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基本情况
学生上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比较高,通过上一个学年的学习,学生对计算机有一定了解,具有一定的打字、画图等操作基础,但是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有大部分的学生只有上课时间练习,课后就没有巩固,对所学知识遗忘较大。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但学生感兴趣的并不是学习知识,而是游戏,所以,要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本册教材共设15课,有汉字的魅力,汉字在电脑中原来是这样表示的,书原来是这样印出来的,从这里开始使用字处理软件,学文字编辑,编排我的作文,看几何图形,编排数学公式,逛海西,排游记拼图形,比创意,从剪贴画里找朋友,用结构图表达信息,使用模板向导,制作封面,设计书签,制作书签,晒晒我们的作品等。
2、教材特点。
(1)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不强求掌握知识与操作技能;
(2)以活动为重心,通过活动,体验、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
(3)活动过程是学生尝试、实践的动手过程;
(4)动手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学生自主探究;
(5)以学科整合为平台,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探究其他学科学习;
(6)充分体现新课改精神。
三、教学措施
1、任务驱动思想。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对主体性教学,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创造性能力具有积极性作用。
2、课程整合思想。(1)与相邻学科的课程整合(2)与德育整合。
3、趣味性思想。 (1)语言的趣味化(2)内容趣味化。
4、培养学生信息素养。(1)结合实例进行应用介绍(2)贯穿网络知识。
5、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因材施教”、“螺旋上升”的方式,设置了适合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任务,教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
6、教学以活动为重心,通过活动,呈现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信息技术应用的全过程.同时,在教学范例的选择上,注意贴近生活,渗透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应用过程中,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教学进度表
周 别 | 教 学 内 容 | 课时 | 备注 |
第一周 9.1-9.4 | 纪律与常规教育 第一课 汉字的魅力 | 1 | |
第二周 9.7-9.11 | 第二课 汉字在电脑中原来是这样表示的 | 1 | |
第三周 9.14-9.18 | 第三课 书原来是这样印出来的 | 1 | |
第四周 9.20-9.25 | 第四课 从这里开始使用字处理软件一 | 1 | |
第五周 9.28-10.2 | 第四课 从这里开始使用字处理软件二 | 1 | |
第六周 10.5-10.9 | 第五课 学文字编辑,编排我的作文 | 1 | |
第七周 10.12-10.16 | 第六课 看几何图形,编排数学公式 | 1 | |
第八周 10.19-10.23 | 第七课 逛海西,排游记 | 1 | |
第九周 10.26-11.30 | 第八课 拼图形,比创意 | 1 | |
第十周 11.2-11.6 | 自由操作 | 1 | |
第十一周 11.9-11.13 | 第九课 从剪贴画里找朋友 | 1 | |
第十二周 11.16-11.20 | 第十课 用结构图表达信息 | 1 | |
第十三周 11.23-11.27 | 第十一课 使用模板向导 | 1 | |
第十四周 11.30-12.4 | 第十二课 制作封面 | 1 | |
第十五周12.7-12.11 | 第十三课 设计书签 | 1 | |
第十六周 12.14—12.18 | 第十四课 制作书签(1) | 1 | |
第十七周12.21-12.25 | 第十四课 制作书签(2) | 1 | |
第十八周 12.28-1.1 | 第十五课 晒晒我们的作品 | 1 | |
第十九周 1.4—1.8 | 期末考查 | 1 |
第二十周1.11-1.15 | 自习 | 1 | |
第二十一周 1.18-1.22 | 自习 | ||
第二十二周 1.25-1.29 | 自习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