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19:13:13
文档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说课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1.课程设置2.教学内容3.教学方法与手段4.教学团队5实践条件6教学效果7.课程改革方向1.课程设置1.1课程定位课程性质: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地位和作用:本课程在培养专业所需的机械制造工艺及实施相关知识和技能中起重要基础作用。前导课程有:机械制图;机加工实习;后续课程有:机械制造技术;车、铣工实训;数控机床加工技术及实训;机械CAD/CAM;顶
推荐度:
导读《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说课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1.课程设置2.教学内容3.教学方法与手段4.教学团队5实践条件6教学效果7.课程改革方向1.课程设置1.1课程定位课程性质: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地位和作用:本课程在培养专业所需的机械制造工艺及实施相关知识和技能中起重要基础作用。前导课程有:机械制图;机加工实习;后续课程有:机械制造技术;车、铣工实训;数控机床加工技术及实训;机械CAD/CAM;顶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说课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1.课程设置

2.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与手段

4.教学团队

5实践条件

6教学效果

7.课程改革方向

1.课程设置

1.1课程定位

课程性质: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课程地位和作用:本课程在培养专业所需的机械制造工艺及实施相关知识和技能中起重要基础作用。

      前导课程有:机械制图;机加工实习;

      后续课程有:机械制造技术;车、铣工实训;数控机床加工技术及实训;机械CAD/CAM;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

课程教学任务:

使学生具备机械加工高素质操作者和初、中级技术人才所必要的机械零件的几何精度及公差与配合的基本知识,几何参数测量的基本理论,检测产品的基本技能,为学生毕业后胜任岗位工作,增强适应职业变化能力和继续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1.2 课程设计

1.强调实践性

     让学生在了解常用机构及零部件的基础知识、设计方法和设计理论的基础上,能进行简单机械及传动装置的设计,培养学生初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的作业任务都都以工程实际遇到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调实践性,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的。

2.注重机械设计思路培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机械运动的思维体系,学会分析和处理工程问题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针对岗位的应用技能,从而为将来能胜任不同职业和不同岗位上的专业技术工作、掌握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具备突出的工程实践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注重设计思路的培养,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3.以专业能力培养目标为依据,为学生发展为本位,设计课程内容

该课程是为后续数控加工工艺、数控机床及编程、数控机床的使用与维护、数控机床维修、冷冲模设计、塑料模设计等课程奠定理论基础和储备实践能力。

而数控加工专业和模具设计专业对本课的求侧重点不同,需要根据专业设计课程内容重点。

4.项目教学

1、掌握标准化和互换性的基本概念及有关的基本术语和定义; 

2、掌握本课程中几何量公差标准的基本知识;

3、掌握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定的知识;

4、掌握常用测量器具的种类、应用范围检测方法基本知识;

5、了解与本课程有关的技术法规知识。

6.以“够用、实用”为准则对理论课程进行精简

由于本课程由机械原理和机械零部件整合而成,理论内容较多,所以对教材进行精简,注重实践教学,以适应高职教育的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教学内容

2.1内容选取

本课程参考教材是马丽霞老师主编的《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

该教材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打破了传统的学科性的课程体系,并且每个阶段学习有实践训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运用,因此这本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满足本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 

2.2内容组织

1.真实生产过程带进课堂讲解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把工程实际遇到的问题或真实生产过程,带进课堂讲解,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学、做”相结合,任务驱动式安排学习任务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中,搭建综合化的基本知识平台,分解不同的教学内容,分析各种不同的机械设计的典型设计,综合运用已学习的知识,由特殊到一般,举一反三,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做”相结合。

对课程中重点内容采用“教学练三结合”即边教、边学、边练。

任务驱动式安排学习任务。

2.3表现形式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为陈立德教授主编的《机械设计基础》,由高等教教育出版社出版,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

本课程使用的习题集为杨可桢主编的《机械设计基础》导教、导学、导考,因其内容精练、深度适中、重点突出、知识面广而被众多高等学校作为主要教材在教学中用。

2.4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标准化和互换性的基本概念及有关的基本术语和定义; 

2、掌握本课程中几何量公差标准的基本知识;

3、掌握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定的知识;

4、掌握常用测量器具的种类、应用范围检测方法基本知识;

5、了解与本课程有关的技术法规知识。

3.教学方法和手段

3.1教学模式

1、突出工学结合的特色: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持人。依据不同的工作任务分别采用示范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六步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主持人教学法、自由工作法等。

2、用现代教学方法制作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直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利用校园网络实现教学互动。

3.2教学方法

1.项目式教学法

以减速器设计等典型任务为导向,将电动机的选择、齿轮的设计、轴的设计、轴承的选用、联轴器的选用、V带的设计等作为主要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由若干个教学模块组成。

2.现场教学法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培养符合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的技术人才,尝试采用把一部分教学的课堂搬到实验室进行,把理论教学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3.启发式教学法

在讲完每项目内容后,由教师组织进行课内讨论,让学生将各种常用联接、传动机构和轴系零部件的特点、应用场合以及结构设计要点等进行分析和总结,并针对实际机械产品,分析其结构上的特点,使大部分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

4.常规设计方法与现代设计方法相结合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中,除了介绍通用零件的设计理论和常规设计方法外,适当介绍一些现代设计方法(如计算机辅助设计、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等),通过大作业和课程设计,加强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是设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5.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学法

 3.3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应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和动画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效果。

2 改变考试模式

对课程的考试也进行一些调查。因为在教学中,学生的闭卷考试成绩只能反映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情况,对实验,特别是动手能力的体现较少,而动手能力又是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对考试方面进行了改革,采用考题更切实际的开卷考试并结合由学生在现场进行原理讲解或操作的方式,真正促进学生学以致用,而不是死记硬背,以此真正达到考核学生专业综合知识与实际动手能力目的。逐步增大实践操作成绩在期末考试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是成绩能更充分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4.教学团队

4.1队伍建设

近几年,对课程团队的教师通过校内培训、国内短期培训,国外短期培训,学历培养,团队学习,提高了团队教师的素质,通过科研、企业横向服务、教学研究,提高了团队教师教、科研水平、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通过引进企业人才,工程师培养,技师培训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学历结构合理,双师比例合理,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的达到 95%。课程组除了本院专职教师以外,还聘请了企业兼职教师,具有极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好的理论造诣,对职业教育有高度的热情和责任心,对课程建设规划给予了许多的指导和建设性意见。 

4.2训设备与实训环境 

根据本课程教学实施需要,创建了集教、学、做及创新开发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教学环境,促使师生在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景内,完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与任务。 

本课程的校内实践环境包括创新实训室、机械基础实训室、拆装实训室、机构展示室、 CAD/CAM 实训室。每个实训室按照教学互动区、讨论区、操作区的格局布置。校内实训基地不仅用于正常教学,而且用于三维建模大赛、机械创新大赛、对外培训。 

5.实践条件

1.实训场地

实训场地面积300多平方米。

2.实训设备

实训设备价值300多万元。

6.课程效果

1.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程及格率上升达95%。

2.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3.模具专业和数控专业教师反馈学生专业基础能力有明显提高。

7.课程改革方向

1.继续简化教材,压缩理论教学,加大实践教学。

2.如何利用课余时间,拓展学生机械设计的知识面。

3.根据专业方向不同,量身定做相应的教学计划。

以上是对本课程介绍,敬请各位领导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各位!

文档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说课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1.课程设置2.教学内容3.教学方法与手段4.教学团队5实践条件6教学效果7.课程改革方向1.课程设置1.1课程定位课程性质: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地位和作用:本课程在培养专业所需的机械制造工艺及实施相关知识和技能中起重要基础作用。前导课程有:机械制图;机加工实习;后续课程有:机械制造技术;车、铣工实训;数控机床加工技术及实训;机械CAD/CAM;顶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