 核查设备运行状况、容器、用具清洁状态应符合要求。
2.3计量器具的称量范围与物料称量相符,计量器具完好,“计量合格证”应在校验有效期内。
2.4 生产所用各种物料(包括:原辅料、中间产品、包装材料)应检查其名称、数量、质量是否符合生产需要,并与生产指令吻合。
2.5 检查与生产品种相适应的工艺规程,指令性文件、SOP等是否齐全;
2.6 生产人员均持有“上岗证”,符合个人卫生管理规程的规定。
3.物料的管理:
3.1 物料的接收和发放:
包括:中间站和各工序之间的中间产品的接收、发放;包装工序和仓库之间的成品接收。
3.1.1 物料接收、发放时,应有专人验收、记录并办理交接手续。注意核对物料名称、编码、批号、数量、合格证(或质量检验报告单)、加工状态及工序名称;
3.2 配料与核料:
3.2.1仓库管理员根据“领料单”上物料名称、数量等备料。
3.2.1.1 仓库管理员将原辅料和内包装材料整装发放,填写《领料单》相关内容,操作人员按《物料进出洁净区转运操作规程》将原辅料和内包装材料交洁净区接料人员,洁净区配料人员按“配料指令”进行配料,填写配/核料单。
3.2.1.2前处理提取车间所需辅料、原药材(饮片)如数配发,提取前处理车间生产人员按《物料进出一般生产区转运操作规程》将辅料、原药材(饮片)转运物料操作间。
3.2.1.3外包装材料如数配发,外包工序生产人员按《物料进出一般生产区转运操作规程》操作,将外包装材料转运外包间。
3.3 物料平衡的核算:
根据《物料平衡管理规程》对每道重要工序进行物料平衡计算。
3.4 中间产品贮存条件和时间
生产过程中,为保证产品的质量,各工序均应按《产品工艺规程》的规定,控制中间产品的贮存条件和时间。
3.5 每批生产结束后,包装组将成药品移交成品库,剩余包装材料按《剩余包装材料的处理操作规程》退库。
4.混药、混批、污染、交叉污染的预防:
4.1 人员:
4.1.1 生产人员(包括维修人员)均应定期培训、考核,加强GMP规范管理观念,确保员工熟悉各类标准管理规程和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并养成按规程办
事、如实填写各类生产记录、遇事及时汇报等习惯,预防人为因素所致的混药、混批、污染、交叉污染事件的发生。
4.1.2外来参观人员需进入生产车间,必须经过副总经理批准,办理相关手续并在指定人员的陪同、指导下,方可进入生产车间。
4.1.3任何私人物品(包括生活用品、药品)均不得私自带入生产车间。
4.2 设备:
4.2.1严格按各生产区“设备操作、维护保养、清洁”操作、清洁各类生产设备。
4.2.2 各类设备清洁的条件、方法、步骤、频率及所用清洁剂、消毒剂种类和使用方法必须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制定,经过验证,以确保达到预期效果。更换生产药品品种时,必须对各类设备进行拆卸清洁或在线清洁。
4.2.3生产线的设计应流畅,药品无需中途离开生产线。
4.2.4 每个设备均应有状态标志。
4.2.5 各固定管道应标明内容物名称及流向。
4.4 生产过程:
4.4.1生产现场须悬挂工序状态标志,设备和物料有状态标记。
4.4.2执行各生产区《工艺卫生管理规程》,保证生产现场、设备设施清洁。执行《生产安全管理规程》,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4.4.3严格按照各工序SOP及工艺规程要求准确操作,及时记录。严格控制规定的工艺参数,不得擅自变更,生产中发现异常情况或质量隐患时,按《偏差处理管理规程》执行。
4.4.4不允许在同一操作室内进行不同品种、不同规格产品的生产。有数条包装线不同产品品种、规格的生产操作在同一生产操作间进行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
4.4.5生产过程、各种物料的传递和加工、文件的填写和流转都必须接受QA质量监督员的严格监控。
5.生产结束
5.1生产结束后按《清场管理规程》及各清洁SOP规定对生产现场进行清场。
5.2剩余物料严格按《剩余物料退库管理规程》办理退库手续,以避免生产现场存留过多物料而容易造成的物料的混淆。
5.3在该批产品生产或包装结束之后的3个工作日内,生产部应完成该批产品的批生产记录的内部审核,交质量部进行产品生产过程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