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经典诵读教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23:01:24
文档

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弟子规》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是一本教我们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全书共360句(1080字)。二、教学目的:1、教育学生孝敬父母、体谅父母。2、培养学生的爱心,爱长辈
推荐度:
导读国学经典:《弟子规》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是一本教我们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全书共360句(1080字)。二、教学目的:1、教育学生孝敬父母、体谅父母。2、培养学生的爱心,爱长辈
国学经典:

《弟子规》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是一本教我们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全书共360句(1080字)。

二、教学目的:

1、教育学生孝敬父母、体谅父母。

2、培养学生的爱心,爱长辈,爱老师,爱同学,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3、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4、教育学生诚实、守信。

5、指导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规范。

三、教学内容:

《弟子规》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信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流利背诵。

难点:理解含义,并能在生活实践中应用。

五、学习时间:

每周安排一节诵读时间,平均每节课学习16句。利用中午课前预备时间复习巩固。

六、方法措施:

1、借用生动的故事来打动学生的心。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讨论中真正理解含义。

3、举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含义。

4、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

七、学习内容具体安排:

第一周:学习《弟子规》“总叙”

第二至六周学习“入则孝”

第七至九周学习“出则弟”

第十至十四周学习“谨”

第十五至十八周学习“信”

教学过程

1、听泛读《弟子规》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理解“总叙”的意思。

“总叙”概括了《弟子规》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如果以上的事都做了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做学问了。

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

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

四、讲故事:《大舜的故事》——孝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

封象为诸侯。

五、礼仪

1、回答问题要举手,回答问题要起立。

2、学习鞠躬。

六、作业

1、背诵《弟子规》总序。

2、回家给父母捶捶背。

学 过 程 教

父母呼 应勿缓;老师呼 应勿缓 ; 长辈呼 应勿缓 ;同学呼 应勿缓。

2、“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在教我们的时候,父母教我们做任何事情,“行勿

懒”就是要马上动作,不可以拖拖拉拉的。

3、“父母教,须敬听”:父母在教育你的时候,要恭恭敬敬地聆听。

4、“父母责,须顺承”:如果你做错了事情,父母责备你的时候,你应该接受教

训,真心悔改。

希望大家都能够成为孝敬父母、懂礼貌的孩子。

四、讲故事:《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

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

以礼相待。

五、礼 仪

1、见到长辈、老师要主动问好。

2、父母、老师、长辈,要求做的事情,要尽量做好。

六、作 业 1、背诵“父母呼”。 2、帮父母 收拾餐桌。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齐声背诵“父母呼”。

2、是否帮父母收拾餐桌。

二、学习“入则孝”之“冬则温”

1、听泛读“入则孝”之“冬则温”。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了解意思。

1、“冬则温”“温”就是温暖的意思。“夏则凊”,凊就是凉爽的意思。孝敬父

母应该从哪里开始呢?应该从关心父母的起居生活开始。

讲“黄香”的故事:

相传东汉时期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母亲很早过世他和父亲相依为命。夏天天气非常热,他每天都给父亲扇枕席,以便让父亲安歇;冬天非常寒冷,为了让父亲躺在温暖的被窝里,他每天晚上都要先上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褥焐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黄香的孝行,传遍了全县,也传遍了全国。九岁的孩子能懂得这样孝顺父亲,感动了太守刘扩上书朝廷申报,批准孝廉,成为一位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儿童。当时有“江夏黄香,天下无双”的赞誉。

我们都要以黄香为榜样,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

2、“晨则省,昏则定”:就是每天早上要记得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向父母问候,这是为人子弟在家里对父母应该有的态度。“晨则省”,“省”的意思就是安慰问候的意思。“定”也是如此,也是安慰,让他的心情觉得很好。

3、“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了解意思。

1、理解“事虽小”。什么样的事情是小事?该怎样做?

“事虽小”,就是泛指一切事情无论大小,即使很小很小的一件事情,“勿擅为”,这个“擅”就是随自己的意思,擅自的意思。也就是说事情即使是非常小,也不可以不经过同意就擅自去做它。譬如说有很多小朋友,他在家里,爸爸妈妈不在的时候,他就好像造反一样,什么事情都碰,父母的房间、抽屉翻箱倒柜,很好奇

的都去翻阅它,这些都是不对的。

不应做的事情,就尽量不做。比如说,在家里不可随便玩电、玩火,玩危险的玩具,不可养成随便花钱的坏习惯,不在黑板上乱涂乱画,这样的事虽小,也是不对的。不应做的事情就不要做了。三国时的刘备教育儿子刘禅说:“勿以恶小而

为之”也是这个道理。

2、理解“物虽小”。

什么样的东西是小东西?铅笔、橡皮……不能私自藏起来。如果私自藏起来,父

母会伤心。

拓展:

捡到小的物品应该怎样做?借用别人的东西该怎么做?

学生讨论。

四、讲故事:陶母封鱼。

陶侃是东晋有名的贤臣,从小就勤奋好学,而且注意人品的修养,这一切都与他母亲严格的教育分不开。陶侃长大后,担任了管理渔业的小官。这一年他托人带回家一坛腌鱼孝敬母亲,母亲却把鱼封好让人退回区,并且献给他写了一封信说:“你是国家的官吏,怎么能用公家的东西孝敬父母呢?这是为政不廉啊!”此事虽小,却可以看出陶侃的母亲教子严格。陶侃始终不忘母亲的教诲,最终成为晋朝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1、齐声背诵“亲所好”。

2、昨天回家扫地、拖地情况。

二、学习“入则孝”之“亲爱我”

1、听泛读“入则孝”之“亲爱我”。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了解意思。

1、“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父母双亲从小到大,给予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爱,待我们恩重如山。我们自然就应该孝养他们。可是也有的家长不喜欢甚至讨厌孩子。或者管教孩子过于严厉,缺少方法。那么做为儿女应该怎样对待父母呢?是不是父母对我们好,我就对你

们好。你不喜欢我,我也不孝敬你呢?

孔子在世时,他有一个名字叫闵子骞的弟子。年纪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娶了后母,后母又生了两个弟弟。有一年冬天,天气寒冷,父亲要出门,就叫闵子骞驾车,闵子骞冻的直哆嗦。父亲以为闵子骞偷懒,就拿鞭子打他,谁知鞭子下去却把棉袄打烂了,里面的芦花飞了出来。父亲才知道后母虐待了闵子骞。一气之下,父亲要赶走后母。这时闵子骞跪下来哀求父亲说:“有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儿寒。”这句话感动了父亲,也感动了后母。使后母知道反省改过,变成了慈母。孔子特别称赞闵子骞:“真是难得可贵的孝子啊!”

我们就是要学习闵子骞这种孝心,不管父母对我们如何?我们做好自己应该做

的就可以了,尽好自己的本分。

2、说说自己的父母批评你或打你的时候,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对待的?怎样

做才会更好?

说说父母为什么这样做?学会体谅。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亲有过

”,“过”的意思就是有过失,或者有不当的这种行为。“谏”就是劝勉的意思,

劝解的意思。

“使”就是使他能更正,或者能及时停止。

上堂课我们学了要孝顺父母,可是父母也有不对的时候啊!那么作为子女应不应

该劝谏父母呢?用什么方法才恰当呢?

一是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去谈父母的过错。让父母没有面子。他就不会接受我们的劝谏。二要等父母高兴的时候,而且在劝说父母时语气也要柔和,面带笑容。不要理直气壮,一副盛气凌人的态度。话要说的尽量婉转,让父母感到我们不是

在挑他的毛病,真心的为他好。他才能够接受我们的劝谏。

2、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谏不入”,不入就是不能接受。“悦复谏”,我们可以委婉的再劝谏。“号泣随”,就是觉得很伤心、很难过。“挞无怨”,这个时候如果父母恼羞成怒,或者他不愿意

听到我们这样劝他,即使被打了,也不应该有所怨恨。

四、讲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年轻的时候,随着父亲李渊到处平定,当时父亲有一个决策,就是连夜拔营要攻打另外一个地方。李世民就跟父亲说:这样做的话,我们可能没有办法成功,因为可能后面有埋伏,前面不但不能得到胜利,可能后面又被围剿,反而不利我军。他的父亲不采纳。眼见整个就要拔营了,这个时候,李世民就在帐篷外面嚎啕大哭,哭得非常伤心。为什么伤心?他知道父亲这个举动是错误的,从整个局势来看,宗已经看出相当的危险。他的父亲李渊,突然听到外面有很大的哭声,就走出去看。父亲看到儿子这么伤心,听了儿子最后一次规劝,

及时停止了这项军事行动。后来终于平定各地贼寇,奠定了唐朝的基业。

五、作 业 1、背诵“亲有过”。 2、把故事讲给父母听。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二、学习“出则弟”之“兄道友”

1、听泛读“出则弟”之“兄道友”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了解意思。

1、什么叫“出则弟”?就是离开家里,或者我们要外出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

注意我们的行为。

2、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兄道友”,“友”就是友爱,就是做哥哥的如何来跟弟弟相处。“弟道恭”,

弟弟又应该如何来对待哥哥。

“兄弟睦,孝在中”。如果兄弟姊妹在家里能和睦共处,这就是孝道。

举例:

父母看到孩子打架,不友好,会是什么心情?

3、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不能感觉钱财非常的重要,就不会产生怨恨了。

说话时忍让一点儿,气愤就会消失。

四、联系实际讨论:

同学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应该如何相处?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五、作业

1、背诵“兄道友”。

2、照顾一下比自己小的孩子。

文档

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弟子规》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是一本教我们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全书共360句(1080字)。二、教学目的:1、教育学生孝敬父母、体谅父母。2、培养学生的爱心,爱长辈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