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19:12:09
文档

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

《园岭小学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合力育人协同机制的探索》研究方案一、选题背景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社会信息化使得学校德育处于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学校的围墙越来越只具有形式的意义。学生知识的来源,经验的获得,观念的确立将更多地来自于社会。社会上各种群体截然不同的利益观、价值观,人际关系的是与非、大众传播内容的善恶、美丑,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学校无法把这些影响拒于门外。互联网也使得学生接受信息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选择性大大增强。在互联网上,不同的政治文化观、道德观、价值观都
推荐度:
导读《园岭小学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合力育人协同机制的探索》研究方案一、选题背景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社会信息化使得学校德育处于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学校的围墙越来越只具有形式的意义。学生知识的来源,经验的获得,观念的确立将更多地来自于社会。社会上各种群体截然不同的利益观、价值观,人际关系的是与非、大众传播内容的善恶、美丑,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学校无法把这些影响拒于门外。互联网也使得学生接受信息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选择性大大增强。在互联网上,不同的政治文化观、道德观、价值观都
《园岭小学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合力育人协同机制的探索》研究方案

一、 选题背景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社会信息化使得学校德育处于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学校的围墙越来越只具有形式的意义。学生知识的来源,经验的获得,观念的确立将更多地来自于社会。社会上各种群体截然不同的利益观、价值观,人际关系的是与非、大众传播内容的善恶、美丑,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学校无法把这些影响拒于门外。互联网也使得学生接受信息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选择性大大增强。在互联网上,不同的政治文化观、道德观、价值观都有充分的表现。这些状况对学校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专家认为,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难点和突破点也正在于德育课程实施的实效性。实效性一个最明显的指向就体现在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信息和价值观中。从大众传媒的角度来透视德育课程改革必将有利于促进德育课程实施的实效性。教育工作者们于是大声疾呼:“学校这个小气候抵不过社会大气候”、“必须首先优化社会环境”、“学生在校进一步,回到家里退两步,到了社区就退三步”。应该说社区、学校、家庭对大众传媒的控制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但对德育来说收效不大,相反却引发了很多青少年的叛逆现象。这说明根本就无法消除大众传媒对德育、对青少年的影响。

 园岭小学多年来,在学校德育品牌建设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发挥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合力作用,并为此课题的进一步开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04年以来,我校为响应福田区“开展主题教育创建德育品牌”的号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此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正是在以上所述的背景下,我们才选取了《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合力教育协同机制的探索》这一研究课题,试图通过这一课题增强我校德育工作的开放性和社会实践性,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完整德育网络,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同时为省教育厅《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实验研究》这一课题提供支撑,贡献成果。

二、 课题的界定

 所谓学校、家庭、社区合力育人协同机制是指以学校为基地,充分挖掘家庭、社会的德育资源,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社会导向三者相互合作,协同构建整体的德育网络,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 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支撑

1、道德心理学研究。

2、现代德育价值观。

3、主体教育思想。

4、协同教育理论。

5、道德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

四、 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有利于改变日前德育的单—刻板模式和封闭性,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联系,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学生道德成长和个性生活化。同时,研究与实施的过程有于提高教师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理性认识与实践水平,使我校的德育丁作走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尽快打造出富有园岭小学特色的德育品牌。

 理论价值: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将努力建构起学校、家庭、社区合力教育机制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操作模式,能充实和发展当前小学道德教育的理论和操作模式。本课题实施将为道德教育理论研究提供成功的案例。

五、 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

 理论假设:道德是在道德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道德形成过程是一个主动、整体建构的过程,也是个性化和社会化统一的过程,是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协同影响下形成的。本课题期望通过构建和实施学校、家庭、社区德育合力教育协同机制的实践操作模式,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道德生活态度、参与和创造道德生活的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研究目标:

①研究形成学校、家庭、社区合力育人协同机制的理论框架、目标、评价、内容和操作方式,构建园岭小学面向现代化的开放的德育体系和操作模式。

②改变教师的德育观念,提高教师的德育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道德认识、健康积极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六、 研究内容

1、德育途径的深化和整合研究;

2、与家庭、社区相互协同的德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3、社区德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其中包括:

(构建社区德育网络组织:学校、企业、商店、居委、文化娱乐部门、司法治安机关等单位和部门。互通信息、互相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育人。

(确定德育社区化的目标体系。

(开展社区化教育活动:如建立居委学生活动站、建立和落实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立校外辅导员队伍。

(收集、编写本地区德育校本教材,如何把生动、具体的校本德育材料整理起来,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热爱深圳、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4、家庭德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其中包括:建立和完善各级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召开家庭教育座谈会;学校建立和完善了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家庭教育组织形式,通过专题讲座、座谈、咨询、家访、家长会、家长接待日、学校网站、创办“德育通讯”等形式加强家校联系,指导家庭教育。

5、依托“家校E”,学校网站、德育基地、家长学校等阵地研究学校、家庭、社区合力育人协同机制。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 行动研究法

 教育行动研究,是行动参与者(研究者、教师、学生……),在教育或社会情境中,共同参与、从事的自我反省研究,以增进教育活动的合理性与公平性。其特点是研究者就是行动者。本课题所进行的研究,按照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四个环节进行。先由课题组成员利用“头脑风暴法”集中讨论,参照别人某些成功的做法,提出研究计划,在根据预测做出决策之前,进行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调整计划,然后组织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分析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断改进和调整计划,通过反思改善工作,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2、 问卷法

 问卷法是把研究课题分解为若干个项目(变量),再拟成具体问题,编制成标准化问卷,发绐笔试,蝇试回答。这种方法,虽然不如观察法了解行为反应那样具体细致,也不如实验法控制条件那样严密,揭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也不如实验那么透彻,然而,它却可以获得多因素资料,取样大,代表性强。封闭式问卷选择答案,便于统计,具有省时、省力、高效的优点。

3、 个案研究法

 我们所进行的课题研究,将选取一些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比如说德育课堂教学的案例、学生成长案例、教师的叙事案例等。

八、 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6、学校为科研设有专项资金,投入了大量财力。我校是为数不多的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为每间教室设备齐全的电教平台,每位教师人手一台电脑,全校有两个机房,构建了校园网,为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促进学校整体发展搭建了现代化的教育平台。学校开通了“家校E”,建立了学校网站,为学校加强与家长、社区的协同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硬件设施。

7、我校为省一级小学,德育先进单位,优秀少先大队,多个班级被评为各级各类文明班,多个主题教育活动在各级评比中获奖,一贯重视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的建设,与社区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一直受到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好评。

8、学校主要领导对研究课题高度重视,有一定的教育科研经验,从“九五”到“十五”承担了多项德育课题的研究,取得了多项成果,是国家级教育科研示范基地,拥有一支教科研骨干队伍,积累了丰富的从事德育科研的经验。

9、学校有浓郁的科研氛围,教育科研己走上了经常化、群体化的轨道,为德育科研提供了师资保证。

10、 课题组负责人陈智敏同志长期从事教育及德育工作,曾负责多个省市级课题研究,成果颇丰,有多篇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有着丰富的组织科研的经验和较高的研究水平。课题组的其他教师也是学校里的骨干教师,有着丰富的从事德育教学和研究的经验。 

九、 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5年2月一2005年3月)

4、 成立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5、 学习本课题相关的理论,对研究人员进行培训。

6、 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案,并进行修订和论证。

7、 查阅文献资料及材料收集。

8、 设计编制问卷。

(二)实施阶段(2005年4月一2005年12月)

l、在学校原有的校园网基础上,建立德育网页,构建网络德育管理平台和活动平台,为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更好的沟通交流提供物质支持。

2、行德育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探索家庭、社会相互联系的德育课堂教学新模式。

3、构建社区德育网络组织,开展社区化教育活动,建立居委学生活动站、建立和落实学生社会实践墓地、建立校外辅导员队伍。

4、收集、编写本地区德育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热爱深圳、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5、建立和完善各级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召开家庭教育座谈会;学校建立和完善于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家庭教育组织形式,通过专题讲座、座谈、咨询、家访、家长会、家长接待日、创办“德育通讯”等形式加强家校联系,指导家庭教育。

6、定期组织研究人员进行工作交流和阶段成果汇报。在实施过程中组织研究人员动态培训,外出参观学习。

7、加强培训,构建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懂得现代管理与网络技术的高素质的德育队伍。

8、采集研究有关数据,积累资料,完成研究内容中的有关任务。

(三)总结阶段(2006年1月------2006年2月)

对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对结果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并揭示德育的规律,总结、提炼学校、家庭、社区合力教育协同机制的模式,撰写研究报告。

十、 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9、 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  长:  梅仕华

 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制度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体化教育网络,共同完成教育任务。

1.     开展学校对外的校长接待日,增强家校共育的实效性。

2.     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家长会,让家长知道当前教学改革的形势,提高家长的思想认识,积极配合学校工作。

3.     积极采纳家长正确的意见和合理化建议,进一步促进学校工作的开展。

4.     课任教师定期走访家长,对个别的学生进行协调教育。

5.     公开学校电话号码,便于家校联系。

6.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服务活动。

7.     与社会联手发挥地方资源的育人优势,定期请法制校长为学生做报告。

 

文档

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

《园岭小学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合力育人协同机制的探索》研究方案一、选题背景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社会信息化使得学校德育处于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学校的围墙越来越只具有形式的意义。学生知识的来源,经验的获得,观念的确立将更多地来自于社会。社会上各种群体截然不同的利益观、价值观,人际关系的是与非、大众传播内容的善恶、美丑,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学校无法把这些影响拒于门外。互联网也使得学生接受信息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选择性大大增强。在互联网上,不同的政治文化观、道德观、价值观都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