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研究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19:09:30
文档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研究

摘要在商业银行信用活动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会产生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给商业银行带来潜在的损失,主要包括经营管理成本与交易成本增大、信贷效率和资金利用率降低,这些都制约着银行的进一步发展。信用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对称。本文基于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就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微观机制,也即信息不对称下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文末提出了完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措施。关键词:信用风险;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商业银行发挥着筹集融通
推荐度:
导读摘要在商业银行信用活动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会产生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给商业银行带来潜在的损失,主要包括经营管理成本与交易成本增大、信贷效率和资金利用率降低,这些都制约着银行的进一步发展。信用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对称。本文基于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就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微观机制,也即信息不对称下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文末提出了完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措施。关键词:信用风险;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商业银行发挥着筹集融通
摘要

在商业银行信用活动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会产生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给商业银行带来潜在的损失,主要包括经营管理成本与交易成本增大、信贷效率和资金利用率降低,这些都制约着银行的进一步发展。信用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对称。本文基于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就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微观机制,也即信息不对称下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文末提出了完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信用风险;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商业银行发挥着筹集融通资金、引导资产流向、提高资金运用效率和调节社会总需求的作用,是国民经济的“总枢器”和“调节器”。然而,银行负债经营的独特性质决定了银行经营与风险相伴而生。其中,信用风险占有尤为特殊的地位。随着我国金融业的逐步对外开放,银行业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并且伴随着2006年巴塞尔新协议的实施,作为银行核心竞争力之一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是我国商业银行亟需提高和加强的。而目前,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和管理的研究还处于理论探索的阶段。基于这样的实践和理论背景,本文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了博弈分析,最后提出了完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概述

信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不对称对个人选择度安排的影响。信息不对称主要研究对于交易双方的其中一方比另一方有更多或者更好的信息的时候,双方该如何作出决定。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会影响交易结果,甚至造成交易失败,这类问题包含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信息垄断。通常情形下,信息不对称是在委托—代理问题的情景下来进行研究的。信用合约签订之前,不对称信息将导致信用市场中的逆向选择,而信用合约签订之后,会产生信息优势方的道德风险行为,而这些都会导致信用风险。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就是一种委托—代理的关系。企业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银行通过对贷款申请进行一系列的审核后,决定是否将贷款贷给企业,从而风险也随之而来。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必须面对的几种主要风险之一,它包含两部分:信贷市场的管理风险和信贷市场的道德风险。前者是指企业窘迫的财政情况使得其不能按时向银行偿还债务,从而给银行造成资金损失;后者是指由于企业或者债务方反悔,故意不履行按时偿还其借款的义务,从而给银行造成资金损失。

二、信贷市场中逆向选择的博弈分析

(一)信贷市场中逆向选择的博弈假设

信贷市场上,银行和企业是主要的参与者,两者存在信息不对称。企业在信息上处于优势地位,它对借款所投资的项目的风险以及资金偿还状况都有较多的了解。而且,为了得到银行的贷款,企业往往会做一些虚假承诺或者虚假的财务贷款申请材料,隐瞒不利于自己的信息,从而使得银行无法对企业的实际还款能力作出判断。在接受企业贷款申请之前,银行并没有直接参与到项目的实际运作中,对贷款使用方向、风险的大小、收入水平以及还款可能性等都需要花费成本来进行审慎考虑,最终选择信用好、投资收益大且能够按时还本付息的贷款申请。然而,由于信贷市场竞争激烈,监控成本也比较高,这使得银行很难有效地对企业进行监测。而且,需要强调的是,信贷双方行动也存在一定的先后顺序,这使得博弈变得越来越复杂。为了更好地对银行与企业间的博弈过程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现假设如下:

1、在信贷市场上,一笔贷款业务中市场参与者有两类:银行和希望得到贷款的企业。银行提供的贷款额度为B,n表示期限,r表示贷款利率,e表示坏账准备金提取比例。博弈主体各自按自身效用(即支付水平)最大化来选择行动。

2、存在履约与违约两种类型的企业,每种类型企业出现的概率分布分别为p、1-p,且银行对此分布可以根据经验和调查把握。这两类企业均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经营好的企业在归还贷款本息上是没有问题的。

3、企业有“申请”与“不申请”两种策略,相应地,银行则有“贷”与“不贷”两种对应策略。

4、nBr 表示贷款利息,C代表银行对企业的监管成本,nBr-C表示银行发放正常贷款的得益,-B-nBr-C表示银行遇到企业违约时的得益;W表示履约企业的投资项目回报,D表示企业违约时的违约损失,W+B+nBr-D表示违约企业的得益。

(二)信贷市场中逆向选择的博弈过程分析

当企业都向银行提出申请时,根据上面的假设可知,银行选择贷款的期望得益是:ER=p(nBr-C)+(1-p)(-B-nBr-C)。只有当 ER>0 时,银行才会选择贷款,否则银行选择不贷款。由此可得履约企业的概率分布应该满足:

p>(B+nBr+C)/(B+2nBr)。结合坏账准备金提取比例e,此时:

p=(B+n Br+C)/(B+2n Br)+e          

通过对p进行比较静态分析,可以发现:

(1),这说明当其他条件不变时,随着银行利率r的提高,p将下降。这意味着,随着贷款利率的不断升高,履约型企业出现的概率将下降,违约企业比例不断上升,银行的信贷风险加大。此时,银行只得进一步提高利率,也即逆向选择行为发生。所以,最后信贷市场剩下的是愿意支付高额利息的高风险级别的企业。高风险企业由于要向银行支付较高的利息,这也促使他们改变贷款的用途,去从事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这样不仅抑制了资金流向信用级别高的借款方,而且还最终增加了银行的信用风险程度。

(2)如果当B+nBrW+B+nBr-D。企业的占优策略将是履约,此时存在严格上策均衡,即银行选择贷款,企业选择履约。

(3)由(1)式可知:当C增大时,p相应增大。说明当银行加大监管力度,亦即:银行对企业的监管成本越高,履约型企业比例将会上升。这也说明当对企业的信用损失和处罚力度加大时,银行对企业行为是有约束效果的。

三、信贷市场中道德风险的博弈分析

(一)信贷市场中道德风险的博弈假设

在银行和企业之间签订了贷款合同后,借贷企业作为信息不对称中的决策主导者,对于贷款的现状,例如实际用途、风险的大小、损益状况等等,都有着很好的了解。而银行作为决策的被动方,对于贷款方的真实情况,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正是因为信息不对称,违约处罚的不足以及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企业利益动力引发了道德风险的产生。企业利用银行对其经营收益状况的不了解,通过多种手段转移利润。或者虽然有足够的现金流,但是却故意不履行借贷义务(全部不还或者部分偿还)。银行此时有两种策略选择,即通过诉讼保全债权和放弃债权,因而贷款偿还可看作是商业银行与企业的博弈。为了更好地对信贷市场中道德风险的博弈过程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现假设如下:

1、企业获得银行提供的贷款额度为 B,贷款利率为r。企业交给银行的抵押品价值为L,抵押品变现率为(0<<1)。企业投资获得的收益足够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和R=B(1+r)。如果企业履约偿还贷款,偿还后仍可获得收益I。如果企业违约不还款,则其收益取决于银行的策略选择。

2、银行面对企业的违约有两种策略选择,即诉讼和不诉讼。如果银行不诉讼,则银行只能得到部分赔偿金S;如果银行诉讼,设诉讼成本为C,企业应诉成本为D。

3、银行提取的坏账准备金为 E(银行为了规避风险,每年12月31日对贷款的本息和按规定的比例提取)。

(二)信贷市场中道德风险的博弈过程分析

通过上面的假设,可以计算得出当企业违约时,银行与企业的预期收益:

1、如果银行不提起诉讼,则银行只能获得部分赔偿金和坏账准备金S+E(小于R);而企业的得益为I+R-(S+E)。

2、如果银行提起诉讼,通过对企业的抵押品进行处置,则可多收回债权L。此时,银行的得益为:(S+E)+L-C;企业的得益为:I+R-(S+E)-L-D。

银行选择诉讼还是不诉讼策略,取决于诉讼得益 S+E 与不诉讼得益(S+E)+L-C 的对比。具体而言,如果不诉讼得益小于或等于诉讼得益,也即 S+E<(S+E)+L-C,银行选择提起诉讼,此时,L>C;如果不诉讼得益大于或等于诉讼得益,也即 S+E<(S+E)+L-C,银行选择放弃诉讼,此时,L>C。

从上面的分析过程可以看出:诉讼收益与不诉讼得益的对比取决于对抵押品的处置。如果抵押品变现的价值大于银行诉讼成本,银行选择诉讼策略;如果抵押品变现的价值小于银行诉讼成本,银行则选择不诉讼策略。然而,抵押品变现的价值往往非常小甚至为零,因此,银行往往选择不诉讼策略。此时,企业违约的得益大于企业履约的得益,即:I+R-(S+E)>I。道德风险因此产生。

当博弈只有一次时,每个参与者都只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考虑自己的一次性利益最大化。然而,当企业申请贷款而银行提供贷款时,企业和银行就开始了连续不断的重复博弈。在重复博弈中,银行可以观察企业的历史行为,从而作出恰当的战略选择。如果企业有一次违反了与银行的合约,那么企业的信誉将大大下降,从而其他银行也不会再给这家企业贷款。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企业应该避免道德风险。因此,在重复博弈或者当博弈不停出现时,企业往往放弃短期利益,采取合作形式以取得长期利益的最大化,从而企业与银行间出现合作均衡。

四、完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提升客户资信资源的质量,实施贷款组合与差别定价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中,商业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博弈关系。由于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借贷企业作为信息不对称中的决策主导者,对于贷款的现状,比如使用方向、风险的大小、收入水平以及还款可能性等等,都有着很好的了解。而银行作为决策的被动方,在这种情况下采取占优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无论企业在申请贷款和使用、偿还贷款时选择什么样的策略,商业银行为了防范贷款前的逆向选择行为和贷款后的道德风险,都应主动采取占优策略。

具体而言,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发信用风险管理的客户信息系统。通过详细、准确的客户信息,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准确预测资产组合的潜在风险值。需要建立的客户信息系统主要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从质的角度来看:一是客户的静态及动态信息,主要包括客户三大会计报表及进一步的财务指标信息;二是与客户相关的信息,主要包括企业与关联企业的关系和法律地位、企业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经济周期等外部因素。其次,银行应根据自身的经营发展战略和抗风险能力确立目标市场和客户群,通过贷款的种类、币别、授信方式的搭配和贷款展期的可能性来建立有效的资产组合,以求在既定风险下收益最大或在既定收益下风险最小。最后,银行应在经评估确定的可贷款范围内根据不同的信用等级并综合考虑其他因素(贷款数量、期限、与银行往来情况等),确定不同的资产价格(李丽丽,2006)。

(二)建立与完善真实、全面的征信与信用评级体系建设

信用评级是对发行体信用风险进行评估,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发行体主观违约意愿和未来市场环境、行业格局、企业经营策略对其违约风险的客观影响。信用评级可以生成多种能进一步加工利用的量化信息,这也是运用信用风险量化模型的基础,而这些计量模型可以为银行信贷决策、日常风险管理和诸多重大经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然而一方面我国信用评级中介机构起步较晚,覆盖面小,公信力和权威性都较弱,所提供的信用评级信息质量不高,不宜作为信用风险量化模型的输入数据;另一方面,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也要求建立完善的信用评级系统。

根据我国的具体实际,在征信和信用评级体系建设方面,我国应积极建立健全有关社会信用的法律体系。参照诸如美国等在信用管理方面法律比较健全国家的做法,促进构筑社会信用体系的法制化进程,推动社会信用体系这一系统工程的建设。在失信的惩戒形式和制裁程度、失信惩罚机制的操作、信用的信息征集、评估、披露、使用以及涉及的企业秘密、个人隐私等领域,要加强立法的力度。通过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要能够使对失信的处罚公允,信用数据的收集快速、真实、完整、连续,传播和经营合法公开取得的征信数据有效,同时保护经营者的隐私权和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同时,还应建立起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各类征信公司和评级公司为辅助的征信和评级架构。由于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以及所拥有的信息生产优势,无疑在征信数据库建设上处于中心地位。征信和评级机构必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设立,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和满足从事征信和评级业务的专业要求,拥有一定规模且不断更新的数据库系统,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情况进行判断并给出相应的等级标准。应同时发挥商业银行和各类征信公司的专业优势,做到商业银行与征信公司的业务协作和配合,共同构建我国评价企业和个人信用的信息平台(郝金洪,2005)。此外,还需要发挥征信和信用评级行业协会的自律和协调作用,为征信和信用评级体系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三)升级风险管理手段和方法,加强技术支持

现代经济金融环境的剧烈变化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银行不仅要准确识别和计量其所面临的各类风险,而且还必须对经济金融环境的风险变动保持高度的前瞻性和敏感性。因此,全面提升风险管理水平,需要采用诸如情景分析、压力测试、关键风险指标体系(Key Risk Index,KRI)等先进的前瞻性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使其成为风险预警和监控的基本方法。同时,注重风险缓释技术的应用,积极发展信用衍生工具以分散和控制信用风险。

具体来讲,首先,商业银行应结合新监管标准,建立完善的压力测试管理体系。商业银行不仅要对单类风险进行压力测试,而且还要对银行所面临的整体风险进行压力测试,据此以充分了解各类潜在的风险因素与银行财务、风险状况之间的关系,从而深入分析银行即将面临的风险并评估现有的抵御风险的能力,最终形成供董事会和高管层讨论并决定风险战略、偏好的基础。其次,建立覆盖所有风险的完整的风险管理KRI体系,并以此为核心,完善风险报告体系,实现风险的实施与日常监控。同时,还要加强数据质量管理,完善风险数据集市建设,改造、整合、升级相关信息系统,有力支持风险计量体系有序运转(张守川,2012)。最后,需要强调的是,随着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不断扩大和银行参与程度的日益加深,活跃的信用衍生产品交易正在改变着国际银行业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信用衍生品的不断发展为银行管理信用风险提供了于借款人的控制方法,它们为银行提供了一种新的风险对冲机制,银行可以通过买卖信用衍生产品实现信用风险的转移和分散。目前,可以根据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进行衍生产品的基础准备,包括收集基础数据、建模和模型验证修订。根据对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认识,探索资产互换、违约互换、以及对信用连接票据、信用期权等信用衍生产品的创新(杨筱燕,2005)。

(四)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虽然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大多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设置,我国商业银行也采取了以客户和职能作为两个参考因素设计的矩阵型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亦即将银行的部门分为两类,一类是业务部门,通常按经营产品的不同进行分类,如公司业务部、零售业务部、基金托管部;一类是职能部门,如风险管理部、财会部、稽核部、信息科技部。然而,目前我国的改革还不到位,风险管理部门之间职能交叉的情况还较为严重,风险经理制的推行效果欠佳。为此,一方面,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在管理体系中建立全面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对内部风险计量模型和内部评级系统的设计、维护和修改,负责授信限额系统的设计和管理,负责测算风险资本、制定银行整体的信用风险管理计划等等。另一方面,应尽快将职能风险经理从客户经理、业务风险经理中分离出来,培养自己的职能风险专家。具体而言,现有信贷风险管理部门中负责各类客户具体评级、贷款评估和信贷业务审批的人员,应该分离出来,成为各类客户的“业务风险经理”;负责风险计量、监测、控制、管理和报告的人员出来,成为“职能风险经理”(杨筱燕,2005;南汉馨,2005)。

参考文献

[1] 李丽丽. 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思考  [J] 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 年

[2] 郝金洪. 评价企业和个人信用的信息平台构建 [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 年

[3] 张守川. 从金融监管改革新形势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转型升级的着力点[J]  国际金融研究,2012

[4] 杨筱燕. 信用风险模型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J] 社会科学辑刊,2005 年

[5] 南汉馨.信用风险量化模型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

[6] 凌秀丽. 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因素研究  [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

[7] 马晨明.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J] 宏观经济研究,2011

[8] 蔡伟斌.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信用风险管理分析[D] 华南理工大学,2010

文档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研究

摘要在商业银行信用活动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会产生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给商业银行带来潜在的损失,主要包括经营管理成本与交易成本增大、信贷效率和资金利用率降低,这些都制约着银行的进一步发展。信用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对称。本文基于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就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微观机制,也即信息不对称下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文末提出了完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措施。关键词:信用风险;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商业银行发挥着筹集融通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