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公开课教案】:-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19:12:32
文档

【公开课教案】:-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珐琅、眼花缭乱、瞥见、箱箧、制裁、荡然无存”等词语。2.了解相关的历史与艺术知识点。3.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过程与方法1.培养速读能力、捕获筛选信息能力及思维能力。2.透过或热情赞美或冷静嘲讽的语言,深挖文章的意蕴,感受悲剧的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朴素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2.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2.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
推荐度:
导读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珐琅、眼花缭乱、瞥见、箱箧、制裁、荡然无存”等词语。2.了解相关的历史与艺术知识点。3.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过程与方法1.培养速读能力、捕获筛选信息能力及思维能力。2.透过或热情赞美或冷静嘲讽的语言,深挖文章的意蕴,感受悲剧的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朴素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2.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2.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珐琅、眼花缭乱、瞥见、箱箧、制裁、荡然无存”等词语。

2.了解相关的历史与艺术知识点。

3.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

过程与方法

1.培养速读能力、捕获筛选信息能力及思维能力。

2.透过或热情赞美或冷静嘲讽的语言,深挖文章的意蕴,感受悲剧的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朴素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

2.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2.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学难点 

透过或赞或讽的语言,深挖文章的意蕴,感受悲剧的效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新课导入

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对我国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进行了大肆的劫掠,并且焚烧了圆明园。在这件事之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今天,让我们来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篇课文,学过之后,相信大家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

2.知识链接

圆明园是一座供清朝皇帝游乐的花园,也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在北京海淀附近,始建于康熙48年(1709年)。这座花园方圆十多公里,在这儿可以观赏到国内外四十个地方的有名风景。园内还珍藏着许多无价的珍宝,罕见的图书,珍贵的历史文物,因此它又是一座闻名世界的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

1856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他们把园里凡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最后一把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惊骇(hài)  瞥(piē)见  箱箧(qiè)  赃(zāng)物   制裁(cái)  给(jǐ)予

恍(huǎng)若   琉(liú)璃(lí)  珐(fà)琅(láng) 晨曦(xī)  劫(jié)掠

(2)词语释义

丰功伟绩:丰硕的功劳,伟大的成绩

富丽堂皇:形容建筑十分富丽华贵。

赃物:贪污、受贿或盗窃得来的财物。

箧:小箱子。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

惊骇:惊慌害怕。

荡然无存: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不留下。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文章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交代写信缘由。  

第二部分(2—9)热情赞美圆明园的辉煌灿烂,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侵略罪行。

文章的第二部分是全文的核心。作者通过对东方艺术典范圆明园的尽情渲染、赞扬,激发人们对圆明园的美好遐思和幻想。然后,强烈抨击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把他们劫掠并焚毁圆明园的强盗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2—3)作者用浪漫主义的笔调,丰富奇妙的想象,恰当妥帖的对比,华丽优美的辞藻来赞美人世间这座空前绝后的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并告诉人们,圆明园属于各国人民,属于全人类。

第二层次(4—9)作者站在捍卫人类文明、捍卫卓越艺术的高度,以犀利的言辞,调侃的语气,辛辣的讥讽,愤怒谴责英、法两个强盗对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第三部分(10)呼应开头,表达对英法联军侵略行径的揭露、控诉之情。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

答案示例:(1)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

(2)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表示巨大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3.请谈谈你读了课文后的整体感受。

答案示例:英法联军的罪行令人发指,使人愤恨;雨果对中国的巨大同情受人尊重。

(2)研读分析

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请理清文章第3段的思路。

答案示例:先总体评价,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

接着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

(1)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圆明园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然后,具体讲述园中之物,依次说了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以耗费劳动之巨作结。

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突破重难

(1)雨果通过哪些语句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使用这种语言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通过反语来谴责。词语如“更彻底、更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手挽手,笑嘻嘻”等。句子如“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反语的作用是讽刺,表现了不动声色的深沉的愤怒。

(2)请通过课文品析雨果的人格魅力。

答案示例:雨果对英法联军的态度——公正客观;

雨果与巴特勒上尉的交锋——不畏强权;

雨果是否并不热爱法国——深沉的爱。

雨果勇揭真想,何等良知!

(3)请你说说结尾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答案示例:结尾作者再次指出英法联军自诩的远征中国的成就是彻头彻尾的无耻的偷窃,以辛辣

的讥讽点明主旨,收束全文。

2.写法探究

除了巧用反语外,这篇文章还有怎样的写作特色?

答案示例:1.铺陈手法的运用。

所谓铺陈即进行详细地叙述,此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文章一开始,针对巴特勒认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看法,作者没有马上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匠心独运,采取用墨如泼的铺陈手法,描绘圆明园的富丽堂皇,把这一中西合璧的艺术瑰宝神奇地显现于世人眼前。圆明园属于全人类,理应得到世人的珍惜、爱护,理应留给子孙万代观赏、享受,但是,它却被劫掠、焚毁了。作者尽情挥洒笔墨以渲染圆明园的美景,显而易见,也在为后文抒发感情、发表议论起铺垫作用。   

2.多处使用鲜明准确的对比。

作者巧妙地将东方艺术典范圆明园与古希腊的巴特农神庙相比,突出了圆明园这东方艺术典范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作者将圆明园这一旷世之园的富丽堂皇与英法联军对它的劫掠、焚毁相比,暴露出英法联军的滔天大罪;作者将额尔金父子对比,揭露出英法联军的侵略本性和反动本质;作者还将欧洲人的“文明”和中国人的“野蛮”相比,“野蛮”的中国人民“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创建了“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圆明园,而“文明”的法兰西、英吉利“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使圆明园荡然无存、这一对比,使英法联军的野蛮,中国人的文明都一清二楚了。文章中多处对比的使用,充分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态度,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效果。

3.品味赏析

揣摩以下语句,理解文章的丰富内蕴: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这里为什么要谈到“巴特农神庙”?)

(3)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这一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

(4)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回到了欧洲。

(这一句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5)这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注意品味加点词。)

(6)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示例:第1句,“世界”不能改为“中国”,雨果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以全球的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的地位,体现了作者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第2句,巴特农神庙是希腊最负盛名的古建筑,是欧洲人心中的神庙。与巴特农神庙相比较,突出圆明园的艺术成就,让更多的欧洲人了解中国,了解圆明园。人类最杰出的成就,却一同被强盗毁灭,其行径之卑劣,令人发指。

第3句,圆明园虽然当时是皇家花园,但归根结底,是属于全人类的,雨果的这种见解是非常深刻的,这表现了雨果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对人类文明创造者的尊重。雨果以全人类的名义谴责侵略者的强盗行为,义正辞严,批判力强。

第4句,以漫画的形式形象再现强盗相互勾结的丑恶嘴脸、肆意掠夺的卑鄙行径,讽刺力强。

第5句,这一句中的“文明”“野蛮”等反语,正是强盗恬不知耻的狡辩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这个强盗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厚颜无耻。

第6句,雨果以人类的立场区分与人民,强盗不能代表人民,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的罪行,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犯下的罪行。他公开指斥强盗,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二、课堂小结

中国晚清朝政,致使国力衰颓,只能靠奴颜媚骨求得苟延残喘,这才会有圆明园的悲剧。这是历史的耻辱,民族的耻辱。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它以年轻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我们坚信,这个“超人的民族”定会青春勃发,焕发新的生命力,一雪前耻,在世界历史的画页上留下精彩绚丽的一笔。

三、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论教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贸然、疲惫不堪、自持”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

2.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作者的观点,学会做一个真正有教养和优雅风度的人。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2、新课导入

大家都知道,有教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不过,每个人对教养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那么,在著名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德米特里·利哈乔夫的眼里,怎样才能算是有教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论教养》这篇文章,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自主预习

2.背景资料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1999),是20世前苏联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教活动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从1946-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贸然(mào)  疲惫不堪(kān)  大发雷霆(tíng)   涵养(hán)  恕我直言(shù)  

自吹自擂(lěi)   恪守(kè)   允诺(nuò)   自持(chí)   汲取(jí)   矫揉造作(jiāo)   

扭捏(niē)   箴言(zhēn)   嚼(jué)   絮絮叨叨(xù)   尴尬(gān)

原处(chù)   教书(jiāo)  困难(nán)

     处境(chǔ)     教养(jiào) 灾难(nàn)

(2)词语释义

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漠:冷淡。

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随,任凭;欲,想要。

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擂,打鼓。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把弯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弯。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交结文人,参加有关的文化活动。

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机,时机,形势。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示例: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对众多事例进行了比较、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

2.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2段):开门见山,引入论题。

第二部分(3-12段):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论说什么是“有教养”。

第三部分(13-18段):通过列举事例和现象,论证什么是“优雅风度”。

(二)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第5-10段主要论述了什么?这几段的论述有什么共同点?

答案示例:第5-10段主要从反方面论述了没有教养的表现。这几段的论述都是先假设一个人在外面的表现彬彬有礼,但是在家里却表现的不尊重家人。在对比中反映了一个人怎样才算有教养。

(2)作者在论说“风度”时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首先由谈论“风度”的书籍谈起,提出待人接物的问题,然后批驳错误的观点。接着解说风度的缘起。接着列举有风度的现象,论述优雅风度遵循的准则。最后得出结论::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才能保持优雅的举止。

(3)举例说明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

答案示例:①举例论证。本文的5—10段,17段都进行了集中举例论述。5—10段集中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17段集中列举了优雅风度的具体表现。这些例子都鲜活地证明了怎样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的风度。

②对比论证。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论证方法。5—10段每一段都是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的表现,体现了没有教养的具体指向。第二部分的两层也是前一层为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对比起来,更能体现真正的教养。

2.写法探究

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有哪些?

答案示例:(1)行文活泼、灵动,思路清晰。本文从讨论教养本身,到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其中贯穿着作者的基本见解:教养的本质是尊重。作为一片写给青少年的“书简”,文中有探讨问题的逻辑和推论,又有大量生动的事例,加上精辟的观点和格言式的句子,引人深思,值得反复咀嚼、品味。

(2)方法多样,论证有力。举例论证:本文的5—10段,17段都进行了集中举例论述。5—10段集中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17段集中列举了优雅风度的具体表现。这些例子都鲜活地证明了怎样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的风度。对比论证: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论证方法。5—10段每一段都是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的表现,体现了没有教养的具体指向。第二部分的两层也是前一层为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对比起来,更能体现真正的教养。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有教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才能做到有教养。相信作者的观点一定给了大家许多启示。当然,大家对于教养一定也有许多自己的看法,课下可以继续探索讨论。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向作者学习,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精神的三间小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宽宥、游弋”等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过程与方法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其给予的生活启示。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3、新课导入

我们生活的世界,按常规来看,可以被称之为三维空间。空间如此广阔,时间如此漫长,不是我们这些弱小的生命体能够完全体会到的。但是,我们人类除了拥有空间感之外,还拥有精神,它能够穿越一切空间和时间,造就一种永恒的力量。那么,人的精神是如何发挥这种作用的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自主预习

3.背景资料

毕淑敏(1952—),女,国家一级作家。1952年出生于伊宁,祖籍山东。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阿里高原当兵11年。毕淑敏17岁便来到海拔5000米的阿里当兵,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在苍茫的高原上,她亲眼看到一些年轻人为了祖国的安全富强永远长眠在冰层中的悲壮。那些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死亡”使她对生命有着特别的关注。1980年转业回北京。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硕士。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7年开始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1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文艺奖,青年文学奖,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女心理师》等。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宽宥(yòu)   游弋(yì)    轻觑(qù)   麾(huī)下    广袤 (mào)    赘(zhuì)余 

窗棂(líng)  坍(tān)塌   要诀(jué)   困厄(è)     襟(jīn)怀     灼(zhuó)晃   

自惭形秽(huì)     憎恶(zēng  wù )  俯拾即(jí)是    驰骋(chěng) 

(3)词语释义

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不知所措: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遭受困窘或处境为难时心神慌乱。 

林林总总:林林,众多的样子;总总,众多而杂乱的样子。形容杂乱众多。 

俯拾即是:俯,低头,弯腰;即,就。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鸠占鹊巢:斑鸠占据喜鹊的巢。比喻强者欺凌弱者,获得现成的东西。 

李代桃僵:意思是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帮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襟怀:胸襟、胸怀;心胸。 

广袤:土地的面积。东西的宽度为广,南北的长度为袤。 

驰骋:①骑马奔跑,奔驰。②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漫游。 

坍塌:倒塌,崩塌。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课文标题说的是哪三间精神小屋?

答案示例:第一间小屋盛着我们的爱与恨。 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 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

2.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 (第1—6段) 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部分(第7—17段)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一层(第7—8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第9—13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第14—17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第18—19段)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二)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第1—6段的内容,和后文写的三间精神小屋有什么关系?

答案示例:第1—3段:是全文的引子,表达了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引出对精神空间的理解。 

第4—6自然段: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对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 

(2)第一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答案示例: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作者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了几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接下来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广的胸怀。 

(3)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答案示例:作者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事业的时间概念。揭示出一个道理: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事业,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事业?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首先是寻找阶段,站在高处向远方望去,远瞩,确立远大目标。 

其次是耕耘阶段,再苦再累,在所不惜,只要努力达成目标。 

最后境界是收获阶段,已经为追寻目标精疲力尽,快要放弃时,却在最不起眼的地方获得了成功。 

(4)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答案示例:作者首先用一个反问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了两个比喻句说明没有自己的悲哀。告诫人们: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理解本段的重难点是“自身”,如何理解文中“自己的思维”“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意见”? 

通过举例分析说明这里的“自身”不单指人的个体生命,更是指向这个个体生命所具有的特立独行的人文精神。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5)为什么作者说“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你认为在第三间精神小屋中应该怎样“安放我们自身”?  

答案示例:这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能从不同渠道接受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渐渐,有的人就被这个信息社会所同化了,常常随波逐流,用他人的观点来肯定事物的价值,常常以为众人所追求的就是他们自己想要的。于是别人的思想、外在的信息代替了他们自己的思想,使他们成为缺乏思想和思考的人。 作为当代学生,我们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之余,应该思考如下问题:有没有给自己的心灵存放适当的空间?对于我们在课内课外吸收的信息有没有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判断?有没有用自己的思维去审视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6)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案示例:三间小屋是一个整体,其中盛放我们自身的小屋是根本,是心灵大厦的基础,我们只有拥有自己的主见,才能明确自己所爱和所憎恨的,才懂得什么样的事业才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

2.写法探究

本文有怎样的写作特色?

答案示例:①集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②构思新颖独特。

3.主题理解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案示例:这是一篇集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描写、议论、抒情,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四、课堂小结

人类情感丰富多彩,事业五色斑斓,对自身的认识也是逐渐拨云见日的,房屋虽“小”,可盛放的宝物却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作者是借几间小屋使大心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大中求小,衬托呼应,既是作者行文的机智,更是作者谦逊人格的体现。三间小屋组成了作者辽阔的精神世界,如果人人都能像毕淑敏那样建造好自己的精神小屋,间间累积势必会矗起一幢民族的精神大厦!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文档

【公开课教案】:-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珐琅、眼花缭乱、瞥见、箱箧、制裁、荡然无存”等词语。2.了解相关的历史与艺术知识点。3.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过程与方法1.培养速读能力、捕获筛选信息能力及思维能力。2.透过或热情赞美或冷静嘲讽的语言,深挖文章的意蕴,感受悲剧的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朴素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2.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2.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