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工种:
一、安全风险。本岗位存在以下安全风险:
序号 | 危险源 | 潜在事故类别 | 防范措施 | 应急处置 |
1 | 电气设备;用电工具;照明;电线电缆;控制开关;电机车架线;电焊割作业 | 触电、电击、电灼伤、火灾 | 1、穿戴好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2、严格执行机电设备安全操作规程;3、非操作人员不得操作机电设备;4、非专业持证(电工)人员不得从事电气作业;5、不要碰触带电设备、开关、线缆;6、在带电设备(线缆)周边从事其他工作,必须采取防触电措施;7、不得靠近高压带电设备;8、不得进入有“当心触电”标识的区域。 | 1、立即断开电源; 2、必要时对伤者进行人工呼吸、心肺复苏或输氧;3、电灼伤不得用水冲洗伤口;4、严重者立即送医治疗。 |
2 | 机械设备;机械及车辆维修、检查、维护 | 机械伤害(轧、挤压、切、割、绞、卷、刺) | 1、穿戴必要的劳保用品;2、确保设备的护栏、防护罩完好;3、严禁不停机检修;4、严禁在运转的设备或设备的运转部件范围内进行维修、清扫等工作;5、机械设备运转时,操作者不得擅离工作岗位。 | 1、发生事故后,应立即停止工作,抢救伤员。2、对创伤进行止血、包扎、固定;3、严重者送医治疗。 |
3 | 机动车辆;矿车、运输作业;装载作业 | 机械伤害、车辆伤害、翻车撞车事故 | 1、穿戴好劳保用品;2、严禁无证驾驶;3、机动车辆不能带病运行;4、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交通规则;5、注意鸣笛、减速,保持车辆灯光、刹车、方向盘、操纵杆等良好;6、不超速超载;7、随时注意来往车辆,遭遇车辆时,提前到岔道或宽敞处等候让行。 | 1、发生事故后,立即停车停机,对伤者进行救治;2、对创伤进行清洗、止血、包扎、固定; 3、严重者送医治疗。 |
4 | 顶板;边帮;采空区;支护操作;撬毛作业;采装运输作业; | 冒顶片帮 | 1、穿戴好劳保用品;2、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按设计和图纸施工。3、工作前,务必仔细检查顶板、两帮岩石,敲帮问顶,彻底处理;4、从事撬顶作业,必须由2人共同完成,一人撬顶,另一人负责监护;5、不要直接站在危石的正下方;6、需要支护的,必须采取支护措施;7、不冒险作业 。 | 1、发现有冒顶前兆,立即撤离;2、 发生事故后,搬开落石,抢救伤员;3、对创伤进行清洗、止血、包扎、固定;3、严重者送医治疗。 |
5 | 火工品(雷管、炸药、导爆索);涉爆作业;火工品仓库 | 爆炸 | 1、严格遵守《爆破安全规程》和民爆物品安全管理相关规定,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2、严禁非爆破作业人员从事涉爆作业;3、爆破时设好警戒,保持安全距离;4、无关人员不得进入爆破区域和存放火工品的区域;5、严禁在存放爆炸物品的地方抽烟、点火或从事动火作业。 | 1、发现爆炸危险可能,人员立即撤至安全区域;2、在确认无再次爆炸危险时,对伤员进行施救;3、清除伤员口鼻中的粘液、血块、泥土,以便输氧和人工呼吸;4、将伤者送医治疗。 |
6 | 易燃易爆物品(如油料、电缆、棉麻纺织物;包装袋等可燃物) | 火灾、爆炸 | 1、及时清理垃圾,保持现场整洁;2、严格油料等易燃易爆物品管理;3、严禁在存放油料等可燃物处点火、抽烟;4、发现火情,及时报告,初起火灾立即灭火;5、电气起火,先断电,再灭火;6、火情难以控制时,立即通知将人员撤出矿井。 | 1、初起火灾,立即组织灭火;2、电气火灾,先断电,再灭火;3、有爆炸危险时,立即撤离人员,切忌盲目施救;3、火情难以控制时,佩戴氧气呼吸器,立即通知撤离井下所有人员;4、由佩戴呼吸器的专业人员下井搜救与灭火。 |
7 | 爆破后工作面;独头巷道;未贯通的天井;通风不良的采场;密闭容器;密闭空间;老巷老空区;水淹区。 | 中毒窒息 | 1、工作前,通风排烟,洒水降尘; 2、工作人员必须携带便携式气体报警仪;3、对空气质量进行检测 ,合格后,方能进入;4、工作过程中,保持通风设备有效运转;5、携带氧气呼吸器。 | 1、佩戴氧气呼吸器进入现场抢救人员;2、将伤员转移至空气新鲜区域,松开领口、紧身衣,使呼吸通畅,注意保暖;3、迅速清除伤员口中粘液、血块、泥沙等,必要时采取输氧和人工呼吸措施;4、送医治疗。 |
8 | 矿井;采掘工作面;水仓 | 透水、淹溺 | 1、加强水文勘探工作,摸清地下水赋存情况;2、保持排水设备设施设计合理,安装符合要求;3、巷道掘进,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原则;3、加强日常防排水管理。 | 1、立即将所有人员撤离矿井;2、开足设备,加大排水力度;3、必要时,增加临时排水设备,加大矿井排水能力。 |
9 | 天井溜井、高台、临边等作业;工作台、操作台、梯子;登高作业;矿仓、渣场卸车作业 | 高处坠落 | 1、穿戴劳动保护用品;2、设置防护栏杆;3、天井、溜井应设置格筛;4、高处作业使用安全带、安全绳;5、从事高处作业操作,应设监护人员;6、卸矿车辆应设有防坠措施。 | 1、轻轻移开覆盖物,抢救伤员;2、对创伤进行清洗、包扎、止血、固定;3、严重者送医治疗。 |
10 | 岩块;备件;工具;废料;高空坠物 | 物体打击 | 1、穿戴劳动保护用品;2、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3、工作中,加强相互间的配合与联系,互保互肋;4、不抛掷物体。 | 1、对创伤进行清洗、包扎、止血、固定;2、严重者送医治疗。 |
11 | 行车;手拉葫芦;电动 葫芦;吊车;手工吊具 | 起重伤害 | 1、起重工必须持证上岗;2、工作前检查好吊具,确保设备完好、安装正确;3、起重作业时应派专人指挥和监护;4、吊起的重物下不能站人,吊物不能从人员上空通过 ;5、物体捆绑要牢靠,防止松脱;5、 不允许超载超负荷。 | 1、轻轻移开覆盖物,抢救伤员;2、对创伤进行清洗、包扎、止血、固定;3、严重者送医治疗。 |
12 | 斜井提升、斜井人车 | 机械伤害、高处坠落、车辆伤害、物体打击 | 1、人员必须穿戴好劳保用品;2、检查卷扬、人车、钢丝绳及其连接装置、安全装置,确保完好,不带病运行;3、保持斜井清洁无杂物、无障碍物,道轨、挡车门等井筒设施符合要求;4、严格遵守相应的操作规程和人车安全管理制度;5、斜井坚持“行车不行人,行人不行车”;6、人车运行,必须有随车安全员,并携带随车信号机;7、人员严禁搭乘矿车上下井;8、斜井提升作业时,人员必须进入硐室,井底车场严禁有人。 | 1、发生事故后,抢救伤员,对创伤进行清洗、包扎、止血、固定;2、严重者送医治疗;3、修复损坏的斜井设施。 |
序号 | 职业危害因素 | 理化特性 | 潜在危害 | 防范措施 | 应急处置 |
1 | 粉尘 | 1、浓度和接触时间:暴露时间和接触时间越长,浓度超高,危害越严重;2、分散度:分散度超高,在空气中漂浮时间越长,危害越严重;3、硬度:可引起呼吸道粘膜损伤;4、溶解度:有毒粉尘溶解度越高,毒作用越强;5、荷电性:荷电粉尘在呼吸道易被阻留;6、爆炸性:煤、亚麻、铅等粉尘,在适宜浓度遇到粉尘,易发生爆炸。 | 呼吸道炎症; 尘肺病; | 1、坚持粉尘防治八字方针:“革、管、护、风、密、水、教、检”;2、坚持湿式作业,洒水降尘;3、加强作业环境通风,降低粉尘浓度;4、定期检查:加强个人防护和个人卫生,佩戴防尘护具,进行体育锻炼,增加免疫能力。 | 1、隔离泄漏污染区,出入;2、佩戴防尘口罩;3、紧急事态下,佩戴空气呼吸器。 |
2 | 噪音 | 声强和频率均无规律,杂乱无章的声音。 | 听力下降; 耳聋; 严重者可引发消化不良、呕吐、头痛、血压升高、失眠等全身性疾病。 | 1、使用听力防护用品,如耳塞、耳罩等; 2、尽可能降低噪音; 3、采用隔音措施,如设置隔音墙等。 | 1、佩戴耳塞、耳罩等隔音护具;2、如发现听力下降,到医院检查就诊。 |
3 | 振动 | 表现为对人体组织的交替拉伸和四周传播 | 1、引起交感神经功能亢奋; 2、引起致人体各系统内部功能紊乱;3、长期会致局部振动病。 | 1、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工艺;2、减少肢体直接接触振动体;3、采用有效减振措施;4、定期进行体检。 | 1、使用防护用具;2、脱离振动岗位;3、发生病情后,及时就症。 |
4 | 有害气体 | 1、爆破后产生的气体:主要成分为C0、NO2,CO为无色无味气体,NO2为刺激性气体;2、柴油设备产生的尾气:成分有悬浮固体微粒、CO、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铅及硫氧化合物。 | 1、CO可致人眩晕、头痛,重者可致人脑细胞损伤;2、氮氧、氢氧化合物会使易感人群出现刺激反应,患上眼病、喉炎;3、氮氢化合物可致癌。 | 1、充分进行局部通风和全面通风;2、做好呼吸防护,避免高浓度吸入;3、紧急抢险时,佩戴自救器;4、工作场所禁止饮食和吸烟。 | 1、救援人员穿戴防护用具,佩戴氧气呼吸器;2、将伤员尽快移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畅通;3、严重者输氧或采取心肺复苏措施;4、送医院救治。 |
1、享有的权利
⑴ 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和人身伤害索赔权;
⑵ 危险因素和应急措施的知情权;
⑶ 安全管理的批评、检举、控告权;
⑷ 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权;
⑸ 危险情况下的停止作业和紧急撤离权;
⑹ 获得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权;
⑺ 获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权利;
⑻ 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建议权。
2、应遵守的义务
⑴ 自律遵规的义务,即在作业过程中,应当遵守公司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⑵ 自觉学习安全生产知识的义务,要求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⑶ 危险报告义务,即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它不安全因素时,应当立即向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负责人报告。
本人已清楚了解所从事工作的安全风险和职业危害,愿意承担此风险,在工作中严格遵守、落实相关措施,关注自身安全。
签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