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23:15:43
文档

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

1、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2、布鲁纳在美国教育研究的成果主要表现四个方面: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研究3、心理发展的含义具有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4、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型、威信型、放任型、忽视型);学校教育;同辈群体5、健康人格的建构:1
推荐度:
导读1、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2、布鲁纳在美国教育研究的成果主要表现四个方面: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研究3、心理发展的含义具有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4、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型、威信型、放任型、忽视型);学校教育;同辈群体5、健康人格的建构:1
1、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2、布鲁纳在美国教育研究的成果主要表现四个方面:

1.主动性研究、

2.反思性研究、

3.合作性研究、

4.社会文化研究

3、心理发展的含义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

4、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家庭教养模式(型、威信型、放任型、忽视型);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5、健康人格的建构:

1.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统合;

2.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社会的统合;

3.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实践活动的统合

6、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指导:

1.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2.帮助中学生获取积极地自我体验

3.帮助中学生提高自我控制力

7、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创设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

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8、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1、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2、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3、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9、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区别:

1.人类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2.人类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3.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活动中,通过语言为中介来实现的。

10、桑代克的试误学习论基本规律:

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11、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基本规律:1、获得与消退(指刺激出现但反应不再出现或消失的过程)

2、泛化: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作出反应。使我们的学习从一种情景迁移到另一种情景3、辨别(分化):对相似但不同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使我们对不同的情景作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以避免盲目行动。

1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基本规律:个体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多数的行为)。

1、强化: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消惩罚)。

2、逃避条件作用(看到路边垃圾站绕道走)

3、回避条件作用(听说前面有垃圾站时绕道走),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化型条件作用。

4、消退

5、惩罚,不是负强化。

13、实现意义学习主要的条件:

一、学生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二、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

三、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的观点。

14、认知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一)重视对关系的了解;(二)重视结构和顿悟的作用;(三)发现学习(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与接受学习

15、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研究性学习(一般过程:1、形成假设以解释事件或解决问题;2、搜集数据来验证假设;3、得出假设;4、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教学对话;认知师徒法和互惠教学。

16、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一般情况是一致的,但不是完全成正比,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以学习行为为中介,主要表现为:一定范围内有一致性;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学习任务的难度、学生的个性不同而不同。

17、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树立自信心:(一)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二)设置合理的目标(三)进行归因训练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一)使任务更有趣(二)引发认知冲突(三)合理使用表扬(四)合适的反馈

18、迁移的作用:

(一)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二)潜意识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三)迁移对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具有重要作用19、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

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相应的背景水平;原经验的组织性;相应的认知

技能和策略);

3、学习定势

20、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教学促进迁移(为迁移而教)?

1、精选教材,重现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从迁移的角度看,合理的编排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和网络化。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

5、在真实生活中学习。

21、在课堂上提高知识直观的方法: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强度率、差异率、活动率、组合率);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22、有效进行知识概括的措施:

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确运用变式;科学地进行比较;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23、错误观念转变的条件:

1、引发学习者对原有观念的不满;

2、使学习者意识到新观念的可理解性;

3、显示新观念的合理性;

4、使学习者意识到新观念的有效性。

24、促进错误观念转变的教学:

1、诊断错误观念;

2、引发认知冲突;

3、理解新观念;

4、应用新观念;

5、反思观念转变过程。

25、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尝试背诵)

26、技能的基本特点:

1、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

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

3、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7、能力与技能的关系:区别:(1)性质上看,技能指顺利完成一定任务的活动方式。活动方式属于具体的操作程序,能力是顺利完成活动任务的个性心理特征,心理特征属于个体表现的倾向性。(2)范围上看,技能的活动方式有特定性,某种活动方式只适用于某类活动的效率中并影响着活动。个性心理特征具有普遍性,它表现在各种活动中并影响着活动的效率。

联系:(1)技能的形成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2)技能的形成促进能力的发展。

28、技能的作用:

(一)调节和控制动作;

(二)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前提条件;

(三)影响学习者的个性品质。

29、操作技能(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1、操作的定向

2、操作的模仿

3、操作的整合

4、操作的熟练

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30、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1、原型定向2、原型操作3、原型内化心智技能形成的特征:

(一)对象脱离了支持物;(二)进程压缩;(三)应用的高效率

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4、创设条件,提供心智技能练习、应用的

机会。

31、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2、内化性原则

3、特定性原则

4、生成性原则

5、监控性原则

6、个人自我效能感

32、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1、指导教学模式

2、程序化训练模式

3、完形训练模式

4、交互式教学模式(总结、提问、析疑、预测)

5、合作学习模式33、问题解决的过程:

1、发现问题;

2、理解与表征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问题的一般方法:算法式;启发式(手段-目的分析法、反推法、简化法、类比法)34、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的特征;

2、已有的知识经验;

3、定势与功能

35、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形成有组织的知识结构,以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学生运用策

(1)在具体学科学习中,教授思维方法;(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以促进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

3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35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环境(家庭、学校、社会环境)。

2、智力。

3、个性。

高创造性一般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36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接受学生的想法;重视学生的独特性;提供榜样。

3、创造性思维策略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发散思维训练;学会容忍模糊性;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

37、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两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

区别:一、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包括对社会、对集体的态度,对劳动、对生活、对学习的态度,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其中有些涉及社会道德规范,有些则不涉及,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品德——深;态度——浅。

38、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2、自我意识增强;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初二年级时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39、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等。

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等。

3、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

40、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一)、有效的说服——正反论据;(二)、榜样示范;(三)、价值澄清(经历的三个阶段:选择阶段、赞赏阶段、行动);(四)、群体约定;(五)、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六)、角色扮演;(七)、小组道德讨论。

41、心理健康的标准:

1、情绪稳定、乐观;

2、人际关系和谐;

3、人格完整;

4、正确的自我观;

5、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6、心理行为表现符合年龄特征。

42、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1)焦虑症(考试焦虑)(2)抑郁症(3)强迫症: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4)恐怖症(5)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偏执型人格、型人格、冲动型人格、回避型人格(6)性偏差(7)进食障碍(8)睡眠障碍

43、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预防精神病症,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租金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客观要求。

44、心理评估及其意义:

1、有针对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

2、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

45、心理辅导的目标:学会调试(调节与适应);寻求发展。

46、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1、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

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训练;系

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

47、教学目标的意义:

1、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

2、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

3、指导学生学习。

48、组织教学过程

一、教学事项:引起学生注意;提示教学目标;唤起先前经验;呈现教学内容;提供学习指导;展现学习行为;适时给予反馈;评定学习结果;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二、教学方法:(一)语言的方法:讲授法、谈话法;(二)直观的方法:演示法、参观法;(三)实践的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四)自学的方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

49、教学策略:一、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呈现新材料;提供有指导的练习;提供反馈和纠正;提供的练习;每周或每月的复习。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1、发现教学2、情境学习3、合作学习三、个别化教学:1、程序教学2、计算机辅助教学3、掌握学习

50、课堂管理的目标:

1、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

2、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

3、帮助学生自我管理。

51、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方式:划分为参与式和监督式。

2、班集体的特点:班集体的规模和班级的性质。

3、学生的责任感。

4、对教师的定型期望。

52、课堂群体的特征:

(1)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

(2)群体成员根据一定的目的或承担的任务而相互交往、协同活动

(3)各群体成员都收到共同的社会规犯的制约。

53、群体动力的表现:

1、群体凝聚力

2、群体规范

3、课堂气氛教师对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教师的领导方式影响课堂气氛:集权型、民主型、放任型

(2)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影响课堂气氛

(3)教师的移情影响课堂气氛

(4)教师的焦虑水平影响课堂气氛。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1、吸引与排斥;

2、合作与竞争

54、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一)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

(二)学校鉴别学生学习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

(三)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55、教师充当的角色:

1、知识的传播者

2、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

3、榜样和模范公民

4、教学的研究者56、教师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一)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教师职业要具有某些特殊的认知能力,主要指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材内容和形式、教学方法策略、学生的特点、教学情境等加以分析判断的能力。

(二)教师的监控能力与职业成就的关系:体现在

1、对自己教学活动事前计划与安排;

2、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

3、对自己的教学互动进行调节、修正。(三)教师的人格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教师人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教师人格特征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发展;

影响着学生智力的发展,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

最显著的人格特征是教师的热情和同情心;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四)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职业成就的关系57、专家型教师的能力特点:

(一)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运用:

1、特定的学科知识

2、一般的教育学知识

3、特定的内容的教育学知识

4、实践性知识(二)、熟练掌握教学技能:

1、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且有预见性

2、教学技能程序化、自动化

3、教学监控能力强

4、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妥当应对纪律(三)、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

58、影响教师成长因素:个人因素、情境因素、系统过程59、教师成长的历程:1、关注生存阶段2、关注情境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

60、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教研组的教学研究活动

2、微型教学训练

3、教学决策训练

4、校本培训

5、反思教学经验(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6、教师参与研究

文档

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

1、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2、布鲁纳在美国教育研究的成果主要表现四个方面: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研究3、心理发展的含义具有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4、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型、威信型、放任型、忽视型);学校教育;同辈群体5、健康人格的建构:1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