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写作备考策略例谈
中考备考阶段,为了帮助学生(尤其是中下层学生)解决考场作文“一时间不知道写什么内容”这个问题,许多教师都会要求学生整理好自己的作文素材,并指导学生学会“一材多用”的方法。本文拟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记叙文写作备考中让学生学会“一材多用”,以就教方家。
用表格整理个人作文素材
在进行“一材多用”训练之前,笔者会指导学生对自己平时写过的比较优秀的记叙文概写成一个个比较简略的素材,并按照表格要求进行整理。这样对自己平时作文成果的整理积累是必要的,不然“一材多用”便无材可用了。而且,这样到了考场上才能写出自己的真实内容,而不是抄袭套作。
下边是一位同学的记叙文写作素材整理表:
题材
类别 | 作文题目 | 选材 | 立意 |
家庭类 | 这里也有乐趣 | 在妈妈的提议下,我放下学习的重担,和妈妈一起去放风筝。本来并不抱有期望,甚至觉得这是一种很幼稚的行为,但在放风筝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乐趣。 | 生活中并不缺少乐趣,而是缺少体验乐趣的心。不要因为学习的繁忙和生活的忙碌,忽略了身边的乐趣,只有用心感受生活,改变对生活的态度,才能体验出平凡中也有乐趣。 |
聆听心声 | 奶奶生日快到了,大家都瞒着奶奶给她准备生日礼物。结果,这几天,大家都冷落了奶奶。后来,我们聆听了奶奶的心声:“说真的,对于美味的蛋糕、漂亮的衣服等礼物,我不是十分喜欢,我最喜欢的是你们的陪伴。” | 通过这件事,我学会了聆听别人的心声。聆听别人的心声,能更好地理解他人,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 |
校园类 | 我又想起了那句话 | 为了鼓励新转学到这个班级的我,老师说了一句鼓励我要自信勇敢的话“连自己心理上的恐惧都不能克服,又怎么去闯天下呢?”自此以后,每当我遇到令自己紧张恐惧的事情时,我都会想起那句话。半年后,我在台上演讲失误时,又想起了这句话,心中的紧张随之慢慢消散。 | 每当我感到紧张、胆怯时,我都会想起这句话。这句话陪伴我闯过一个又一个的难关;这句话让我变得勇敢、自信;这句话让我成长。 |
多走一步 | 学校举行科艺节,我与两个好友报名参加了“诺亚方舟”比赛。比赛前一天,我发现隔壁班的同学模仿我们,造出了相似的“方舟”。后来,我们多走一步,在船上增加了一副水翼,最终在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 | 遇到突如其来的事情时,不要急躁冲动,要冷静沉着,再想方法应对。有时,只要多走一步,便能出奇制胜。 | |
社会类 | 看见 | 我在公交车上看见一位民工好心为一名小男孩让座,但小男孩母亲却因嫌弃民工有汗味而拒绝了,并拉着小男孩走远了。 | 我看到了外来务工人员的无奈,也看到了城市里人心的冷漠。若城市里的人能给予外来务工人员多一些尊重与温暖,这社会会变得更美好。 |
逛街偶得 | 逛街时我被一个小女孩拉去她妈妈的贴手机膜的摊位,小女孩希望我光顾她妈妈。 | 我被小女孩的行为感动了,她还小却在尽自己一臂之力帮助母亲,而我却鲜少帮父母还经常气他们,小女孩的行为令我惭愧。以后,我要多孝顺、关心父母。 | |
个人成长类 | 以此为乐 | 每年暑假,我都会回外婆乡下,都会在烈日下,帮邻居奶奶把疏松的煤堆砌弄成蜂窝状。 | 我体验到劳动的乐趣,感受到助人之乐。“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以助人为乐。 |
告别 | 在学校的组织下,我和同学们一起去养老院做义工,因为自己胆小怯弱,给一位奶奶帮倒忙。奶奶不但不责怪我,反而安慰我、鼓励我。在奶奶的鼓励下,我做事情越来越熟练。那天,我告别了自己的胆小和怯弱。 | 那天的我不仅告别了自己的胆小和怯弱,更收获了一个人生道理:只要敢于尝试,就会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做事便越来越得心应手。 |
在指导学生完成个人作文素材整理之后,便需要开展“一材多用”作文专项训练了。
什么是“一材多用”?就是一个写作素材,既可以把它运用在甲题目的作文中,也可以把它运用在乙题目的作文中,还可以把它运用在丙题目的作文中。就好比一个食材冬瓜,既可以用它来做醋溜冬瓜,又可以用它来做红烧冬瓜,还可以做冬瓜盅。
以下面素材为例:一天,我准备拿盒饭时,看见送外卖的哥哥全身都被雨水打湿了,于是我断定盒饭肯定也被打湿了。但结果出乎我的意料,我的盒饭没湿,因为送外卖的哥哥把原本应该盖在他身上的雨衣披在了装盒饭的篮子上。这个素材既可以用于写人的作文题目《身边的普通人》,又可用于写事的作文题目《》。
为什么同样一个素材可写出两篇不同题目的文章呢?答案是因为写作角度不同。如果从表现送外卖哥哥品质的角度去用这个素材,便可把此素材用到《身边的普通人》;如果从表现事情背后的的角度去用这个素材,便又可把此素材用到《》。可见,同一个素材只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能挖掘不同的主旨,写出不同的文章,适应不同的考场作文的要求。
怎样才能把本来用在甲文的素材运用到乙文呢?“一材多用”有哪些基本方法呢?
方法一:改点题句。
点题句,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粹点出文章的标题,呼应标题;另一种是能揭示文章的主旨,此种点题句通常运用抒情议论的形式来呈现。
既然文章的题目不一样,所以要分别在开头、主体、结尾改动纯粹点出文章标题的点题句。
如《身边的普通人》和《》的开头分别是:
他,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人物。他,日复一日地重复他的工作,却不厌其烦。他,一个身边的普通人,却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怎样待人处事。
——《身边的普通人》
我们往往只看到事情的表象,却忽略了。
——《》
还因为两文的角度不一样,主旨和立意不一样,所以还要在结尾改动能揭示主旨的点题句。
如《身边的普通人》和《》的结尾分别是:
没错,他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人。可他却有着一颗不普通的心。他为他人着想,他细心,他善良。他用他的行为告诉我做人处事的态度:做人要学会将心比心,为人着想;而对待每件事情则要细心,努力做好。
一个身边的普通人,一颗不普通的心。
——《身边的普通人》
意外发现的,使我明白到:我们做事对人不能凭主观臆断,不能在自己没弄清真实情况前便妄下断言,应该在了解后再对某人某事做出评价。
——《》
文章主体部分中的点题句也要改,如:
一个普通人,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真是难能可贵。他在我心里的形象顿时高大起来。
——《身边的普通人》第⑧段
原来盒饭没被打湿的是这样。
——《》第⑨段
方法二:改详略。
两文的主旨不同,写作重点肯定不同,因此要改动文章的详略。
如《身边的普通人》的写作重点是要写出送外卖哥哥的言行举止,通过其言行举止来表现其不普通的心、优秀的品质。《》的写作重点是要写出事情的表象及,要写出事情的变化。
把甲文中详写的部分,放在乙文中变成略写,这很容易操作,只需要删去便可。
例如,《身边的普通人》是要通过送外卖哥哥的言行举止来表现其品质,所以,第⑩段对其进行语言描写“没事,这是我该做的”,从而来表现他做好事不求回报、善良的品质。而《》不需要表现他的品质,所以把这一语言描写删去了。
而把甲文中略写的部分,放在乙文中变成详写,有这么几种常用技巧:在原有的细节上进行扩写,增加或虚构符合写作重点的情节,加铺垫或衬托,等等。
因为《身边的普通人》的写作重点是送外卖哥哥的言行举止,所以在第⑧段只用了一句话“原本应该披在他身上的雨衣盖在了装盒饭的篮子上”来略写他变成“落汤鸡”而饭盒没湿的原因。而《》的写作重点是要详写事情的,于是在第⑨段用了一整个自然段来详细揭开那。很显然,《》第⑨段就是从《身边的普通人》中的“原本应该披在他身上的雨衣盖在了装盒饭的篮子上”这句话扩写而来的。而且,《》第⑨段还虚构了“他还在衣兜里掏出几个夹子,用夹子把雨衣紧紧地夹在篮子的边缘上,而他自己却任凭雨水的打落”的情节。
另外,虽然两篇文章的第⑤段都对送外卖哥哥进行了外貌描写“看见一个狼狈不堪的身影。送外卖的哥哥全身都被雨水打湿了,头发凌乱地贴在脸颊下,有的发丝还在往下滴着水”。但两者的作用是不同的:前者的作用是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他宁愿自己被雨打湿,也不愿饭盒被打湿的为人着想、善良的人物形象;后者的作用则是为下文的埋下伏笔。
下面再举一个“加铺垫”例子。有篇作文的题目是《找回》,用一句话概括其素材,就是“我在一次包饺子的家务活中找回了失去的笑容和快乐”。假如把这个素材改用在作文《这里也有乐趣》,这就要在《这里也有乐趣》开头加一个铺垫“我一向对家务活不感兴趣”,有了这个铺垫,才会有后来的发现“这里也有乐趣”。
此外,一材多用有时候还需要适应题目的要求更改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等相关细节。
为便于学生记忆,笔者把以上“一材多用”的方法提炼成以下几句话:
一材可多用,审题是前提。
改头又换尾,都是为点题。
改变详与略,突出文主旨。
细化又铺垫,略写变详写。
当然,要防止学生把“一材多用”变成毫无原则的套作。因此,讲完“一材多用”的方法后,笔者会问学生:还能把以上《找回》中的素材活用在以下题目(《心里美滋滋的》、《拥有》、《逛街偶得》)吗?学生马上给出答案:前两个可以,但第三个不行。由此学生得出启示:一个素材不能适用于所有的题目,因此我们还需要多积累储备素材。
常做“一材多用”思维训练
除了用几次写作来进行“一材多用”专项训练外,平时笔者还会常在课堂上跟学生作这样的思维训练:给他们一个素材,让他们思考这素材可用于我们曾经写过的哪些作文题目。
有一次,笔者又跟学生作“一材多用”的思维训练。笔者展示了这样一个素材:邻居叔叔要出差,因怕其母寂寞无聊,于是请正在放寒假的我每天抽一点时间去陪伴老奶奶,我答应了。接下来的十天,我每天一做完作业就去陪伴老奶奶。
学生看完素材后,有的说可用于《陪伴》,有的说可用于《聆听心声》,有的说可用于《这里也有乐趣》。令笔者印象很深的是,有个学生说,也可以用在《改变》,因为老奶奶喜欢看书,在陪伴老奶奶的过程中我也被影响了,当老奶奶看书时,我也拿一本书静静地坐在老奶奶身旁看。十天下来,我发现自己改变了,玩手机、玩电脑的时间少了,而对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说完,马上又有一个孩子举手说:“也可用在《回报》,我的改变以及因帮人而产生的愉悦之情就是我帮人最好的回报。”
每次作这样的思维训练,笔者都会发现学生的答案真是丰富多彩,学生的答案永远是超出教师的预设。笔者知道,这就是学生开始掌握“一材多用”的体现。
附:文章修改示例
身边的普通人
①他,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人物。他,日复一日地重复他的工作,却不厌其烦。他,一个身边的普通人,却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怎样待人处事。
②那是一个夏天,常常下着暴雨的夏天,雨水多得令人发愁。妈妈要在公司加班,没空理我,而爸爸则回老家了。因为没人给我做饭,我干脆跑到妈妈的公司呆着,顺便中午蹭盒饭吃。
③我刚进公司的门,外面就响起了“轰隆隆”的雷声,没过几秒,就“哗啦啦”地下起了倾盆大雨。我在妈妈公司里玩了一上午的电脑。到了吃饭时间,妈妈对我说:“你跟小柳阿姨下去拿一下盒饭,看你,都闲了一早上了。”
④“轰隆隆——”,又是一声雷,震耳欲聋。我看了看窗外,雨似乎越下越大了。
⑤我跟小柳阿姨走到电梯口,看见一个狼狈不堪的身影。送外卖的哥哥全身都被雨水打湿了,头发凌乱地贴在脸颊下,有的发丝还在往下滴着水,贪吃的我第一个关心的不是送外卖的哥哥,而是我和妈妈还有那一个办公室里十几个员工的盒饭。我暗自担忧道:“天哪!连他都被淋成这样,那我们的盒饭岂不是……”
⑥“你怎么不用雨衣呢?我们的盒饭肯定被打湿了!”我脱口而出。
⑦“放心!盒饭没湿!”他笑着指了指身后。
⑧看过去的那一刻,我惊呆了,我明白了他变成“落汤鸡”的原因。原本应该披在他身上的雨衣盖在了装盒饭的篮子上。我从篮子里将盒饭拿出来的时候,饭盒还冒着热气。看着那满是雨水的脸,我对我自己心里的想法有些内疚。一个普通人,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真是难能可贵。他在我心里的形象顿时高大起来。
⑨拿到盒饭,小柳阿姨谢道:“今天真是辛苦你了,下这么大的雨。”我在小柳阿姨背后也小声地说:“谢谢!真的谢谢!”
⑩“没事,这是我该做的!”说完,他便转身离开。
⑾没错,他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人。可他却有着一颗不普通的心。他为他人着想,他细心,他善良。他用他的行为告诉我做人处事的态度:做人要学会将心比心、为人着想;而对待每件事情则要细心,努力做好。
⑿一个身边的普通人,一颗不普通的心。
①我们往往只看到事情的表象,却忽略了。
②那是一个夏天,常常下着暴雨的夏天,雨水多得令人发愁。妈妈要在公司加班,没空理我,而爸爸则回老家了。因为没人给我做饭,我干脆跑到妈妈的公司呆着,顺便中午蹭盒饭吃。
③我刚进公司的门,外面就响起了“轰隆隆”的雷声,没过几秒,就“哗啦啦”地下起了倾盆大雨。我在妈妈公司里玩了一上午的电脑。到了吃饭时间,妈妈对我说:“你跟小柳阿姨下去拿一下盒饭,看你,都闲了一早上了。”
④“轰隆隆——”,又是一声雷,震耳欲聋。我看了看窗外,雨似乎越下越大了。
⑤我跟小柳阿姨走到电梯口,看见一个狼狈不堪的身影。送外卖的哥哥全身都被雨水打湿了,头发凌乱地贴在脸颊下,有的发丝还在往下滴着水,贪吃的我第一个关心的不是送外卖的哥哥,而是我和妈妈还有那一个办公室里十几个员工的盒饭。我暗自担忧道:“天哪!连他都被淋成这样,那我们的盒饭岂不是……”
⑥“你怎么不用雨衣呢?我们的盒饭肯定被打湿了!”我脱口而出。
⑦“放心!盒饭没湿!”他笑着指了指身后。
⑧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过去,篮子里的盒饭居然一点都没有被打湿。我从篮子里将盒饭拿出来的时候,饭盒还冒着热气。看着那满是雨水的脸和那一点都没被打湿的盒饭,我心里疑惑极了。他给我们送完盒饭后,便又急匆匆地离开。
⑨我因为好奇心作祟,就快步跑到公司的门口,眼前的一幕让我深深被感动了,只见送外卖的哥哥把原本披在自己身上的雨衣小心翼翼地盖在了装盒饭的篮子上,而且,他还可能担心雨衣会被猛烈的风吹起而打湿里面的盒饭,于是他还在衣兜里掏出几个夹子,用夹子把雨衣紧紧地夹在篮子的边缘上,而他自己却任凭雨水的打落。原来盒饭没被打湿的是这样。顿时,我内心深感惭愧,责怪自己怎么能随便指责别人。我看着他消失在雨里的背影,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⑩意外发现的,使我明白到:我们做事对人不能凭主观臆断,不能在自己没弄清真实情况前便妄下断言,应该在了解后再对某人某事做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