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病毒》教学设计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23:16:11
文档

《病毒》教学设计

“病毒”一节的教学设计殷庆明山东省潍坊市北海双语学校261200一、设计思想本节课的教学是基于系统建构的教学思想而设计的,遵循认识的基本规律——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这样一个螺旋式的质变过程,引导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微生物的主要框架知识,借助学过的知识为支架,通过对比分析研究病毒,总结病毒的主要特征,逐渐建构起关于病毒及其相关内容的知识体系,并且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在此过程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锻炼其能力,升华其情感。二、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病毒》是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
推荐度:
导读“病毒”一节的教学设计殷庆明山东省潍坊市北海双语学校261200一、设计思想本节课的教学是基于系统建构的教学思想而设计的,遵循认识的基本规律——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这样一个螺旋式的质变过程,引导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微生物的主要框架知识,借助学过的知识为支架,通过对比分析研究病毒,总结病毒的主要特征,逐渐建构起关于病毒及其相关内容的知识体系,并且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在此过程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锻炼其能力,升华其情感。二、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病毒》是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
 “病毒”一节的教学设计

殷庆明  山东省潍坊市北海双语学校  261200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是基于系统建构的教学思想而设计的,遵循认识的基本规律——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这样一个螺旋式的质变过程,引导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微生物的主要框架知识,借助学过的知识为支架,通过对比分析研究病毒,总结病毒的主要特征,逐渐建构起关于病毒及其相关内容的知识体系,并且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在此过程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锻炼其能力,升华其情感。

二、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病毒》是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生物圈中的微生物》是继《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和《生物圈中的动物》之后安排的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形成对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的完整认识,同时也是后面学习生物进化、生态系统和生物技术的基础。病毒是微生物中形态最微小、结构最简单的一类生物。本节课对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是探究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同时,本节课在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已经了解了植物和动物一些知识,也大体了解微生物一些知识,对病毒有所耳闻,但是却不知道详细的知识,尤其是病毒是怎样生活的这些问题却模糊不清。通过本节学习,直接介绍显得非常突然,于是可以借助先知,将抽象的现象直观一些,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思路的形成。

(三)教学条件分析

   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设施。多媒体课件展示,动手制作病毒模型等,可以对于一些微观的病毒进行直观化的展示。有一些比较复杂的,可以采用视频的形式展示。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

2.教学难点: 噬菌体的作用机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结合植物、动物细胞的知识回顾,对比分析学习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比分析,建立联系的观点,学会研究问题和学习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通过分析科学家发现病毒的历程,总结经验得失。

参加调查病毒的讨论,学以致用,学会辩证的看到事物的观点。

四、教学策略与手段

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引导下的小组自主互助式学习模式,即本节课的活动都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是系统建构性教学,即首先帮助学生建构起关于微生物的整体框架,为今后的学习建立框架。通过讨论建立研究思路,鼓励学生以研究者的姿态去学习。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直观的实物教学及实验教学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方式采用联系、分析、比较、推理等办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五、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学内容教师的组织与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课前准备课前预习微生物等内容教师提供课件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病毒的资料。准备相关材料:棉线、硬质纸、铁丝、胶水等。课前让学生预习本章节内容,有助于学生形成大体的认识,教师让学生准备这些物品的过程是为本章节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锻炼学生从日常生活和课外获取信息的能力,学会合作。
提出问题引言:无论是单细胞的生物(衣藻、变形虫,草履虫),还是多细胞的动物和植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但是却有一类非常微小的生物,它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却在悄悄的影响着其他生物的生活,你可知道它们是谁?出示单细胞生物和植物、动物的幻灯片,让学生找出共同点。

等学生回答完毕后,出示三张图片,让学生猜测是什么?

学生对照幻灯片回答教师提问,回顾所学知识,猜测这是一些微生物。并且猜测教师出示的三个图片(艾滋病病毒、大肠杆菌、酵母菌)。通过以前学过的知识,总结出大部分生物体都是有细胞构成的。这些都是能够用肉眼看到的,为学习微生物的特点做好铺垫。
目标解读整节课的目标内容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解读教学目标。学生认知目标,对本节课及与之相关的任务做到心中有数。目标的制定是为孩子的学习做好指引的,因此必须首先要明白本节课的目标是什么,才能有针对性的学习。
设计研究思路确立本章节的研究思路,学会学习的方法。师:这节课你们想要了解病毒哪些知识呢?

学生回答的过程,教师板书,最终让学生归纳出研究思路。

1.病毒是如何被发现的

2.病毒的形态

3.病毒的结构

4.病毒的生命活动

5.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生:与咱们到底有什么关系。

生:病毒是什么样子的。

生:病毒是如何生活的。

生:病毒是不是和前面我们学习的细胞很相似。

……

学生先讨论,然后总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师引导下学习的,是积极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被教师灌输,因此以一个研究者的姿态去学习,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现病毒师:病毒是一种个体非常微小的生物,需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放大几十万倍才能观察到它。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病毒是如何发现的。

(课件显示)在用电子显微镜证实病毒以前,巴斯德在研究狂犬病的时候,在人体内没有发现可能引起这种病的生物,他认为一定是这种病的病菌太小,所以无法看例,后来证实他的推测是正确的。

12年的细菌学家伊凡诺夫斯基研究“烟草花叶病”时,为了抓住引起这种病的“病菌”,他用连最小的细菌也不能通过的陶过滤器来过滤液汁,因为这种“病菌”通过了过滤器,所以他当时认为过滤器一定出了毛病,使病菌通过了。

17年荷兰的细菌学家贝杰林克,重复了伊凡诺夫斯基的实验得到了同样的结果,于是他断定病原菌很小,能通过过滤器,因此他把这病原菌称为“过滤性病毒”。直到1935年,美国的生物化学家斯坦利从烟草的提取液汁中获得了病毒的结晶,证实了病毒的存在。

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观察课件内容,思考原因,总结得失。科学家探索生命现象及其本质是充满着艰辛的,让学生重新对待那些已知的生物学知识,重新研究,总结经验得失,并且学习科学家的精神。

概念分析什么是病毒:试着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它下个定义吧?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于病毒的认识学生对于病毒,说出自己的模糊的认识。这是把握学情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学习的重要方法
形态结构病毒必须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才能够看到,因此可以借助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异同点进行类比推理。

活动——制作病毒模型

师:出示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图片,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在学习病毒时有一定的支架。

病毒的结构是非常简单的,那么你们能利用手中的材料(棉线、硬质纸、铁丝、胶水等),根据自己的理解制作一个病毒模型。

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对比分析。

①在笔记本上画出如图所示的噬菌体。

②确定制作这个病毒模型所需的材料。

③制作模型。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在讲解病毒结构之后,能够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在光学显微镜下能够看到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再学习病毒的结构,前后联系。

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对病毒的结构更加清楚,只有体验才能深刻,从而加深理解,并且提升其同手能力

生命活动回顾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生命活动,植物细胞因为有叶绿体,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从而自己制造有机物质,属于自养生物。而动物细胞没有叶绿体,动物是异养生物。回顾植物和动物细胞的增殖,通过细胞的方式进行增殖。

病毒通过寄生在活细胞内,但是脱离了活细胞就变成结晶体,失去了生命活力。在活细胞内通过自我复制的方式繁殖。

教师通过回顾植物和动物的生命活动,

结合课件中的flash进一步解释病毒的生命活动及增殖过程。

学生对比分析,研究植物、动物、病毒之间的差别。对比分析,建立联系的观点,并且对比分析,从而建构新知识。因此,要设计植物和动物为支架,从细胞结构、生命活动等进行延伸。

通过课件和挂图把比较抽象的内容,我把学生用肉眼见不到的事物再现出来,利用软件的动画形式表现病毒在寄主细胞里的增殖过程,这对理解这部分知识也能对突破难点起到关键作用。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辩证分析正确的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教师让学生首先进行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通过病毒的自白,来正确的看待。学生讨论分析,并且归纳总结自己的看法,形成正确的观点。可以拓宽学生视野,鼓励课前查阅资料的学生,并全体同学认同的一些资料为例,分析资料筛选的必要性。从教学内容上,学生查阅的资料涵盖病毒的厉害两方面,可以让学生用辨析的思维来审视同一个问题。
总结归纳回顾本章节所学,自己归纳总结,并对病毒进行一句话概括。教师引导学生自行总结本章节所学,并进行归纳总结学生自主归纳,进行总结这是一种学习的有效途径,教会学生学习比灌输知识有效地多。
成果展示通过5个典型选择题,进行检测,查漏补缺

教师出示幻灯片学生做题,然后自己说出答案,进行讨论及时的检测,巩固所学
课外拓展对比计算机病毒和生物病毒,进行拓展延伸学习,深入生活。

1.上图中的计算机病毒和生物病毒都属于生物吗?它们之间有何异同点?

2. 你们家的电脑是如何防范计算机病毒的?你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防止病毒的侵害? 

教师出示熊猫烧香计算机病毒,让学生对比分析。

让学生总结在日常生活中的防止病毒的方法,学会六部洗手法。

学生自己研究,然后对比分析。

从日常的防范病毒的行为出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课要上宽,尤其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要注意知识的迁移,从而建立起联系,对比分析。

观察日常生活的现象,养成良好的生习惯,从而健康的生活。

六、教后反思

首先,由于病毒微小,它侵染生物体的过程变得抽象难懂,因此需要建立起一个支架,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采用回顾旧知的方法,导入新课,先让学生对于微生物有一个大体的认识,然后再借助于植物和动物细胞的特点,详细研究病毒的形态结构及生命活动,再此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动手制作,模拟表演等环节来处理,引导学生学会对比分析,建立联系的观点,学会总结和归纳。

其次,关于发现病毒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好的课程资源,虽然说不是重点要求的内容,但是可以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脚步,总结他们的经验得失,学习科学家的精神则显得尤为重要。

再次,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学会辨析资料,理解病毒作为一个的生命体,它所具有的结构特点和生命活动特征有利于适应环境和延续物种,而不是迎合人类的喜好,从而使学生认同“任何物种都有它生存的权利和能力”。

文档

《病毒》教学设计

“病毒”一节的教学设计殷庆明山东省潍坊市北海双语学校261200一、设计思想本节课的教学是基于系统建构的教学思想而设计的,遵循认识的基本规律——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这样一个螺旋式的质变过程,引导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微生物的主要框架知识,借助学过的知识为支架,通过对比分析研究病毒,总结病毒的主要特征,逐渐建构起关于病毒及其相关内容的知识体系,并且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在此过程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锻炼其能力,升华其情感。二、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病毒》是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