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知识与运用。(39分)
1.下列加点词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 行辈(háng) 不惮(dàn) 亢奋(kēng ) 参差不齐(cī)
B.潺潺(chán) 凫水(fú) 旺相(xiàng) 晦暗(huì)
C.羁绊(jì) 归省(xǐng) 蓦然(mù) 嗔视(chēn)
D.冗杂(rǒng) 撺掇(cuàn) 粲然(càn) 叱咤风云(chà)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飞溅 静穆 博击 烧灼 B.鱼火 惬意 疏密 包罗
C.颦蹙 必竟 惊鸿 嗔视 D.宛转 弥散 高梁 飞溅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只有我急得要哭,母亲却 的嘱咐我,万不能装模装样。
②被称为“可吸入颗粒物”的扬尘是杭州空气的 污染物。
③三峡导流明渠截流成功,长江巨龙将被彻底 。
A.努力 重要 折服 B.用力 监测 降服
C.竭力 主要 降服 D. 奋力 重要 折服
4.根据提供在括号内的词义,在句子后面括号内填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⑴外祖母很气恼,怪家里人不早定,(翻来覆去地说)起来。( )
⑵当它(声音突然中止)的时候, 世界出奇的寂静。 ( )
⑶我也不敢像舞蹈家一般,内行地赞美她们地一举手一投足,是怎样地“(做本行的事情,成绩十分显著)”。 ( )
⑷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
5.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8分)
⑴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
⑵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 )
⑶当年读书,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我总不懂。( )
⑷强刺激的河北梆子,这不就是我们自己土生土长的“滚石乐”吗?( )
6、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B.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C.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D.我实在描写不出,只能借用白居易的两句诗“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来包括了。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社戏》是现代作家鲁迅的小说名篇,表现了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B.现代散文家丰子恺的《竹影》,写了几个少年画画的游戏,引出了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C.《观舞记》的作者是冰心,我们在上学期学过她的作品《纸船——寄母亲》。
D.《口技》选自清代林嗣环编选的笔记小说《虞初新志》,作者是张潮。
8.体会下面一段话中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回答文后问题。(4分)
老师催促学生交作业,他扬了扬手上的作业本,问:“都交齐了吗?不会有漏网之鱼吧?”有位学生怯怯地说:“老师,那条鱼明天自投罗网可以吗?”
(1)老师话中的意思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话里的意思又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诗人以《微笑》为题写了两句诗,请你按他的句式续写下去。(3分)
微笑,是一缕和煦的阳光,让生活五彩缤纷;是一点柔嫩的绿草,给大地无限生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默写下列古诗。(5分)
⑴鸟向檐上飞,_____________。
⑵峨眉山月半轮秋, 。
⑶正是江南好风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写夜晚听到《折杨柳》的曲调,引起思乡之情的诗句: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______。
⑸写几重青山外,远行人渐行渐远的诗句: ,青山独归远。
三、阅读。(61分)
(一)(20分)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11.第①段中的“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3分)
12.请从第一段中找出描写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动词(至少4个),它们对于刻画这群少年朋友起到怎样的作用?(7分)
13.第②段中的划线句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4分)
14. 第②、③两段中,作者从哪些感官角度来写景的?(3分)
15.用四个字或一句简短的话,概括这三段内容。(3分)
(二)丰子恺的人品与画品(18分)
朱光潜
①我对于子恺的人品说这么多的话,因为要了解他的画品,必先了解他的人品。一个人须先是一个艺术家,才能创造真正的艺术。子恺从顶至踵是一个艺术家,他的胸襟,他的言动笑貌,全都是艺术的。他的作品有一点与时下一般画家不同的,就在他有至性深情的流露。子恺本来习过西画,在中国他最早作木刻,这两点对于他的作风都有显著的影响。但是这些只是浮面的形相,他的基本精神还是中国的,或者说,东方的。我知道他尝玩味前人诗词,但是我不尝看见他临摹中国旧画。他的底本大半是实际人生一片段,他看得准,察觉其中情趣,立时铺纸挥毫,一挥而就。他的题材变化极多,可是每一幅都有一点令人永久不忘的东西。我二十年前看过他的一些画稿——例如《指冷玉笙寒》,《月上柳梢头》,《花生米不满足》,《病车》之类,至今脑里还有很清晰的印象,而我素来是一个健忘的人。他的画里有诗意,有谐趣,有悲天悯人的意味;它有时使你悠然物外,有时使你置身市尘,也有时使你啼笑皆非,肃然起敬。他的人物装饰都是现代的,没有模拟古画仅得其形似的呆板气;可是他的境界与粗劣的现实始终维持着适当的距离。他的画极家常,造境着笔都不求奇特古怪,却于平实中寓深永之致。他的画就像他的人。
②书画在中国本有同源之说。子恺在书法上曾经下过很久的工夫。他近来告诉我,他在习章草,每遇在画方面长进停滞时,他便写字,写了一些时候之后,再丢开来作画,发现画就有长进。讲书法的人都知道笔力须经过一番艰苦的训练才能沉着稳重,墨才能入纸,字挂起来看时才显得生动而坚实,虽像是龙飞凤舞,却仍能站得稳。画也是如此。时下一般画家的毛病就在墨不入纸,画挂起来看时,好像是飘浮在纸上,没有生根;他们自以为超逸生灵,其实是画家所谓“败笔”,像患虚症的人的浮脉,是生命力微弱的症候。我们常感觉近代画的意味太薄,这也是一个原因。子恺的画却没有这种毛病。他用笔尽管疾如飘风,但笔笔稳重沉着,像箭头钉入坚石似的。在这方面,我想他得力于他的性格,他的木刻训练和他在书法上所下功夫。 (《中学生》复刊后第六六期,1943年8月)
16.读第①节,思考:丰子恺的画大半取材于什么?他的画有有哪些特点?(4分)
17.“它有时使你悠然物外,有时使你置身市尘,也有时使你啼笑皆非,肃然起敬。”这一句话是从什么角度评价丰子恺的绘画的?(2分)
18、读第②段划线句,作者认为当时一般画家的“败笔”是什么?作者写这点用意是什么?(4分)
19、丰子恺的画为什么能“笔笔稳重沉着,像箭头钉入坚石似的”?(用文中原句回答)(4分)
(三)(23分)
①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②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③忽一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④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20.给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4分)
(1)妇抚儿乳 ( ) (2)满坐宾客 ( )
(3)夫齁声起( ) (4)不能名其一处也( )
21.下列带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当是时 不知木兰是女郎 B.妇拍而呜之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C.以为妙绝 自以为大有所益 D.撤屏视之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稍稍正坐 B.宾客意少舒 C.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D.忽然抚尺一下
23.翻译下列句子。(6分)
(1)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译文: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译文:
24.第①节表现深夜一家四口人由睡到醒的过程,其中声音的顺序是怎样的?(4分)
25.前三段结尾每个句子写的都是什么内容?这些描写对表现口技者的技艺有什么效果?(3分)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5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崔巍(wēi) 作践(zuō) 沮丧(jǔ) 哀悼(dào)
B、砭骨(biān) 羸弱(léi) 弥补(ní) 不朽(xiǔ)
C、阴霾(mái) 匍匐(fú) 告罄(qìng) 战栗(lì)
D、无垠(yín) 毋宁(wù) 俄勒冈(gǎng) 拽(zhuài)
2、下列成语中加点字的意义,四个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言简意赅 词不达意 称心如意 出其不意
B、精益求精 老当益壮 相得益彰 多多益善
C、义不容辞 仁至义尽 顾名思义 舍生取义
D、平易近人 移风易俗 改弦易辙 轻而易举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1)、中国考察队员首次对南极海冰进行了跟踪 ,获得了海冰变化的第一手资料。
(2)、中国一贯致力于 世界和平与稳定,主张通过政治手段解决国际争端。
(3)、春光之下,微风吹拂,两岸的杨柳更 出迷人的风姿。
A、监测 维护 显现 B、检测 维护 显见
C、检测 维持 显现 D、监测 维持 显见
4、将下列句子的顺序重新排列,使文意顺畅。(3分)
①那些给予人民比人民期望和要求的更多的人,②它是由像我们的七位宇航员那样的男人和女人,③我们又一次认识到,④那些把全社会的责任作为自己责任的人,⑤我们的美国是在英雄主义和崇高献身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⑥那些为人类做出贡献而从不企求些微报答的人建立起来的。
正确顺序: (只填序号)
5、能反映下面文段的全部内容的一个句子是(2分)
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永载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史册的日子。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升空。在绕地球环行14周后,16日6时23分,我国自己培养的航天员杨利伟乘返回舱在内蒙古预定地区安全落地。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中国人第一次乘自行研制的宇宙飞船,实现了飞向太空的历史性跨越。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开创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纪元。
答:
6、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我们要让全世界了解北京,向往北京。请你拟一则广告语,向天下游客介绍北京。(2分)
7、根据你平时的积累,请写出一条有关“成功”、“幸福”、“奋斗”等方面的名言警句。(2分)
二、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6分)
伟大的悲剧
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斯科特一行清晨启程,出发得比平时更早,为的是能早一点看到无比美丽的秘密。焦急的心情把他们早早地从自己的睡袋中拽了出来。到中午,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走了14公里。他们热情高涨地行走在荒无人迹的白色雪原上,因为现在再也不可能达不到目的地了。为人类所作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已经完成。可是突然之间,伙伴之一的鲍尔斯变得不安起来。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无垠雪地上的一个小小的黑点。他不敢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可能已经有人在这里树立了一个路标。但现在其他的人也都可怕地想到了这一点。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逊在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其实,他们心中早已明白: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在他们之前先到过这里了。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惟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3分)
答:
2.“他们像判了刑似的的失去希望,闷闷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既然他们已经知道阿蒙森已比他们先到达了极点,他们为什么还要闷闷不乐地继续他们的路程?(3分)
答:
3、“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国旗怎么会“耀武扬威”、 “洋洋得意”?这里表现了出斯科特内心什么样的复杂感情? (3分)
答:
4、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他不接受不行吗? (3分)
答:
5、文中的画线句表达了斯科特怎样的心情? (2分)
答:
6.“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斯科特为什么有这种感觉? (2分)
答:
(二)阅读,按要求回答问题。(17分)
老人与海(节选)
①大约夜里十点的时候,他看见了城市的灯火映在天际的反光。起初只能依稀看出,就像月亮升起前天上的微光。然后一步步地看清楚了,就在此刻正被越来越大的风刮得波涛汹涌的海洋的另一边。他驶进了这反光的圈子,他想,要不了多久就能驶到湾流的边缘了。
②现在事情过去了,他想。它们也许还会再来袭击我。不过,一个人在黑夜里,没有武器,怎样能对付它们呢?他这时身子僵硬、疼痛,在夜晚的寒气里,他的伤口和身上所有用力过度的地方都在发痛。我希望不必再斗了,他想。我真希望不必再斗了。
③但是到了午夜,他又搏斗了,而这一回他明白搏斗也是徒劳。它们是成群袭来的,朝那鱼直扑,他只看见它们的鳍在水面上划出的一道道线,还有它们的磷光。他朝它们的头打去,听到上下颚啪地咬住的声音,还有它们在船底下咬住了鱼使船摇晃的声音。他看不清目标,只能感觉到,听到,就不顾死活地挥棍打去,他感到什么东西攫住了棍子,它就此丢了。
④他把舵把从舵上猛地扭下,用它又打又砍,双手攥住了一次次朝下戳去。可是它们此刻都在前面船头边,一条接一条地窜上来,成群地一起来,咬下一块块鱼肉,当它们转身再来时,这些鱼肉在水面下发亮。
⑤最后,有条鲨鱼朝鱼头撕咬起来,他知道这下子可完了。他把舵把朝鲨鱼的脑袋抡去,打在它咬住厚实的鱼头的两颚上,那儿的肉咬不下来。他抡了一次,两次,又一次。他听见舵把啪的断了。就把断下的把手向鲨鱼扎去。他感到它扎了进去,知道它很尖利,就再把它扎进去。鲨鱼松了嘴,一翻身就走了。这是前来的这群鲨鱼中最末的一条。它们再也没有什么可吃的了。
⑥老人这时简直喘不过气来,觉得嘴里有股怪味儿。这味儿带着铜腥气,甜滋滋的,他一时害怕起来,但是这味儿并不太浓。
⑦他回到船艄,发现舵把那锯齿形的断头还可以安在舵的狭槽里,让他用来掌舵。他把麻袋在肩头圈好,使小船顺着航线驶去。航行得很轻松,他什么念头都没有,什么感觉也没有。他此刻超脱了这一切,只顾尽可能出色而明智地把小船驶回他家乡的港口。夜里有些鲨鱼来咬这死鱼的残骸,就像人从饭桌上捡面包屑吃一样。老人不去理睬它们,除了掌舵以外他什么都不理睬。他只留意到船舷边没有什么沉重的东西,小船这时驶来多么轻松,多么出色。
⑧船还是好好的,他想。它是完好的,没受一点儿损伤,除了那个舵把。那是容易更换的。
⑨他感觉到已经在湾流中行驶,看得见沿岸那些海滨住宅区的灯光了。他知道此刻到了什么地方,回家是不在话下了。
⑩“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1.老人虽然终于杀死了前来抢夺他的战胜品的鲨鱼,但最终,拴在船头的猎物(大鸟林鱼)被吃光,只剩下一副鱼骨头。对这个结局,你是不是认为老人很倒霉,很不幸? (3分)
2.所选的文段中,老人再战鲨鱼面临着哪些困难?你能简单地归纳吗?(至少三点) (3分)
3.本文中老人与鲨鱼搏斗,采用的武器是什么? (2分)
4.第③段写老人与鱼搏斗的情景,很为生动。请你指出此段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的?试各举一例。(3分)
5.文章中最有哲理,可以作为座右铭的一句话是哪句?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3分)
6.在学习和生活中,你经受过困难的考验吗?说出令人记忆犹新的一次战胜困难的经历。并说说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3分)
三、文言文阅读 (10分)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则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
1、(1)、辨析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不同的意义。(2分)
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古义: 今义:
②及其日中则如探汤。
古义: 今义:
2、两小儿提出的疑问,说明了什么?(3分)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译:
4、两小儿的辩论,你赞成哪一位的看法?还是都不赞成呢?(
四、作文(40分)
题目: 历险记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如放学,秋游,游泳……
②字迹工整,卷面整洁。③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