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河南经济的影响仍在持续,在各地竞相调整产业结构、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的背景下,河南如何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来应对后危机时期区域之间的竞争,形成持续增长能力,抓住新的环境下科学发展的机遇,已经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从观察改革开放以来河南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入手,通过剖析河南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关联性、成长性和竞争性,探寻优化升级的途径,为河南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决策咨询。
一、河南省产业结构变动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产业结构实现了由 “二、一、三”到“二、三、一”的历史性转变。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由1980年的40.7%下降到2009年的14.3%;第二产业的比重由1980年的41.2%上升到2009年的56.6%;第三产业的比重由1980年18.1%的低起点起步后逐步攀长,到2003年达到34.3%的顶点后,近年来一直在30%左右徘徊。
表1 1980年—2009年河南省三次产业的结构状况
单位:%
| 年份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 1980 | 40.7 | 41.2 | 18.1 |
| 1990 | 34.9 | 35.5 | 29.6 |
| 2000 | 23.0 | 45.4 | 31.6 |
| 2009 | 14.3 | 56.6 | 29.1 |
在工业主导作用发挥的同时,传统优势行业不断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食品、有色、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六大优势产业在全省工业经济中的比重由2003年的47.5%提高到2009年的51.7%。2009年全省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3.8%,比2004年提高1.6个百分点。实现总产值933.25亿元,比2004年增加686.03亿元。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经济发展的历程,实际上是在不断的结构调整中进行的。早在“八五”时期,、省就提出了“一高一低”的发展战略,即“力争经济发展速度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九五”时期,提出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即“由计划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转变。”“十五”时期,提出调整“五个结构”、实现“两个较高”,即调整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努力实现较高的增长速度和较高的增长质量。“十一五”时期,进一步提出了“两个加快、四个转变,”即加快发展和加快转型,促进经济发展由投资拉动为主向投资与消费、出口拉动并重转变,由工业推动为主向三次产业协调推动转变,由资源主导型向创新主导型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通过持续不断地推进结构调整,特别是紧紧围绕发挥资源优势,拉长短板,做大总量,全省经济总体实力不断增强,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历史性转变。
二、河南产业结构存在问题
尽管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河南持续不断地推进结构调整。但长期形成的产业结构粗放、发展水平低、质量效益差,尤其是主导产业竞争力不强、技术水平低和过于依赖能源原材料行业的状况尚未有根本性的改变。
(一)河南产业结构层次低
河南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2009年,河南三次产业结构为14.3:56.6:29.1,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其中,第一产业高出全国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于全国13.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在全国居各省市区最后一位。
农林牧渔四大业偏重于传统种植业。种植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比重达到57.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6个百分点。种植业仍偏重于传统种植业。蔬菜、水果、园艺作物产值占种植业的比重比山东省低14个百分点。近年来,河南畜牧业发展较快。2008年,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的37.7%,但与河北、湖南、四川相比,分别低2.5个、6.3个和14.5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现代服务业滞后。2009年,全省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三大传统服务行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4个百分点。但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与租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仅占15.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河南虽有发展物流产业的区位优势,但尚无一家5A级物流企业。河南尚无一家跨省经营的区域性商业银行,省会郑州目前仅有一家外资银行,而武汉已有5家。文化和旅游领域至今没有一家上市企业。
(二)工业主导产业层次相对较低、资源指向明显
河南采掘工业、资源加工和农产品初级加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0%。河南在全国产量排名靠前的工业产品主要是煤、铝、纱、水泥等初级产品,汽车、集成电路、电脑、手机、空调、冰箱等终端高端工业品产量排名均比较靠后。2009年,河南工业增加值前6位的行业分别为:建材、煤炭、农副食品、钢铁、有色冶炼、电力等。而湖北汽车工业增加值占其规模以上工业的18.2%。安徽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汽车、通用设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2.4%。尤其是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东部沿海省份已经形成了经济技术联系紧密、产业价值链较长、配套产业完善、带动能力较强的主导产业体系。相较之下,河南的主导产业则表现为产业链条较短,产业联系不紧密,产业带动力较弱。
表2 2008年河南及部分沿海省份主要产业对比
| 省份 | 各省增加值前六位行业 | 前六位行业比重(%) |
| 河南 | 建材、煤炭、农副食品、钢铁、有色冶炼、电力 | 47.0% |
| 江西 | 建材、有色冶炼、石油、钢铁、交通运输、电气机械 | 48.1% |
| 山西 | 煤炭、石油、化学、钢铁、有色冶炼、电力 | 87.1% |
| 安徽 | 钢铁、有色冶炼、交通运输、电力、电气、食品 | 50.0% |
| 湖北 | 食品、化学、非金属、钢铁、交通运输、电力 | 54.1% |
| 湖南 | 烟草、化学、钢铁、有色、专用设备、电力 | 47.3% |
| 广东 | 通信设备、电气机械、电力、交通运输、化学、金属制品 | 54.8% |
| 江苏 | 通信设备、化学、钢铁、电气机械纺织、通用设备 | 56.7% |
| 浙江 | 纺织业、电气机械、通用设备、化学、交通运输、电力 | 46.4% |
| 山东 | 农副食品、化学、纺织、通用设备、钢铁、建材 | 43.5% |
企业规模结构反映的是行业的集中度。2008年河南增加值排名前十位的行业集中度,只有煤炭和黑色金属冶炼两个行业的集中度较高,而其余行业的集中度都低于40%,尤其是纺织业和非金属矿物业还不到10%,行业集中度低,大企业少的问题比较严重。
表3 2008年河南省产业增加值前十位行业的行业集中度(CR5[i])
| 行业 | 行业集中度CR5(%) |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7.95 |
| 煤炭开采和细选业 | 57.15 |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22.51 |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 | 47.35 |
|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 | 24.98 |
|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 34.38 |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12.60 |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10.70 |
| 纺织业 | 7. |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25.79 |
(四)产业结构效益差
河南就业结构偏离产业结构的问题比较突出。根据赛尔奎因和钱纳里就业结构模式,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在2000美元左右时,其相对应的就业结构大致为38.1:25.6:36.3,而目前河南人均GDP已超越3000美元,2009年,河南三次产业相对应的就业结构为50.5:26.8:24.4,与三次产业结构14.3:56.6:29.1错位较大,第三产业就业明显不足。
河南产业结构偏离系数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结构效益较低。二、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功能不足。
表4 产业结构偏离度系数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
| 全国 | 0.69 | 0.71 | 0.73 | 0.73 | 0.67 | 0.65 | 0.63 | 0.59 | 0.57 |
| 河南 | 0.82 | 0.81 | 0.80 | 0.76 | 0.78 | 0.75 | 0.76 | 0.72 | 0.69 |
经济增长的代价大。2009年河南单位GDP能耗1.158吨标准煤/万元。2005年以来,单位GDP能耗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以上。2008年,单位GDP能耗居全国第13位,分别是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的1.7、1.5、1.6和1.1倍,比安徽和江西省高出13.4%和31.4%。河南工业总量居全国第5位,但二氧化碳排放量却居全国第2位。河南建设用地是广东省的近两倍,但创造的GDP却仅为广东的1/2,效益仅仅是广东的1/3。
三、制约河南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分析
河南产业结构低度化问题早在1990年代初就已提出来。二十年来,虽然历经调整,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以能源、原材料行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甚至还有反复(见表5),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表5 河南省工业内部结构
| 轻工业内部结构(%) | 重工业内部结构(%) | ||||
| 以农产品为原料 | 以非农产品为原料 | 采掘工业 | 原料工业 | 加工工业 | |
| 1980年 | —— | —— | 18.7 | 29.3 | 52.0 |
| 1985年 | —— | —— | 20.6 | 28.9 | 50.5 |
| 1990年 | 79.66 | 20.34 | 17.56 | 34.80 | 47. |
| 2007年 | 78.66 | 21.34 | 21.10 | 44.45 | 34.45 |
| 2008年 | 79.19 | 20.81 | 23.46 | 40.47 | 36.07 |
| 2009年 | 78.63 | 21.37 | 22.2 | 37.1 | 40.7 |
第二、资本投入不足。从投资看,江苏城镇投资于1983年、山东于1984年越过100亿元大关,而河南则是在19年。江苏于2006年、山东于2005年超过10000亿元,而河南则是于2008年超万亿。2009年,山东城镇人均投资是河南的1.35倍,江苏是河南的1.5倍。河南人均投资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3.1%。从利用外资看,2009年,山东利用外资80.10亿美元,江苏为253.20亿美元,广东为195.35亿美元,而河南为47.99亿美元。2009年河南利用省外资金2201.9亿元,而安徽则达到4639亿元。从信贷资金看,2009年底,河南人民币各项贷款总额13437.43亿元,山东25961.32亿元,江苏35296.70亿元。
第三、科技支撑力度不足。一是科技人力投入不足。2008年,全省有科技活动的单位数2593个,广东则达4200个。科技活动人员河南有20.98万人,广东则有53.19万人。二是科技经费投入不足。2008年,河南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2.62亿元,广东为844.65亿元,江苏为1181.51亿元。三是高技术产业化率低。2008年,河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1450.04亿元,广东为3537.15亿元,江苏为65.35亿元。
第四、城镇化进程滞后的制约。2009年,河南城镇化率为37.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10个百分点。城镇化发展滞后,了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削弱了第三产业在其结构演进过程中吸收农业劳动力和促进第二产业高级化的能力,影响工业经济聚集优势的发挥和规模效益的提高,阻碍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导致产业结构升级缓慢。
第五、思想观念、机制的影响。河南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很大程度源于思想观念、机制上的差距。河南经济市场化程度和市场经济的活力与上海、江苏、广东、浙江有明显差距,主导型经济特征明显,市场运作的理念不足。2008年,河南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为59.9%,尚不及江苏、广东、浙江等省世纪初的水平,也低于同期湖南等省的发展水平。
四、新时期河南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分析
目前河南正处于工业化加快发展阶段,相当长时期工业将是支撑河南持续稳定发展的主导产业,并由此决定着第三产业的发展方向与水平。因此,对河南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选择把重点放在工业行业的分析。
依据最具有竞争性、最具有成长性、最具有关联性三原则,建立产业选择指标体系。竞争性,即是所选择的产业要有竞争力,能有效占领市场;成长性,即是有发展前景,拥有市场潜力;关联性,即是能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与上下游产业能形成联系紧密的经济技术联系
(二)河南产业结构的优化方向选择
为进一步理出河南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方向,我们以各行业三个方面的得分为基础,结合国内外产业发展和转移的变动趋势以及近年来各行业的发展态势,对各产业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归类和论证。
1、战略支撑产业。三个分支体系的计算结果显示,金属冶炼、建材、化工、食品等行业有着较高程度的交集,说明这些产业在河南基础较好,影响大,带动性强,是河南的战略支撑产业。
表10 具有关联性、竞争性、成长性的产业
| 关联性 | 竞争性 | 成长性 |
| 化学工业 | 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 |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
|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 废品废料 |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
|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 金属矿采选业 |
|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 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 |
| 纺织业 |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 金属制品业 |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 纺织业 |
| 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 金属矿采选业 | 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
|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 化学工业 |
| 化学工业 | 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 | |
|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
表11 河南省工业行业公因子加权总得分排序
| 行 业 | 因子总得分 | 行 业 | 因子总 得分 |
|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0.9701 | 金属制品业 | -0.055 |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0.7762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0.075 |
| 化学工业 | 0.5876 | 纺织业 | -0.077 |
|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 0.5295 |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 -0.082 |
|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 0.34 |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 -0.093 |
| 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 | 0.2179 | 废品废料 | -0.134 |
| 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 | 0.1551 | 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 | -0.184 |
| 金属矿采选业 | 0.107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0.263 |
| 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 0.0225 |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 -0.496 |
|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 0.0145 |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0.71 |
|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 -0.005 |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 -0.721 |
|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 -0.021 |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0.854 |
2、高成长性行业。综合分析,河南纺织服装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成长性都相对较好(虽然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成长性得分较高,但由于其属垄断性行业,应该排除在外),是全省高成长性行业。如,2008年,河南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6.2%,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9.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2.4%,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增长24.1%。从这些行业2008、2009两年的成长性表现看,它们均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长速度。其中宇通客车、中原内配、中轴、远东传动轴、淅川减震器、新航集团等企业的行业地位一直在持续上升。
3、竞争优势行业。综合各类因素,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废品废料、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金属矿采选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工业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从全国范围看,2008年,河南木材加工业总资产贡献率为61.7%,高于全国19.52%的水平;河南家具制造业总资产贡献率为91.9%,高于全国11.7%的水平;河南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总资产贡献率12.1%,全国为2.16%;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53.1%,全国为16.04%;废品废料业河南总资产贡献率57.8%,全国平均水平为16.41%。所有这些,均反映河南这些行业在全国有较高的竞争力。
结合国内外产业结构发展的态势、河南区位特点和既有优势,我们认为河南应密切关注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物联网、新能源汽车等新兴行业的发展态势,重点投入、及早布局。重点培育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智能电网、仪器仪表以及电子、自动控制、传感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物联网等河南已有一定优势或产业基础的行业。
五、河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进而考虑后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趋势,以及国家扩大内需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给河南带来的机遇,河南产业结构的调整应基于“三个原则”、坚持“二元三向”、着力“两个提升”。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三个原则”
河南产业结构调整应坚持“需求导向、立足省情、顺应大势”三个原则。所谓需求导向,是指产业结构调整要以当前和未来一定时期的需求为导向,对这种需求的判定应基于对国际国内当前和未来市场的分析;所谓立足省情,是指产业结构调整要立足于河南省情,包括人口多尤其是农村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全国粮食第一大省尤其是夏粮占全国的1/4、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中部区位、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以及能源资源型产业占的比重大和经济总量大人均水平低经济社会并不发达的现实基础;所谓顺应大势,是指要顺应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来谋划产业结构的调整,密切关注发达国家向实体经济的复归趋势、国际上新兴产业的发展走向、国内产业转移的趋势和区域之间的竞争,用更宽广的视野拓展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二元三向”导向
“二元三向”中的“二元”,是指河南产业结构要重视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存量”,是指现有的产业基础。河南现有的产业基础,是建国六十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发展的结果,是与河南的发展水平和各种要素基础紧密相连的。结构调整,并不是完全推倒重来,河南产业结构中的“重”,是和河南的资源优势紧密相连的,如何在新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环境之下优化升级,进一步提升竞争力需要研究。“增量”,是指需要新拓展的产业或新增加的产业。通过增量来调整工业内部的结构、提升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应是新形势下河南产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所在。
“二元三向”中的“三向”,是指河南产业结构调整应沿着三个方向寻求突破。一个方向是存量的提升。对于河南现有的产业努力用现代技术去装备,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和环保。发展现代农业,提升河南食品、有色、建材、纺织、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的竞争力,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和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第三产业;一个方向是承接产业转移。国际金融危机对沿海经济的冲击和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加快了国内产业转移的步伐,应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持续做好“大招商”活动,加快引进与河南成长性产业和竞争性产业相联系、与河南要素资源相匹配的企业集群和产业集群;一个方向是新兴产业的发展。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日本、欧盟等的着力点以扶植新兴产业为主,我国也提出发展七大战略新兴产业。河南应抓住机遇,发挥后发优势,着力发展生物制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有一定发展基础和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在新一轮竞争中占领制高点。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两个提升”保障
一个“提升”是发展环境的提升。着力于转换机制,创造环境,奠定基础。建立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机制,着力推进行政管理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财税金融改革、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营造一种社会氛围,培养一种文化,事事追求效率,人人讲究效率。
一个“提升”是要素素质的提升。通过规范培育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市场要素、资源与市场机制、、竞争、创新等方面不断深化互动,提升要素资源的素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中综合要素生产率的贡献水平,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转换。尤其是通过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劳动力的培训,变人口优势为人才和优质劳动力资源优势,形成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人力资本支撑。
农经09-1班王洋
学号:0906104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