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 《18.给家乡孩子的信》 《19.钱学森》 《20.詹天佑》 《21.鞋匠的儿子》 《习作6》 和《练习6》 |
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会用一些词语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的课文。 3.诵读课文,领略名人风采,感受他们的伟大情怀,激起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 |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的课文。 2.品读词句,体会比喻句的妙用。 3.学习名人的事迹,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 | |
教学时间安排: 《18.给家乡孩子的信》2课时 《19.钱学森》2课时 《20.詹天佑》2课时 《21.鞋匠的儿子》2课时《习作6》2课时和《练习6》3课时 | |
教具、学具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课外阅读资料、课件、省优质光盘。 | |
教学措施: 1.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预习指导,自行解决生字词,课堂有针对性地对重难点稍加点拨,攻破重难点。 2.为了拓宽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的写作能力,为其写作积累素材,继续要求每天或隔天做课外阅读读物摘录卡。 3、使学生运用好的读书方法,一边读,一边想。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本知识。 4、培养学生提问题,解难题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5、增强课内外阅读量,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
教学内容 | 18.给家乡孩子的信 | 课时 | 2课时 | |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多么……多么……”、“不是……而是……”造句。 3、理解重点句的意思,说出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掌握书信的格式。 4、通过信中的语言文字,体会巴金爷爷对下一代的关怀,激发为社会添光彩、为别人奉献爱、让生命开花的愿望。 | ||||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语句,领悟让生命开花的含义。 | ||||
教具、学具准备: 收集有关巴金老人的资料。 | ||||
板书设计: 18、给家乡孩子的信 巴金让生命开花结果 为社会添光彩 为别人奉献爱 孩子们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 ||||
教后记:
| ||||
教 学 环 节(第1课时) | ||||
一、谈话导入,简介巴金。 1、你对作者巴金了解多少。 (巴金爷爷是四川成都人,“五四”以来著名的作家,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家乡孩子想念他,都写信给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87岁时写给家乡孩子的一封回信。) 2、质疑:引出课文。 二、自读课文 1、默读,说说这封信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顺,勾划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指名读生字,找新词,理解词语。 争先恐后:抢着向前,唯恐落后。 奉献:恭敬地交付,呈献。 羡慕: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4、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第一自然段写孩子们的信给巴金爷爷带来了温暖。 第二自然段写为了不让孩子们失望,巴金爷爷带病写了这封回信,代替他和孩子们见面。 第三自然段写巴金老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但仍要让自己的生命开花。 第四自然段写巴金老人认为自己的时间有限了,他十分珍惜每分每秒。 第五自然段写巴金老人希望孩子们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第六自然段写他对孩子们的祝福。 三、精读第一段 1、指名读。家乡孩子写40封信,给巴金怎样的感受?文中找答案。 (……好像你们都站在我面前,争先恐后,讲个不停,好不热闹。) 2、朗读巴金爷爷感谢孩子们的话,你有何体会? (说明巴金爷爷对孩子们的爱是非常真挚的。) 四、精读第二段 1、87岁的巴金爷爷写容易吗?自读课文第二节,找出有关句子。 (我有病,写字困难,提着笔的手不听指挥…………就只给你们大家回一封信也十分吃力,有时候一支笔在我手里有千斤重。) 2、画出最能表达巴金爷爷思念孩子们的情感的句子。 3、理解“我多么想看见你们天真的笑脸,多么想听见你们歌唱般的话语,……”体会巴金思念孩子们但力不从心的思想感情。 4、理解“多么……多么”表达的强烈感情,并口头造句。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五、指导写字 1、教师示范。 2、学生描红 六、作业 1、朗读课文,练习感情朗读一至二自然段。 2、抄写词语。 | ||||
教 学 环 节(第2课时) | ||||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巴金多么想念孩子们呀,力不从心的他用书信和孩子们交谈,他说了些什么? 二、精读第三段 1、巴金是普通人吗?他只把自己当作普通人说明了什么? (我们从巴金爷爷的介绍中已经知道了他是五四以来的著名作家,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游记等文学作品,翻译了许多外国作品,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要为社会添更多的光彩!”“为别奉献更多的爱”,巴金爷爷虽然是享誉世界的文坛的名人,但他却把自己当作普通人、平凡的人。他希望“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生命更有意义。可见他品德多么高尚啊! 2、巴金为什么写作?理解课文后回答。 (以写作来表达对祖国和同胞无限的爱。 用“不是……而是”造句) 3、巴金在信中怎样评价自己的一生,同时双表达了什么希望? (“我”只是老老实实,平平凡凡地走过了这一生。 “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生命开花结果。) 4、理解“让生命开花”的含义。 (“开花”并非指自然意义上的开花,而是指人生放出光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可以作为理解巴金爷爷这句话的最好注释。“爱”、“同情”、“精力”和“时间”为自己生存所花的能有多少,更多的时间都给予了别人,而为别人活着,生命才有意义。) (1)我们生存需要什么?我们比生存需要多得多的是什么? (2)文中哪一句表达了让生命开花的意思。 (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 5、指导朗读有关语句(读出对老人的崇敬) 6、小结:让生命开花说是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 三、精读第四段 1、引读:体会爷爷珍惜生活,让生命开花结果的美好感情。 2、感情朗读。 四、精读第五段 1、用亲切的语气把巴金爷爷对孩子们真诚关怀的感情读出来。 五、学习书信的格式 1、书信的格式分五个部分: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 2、对照课文,指明书信的五个组成部分。 六、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七、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八、作业 1、造句: 多么……多么…… 不是……而是…… 2、课后4 (1)巴金爷爷老老实实,平平凡凡地走过了这一生,在世界文坛上享有声誉,但他认为自己浪费了不少时间,而87岁的他知道时间是有限的,他要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自己的人生放出光彩,把爱、同情、精力和时间为自己生存所花的能有多少,更多的时间都给予了别人,而为别人活着,生命才有意义。 (2)为着社会,为着他人,活着才有光彩,正如巴爷爷一生恪守的信条: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他。正是这样不断地释放自己的能量,贡献自己的精力,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向社会提供了无限的精神食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
教学内容 | 19 钱学森 | 课时 | 3课时 | |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钱学森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 ||||
教学重、难点: 复述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钱学森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 ||||
教具、学具准备: 搜集并整理钱学森的资料 | ||||
板书设计: 19、钱学森 身在异国心系祖国 祖国新生急切归国 克服阻挠踏上归程 卓越贡献高度赞誉 | ||||
教后记:
| ||||
教 学 环 节(第1课时) | ||||
一、揭示课题,设置悬念 1、揭题谈话,简介人物。 同学们,你们知道钱学森是个怎样的人吗? 2、设下悬念,为自读作铺垫。 钱学森为什么要放弃在美国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回到自己的祖国呢?他回国后为我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哪些贡献呢? 二、自读课文,反馈纠错 1、一读课文。 (1)明确一读要求: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全文。 (2)检查一读效果:分自然段检查,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2、二读课文。 (1)提出二读要求:让学生边读边圈,画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词,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能流利地读课文。 (2)检查二读情况。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高理解词语的能力。如“广阔无垠”的“垠”字,可查字典弄清它是“边”、“岸”的意思。再结合语境,理解这一词的意思。它在文中是形容太平洋非常广、无边无际。要求学生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 3、三读课文。 (1)明确要求:了解各自然段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弄清自然段之间的联系,粗分段落。 (2)检查讨论。 a、指名说说各自然段的意思。 b、分段,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钱学森乘一艘巨轮返回祖国。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 第三段(第3、4自然段):写新中国的诞生使钱学森和十几位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感到格外兴奋,钱学森下定决心,随时准备回国。 第四段(第5、6自然段):写钱学森克服阻挠,在我国和周总理的关怀下,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第五段(第7自然段):写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分段读课文 四、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说说“艘、斩、魂、授”这4个字都是什么结构?它们左右部分的比例怎样? 2、教师示范指导“魂、授”这两个字的书写。 3、“艘”中的“叟”,学生容易把笔画写错,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 4、学生描红这4个字。 五、作业xkb1.com 1、把下列汉字换个偏旁,再分别组词。 艘( )掠( )眺( )绕( ) -( )-( )-( )-( ) 2、认真诵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钱学森说的话。 | ||||
教 学 环 节(第2课时) | ||||
一、复习检查,明确要求 1、自读了课文,大家对文章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文中有关主人公钱学森的语言你们画下了吗?这节课我们继续精读课文,对人物的语言细细品味,从中体会钱学森的话语中饱含的思想感情。 2、学生朗读钱学森说的话。 二、精读课文 1、精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第一段。 圈画出这一段中描写外貌、动作、内心活动的词语,结合书上的插图,读一读,体会钱学森归国时的心情。 (2)抓住重点句品读。 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 (3)感情朗读。 钱学森乘一艘巨轮返回祖国,15天的海上航行,魂牵梦绕的祖国就在前方,他的心情是多么迫切、喜悦啊! 教师范读,指名试读,女生齐读。 2、精读第二段(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出示钱学森的话。 “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a、为什么钱学森要强调“我是中国人”? b、钱学森在美国时做怎样的准备?目的是什么? (3)朗读加深理解。新 课 标第 一 网 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虽然当时他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让我们用心朗读体会主人公的一片爱国热情。 学生练读,指名试读,集体齐读。 (4)小结并板书。 身在异国 心系祖国 3、精读第三段(第3、4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导语:在新中国成立之际,钱学森归国的愿望越发怎样?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 (3)出示重点句,品读领悟。 “我们日夜盼望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a、这段话是钱学森对谁说的?“这一天”指的是什么时候? b、为什么说“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c、这段话表达了钱学森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4)感情朗读。 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朗读。 4、精读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 (2)读一读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军官的话,想一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感情朗读。 (4)小结并板书。 三、朗读全文。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
教 学 环 节(第3课时) | ||||
一、复习回顾,准备新授。 1、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哪些词句反映了他那高尚的爱国情怀,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有感情的朗读给大家听吗? 2、过渡:钱学森克服重重困难,在我国和周总理的关怀下,终于归国了。那么他回国后为我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哪些贡献? 二、精读第五段。 1、指名读五段。 2、“卓越”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钱学森的贡献是卓越的? 3、感情朗读。 三、总结全文。 四、课堂练习 1、读一读,再抄写。 富裕研制优厚劈波斩浪 诚恳坦诚教授魂牵梦绕 2、在空白处填上适当的词语。 在———————的大海上,“华威号”客轮正_____驶向上海。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站在甲板上,深情地_______着远方。“啊,我就要回到_____的故乡了!”他老泪纵横,情不自禁地吟起了一首小诗:“赶车,赶船,一踏上故土就满眼春天。” 3、按课文内容填空,并认真朗读。 当时,钱学森享受着____的待遇,有____的生活和____的工作条件。可是,他____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____。我现在所做的___,都是在____,为的是回到祖国能____做点事。” 附板书: |
教学内容 | 20、詹天佑 | 课时 | 3课时 | |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否则,赞叹不已”造句。 2、能有感情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一层一层表达中心的方法,能顺着作者的思路理解课文. 4、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 ||||
教学重、难点: 1、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及他是怎样克服的。 2、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 ||||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 | ||||
板书设计: | ||||
教后记:
| ||||
教 学 环 节(第1课时) | ||||
一、复习检查:指名背诵16课三、四自然段,师生评议。 二、导入新课: 1、投影出示詹天佑头像:你知道这是谁吗?师简介詹天佑主要经历、事迹。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7课(板题齐读) 3、通过预习,说说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落。 1、指名读课文,注意生字读音,读后评议。 2、说说课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最感动?你写下了哪些批注(检查预习作业) 3.默读课文,看看哪些段落写了修筑铁路的经过?(4-6),写修筑之前的事?(2,3) 在此基础上,试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主要写了什么? 一、(1)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二、(2-3)清提出修筑计划,帝国主义阻挠和任命詹天佑后国内外的强烈反应。 三、(4-6)具体写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 四、(7)京张铁路提前竣工,中外人民赞叹不已。 五、导读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说说这段共有几句话?(3句) 2、说说每句话都讲了什么?(全体生) 3、哪些词语最能概括这三句话的意思? 解释“杰出”(万能超群,出众), 这里是说詹天佑是一位才能突出、超群的爱国工程师。(中上生) 五、导读第二段。 1、指名读二、三两个自然段,说说两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 “阻挠、要挟”是什么意思?帝国主义要挟我们什么?这里“对方弱点”指的什么?(清,技术落后)“自己的要求”是什么?(帝国主义想争夺修筑权,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 3、 讨论: (1)清在自己的领土上提出修筑京张铁路,为什么帝国主义要出来阻挠的要挟呢?(师适时介绍当时背景) (2)詹天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的? 4、“轰动”什么意思?在国内外引起了怎样的轰动? (1) 国内:“这下咱们可争了一口气”(投影出示句子1:)这里是谁争了一口气?为什么说争了一口气? (2)国外:“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世呢!”(投影出示句子2)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说?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5 、练习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六、 作业: 1、抄写生字,组词。 2、抄写书后词语。 |
教 学 环 节(第2课时) | |
一、复习导入: 1、说说前两段主要内容。 2、在这种情况下詹天佑接受了任务,他又是怎样修筑的呢? 二、导读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思考: (1) 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詹天佑采用了哪两种不同的方法? (2)青龙桥附近的山势坡度特别大,詹天佑是怎样解决火车爬坡的难题? 2、讨论: (1)第四自然段,“毅然”什么意思?表明了什么?(不怕困难,决心为国争光) (2)詹天佑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做的?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3、指读第五段,想想詹天佑采用了哪两种方法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 (1)自己找出同位讨论,再指名上黑板边画图边讲讲什么是“从两端同时向中凿进的办法”,什么叫“中部凿进法”。 如有学生讲不出或画不对,再指名或讨论评议。 (2)说说两处地形特点,体会詹天佑为什么采用这两种方法,这样施工有什么好处? (3)詹天佑为什么能采用这样的施工方法? (体会到:1、工作周密, 2、超人的智慧和杰出的才能) 4、指名读第6段,思考:詹天佑怎样解决火车爬坡的难题的? 出示投影抽拉片,学生讨论后自己演示、讲解。 5、通过这一段的学习,你了解詹天佑是个怎样的人? 师小结:我们了解到詹天佑遇到的困难和他对待困难的态度,以及克服困难的做法,说明他处处不忘为中国人争气,表现他的超人智慧和杰出才干,这些内容都突出了他是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6、指导朗读这一段,重点朗读三、四自然段。 三、导读第四段。 1、指名朗读,思考:京张铁路提前竣工的原因是什么? 2、讨论: (1)有强烈的爱国思想,要为中国人争口气; (2)严肃认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 (3)有敢于创造的才干智慧。 3、“赞叹不已”什么意思?想想外宾们会怎样赞叹? 4、齐读课文,读出自豪、赞叹。 四、回顾课文,考虑中心。 五、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必做) 2、练笔:我看伟大的工程。(选做) | |
教 学 环 节(第3课时) | |
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师范读,学生体会感情。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 二、总结中心。 1、提问: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紧紧围绕杰出爱国,介绍了社会、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困难以及他对待困难的态度,怎样设计、施工的,讲提前两年竣工,体会到他的杰出、伟大和爱国。) 2、师再详细介绍一下詹天佑。 三、完成练习题: 1、造句:(1)指名读读书中“赞叹不已、否则”的句子。 (2)口头造句,师生评议。 (3)否则-- 赞叹不已-- 2、听写词语:阻挠 要挟 施工 严峻 竣工 否则 赞叹不已 高山深洞 悬崖峭壁 3、交流小练笔“我看伟大工程”。 4、阅读练习:《小村庄的故事》。 5、理解句子: (1)“--还没出世呢!”什么意思?说明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 (2)“赞叹不已”什么意思?会说些什么? 四、作业: 1、预习。(必做) 2、听写课后词。(选做) |
教学内容 | 21、鞋匠的儿子 | 课时 | 3课时 | |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领会“尴尬、名门望族、卑微、羞辱、止歇”等词语的意思,促使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林肯在辩论中处惊不乱、宽容大度的心态和以情动人的演讲风格,从而感受林肯伟大的胸怀。 | ||||
教学重、难点: 了解林肯德演讲策略。 领悟林肯在辩论中处惊不乱、宽容大度的心态和以情动人的演讲风格,从而感受林肯伟大的胸怀。 | ||||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 | ||||
板书设计: 21 鞋匠的儿子 宽容大度 机智 林肯 坦诚 自豪 | ||||
教后记:
| ||||
教 学 环 节(第1课时) | ||||
一、名言导入,简介林肯。 1、出示名人名言:人,走上追求之路,就会快乐终生!成功是屡遭挫折而热情不减。 2、谁知道这是哪位名人说的话?(林肯) 3、对,是林肯说的。那么你知道林肯德生平吗?(简介林肯) 4、正是由于林肯是鞋匠的儿子,林肯在就任总统后仍遭到许多人的嘲讽与讥笑。但他都从容自信地应对,以非凡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信任和赞叹的掌声。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他博大的人格魅力!请看课文《鞋匠的儿子》(学生读课文) 5、现在你能用一句话来介绍林肯吗?或者谈谈林肯给你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到他是美国人民最伟大的儿子)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拼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检查自学,读通课文。 (1)同学间互相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2)指名学生介绍自己自学生字词的方法。 (3)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朗读,并注意纠正读音。 3、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林肯首次在参议院演说时,有参议员嘲笑他是鞋匠的儿子。林肯从容应对,以仁爱和宽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信任和赞叹的掌声。) 4、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思考:文中谁的态度先后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三、整体感受当时参议院的气氛,从平静的文字表面体会“羞辱”。 1、大家能说一说自己的父母所从事的职业吗?3 2、我们知道林肯德父亲是一位鞋匠,那么在你看来,鞋匠是一份怎样的职业? 3、自读课文,思考:在参议员们看来,鞋匠又是个怎样的职业?(卑微) (1)理解“尴尬”,通常情况下,什么事情会让人感到尴尬? (2)林肯德父亲是个鞋匠怎么会使“整个参议院的议员都感到尴尬”?(他们自高自大,认为自己是非常优秀的人,而林肯是鞋匠的儿子,因为出生卑微被他们瞧不起,现在却要受林肯的领导,听从林肯的指挥。)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思考课后练习第3题。 |
教 学 环 节(第2课时) | |
一、谈话导入。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鞋匠的儿子指的是谁?(林肯) 2、谁能讲一讲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林肯首次在参议院演说时,有参议员嘲笑他是鞋匠的儿子。林肯从容应对,以仁爱和宽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信任和赞叹的掌声。) 3、根据我们上节课的学习分析,课文可以怎样分段呢?请同学们讨论讨论并说说每段的大意。 二、精读重点段落,着重理解林肯的话。 1、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令参议员感到尴尬,于是在林肯首次参议院演说之前,就有参议员向要羞辱他。(板书:羞辱) 2、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参议员是如何羞辱林肯的?(他让林肯记住自己是鞋匠的儿子) 3、从他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谁来读这句话。看谁能读出这种“傲慢”?这难道仅仅是“傲慢”吗?你从中还读出了什么?(羞辱、讥讽、嘲笑、让林肯下不了台、让林肯从此抬不起头。) 4、当那个傲慢的参议员羞辱林肯时,所有参议员的态度如何?他们为什么会大笑起来?(他们为自己能羞辱新总统而开怀不已,哈哈大笑,这笑声充满了快意。) 5、听到这样的笑声,此时此刻,你想对林肯说什么? 6、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林肯面对当时的情况是如何做出回击的?用笔划出他当时的话。(我非常感谢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7、请再读一读这段话,并思考如果将句中的“非常”、“一定”、三个“永远”、“那么”去掉行不行,去掉之后的这句话和原句所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8、我们再来朗读以下林肯的这几句话,体会这几句话的涵义,并且从这些话中体会体会林肯的这几句话和原句所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三个“永远”在这里可以说用的非常巧妙。 (1) 永远记住你的忠告—从话中,发现人们还有等级观念,人与人无平等可言,作为总统,要牢记并努力改变现状。 (2) 永远是鞋匠的儿子—靠劳动吃饭,没有什么不光彩的,不会因为地位改变而改变。 (3) 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赞美父亲。 说明林肯是一个宽宏大度的、真诚的人。 9、在林肯回击以后,参议员们的态度如何?(他们沉默了) 10、在一片静默中,林肯又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说了这样几句话。出示。 11、自读这几句话,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进一步体现了林肯宽宏大量、不卑不亢的人格。) 12、然后他又对所有的参议员说了什么?把它找出来,说说你的理解。 13、指名读,读了他的这几句话,你觉得林肯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是一个谦逊的人) 14、这时,参议员们的态度又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议员们被林肯的人格魅力折服了,他们对林肯充满了尊敬。) 15、你听了林肯的演讲后想到了什么? 16、林肯,一个鞋匠的儿子能成为一个国家的总统,他靠的是什么?(自己的努力、大度、博爱、不卑不亢的人格魅力。) 17、我们一起来朗读第2—5自然段,感受林肯伟大的人格魅力。 三、学习第6自然段。 1、自读最后一段,看看作者对林肯德评价。为什么说他是最有作为的总统?看看这一段写了他的哪些作为?(林肯了奴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2、找出林肯说的两句话,并有感情地朗读。 “一个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不希望这个房子塌下去。” “我所希望的是它结束,它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3、 思考林肯德两句话表明了他怎样的态度?你是怎样理解的?从他的话中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表明了林肯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林肯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 4、 文章里并没有说林肯当时说话的神情如何? 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你的理由是什么? 四、课堂小结。 |
教学内容 | 习作6 | 课时 | 2课时 | |
教学目标: 1、知道本次习作采用调查访问或直接拜访的形式,走进社会,了解自己家乡的名人。 2、能根据习作的要求, | ||||
教学重、难点: 领会本次习作的要求,写出一篇介绍家乡名人事迹的习作。 | ||||
教具、学具准备: 相关图片及资料 | ||||
板书设计: | ||||
教后记:
| ||||
教 学 环 节(第1课时) | ||||
一、教学准备。(调查访问名人) 1、明确调查访问的对象。 (1)以本单元课文入手告诉学生巴金、钱学森、林肯等都是名人。 (2)教师举一些学生熟悉的例子,激起学生了解名人的兴趣。 (3)学生自己确定要采访的名人。 2、明确调查访问的途径。 (1)直接拜访。 (2)调查了解“名人”周围的人。 (3)通过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作一些资料的搜集。 二、习作指导。 1、教师出示一些家乡名人的资料。 2、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家乡名人,丰富习作材料。 3、引导学生阅读例文,明确习作要求。 (1)出示教师自己精选的媒体上介绍人物事迹的文章让学生读一读。 (2)讨论明确写名人的事迹应该抓住什么来写?——最能反映人物特点的具体事例(如:名人事迹中最感动人的故事) 4、交流作文构想。 (1)学生交流:自己选择的要点、写作顺序、详略方案。(打腹稿) (2)指导学生筛选素材。 ①说清楚人物的外部特征。 ②名人在某个领域做出的突出成绩。 ③“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的最感人的事迹。 5、选择习作对象,学生习作,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6、学生写好草稿后,再组织交流,引导学生根据习作要点进行评点,指导修改作文。 |
教 学 环 节(第2课时) | |
一、交流习作,指导修改 1、指名学生读习作,师生共同评议。 2、小结提出修改意见。 3、学生修改。 二、佳作欣赏。 1.选择写的较好的文章,在班里进行赏析。 教师侧重选择两类文章: (1)条理清楚,内容具体,重点突出,结构好。 (2)语言优美,对人、心情、语言等的描写较生动,且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一评,作文中有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学习。 3.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几位同学的作文,相信对每位同学都有所启发,这节课我们来精心修改自己的文章。我建议大家联系自己的感受,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教师发现问题及时帮学生解决,对部分学生帮他们开拓一下思路,发现共性问题随机点拔。 5.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师生互评,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6.小组内相互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
教学内容 | 练习6 | 课时 | 2课时 | |
教学目标: 1、学习倒顺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通过诵读积累语言知识,丰富语言感觉,学习欣赏诗歌。 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5、学写毛笔字。 | ||||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积累语言知识,丰富语言感觉,学习欣赏诗歌。 2.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合理表达自己的思想。 | ||||
教具、学具准备: 相关课件 | ||||
板书设计: | ||||
教后记:
| ||||
教 学 环 节(第1课时) | ||||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和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使用的语言很有趣,有的词倒个个儿,就变成了另外一个词,我们听一段相声。 (2)教师放事先准备好的《有趣的倒顺词》的录音,要求学生对照题中的文字来听。 (3)学生练读这段相声,重点注意加点的词。(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4)学生说出每组加点词的区别。(词义和用法) (5)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出倒顺词的规律。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认真读题中的每一对倒顺词。(要求学生体会它们的意思是否相同) (2)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 (3)师生小结。(有的一组倒顺词词义有区别,有的没有大的区别)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再次听录音,边听边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倒顺词。 (2)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各自想出的倒顺词。 (3)教师要求学生练习把自己想到的倒顺词补充到相声中去。 (4)拓展。(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多留意这样的词,学着去用)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诵读《大风歌》。 (1)学生自由地读诗,对于像“兮”等不认识的字可查字典或问老师、同学。 (2)教师范读。(读出诗的磅礴的气势) (3)学生对照题中注释大致理解诗意。 (4)集体练读,同坐练背。 (5)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欣赏。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诗中表现出刘邦的英雄气概,有磅礴的气势”这个结论。 (2)根据得出的结论,学生自由讨论自己读后的感受。 (3)拓展。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作品,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学会欣赏。 (4)师生评议。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给家乡孩子的信》。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引导学生说出哪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5)教师重点指导“宽广、事物、希望”等词的写法,并注意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注意对学生写字习惯的养成教育)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对写得不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训练。 | ||||
教 学 环 节(第2课时) | ||||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学生自读题目的要求,回忆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名言。 (2)教师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你最喜欢哪句名言?这句名言给了你什么启发? 2、指导。 (1)让学生认真思考上面的问题。 (2)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学习的实际情况,或说出自己从中受到的启示、教益,或对照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或说出对自己的鼓舞和激励) (3)同学之间互提建议。 (4)分组练说。(要求说话的同学做到语句通顺、条理清楚、声音洪亮、速度适中,听得同学要认真) 3、练习。 (1)每组指派代表上台练说。 (2)师生评议。 4、反馈小结。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明确本次学写的字是“撒、鞭”。 2、指导。 (1)学生细心观察这两个字的写法以及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一边范写一边讲解方法。 (3)学生初练,教师及时指导。 3、练习。 (1)学社临摹,教师巡视,帮助写字有困难的学生。 (2)练写这两个字。(注意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儿。 (2)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