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22:57:17
文档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土地资源学名词3*8填空1*10不定项2*7简答5*4计算1*15论述1*17名词: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也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土地类型是指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
推荐度:
导读土地资源学名词3*8填空1*10不定项2*7简答5*4计算1*15论述1*17名词: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也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土地类型是指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
土地资源学

名词3*8    填空1*10    不定项2*7    简答5*4    计算1*15    论述1*17

名词: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也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土地类型是指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为一种类型组合。

土地资源类型是指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

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区域内各类土地利用之间在数量上的对比关系和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形成的格局,以及权属上的所属关系的总和。

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

土地资源评价又称为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程。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及不同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可能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基本农田是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国家及各级地方根据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按照对人口、农产品生产水平、建设用地发展趋势的预测,对需要实行特殊保护的耕地依照法定程序划定的区域。

第一章 土地资源学绪论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土地资源(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1、土地的资源特性:

(1)生产性:生物生产能力;按性质分为自然生产力,劳动生产力;按时间分为现实生产力,潜在生产力

(2)区域性: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导致

(3)动态性

(4)可更新性:土地在合理利用的条件下可以自我恢复

(5)多功能性: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6)有限性

(7)不可替代性

2、土地的资产特性

(1)商品特性:可以流通,特殊商品

(2)产权特性:排它性完全权利

(3)增值特性:取决于供给稀缺和人类的改造利用

(4)不动产特性:源于位置固定性和永久使用性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

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2、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

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

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我国土地资源学的近期发展(当前研究的热点)

(1)土地评价研究;

(2)土地资源调查研究;

(3)土地资源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量研究;

(4)土地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研究;

(5)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研究;

(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治理研究;

(7)土地规划研究;

(8)土地资产评估研究;

(9)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研究;

(10)土地管理研究。

◆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前景

1、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1)土地资源调查与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2)土地资源(资产)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

(3)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研究

(4)生态脆弱地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2、提高对土地资源学科的认识水平

(1)加强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2)应重点开展我国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的研究

(3)学科规范化问题,即规范一个学科的范畴

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

●气候要素特征:太阳辐射、热量资源、降水

●地学要素特征:地形地貌、地质条件

●水文及地球化学特征:地表水、地下水、区域地球化学条件(化学元素的迁移和积聚的规律)

●土壤要素特征:土壤剖面及理化性质、土壤的综合性状、土壤类型的分布

●生物要素特征: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特征、植被

●社会经济特征:土地所有制和使用制度、土地资源的区位特性、土地经济生产力和土地报酬递减律

第三章  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

◆中国的土地类型分类系统

普遍采用的是“全国1:100万土地类型分类系统”,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编辑委员会制定。该系统采用土地纲、土地类和土地型三级分类制。

(1)土地纲 土地的光温水生产力  12

(2)土地类 大(中)地貌类型   105

(3)土地型 植被亚型或群系、土壤亚类等

⏹1:100万土地类型分类系统怎么分?

 该系统采用土地纲、土地类、土地型三级分类制。首先根据大尺度的水热组合类型,将全国按自然地带或亚地带分异划分为12个土地纲。土地纲反映的是土地的光温水生产力。然后根据大(中)地貌类型不同,在同一土地纲内划分为土地类。土地类反映景观特征,关系到区域内的农林牧用地规划布局。土地类内,再依据植被亚型或群系、土壤亚类等的差异将土地类续分为土地型。

◆2001年8月,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修改:

3个一级类: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15个二级类: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建设用地、特殊用地;未利用土地、其他土地

第四章  土地资源调查

◆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工作程序

◆耕地扣除系数

1、定义

耕地中宽度不足2米的沟渠、田埂等线状地物的面积占耕地毛面积(不包括其内宽度2米以上的线状地物面积和零星地类面积)的百分比。

r=S5/S3-S4

S3为耕地总面积,S4耕地中宽度2米以上的线状地物面积和零星地类面积,S5宽度不足2米的线状地物面积。

2、耕地扣除系数测定方法

1.布点:

平坦地区:10个/县(市、区)  30亩/个 丘陵山区:20个/县(市、区)  3亩/个

2.量测样点总面积S3:根据海式计算面积

3.量测样点扣除面积S5:面积=长×宽

4.计算r:r=S5/S3-S4

S4耕地中宽度2米以上的线状地物面积和零星地类面积之和。

全县范围内的各种地类的扣除系数测定之后,求取耕地中同种地类扣除系数的平均值,作为本县内该种地类的扣除系数。耕地扣除系数还应按县、市两级进行汇总。

◆图斑界线的绘制规则【实习先要用到?】

(1)界线闭合

(2)最小上图斑面积(1:1万比例尺地形图)居民地和水塘4mm2,耕地和园地6mm2,其他地类15mm2

(3)参加平差图斑(≥1cm2):红色实线   不参加平差图斑(<1cm2):蓝色实线

(4)宽度≥ 5mm的双线地物自成图斑

(5)“飞地”绘图斑界线,蓝色晕线、注权属单位

(6)大图斑内有大于1cm2的小图斑时,要沿小图斑的部分边界线将大图斑分成两部分。

(7)争议地:红色虚线绘出范围,注明××村与××村争议地,其内的图斑界线用红色实线绘出。

(8)新增地物要绘出图斑界线,并汇红色晕线

第五章 土地资源评价

◆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程序

一、准备阶段

1、立项与初步商讨:评价目标与方法、地区范围与界线、数据和论据、调查深度与比例尺、可能考虑的土地利用类型、工作阶段、成果要求

2、确定目标、

3、调查、收集数据和资料:研究地区的基本情况、用于评价的数据和资料

4、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待评价土地的范围和界限、选择可以考虑的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土地评价的类型、确定调查的范围、深度和比例尺、划分工作阶段

二、土地评价的中间过程

  1、确定土地利用类型及要求

2、划分土地评价单元:土壤分类系统、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土地利用现状

3、描述土地性状

4、选择评价因子:主导因子原则、因子稳定性原则

5、计算评价结果

三、土地评价结果汇报

1、土地评价报告书:土地评价的目的、评价过程与方法、土地评价的结论

2、土地评价成果图

◆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

土地评价单元是土地评价单元的最小单位,其内部土地各种形状相对均一,不同评价单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可比性

⏹划分的依据:评价对象的变异程度、评价目标的精度要求、土地调查所能达到的程度。

⏹常用的划分方法:

——以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确定评价单元——图斑——适合大比例尺的土地评价。

——以土壤分类系统为基础,即直接利用土壤分类系统中的某一级作为评价单元,适合于大比例尺评价。

——以土地类型分类系统为基础确定评价单元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土地自然适应性分类与美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系统的区别

FAO美国
分类适宜性纲、适宜性级、适宜性亚级、适宜性单元

土地潜力级、土地潜力亚级、土地潜力单元

计算方法最小因子比配方法的步骤:

(1)确定每个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

(2)通过比较对照,确定评价单元的每个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

(3)对评价单元的评价因子的适宜等级进行比较,选最小的等级作为这个评价单元的评介结果。

1.依据土地利用的永久因子评定潜力级

采用“最小因子律”确定该评价单元的潜力级;

2.根据因素的种类评定潜力亚级;

3.依据实际的经营管理方式和水平,以及实际的生产力或产量评定潜力单元。

评述1.其评价结果应用广泛

2.其方法简便易行

3.需要适当考虑社会、经济因素

4.其方法适用于任何比例尺的评价

1.同一潜力级的土地经营管理措施不一定相同。

2. 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要素,而不进行专门的投入产出分析。

3. 不考虑土地的区位条件

4. 具有较大的适用范围,但是对于大比例尺的土地评价,结果不够精细,缺乏对生产的具体指导意义。

第六章     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影响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因素:

土地资源的数量、土地资源的质量状况、投入水平、生活水平、时间尺度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的计算【计算题】

1.计算方式

按研究区域土地能生产的农畜产品,并根据一定人均营养标准来计算研究区域能养活多少人。

1)按每年人均多少千克粮食来计算

 实际上是一种概算,如每年每人平均375~400KG粮食计算,不分年龄、性别和职业,而且不考虑粮食品种。

2)按每人每天需多少卡的热和多少克蛋白质。

按不同年龄、劳动强度、性别的人折合为一个“平均人”,并将不同作物产品分别折合成热量与蛋白质量,并折算为相应的农业生态区内的单位面积的生产量;按热量和蛋白质折合相应农业生态区内的单位面积生产量,两者相除得人口承载力。

2.计算标准

1)目前我国人均粮食为380kg/每年,一些发达国家为500-550kg/年

2)人均营养水平为热能10878J/(人/天),蛋白质75g/(人/天)。

3)农业科学院《中国长期食物发展战略研究》

温饱线:热量11100.54kJ/(人/天)蛋白质69.7g/ (人/天)

小康:热量10842-11342.4kJ/(人/天)蛋白质72.0-74.0g/ (人/天)

中等发达:热量11676-12093kJ/(人/天)蛋白质85-90g/ (人/天)

第七章 可持续土地利用与管理

◆可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1、保持和加强生产/服务(生产性)

2、减少生产风险程度(稳定性)

3、保护土地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保护性)

4、具有经济活力(可行性)

5、社会可以承受(可承受性)

◆如何实现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最优?

第八章   土地资源保护与整治

◆基本农田的划定【内容】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占本行政区内耕地的80%以上。

1)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

2)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

3)蔬菜生产基地;

4)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

5)规定应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其他耕地。

◆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工作内容

1)规划变量分析

2)耕地需求和供给的综合平衡,确定基本农田数量控制指标。

3)根据保护数逐级落实控制目标

4)规划后的管理与监测工作

第十章  中国土地资源概况及区域分析

◆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1、数量上

(1)各类土地资源总量大

(2)人均占有量少,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突出

2、质量上

(1)地形错综复杂,地貌类型多样

山地33%,高原26%,盆地19%,丘陵10%,平原只占12%。15度以上的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4.1%。

(2)耕地生产力普遍较低

3、区域分布特征

(1)土地资源区域分布极其不平衡

东部地区:13.9%的土地面积,养活41.2%的人口,人均耕地0.074公顷

中部地区: 29.6%的土地面积,人均耕地0.129公顷,全国的粮棉油生产基地

西部地区: 56.5%的土地面积,人均耕地0.132公顷,是全国重要的牧区和矿产基地

(2)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的区域差异较大

(3)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区域差异巨大

4、后备土地资源特征

主要分布于西北干旱地区和西南高原、山区,、、青海3省区未利用地全国的65.4%。后备土地资源主要是荒草地、沼泽地、盐碱地和水域中的苇地和滩涂,集中分布于西北、东北和西南。

◆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分区原则

1)土地自然要素的相似性  2)土地里利用的相似性  3)多级续分原则

◆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分区方法

1)土地利用区:区位(含土地类型)+主要利用类型+相应发展产业3名法

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区内用地比例大于10%,排名处于区内前几位、面积较大的一级土地利用类型及耕地和林地内的二级主要用地类型

相应发展产业:农(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城乡建设(非农用地)

2)土地利用亚区:区位(含土地类型)+主导利用类型——开发利用方向3名法

主导利用类型:一般反应区域土地主导利用方向和发展前景,主要用二级土地利用类型

土地开发利用方向:

①农业:农业(水、旱并重)、水田农业、旱作农业、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

②林业:林业、用材林、防护林、林果业(园地)

③牧业:牧业、放牧业、渔业

④城乡建设

工矿业

◆中国土地资源利用依据

1)区域土地条件与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2)区位因素与社会经济条件的相对一致性

3)区域土地利用方向与产业配置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4)土地生产能力与综合效益的相对一致性

5)区域土地利用问题与治理、保护措施的相对一致性

◆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的特征

1.东北山地平原有林地与旱地——农林用地区

土地利用率高达91.6%,以林地为主,耕地为辅;土壤肥沃,半湿润温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500-700mm,宜农荒地800万公顷;是全国商品粮、豆类、用材林生产基地,城市化水平高达49.51%;充分发挥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和用材林基地和重工业基地的区域优势

2.华北平原水浇地、旱地与居民工矿地——农业和建设用地区

耕地为主体,园地次之;地跨温带、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500-900mm,盐碱土、风沙土、沙姜土占全区耕地1/4;城镇密集,工交发达,是全国商品粮棉油烟肉渔商品生产基地和轻工业原料基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减少耕地占用,建设用地以内涵挖潜为主

 3.黄土高原旱地、牧草地与有林地——农牧林业用地地区

以农用地为主,农林牧用地结构较为均衡;耕地以坡耕地为主,占耕地总面积的60-80%,林地偏少,草地质量差,黄土物质,水土流失严重,西北边缘沙漠化;半湿润向干旱地区过度地带,水资源贫乏,旱灾多发。土地利用向生态型林草地利用方向发展,加强农牧、林牧结合,保护生态环境

 4.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田、水域与居民工矿地——农鱼和建设用地区

 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土地利用类型多样,以农业为主渔业为辅,农业集约化程度高,耕地复种指数2.2;非农业用地比重大,土地产出水平高,城市化水平高。今后以耕地水田利用为主,水产养殖为辅,严格保护耕地,方式水土流失和工业污染,促进工农业协调发展

 5.川陕盆地有林地、旱地与水田林农用地区

土地利用率高达86.9%,以丘陵林地为主,盆地耕地为辅,林地生物资源丰富;水热条件优越,水土流失严重;土地利用仍以林地为主,耕地为辅,水旱并重,农牧、林牧结合。保护环境,开发林特产品,改造中低产田。

 6.江南丘陵山地有林地与水田——林农用地区

土地资源丰富,利用率为90.2%,以林地为主,耕地为辅,水田占耕地面积的86%,复种指数高达2.35,森林覆盖率高达51.2%,生产亚热带林、果及众多名优土特产。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明显。今后土地利用仍有林地为主,耕地为辅,发展立体林业。

 7.云贵高原有林地、灌木林地与旱地林农用地区

 土地利用以林地为主,耕地为辅,土地利用率80.6%。水热同期,水热资源丰富,生物种类繁多,容颜地貌发育,水土流失严重,人多耕地少,交通不便。今后以林地为主,积极扩大水田面积,发展自给性农业,保护生态环境,建设长江上游防护林体系。

 8.东南沿海有林地、水田、园地与居民工况地——农林鱼果和建设用地区

 土地类型多样,以丘陵山地为主,土地利用率高达91.5%,土地利用以林地为主,耕地为辅,热带、亚热带经济林的主要产业,是我国创汇农业的主要基地。人均耕地最少,粮食不能自给,工矿交通发达,城市化和工业化程度高,区域经济发达。

 9.内蒙古高原牧草地与旱地——牧业用地区

 温带半干旱到干旱地区,降水量200-450mm,春寒严重,自然灾害频繁,以黑钙土、栗钙土和棕钙土为主,土地利用以牧草地为主,耕地为辅。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很低,人口密度小,草场退化。今后仍以畜牧业为主,发展区域性粮食生产,加强化境保护,重点抓好重要肉、毛商品生产基地

 10.西北干旱区牧草地与水浇地——牧业和绿洲农业区

 土地利用率41.4%,沙漠戈壁广布,经济发展水平极低。牧草地占农用地84.1%,气候干旱,绿洲农业,是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今后以天然草地畜牧业为主,绿洲灌溉农业为辅,农林牧结合,多种发展经营。保护环境。

 11.青藏高原牧草地——牧业用地区

土地利用率39.4%,以高寒草地牧业为主,人口稀少,低温、缺氧、滑坡、泥石流、冻融灾害较多,交通十分不便。农牧业生产以自给自足为主。今后适当扩大农林用地比例,提高粮食自给程度。

 12.藏东南—横断山有林地与牧草地——林牧用地区

 高山峡谷相间,山地资源丰富,土地利用率85.1%,土地利用以林地为主、牧草地为辅,森林覆盖率32.6%,是西南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热量不足,人口稀少,区域经济薄弱,交通不便。今后土地利用仍以林地为主,草地畜牧业为辅,保护生态,改善畜牧业生产方式

文档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土地资源学名词3*8填空1*10不定项2*7简答5*4计算1*15论述1*17名词: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也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土地类型是指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