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行)
1.学生活动等级量表。
2。教师行为等级量表.
3。师生互动等级量表.
4。教师的提问及解决方式。
5.学生的错误和教师的处理.
6。情景创设。
7。学生的学习情况。
8。课堂提问有效性。
说明: 请各学校认真组织教师学习课堂观察的八个工具,要求教师领会其实质,促进教师从多角度、度观察课堂,全面提升教师的看课能力。说课要抓住工具要点,遵照新课程相关的理念,表达的观点要明确,条理要清楚。
课堂观察工具一(学生活动等级量表)
执教者资料 | 姓名 | 单位 | 课题 | ||||||
观察者资料 | 编号 | 时间 | |||||||
观察中心 | 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 ||||||||
观 察 记 录 | 学 生 表 现 | 评分 | 说明 | ||||||
1。 学生课前有否准备,准备得怎么样? | |||||||||
2. 学习兴趣是否浓厚,情绪是否高昂?主要表现。 | |||||||||
3. 有否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课,并有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吗? | |||||||||
4. 有否倾听同学的发言,有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吗? | |||||||||
5。 提出提问,提出问题的人数,质量如何? | |||||||||
6。 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形式、过程、质量如何? | |||||||||
7。 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如何,自主学习形式(探究/记笔记/阅读/思考)有哪些? | |||||||||
8。学习中,能否对师生提出的观点大胆质疑,提出不同意见.。 | |||||||||
9.学习中,能否应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解决新问题,完成率达到多少?。 | |||||||||
10. 预设的目标达成如何,有什么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 | |||||||||
评价 要点 |
课堂观察工具二(教师行为等级量表)
执教者资料 | 姓名 | 评价学科 | 课题 | ||||||
观察者资料 | 编号 | 时间 | |||||||
观察中心 | 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 ||||||||
观 察 记 录 | 视 角 | 评分 | 记录 | ||||||
1。 能否有效学习气氛,主要语言表达有哪些。 | |||||||||
2. 能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方式有哪些。 | |||||||||
3. 课堂教学语言用辞是否浅显易懂, 讲解是否有效(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语速/音量/节奏)? | |||||||||
4。 非言语行为(表情/移动/体态语)呈现是否合理,效果怎么样? | |||||||||
5. 是否指导特殊学生学习,是否有效? | |||||||||
6。 是否耐心倾听学生发言,是否作出即时、有效评价? | |||||||||
7. 能否通过恰当问题(如评价等)引导对学习主题的深入思考. | |||||||||
8. 媒体(板书, 课件等)呈现是否合理,字体是否工整,是否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帮助? | |||||||||
9。 教态是否自然,沉稳、愉快?教师形象如何? | |||||||||
10. 教学机智表现如何。 | |||||||||
评价 要点 |
课堂观察工具三(师生互动等级量表)
执教者资料 | 姓名 | 评价学科 | 课题 | |||||||
观察者资料 | 编号 | 时间 | ||||||||
观 察 记 录 | 观 察 内 容 | 评分 | 备 注 | |||||||
教师提问类型 | 1。 描述性问题。 | |||||||||
2。 判断性问题(次数). | ||||||||||
3。启发诱导性问题。(次数) | ||||||||||
学生提问类型 | 4。 提出问题 | |||||||||
5. 小组提出问题 | ||||||||||
6。 教师鼓励提出问题 | ||||||||||
互动类型 | 7。 师生互动. | |||||||||
8。 生生互动. | ||||||||||
9. 师组互动. | ||||||||||
教师对互动过程的推进 | 10. 以问题推进互动。 | |||||||||
11. 以评价推进互动。 | ||||||||||
12. 以非语言推进互动。 | ||||||||||
师生言语互动过程记时 | 13. 30秒以下。 | |||||||||
14. 30秒以上. | ||||||||||
师对生提问的态度 | 15。 热情. | |||||||||
16. 冷漠。 | ||||||||||
17。 忽视。 | ||||||||||
互动管理 | 18。 有效. | |||||||||
19. 放任。 | ||||||||||
时间管理 | 20.课堂师生无言时间. |
要点 |
课堂观察工具四(教师的提问及解决方式)
执教者资料 | 姓名 | 评价学科 | 课题 | |||||
观察者资料 | 编号 | 时间 | ||||||
序号 | 提问内容 | 问题性质 | 问题解决方式 | 教师理答方式 |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评价要点 |
课堂观察工具五(学生的错误和教师的处理)
执教者资料 | 姓名 | 评价学科 | 课题 | |||||||||
观察者资料 | 编号 | 时间 | ||||||||||
观察维度 | 教师教学机智 | |||||||||||
研究问题 | 教师是如何处理学生错误的? | |||||||||||
教 师 处 理 | 学 生 错 误 | |||||||||||
知识性错误 | 表达的错误(文字表述、图形等) | 思考不全面 | 未把握问题的指向 | 其他存在问题 | ||||||||
鼓励 | ||||||||||||
引导 | ||||||||||||
换其他学生回答 | ||||||||||||
教师自己指正 | ||||||||||||
进行解释和说明 | ||||||||||||
由学生评价 | ||||||||||||
由同伴补充完善(合作学习时) | ||||||||||||
最终明确正确解答 | ||||||||||||
忽视或视而不见 | ||||||||||||
评价要点 |
课堂观察工具六(情景创设)
执教者资料 | 姓名 | 评价课题 | 课题 | |||||||||||
观察者资料 | 编号 | 时间 | ||||||||||||
观察内容 | 教师创设情景与教学目标是否存在关系 | 教师组织的活动情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及教学目标实现的关系 | ||||||||||||
关系 | 创设的情景是否符合本目标的教学 | 情景耗时是否正常 | 教师设计的目标、活动、问题链的关系 | 设计的活动是否面向全体学生 | 有多少学生参与了教师组织的活动 | |||||||||
导入 部分 | ||||||||||||||
知识 与 技能 | ||||||||||||||
过程 与 方法 | ||||||||||||||
评价要点 |
执教者资料 | 姓名 | 评价学科 | 课题 | ||||||
观察者资料 | 编号 | 时间 | |||||||
视角 | 观察点 | 观察结果 | |||||||
倾听 | 有多少学生能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多长时间 | ||||||||
有多少学生能倾听同学的发言 | |||||||||
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有多少人发生这些行为? | |||||||||
互动 | 有哪些互动行为? (师生、生生互动) | ||||||||
参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 |||||||||
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 |||||||||
参与课堂互动(--个人、小组)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 |||||||||
自主 | 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行为表现. | ||||||||
学生自主学习形式(探究、记笔记、阅读、思考)有哪些? | |||||||||
学生自主学习有序吗? | |||||||||
学生有无自主探究活动? | |||||||||
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如何? | |||||||||
达成 | 这堂课生成了什么目标?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多少人清楚? | ||||||||
效果如何?课中有哪些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证明目标的达成。 | |||||||||
评价 |
执教者资料 | 姓名 | 评价学科 | 课题 | ||||||||||||||||||
观察者资料 | 编号 | 时间 | |||||||||||||||||||
序号 | 问题 (简要写出问题) | 指向性 | 叫答方式 | 难度层次 | 侯答时间 | 正确率 | |||||||||||||||
明 确 | 不 明 确 | 随 机 | 轮 流 | 集 体 | 推 荐 | 了 解 | 理 解 | 应 用 | 立 即 答 | 思 考 答 | 讨 论 答 |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小计 | |||||||||||||||||||||
综合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