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释重点字词。
篁竹: 佩环: 心乐之:
伐: 取: 下见:
尤: 清冽: 全石:
以为: 为坻: 屿:
堪: 翠蔓: 蒙:
络: 缀: 参差:
可百许头: 空游: 澈: 日光直射
布: 映在 佁然: 俶尔:
翕忽: 相乐: 斗:
蛇: 明灭: 犬牙:
差互: 环合: 寂寥:
凄: 寒: 悄怆:
幽邃: 以其境过清: 居:
乃记之而去: 隶而从者: 跟从,跟随。 如鸣佩环:相碰击发出声音
二、翻译关键句子。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3.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5.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8.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9.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0.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三、理解性默写。
1.文章第二段中的“皆若空游无所依”与上文的“ 水尤清冽 ”相照应。
2.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闻水声,如鸣佩环。
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有: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3.写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5.文中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形象的比喻,描写溪身、溪水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6.文中描写潭周围树木的语句: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8.文中写潭中鱼游来游去,非常活跃的语句: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9. 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疑难探究。
1.小石潭的写作顺序是什么?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课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3.“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明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孤凄悲凉之情。
原因:1、周围的环境凄清,令作者顿生悲情2、作者当时处于被贬的状态,心中自然抑郁 。
4.说说《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中“空游”的表达效果。
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既写水之清,又写鱼之态;“空游”写出了潭水清澈见底、空灵透明的特征。
5. 请结合文章语句,简要说明,在文章第一、二段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冽”的特点?
写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说明水清澈见底; 写鱼在水中的情景,如“皆若空游无所依”等 让人感觉不到水的存在,说明了水的清澈透明。
6. 通读全文,说说作者心情有何变化,从哪些内容能看出来?
由乐到忧。从“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 ” 可以看出乐;从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忧。(由鱼的活泼可爱而心生快乐;游览结束时,由景的凄清而触发身世之悲。)
7.同为山水游记,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提到“乐”,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多次提到“乐”,两文中的“乐”,乐在何处,不同点是什么?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乐中有悲,而且悲是主调,只是悲中因见小石潭而得片刻的乐,而欧阳修中《醉翁亭记》的乐是纯粹的乐,是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游人之乐,总结即是与民同乐,是最宽广的乐.(柳宗元的“乐”是发现小石潭后暂时的自乐;欧阳修的“乐”既有山水之乐,太守之乐,更有与民同乐的情怀。)
8.柳宗元的“一乐一忧”与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有什么区别?
柳宗元被贬永州,为排遣心中郁闷来此赏景,听到水声悦耳,故“乐”,但潭景的清幽反而勾起往事,因而更为“悄怆”。柳宗元的乐也罢忧也罢,都因自己、景色而发生变化;而范仲淹的“先忧后乐”则是为国为民而忧乐,两者的思想境界不同。
9.本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生动刻画了潭水、游鱼各自的特点或情态,请任选一例作赏析。
示例:(1)运用比喻,将潭水触石的声音比成鸣珮环,生动地描写了潭水流动时的清脆悦耳。(2)运用拟人,将游鱼往来穿梭的情境写成?似与游者相乐?,形象地刻画了游鱼自由自在的情状,也写出了作者内心短暂的喜悦。
10.有人认为,小石潭其实是作者的象征,两者颇有相似之处,所以柳宗元才会觉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你赞成这种说法吗?谈谈你的理解。
赞成。小石潭拥有绝美风姿,却堙没于人迹罕至的幽僻之地;作者柳宗元拥有过人才华,却被贬谪到荒凉之地。人与谭产生了某种心灵的契合,使他越发觉得凄冷,落寞,倍增失意之感。
11. 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限在40字以内)(4分)
示例一:人的一生总不能一帆风顺,面对坎坷,面对不平等的待遇,我们不必叹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啊!看一看您的后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您一定会振作的!
12. 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小石潭位于小丘西行120 步的地方,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幽美,是观光旅游、愉悦身心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因此闻名遐迩。
13. 阅读第一段,说说“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的作用。(2分)
①表明作者被悦耳水声吸引,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突出其内心之“乐”;②表明小石潭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
14. 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
①点面结合。如写石:“ 全石以为底 ”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③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 俶尔远逝 ”是动。
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 鱼 ,实为写 水 ,以实写虚,相应成趣。
15.古诗词中,有许多像本文一样将思想情感融入自然景物描绘中的名句,请写出你最喜欢的相连的两句,并简要赏析。
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用“随”“入”两字将“山”、“江”、“平野”、“大荒”四个意象贯穿,抽绘出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抒发了诗人离家渐远、乡情渐浓的思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