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学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精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19:02:32
文档

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学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精

莆田六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卷高二历史(选修一、必修三)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布克哈特在《希腊人和希腊文明》中写道:“雅典人把他建立起来的政治制度改造成一个完全民主的制度。”这种“完全民主的制度”得益于A.集权制度的建立B.城邦国家的建立C.系统化、法典化的法律D.雅典奴隶的斗争2、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关于古希腊罗马的论文,他们采用
推荐度:
导读莆田六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卷高二历史(选修一、必修三)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布克哈特在《希腊人和希腊文明》中写道:“雅典人把他建立起来的政治制度改造成一个完全民主的制度。”这种“完全民主的制度”得益于A.集权制度的建立B.城邦国家的建立C.系统化、法典化的法律D.雅典奴隶的斗争2、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关于古希腊罗马的论文,他们采用
莆田六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卷

高二历史(选修一、必修三)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布克哈特在《希腊人和希腊文明》中写道:“雅典人把他建立起来的政治制度改造成一个完全民主的制度。”这种“完全民主的制度”得益于

A.集权制度的建立         B.城邦国家的建立

C.系统化、法典化的法律       D.雅典奴隶的斗争

2、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关于古希腊罗马的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第一步第二步
提出雅典民主是多数人民主的观点寻找到伯利克里的同样言论作证据
提出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的观点寻找到当时用于投票的陶片作证据
查阅到“人是万物的尺度”等一手史料

得出当时已产生人文精神的结论
查阅到《十二铜表法》的具体内容得出这是世界最早的成文法的结论
A.甲               B.乙               C.丙              D.丁

3、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共有陪审员6000人、议事会成员500人、各种官吏700人、弓箭手1600人、骑士1000人、卫士1000人、重装步兵2500人,每天领取津贴的公职人员多达2万,占公民人口总数的1/2。陪审员虽属兼职,但每人每年花在案件审判上的时间约为150—200天。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行使民主权利的主体素质高                B.实行民主政治的成本很大

C.国家政治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D.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高涨

4、铜方升,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所制,考古学家在方升上发现了如下铭文“廿六年(前221 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这说明

A.战国各国普遍采用商鞅的法令           B.秦王朝重新创制了度量衡标准

C.统一量器标准有利于兼并诸侯           D.商鞅变法的量器标准颁行全国

5、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他们丧失了原有受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佛图户”的大量存在导致了

A.赋役征发受到影响                   B.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

C.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                   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6、汉初一篇文章记载:昔日秦人家中稍富有且子弟身强体壮者往往分居自立门户,家中贫困但子弟身强体壮者往往为女方所招赘。对该现象原因分析最合理的是

A.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B.商鞅变法的影响 C.战争频繁兵役沉重 D.“休养生息”推行

7、唐代经济学家陆贽认为“财之所生,必因人力”。他主张:“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赋人取财,所以资国也,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固不立矣。”下列措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商鞅“重农抑商”             B.北魏推行均田制

C.北宋“不立田制”             D.张居正“田赋征银”

8、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重要内容。宋太祖与汉武帝加强集权措施不同的是

A.强干弱枝以加强权力       B.设专职管理地方财政

C.用和平方式消除地方威胁       D.加强对地方的监督

9、从下表中得出的历史信息最准确的是

年代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

12 625万余

“所出无余”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 613万余

13 186万余

A.北宋中期财政入不敷出,导致积贫

B.“三冗”“两积”引起社会危机

C.养兵、养官巨额费用是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

D.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是财政危机的原因之一

10、“当钱投入钱柜丁当作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教的正道。”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反对兜售赎罪券        B.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C.主张“信仰得救”        D.希望结束局面

11、学习了宗教改革之后,甲、乙、丙三位同学对宗教改革产生了不同的看法。甲说:宗教改革是一场政治运动;乙说宗教改革运动是一场思想运动;丙说宗教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的一场反封建斗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丙的说法都正确                    B.甲、丙的说法正确,乙的说法不正确

C.乙、丙的说法正确,甲的说法不正确          D.甲、乙的说法正确,丙的说法不正确

12、14~16世纪,欧洲天主教会的统治受到巨大冲击,冲击天主教会统治的因素有

①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反对教会的地位,强烈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②一些国家的君主也想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   ③思想文化领域中出现了文艺复兴     ④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3、列宁曾指出,经过1861年改革,“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其主要论据应是

A. 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    B. 农民通过赎买的方式获得土地

C. 农民能得到属于自己的份地      D. 农民仍然受到村社的严格管理

14、有学者认为:“似乎十分有悖常理但又千真万确的是,对西方实际统治的反抗已大大有助于完成西方文化对世界的征服。”符合文中所说的“反抗”包括

A.太平天国运动和美国           B.维新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C.洋务运动以及新文化运动            D.明治维新以及五四运动

15、茅海建说:“在宏观的历史叙述中,细节经常被无意或有意的忽略。如此这般的直接结果是,历史被叙述为运动方向明确的具有某种必然性的潮流。由此引发的直接思考是,戊戌变法若真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事件,其结局似不应如此。连续13年的观察使我感到,戊戌变法很可能是一偶发的事件,其发生、发展到最后的结局,充满着变数,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很可能就存在于那些历史的细节之中。”这表明

A.戊戌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B.宏观史学缺乏必要的研究价值

C.研究戊戌变法需要更加重视细节                 D.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地表现历史

16、在戊戌变法中,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表现有

①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②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③寄希望于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④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⑤通过“合法”“和平”的手段,进行有限的改革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17、班固作《汉书》,内有《古今人表》,列1931人。作者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其中“上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而以周公孔子殿后;孟子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墨翟,韩非都属“中上”;秦始皇则为“中下”。以此推断,班固评价历史人物 

A.以时代先后为顺序     B.以社会贡献为根据 

C.以儒家标准为准绳    D.以个人善恶为标尺

18、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说:“(秦朝)在证明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的灭亡)也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这个“正确的思想”是指                           

A.“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9、古代中国“无论士农工商,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必是子曰诗云”。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言必称三代”说明秦朝和两汉开创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B.“子曰诗云”强调诸子百家和唐朝诗歌对中国文化影响绵长 

C.古代文学呈现古典与高雅的趋势

D.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20、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材料反映了朱熹的教育观念是

A. 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             B. 教育的功能是使人成为圣贤           

C. 反对追求功名利禄                     D. 明道德之善,求科学之真

21、黄宗羲认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思想的核心是

A.由人治转向法治       B.深刻批判了封建制度

C.建立君主立宪制       D.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法制 

22、南宋宋慈在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中试图把个别的具体事例进行全体性、系统性综合。12、13世纪,“金元四大家”对医学进行体系化建设,将身体内部各种机能和病理进行统一的、整体的说明。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民族政权并立有利于文化交流           B.儒学哲理化推动科学体系构建

C.印刷术发展促进科学技术进步           D.宋元时期中国科技处于巅峰期

23、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以下最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

A.元曲和傩戏     B.话本和小说      C.汉赋和唐诗    D.风俗画和文人画

24、法国学者莱昂·罗斑指出:“智者派的运动,是代表着想用类似的方法满足同样需要的各种的努力的总和。这些需要,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在这个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材料表明

A.雅典的公民政治促成了智者学派的产生     B.智者学派激发了雅典人参与政治的热情

C.只有依靠雄辩的言辞才能取得政治地位    D.公民参与城邦事务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25、蒋百里在《欧洲文艺复兴史》中说,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同流而异趋”、“二者在智识范围内为兄弟,在道德范围内为仇雠”。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在方法上二者都大力主张借古变今       B.异趋指二者对古代文化的态度不同

C.同流指二者都带有复古运动的色彩       D.在评价体系上二者对教廷褒贬不同

26、启蒙思想家们用“”反对“王权”,用“人道”对抗“神道”,用“人类理性”否定宗教愚昧,用“自由”“平等”代替封建等级,这主要是为了

A.打破教会的思想控制                 B.宣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合理性

C.清除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思想障碍     D.启迪人们的反封建意识

27、德国哲学家康德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不赞同公民用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回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两人对如何获得自由平等的主张不同    B. 两人对待和自由问题的观点完全相反

C. 这是由两人的阶级属性对立造成的    D. 前者蔑视公民权利,后者主张“主权在民”

28、霍布斯鲍姆认为,进化论在19世纪中后期盛行,“不在于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证据势太猛,以致无法阻挡”。“真正的原因在于下列两项事实构成了极佳的机遇:一是主张自由主义和进步的资产阶级迅速崛起,二是这个时期没有发生。”该分析说明进化论在当时  

A.并没有对传统势力提出公开的挑战        B.顺应了资产阶级的改良主张

C.对论证资产阶级崛起提供了理论依据        D.符合追求有序变革的社会心理

29、陈独秀在1921年发表《青年的误会》一文,其中说:“你说要打破偶像,他就连学行值得崇拜良师益友也蔑视了。你说学生要有自动的精神、自治的能力,他就不守纪律、不受训练了。……你说要脱离家庭压制,他就抛弃年老无依的母亲……长久这样误会下去,大家想想,是青年的进步还是退步呢?”陈独秀意在  

A.反对青年继续追求自治                B.纠正西方文化中的消极成分

C.修正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D.批评新文化运动中的极端倾向

30、不久前,中国最早的《党宣言》译本(1920年陈望道翻译)在山东广饶发现。对该书在中国出版,有人评价说“从此,这个徘徊在欧洲上的幽灵来到了中国。”这一“幽灵”同中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的理论创新成果有   

①新三民主义  ②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④1956年后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③④         D.②③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31题12分,32题12分,33题16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因安史之乱导致财政收支恶化,唐朝开展官营盐业,全面垄断食盐的生产、运输和销售。这增加了的财政收入,但不得不增设相关的机构、官吏管理各个环节,导致机构庞大,经营和管理费用增加,又容易滋生,损失垄断利润。针对这种情况,刘晏受命全面调整盐业的管理。他在产盐地区设立盐场、盐监、盐院,确保盐源的供给,精简管理机构,选派廉政又有实际业务能力的人充当要员,受直接领导;食盐的生产、收购、储存等业务还归官府,官方掌握食盐的定价权,然后卖给商人,由商人们去运送和销售;在缺盐或距离产盐区较远的地区设立仓储,运储食盐,在商人不至且盐价较贵之处,用平价出售,用以调节和稳定盐价。刘晏刚到任的时候,榷盐的总收入才四十万贯,到了代宗大历末年,榷盐收入达到六百多万贯,已占到国家财政总税收的一半。 

——摘编自赵志浩《评唐代刘晏对盐法的改革》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盐法改革的主要措施。(4分)

(2)根据材料并给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刘晏盐法改革的意义。(8分)

32、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俄历1861年)3月5日,一个伟大的日子。宣言!我在中午前拿到了一份。阅读这份珍贵的法案时,我无法表达自己的喜悦。在俄罗斯几千年的历史中,很少有文件能和它媲美。

所有的路口都贴有长官发布的告示,人们聚集在它周围,一个声念,其他人静静听。……一个伙计一边念着声明,发现有个地方说,庄园农奴对他们的主人还要承担两年的义务,愤怒地大叫:“让这个文件见鬼去吧!两年?我绝不干!”其他人都默不作声。

                              ——丹尼斯·舍曼等著《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初和90年代初的统计数据表

年份棉花加工(吨)冶铁(吨)
1861年

30951327610
11年

171994992210
(1)概括材料一中对“宣言”的两种不同态度并分析其原因。(6分)

(2)有人对材料一中“在俄罗斯几千年的历史中,很少有文件能和它媲美”的观点提出质疑。请阐述其理由。(2分)

(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材料一有何关联?(4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868年的明治维新起,日本开始逐渐摆脱中华法系的影响,向近代西方法律体系迈进。推翻幕府统治不久,明治就颁布了《五条誓文》。紧接着,明治又颁布了<维新政体书》,确立了国家政治制度和组织法。……18年以后,日本以的制定颁布为标志开始了大规模的法典编纂活动。……虽然法律的制定过程中存在与日本法律传统的冲突,然而其自古就有着善于移植外来文化并将之与本民族融合的本领……此外,日本一直未处于亚洲文化中心位置……日本民族这种独有的文化特性使得其既能够对西方法律加以借鉴和改造,又能对之进行相应的本土化,从而形成了近代意义上的法律体系,为日本的近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可以说,法律移植与本土化的思想一直贯穿于日本法治近代化过程。

                                      ——冯玉军《中日两国法治近代化的三元比较》

    材料二  戊戌变法以日本明治维新为范本,是康、梁对于实践西方的法治文明和实现法治国家的一次尝试。这次变法的核心指导思想就是要实现君主立宪,措施就是设国会、定,君主的权力……康、粱的维新思想把中国近代法律思想推进了一步,预示着封建法律思想的结束。……戊戌变法是有史以来对封建法制批判最为全面的。从立法、司法以及立法、司法与行政的关系,到土地制度、税收制度、选举制度以及与发展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等各个方面,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否定或批判。……同时,改良派的变法思想也增强了人们对民主与法制的要求。

                                 ——马聪《戊戌变法中维新派政治法律思想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法治近代化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戊戌变法中康、梁关于法治的主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对各自国家建立法治社会所产生的的影响。(8分)

莆田六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卷答案

高二历史(选修一、必修三)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BCBDABBBAD
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ADBDCDCCDA
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
答案ABDACDADD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31题12分,32题12分,33题16分,共40分)

31、(1)措施:首先开展官营盐业,全面垄断盐业生产、运输和销售;后刘晏运用行政、财政和商业手段把食盐的专利权收归朝廷。(4分)

(2)意义:扩大了征税范围;增加了的财政收入;对商人进行扶植和保护,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加大了对商业和市场的规范管理。(8分)

32、(1)态度一:喜悦(欢迎)。原因:农奴获得了法律上的人身自由。

     态度二:愤怒(反对)。原因:农奴对原来的主人仍要承担两年的义务。(6分)

(2)理由:宣言保留了农奴主的某些,是对农奴的一场“合法”掠夺,具有极大的落后性。(2分)

(3)现象:工业产量不断增长(工业发展)。(2分)

     关联:1861年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和资金,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2分)

33、(1)特点:①放弃中华法系;②主导;③将西方法律与日本实际相结合;④形成较完整的法律体系。(8分)

(2)主张:①以日本明治维新为范本;②建立君主立宪政体;(4分)

影响:日本:建立近代法律体系,推动了社会的近代化

      中国:批判了封建的法制观念,推动了近代法律思想的传播,为近现代中国的法制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4分)

文档

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学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精

莆田六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卷高二历史(选修一、必修三)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布克哈特在《希腊人和希腊文明》中写道:“雅典人把他建立起来的政治制度改造成一个完全民主的制度。”这种“完全民主的制度”得益于A.集权制度的建立B.城邦国家的建立C.系统化、法典化的法律D.雅典奴隶的斗争2、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关于古希腊罗马的论文,他们采用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