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1)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词语。
照例:________
(2)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可以从中体会到人物的品质。
文中“壮着胆子”表现了孙中山的________品质。
(3)朗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时,重音应该读在哪个词上?写出来。
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________
(4)“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这句话的意思是( )
A. 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用! B. 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没有用!
【答案】 (1)按照惯例,按照常情。
(2)勤学好问,为了学习,不怕挨打
(3)一点儿
(4)B
【解析】【分析】(1)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①阅读时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解决。②通过联系上下文可以明白。
(2)体会词语,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3)朗读时的重音和停顿一样,重音也是朗读的基本技巧之一。朗读过程中,有些音节要轻读,有些音节要重读,这样才能传达出生动活泼的语气,突出文章的重点。如果将所有音节都读得一样重,就很难把文章的内容传达清楚。
(4)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故答案为:(1)按照惯例,按照常情。
(2)勤学好问,为了学习,不怕挨打
(3)一点儿
(4)B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3)此题主要考查对朗读时重音的掌握及运用能力。
(4)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蜡烛
看着正在燃烧的蜡烛,我不禁陷入了沉思。你看,蜡烛通体洁白,不停地燃烧着,在这漆黑的夜晚放射出明亮的光芒。它的一生是duǎn zàn( )的,却又是高尚的。它照亮了别人,却牺牲了自己。老师的品质不也正像蜡烛一样吗?他们从不企求个人的名利和地位,埋头苦干,为培养人gòng xiàn( )毕生精力。一些老师虽然已经到了暮秋之年,但是他们还是如夕阳一样把生命的每一缕光都洒在祖国的繁花嫩叶上。他们像蜡烛一样,“油不尽,光不灭”,愿在有限的岁月,“燃烧”自己,放出光辉。我赞美蜡烛,更赞美老师。
(1)看拼音,在文中的横线上写出相应词语。
(2)“蜡烛的高尚”是指________。
(3)文章中“燃烧”打引号是_____
A. 表示引用语言 B. 表示专用名词 C. 表示讽刺,嘲笑,说反话 D. 表示特殊含义
(4)文章中“繁花嫩叶”是指________;“油不尽,光不灭”中的“油”指________、“光”指________。(从文章中找出)
(5)找出短文中的一个反问句,并把它改成陈述句。
【答案】 (1)短暂、贡献
(2)照亮了别人,却牺牲了自己(意思对即可)
(3)D
(4)人有限的岁月;毕生;精力
(5)反问句:老师的品质不也正像蜡烛一样吗?陈述句:老师的品质正像蜡烛一样。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汉字)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暂、献”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省略号的作用:列举的省略、话未说完、语意未尽、语意的跳跃、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依据句意可知,省略号的作用是表示特殊含义。
(4)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解答时要联系文章上下文及主旨来思考。
(5)反问句是用反诘的语气表达一个肯定的意思,答案已经蕴涵在问句中了,不需要对方来回答。陈述句变为反问句,首先注意反问成分的变换,有否定词改时去掉,没有否定词改时加上,然后在句首加上“难道”,句尾加上“吗”,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故答案为:(1)短暂、贡献。
(2)照亮了别人,却牺牲了自己。(意思对即可)
(3)D。
(4)人有限的岁月、毕生、精力。
(5)反问句:老师的品质不也正像蜡烛一样吗?陈述句:老师的品质正像蜡烛一样。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3)此题主要考查对省略号的作用的掌握及应用。掌握省略号的作用,结合语境仔细分析判断。(4)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注意,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5)掌握陈述句转换为反问句的方法,平时多练。
3.课外阅读。
大自然的声音
每当闲暇时,我便会回味在森林公园感受到的音乐篇章,陶醉在那奇妙的天籁中。
步入山林,处处可闻溪水的哗哗流动声,好似一首奇妙的歌谣,又像一首婉转的古曲。随着水声,人仿佛在仙境中漫游,有一种羽化登仙的感觉。溪水流到细处,“叮咚”之声不绝于耳,又如一串风铃在摇曳撞击……
在山林中行走,风将绿油油的树叶当成千万个琴键,一阵吹拂,万键齐鸣,奏响一首高雅的“管弦乐交响曲”,真是大自然的欢快赞歌啊!树林里,还不时地传出一阵阵簌簌的声音,原来是可爱的小猴子,它们挂在树枝上,吱吱叫着。每一只猴子的叫声都不一样,小猴的声音又细又高,大猴的声音又低又沉,此起彼伏,相互应和,似纵情歌唱,又似细语倾诉。
在小溪边戏水,你会听见“叽吱、叽吱”几声叫,那又是什么?啊,是那在溪边嬉戏的一群水鸟。只见那对大鸟吐出一串串音符,一高一低地唱和着,好像在歌唱幸福的生活,又似在赞颂这美好的家园。
远处,有人对着崖壁大喊,回声如涟漪般荡漾开去,渐行渐远,跨过高山,飘向大海。多奇妙啊,这边的呐喊,到了那边变成了娓娓细语。
真想再次游走山林,听悦耳动听的交响乐,听大自然的美妙乐章。
(1)文中画线的句子是一个________句,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和________。
(2)文中作者写到的大自然的声音包括____。(多选)
A. 流水声 B. 风吹树叶声 C. 猿猴鸣叫声 D. 水鸟戏水声
(3)找出与文中画横线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写在下面。
________
(4)大自然就在我们身边,当你走进大自然,你还会听到哪些声音呢?试着写一写吧!
________,是大自然的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比喻;溪水的流动声;一首奇妙的歌谣;一首婉转的古曲
(2)A,B,C,D
(3)真想再次游走山林,听悦耳动听的交响乐,听大自然的美妙乐章。
(4)雨;演奏家;淅沥淅沥,是小雨的轻柔抚摸;哗啦哗啦,是大雨的强烈击打。
【解析】【分析】(1)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明白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考查照应句。解题思路引导: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前后照应要根据文章整体意思找相照应的句子。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平时一定要对一些文中的、课外阅读中的好词语、句子多做一些摘抄、积累,分类整理,加强背诵,同时注意观察,此题会迎刃而解。
故答案为:(1)①比喻;②溪水的流动声;③一首奇妙的歌谣;④一首婉转的古曲;(2)ABCD; (3)真想再次游走山林,听悦耳动听的交响乐,听大自然的美妙乐章。 (4)①雨;②演奏家;③淅沥淅沥,是小雨的轻柔抚摸;哗啦哗啦,是大雨的强烈击打。
【点评】(1)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3)此题考查对照应句的把握能力,要求会判断写作时会应用。(4)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分析题中所给的句子结构,按要求填写内容即可。
4.课内阅读。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 , 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 , 是那样好奇地听着。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1)这一自然段先写了不同民族的学生在一间教室里________的情景,再写________的热门场景。( )
A. 下课、上课 B. 上课学习、下课游戏 C. 玩耍、学习
(2)文中架线的词语“朋友”指的是( )
A. 鸟儿、蝴蝶、猴子三种动物 B. 树枝、鸟儿、蝴蝶 C. 两只猴子
(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中表示动作的词语有( )
A. 摇、叫、听 B. 叫、停、听 C. 摇、叫、停
(4)下面选项中对语段中第三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说明鸟儿和蝴蝶也喜欢读书。
B. 作者这样写更能突出我们民族小学很美。
C. 作者把鸟儿、蝴蝶当人来写,十分生动,突出了同学们读得认真、动听。
【答案】 (1)B
(2)A
(3)C
(4)C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课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B;(2)A;(3)C;(4)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5.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旗树的悲哀
程刚
美国落基山河谷两侧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树,它的枝条十分柔软,且全在树木的同一侧,在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酷似迎风招展的旗帜,因此被称作“旗树”。
旗树的枝叶长在枝干的同一侧,早有科学定论,这是因为河谷的风向恒定,风速极大,常年强劲地冲着一个方向吹,这也使它们成为天然的“风向计”,人们能一眼看出这里的风向。
一位学者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为一棵旗树营造密闭的环境,利用大动力风机逆向吹拂旗树。第二天,一个有趣的现象发生了,被逆风吹拂的枝叶,竟在一夜间全都掉落,整个枝条看上去光秃秃的。
原来,旗树枝条长期向着一个方向摆动,导致全体叶片的生长力都放在了拉伸力上,可遭遇逆风的时候,由于它的反向张力十分脆弱,基本有一点儿风便受不了了,所以才导致上述现象。
旗树枝叶在顺风的环境中生活得很好,可一旦遭遇逆风便失去自己,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生活中,我们常常习惯按部就班地生活,并将它公式化,可这也不利于培养我们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不主动求变,安于现状,其实是隐藏在我们身边最大的敌人。
(1)根据短文内容,连一连。
被称作“旗树”________ 河谷的风向恒定,风速极大
枝叶长在枝干的同一侧________ 遭遇逆风,反向张力十分脆弱
一夜之间枝叶全部掉光________ 酷似迎风招展的旗帜
(2)结合上下文,理解加下划线的词语的意思。
这是因为河谷的风向恒定 , 风速极大,常年强劲地冲着一个方向吹,这也使它们成为天然的“风向计”,人们能一眼看出这里的风向。
风向恒定:________
(3)我们从学者的实验中懂得了一个怎样的道理?请选出正确说法( )。
①大风常年强劲地冲着一个方向吹,对旗树的生长有好处。
②我们要培养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主动求变,不要安于现状。
③我们要习惯按部就班地生活,并将它公式化。
【答案】 (1)酷似迎风招展的旗帜;河谷的风向恒定,风速极大;遭遇逆风,反向张力十分脆弱
(2)大风常年强劲地冲着一个方向吹。
(3)②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结合选项判断答案。
(2)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酷似迎风招展的旗帜、河谷的风向恒定,风速极大、遭遇逆风,反向张力十分脆弱。
(2)大风常年强劲地冲着一个方向吹。
(3)②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6.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掌声渐渐平息,英子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自己的一个小故事。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声音也十分动听。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1)选段第一句话中的“犹豫”说明( )
A. 英子胆小,不敢上台。
B. 英子不想让大家看到她走路的姿势,但是又不能不按老师的要求做,因此拿不定主意。
C. 英子没准备好,怕讲得不好被同学们笑话。
(2)这一段话中掌声第二次响起的理由是( )
A. 鼓励 B. 感动 C. 赞美 D. 感谢
(3)根据选段判断下列句子的说法。
①“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这是抓住人物的动作来写的。
②“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这是抓住人物的外貌来写的。
③同学们的第一次掌声给了英子勇气。
④同学们的第二次掌声又给了英子勇气。
(4)我们身边一定也有需要鼓励的人,请选择一句名言送给他,并说说你的理由。
①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②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③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我想把“________”这句话送给________,因为________。
(5)如果你是英子,当你讲完故事听到同学们那热烈的掌声时,一定会对同学们说:“________。”
【答案】 (1)B
(2)C
(3)①正确;②错误;③正确;④错误
(4)③;遇到困难的同学;不论什么样的目标,只要开始努力,就会有实现的一天
(5)谢谢!谢谢大家的掌声和对我的肯定。有了你们的肯定,我会变得更自信。
【解析】【分析】(1)—(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5)人物语言的揣摩是要在细致地了解故事情节,理解人物的处境、性格的基础上来完成得。语言的组织要条理。
故答案为:(1)B;(2)C;
(3) ①正确;②错误;③正确;④错误
(4)③;遇到困难的同学;不论什么样的目标,只要开始努力,就会有实现的一天
(5)谢谢!谢谢大家的掌声和对我的肯定。有了你们的肯定,我会变得更自信。
【点评】(1)—(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5)此题主要考查对人物语言的揣摩能力。
7.课内阅读。
手术台就是阵地
1939年春,齐会战斗打响了。气焰嚣张的日军刚刚到齐会镇就挨了当头一棒,被我军消灭了五百多人。
敌人不断反扑,战斗非常激烈。我军的伤员陆续从火线上抬下来。在离火线不远的一座小庙里,白求恩大夫正在给伤员做手术。他已经两天两夜没休息了,眼球上布满了血丝。突然,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硝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白求恩仍然镇定地站在手术台旁。他接过助手递过来的镊子,敏捷地从伤员的腹腔里取出一块弹片,丢在盘子里。
敌机不断地在上空吼叫。炮弹不断地在周围爆炸。师卫生匆匆赶来,对白求恩说:“师长决定让您和一部分伤员离开这里。”白求恩沉思了一会儿,说:“我同意撤走部分伤员。至于我个人,要和战士们在一起,不能离开。”恳求说:“白求恩同志,这儿危险,让您离开这里,是战斗形势的需要哇!”白求恩说:“谢谢师长的关心。可是,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同志,请您转告师长,我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不是你们的客人。”白求恩低下头,继续给伤员做手术。
一连几发炮弹落在小庙的周围。庙的一角落下了许多瓦片。挂在门口的布帘烧着了,火苗向手术台扑过来。助手们赶忙把火扑灭。担架队抬起做过手术的伤员,迅速向后方转移。白求恩仍然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做了一个又一个。
齐会战斗进行了三天三夜,胜利结束了。白求恩大夫在手术台旁,连续工作了六十九个小时。
(1)课文的2-4自然段主要讲述了________。( )
A. 白求恩是如何抢救伤员的。
B. 白求恩以手术台为阵地,坚持在前线抢救伤员的经过。
C. 白求恩如何在硝烟中帮助撤退伤员的经过。
(2)从课文中我们可以读出白求恩大夫________。( )(多选)
A. 临危不惧 B. 不考虑个人安危 C. 白求恩医术高明
(3)从文中划线部分可以读出( )
A. 白求恩对工作极端负责,把中国人民的事业当作他自己事业的伟大的精神。
B. 白求恩很是生气。
C. 白求恩觉得阵地上没有什么危险。
【答案】 (1)B
(2)A,B,C
(3)A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B;(2) A B C ;(3)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8.课外阅读。
小鸟和大树
有一棵大树,每日沐浴着阳光,与鸟儿一起欢度美好时光。
离大树不远处,有一条小河。曾经有一个小孩因为过河而被水冲走。大树沉思了一下,对人们说:“你们把我砍下来,做成一座桥吧。”于是,大树成了河面上的一座桥。人们过河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
鸟儿问桥:“以前你做大树时的生活多么美好,可你为什么要放弃做树而选择做桥呢?”桥微笑着说:“做了桥,我感到自己的人生非常有价值。”
鸟儿说:“可是为了帮助别人,就应该牺牲自己的快乐吗?”
桥说 不 帮助了别人 其实我也得到了快乐
(1)在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深思——________ 心惊胆战——________
(2)给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空白处加上标点。
(3)大树为什么要放弃做树而选择做桥呢?( )
A. 大树想尝尝做桥的滋味。 B. 大树想让人们能够安全过河。
(4)在帮助别人的问题上,小鸟和大树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小鸟认为:________
大树认为:________
(5)你觉得大树说的话有道理吗?为什么?
【答案】 (1)沉思;担惊受怕
(2):“ , , !”
(3)B
(4)帮助别人,不应该牺牲自己的快乐。;帮助别人,自己也得到了快乐。
(5)略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在短文中找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深思——认真思考,深入考虑。心惊胆战——形容十分害怕。
(2)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5)谈自己的看法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
故答案为:(1)沉思、担惊受怕
(2):“ , , !”
(3)B
(4)帮助别人,不应该牺牲自己的快乐。;帮助别人,自己也得到了快乐。
(5)略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9.课外阅读。
一次,猫在森林里遇到了狐狸先生,猫想:“他精明,有经验,对世界上的事都有见识。”猫就友好地招呼狐狸。
“您好,亲爱的狐狸先生!你好吗?身体怎样?您在艰难的日子里过得怎么样?”
狐狸傲慢地把猫从头到脚打量了好久,不知道他是否该回答猫。狐狸终于说:“噢,你这可怜的捋胡须的,你这花斑的傻瓜,你这饿鬼,你这捕食老鼠的东西!你脑子里在想什么呢?你怎敢问我过得怎么样?你学到了多少东西?你懂得了多少本领?”“我只一种。”猫温顺地答道。“那是一种什么本领呢?”狐狸问。“猎狗追我时,我会跳到树上逃命。”“就这些吗?”狐狸问。“我掌握了一百多种本领,另外我还有满满一袋子计谋。但是我可怜你,和我一起吧,我教你怎样逃避猎狗。”
就在这时候,一个猎人带着四条猎狗来了。猫敏捷地跳到树上,悄悄地爬到树顶上,这样树枝和枝叶可以把它完全遮住。“打开袋子,狐狸先生,打开袋子!”猫对狐狸叫道,但是猎狗们已经咬住了狐狸,叫它动弹不得。“噢,狐狸先生!”猫叫道,“你有一百种本领,可还是给抓住了,而我只有一种本领,却逃了命。如果你能像我一样爬上来,你就不会丢命了。”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骄傲──________ 困难──________ 计策──________ 灵敏──________
(2)按要求改句子。
①但是猎狗们已经咬住了狐狸。(改为“被”字句)
②另外我还有满满一袋子计谋。(缩句)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照应了上文中的哪句话,请写下来?
【答案】 (1)傲慢;艰难;计谋;敏捷
(2)① 但是狐狸已经被猎狗们咬住了。
② 我有计谋。
(3)我掌握了一百多种本领,另外我还有满满一袋子计谋。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如:骄傲:自高自大,看不起别人。根据其意思,骄傲的近义词可以是“自满、自大、傲慢、高慢、夸耀、自得、骄慢、自傲”中其中之一。其他依次类推。
困难:处境艰难;生活穷困。
计策:计谋;策略。
灵敏:具有容易受影响或受感动的能力;能够显示微小差别。
(2)①“陈述句”改“被字句”的方法是:A读句子,找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并在词下面加上点。B在句子开头上加一个“被”字。C把动作词后面的全部移到“被”字的前面。②本题考查了对缩句的掌握。缩句就是把句子中所有起修饰作用的词都去掉,剩下最简单的主语、谓语和宾语。
(3)考查照应句。解题思路引导: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前后照应要根据文章整体意思找相照应的句子。
故答案为:(1)傲慢、艰难、计谋、敏捷;
(2)①但是狐狸已经被猎狗们咬住了。②我有计谋。
(3)我掌握了一百多种本领,另外我还有满满一袋子计谋。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2)①掌握陈述句改写成被字句的方法,平时多练。②主要测试学生对缩句的方法掌握。认真阅读原句,弄清原句中心。平时多做练习。(3)此题考查对照应句的把握能力,要求会判断写作时会应用。
10.读下面的文段,做习题。
鸟儿向村子里飞去。
在一盏煤油灯旁,坐着一个小女孩。鸟儿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小女孩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鸟儿又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 就飞走了。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
A. 急切。 B. 缓慢。
(2)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试着走进鸟儿的内心世界,说说她在想些什么。
①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心想:________
②唱完了歌,鸟儿又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心想:________
(3)你从文段最后一句话的加下划线的词句中体会到了鸟儿怎样的感情?
【答案】 (1)A
(2)示例:树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我来给你唱歌了。;树朋友,我唱的歌你听见了吗?再见了,朋友。
(3)鸟儿对好朋友的不舍之情。
【解析】【分析】(1)语气是表示说话人对某一行为或事情的看法和态度。是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语气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一定的思想感情,一方面是一定的具体声音形式。了解常用的朗读句子的语气(A.犹豫和矛盾B.生气C.后悔 D.自信 E.急切 F缓慢。 ),然后结合语境来分析。
(2)人物语言的揣摩是要在细致地了解故事情节,理解人物的处境、性格的基础上来完成得。语言的组织要条理。
(3)体会划线语句,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A
(2)①示例:树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我来给你唱歌了。②树朋友,我唱的歌你听见了吗?再见了,朋友。
(3)鸟儿对好朋友的不舍之情。
【点评】(1)题主要考查对句子语气的把握能力。
(2)此题主要考查对人物语言活动的揣摩能力。
(3)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