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XX桥”相关施工图纸;
⑵《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 F50-2011);
⑶《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⑷《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05-2003);
⑸《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
⑹《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
⑺《建筑施工碗扣式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66-2008);
⑻《路桥施工计算手册》(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5);
⑼《Midas Civil 2012 有限元分析软件》;
⑽《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2工程概况
项目工程概况
现浇梁概况(文字+梁截面构造图)
3支架布置形式
支架正面、侧面、平面布置图。
翼板下横向设置100mm×100mm的方木,轴间距600mm;纵向设置150×150mm的方木,轴间距600mm;碗扣式支架横向间距600mm,纵向间距900mm,横杆水平步距1200mm。
底腹板下横向设置100mm×100mm的方木,轴间距400mm;纵向设置150×150mm的方木,腹板区间距600mm,顶底板区间距900mm;碗扣式支架纵向间距900mm,腹板区横向间距600mm,顶底板区横向间距900mm,横杆水平步距1200mm。
基础采用60cm厚C20素混凝土+30cm厚37灰土换填压实。
所有模板均为15mm厚优质竹胶板。
满堂支架其余布置,如天杆、扫地杆、水平剪刀撑、竖向剪刀撑等参考《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建筑施工碗扣式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66-2008)。
4设计参数及材料强度
4.1 设计参数
表4.1-1 材料设计参数表
序号 | 材料 | 规格 | 截面积(mm2) | 惯性矩I (mm4) | 截面矩W (mm3) | 弹性模量 (MPa) | 备注 |
1 | 竹胶板 | 厚15mm | 1.5×104 | 2.81×106 | 3.75×104 | 98 | 1m宽 |
2 | 方木 | 15cm×15cm | 2.25×104 | 4.22×107 | 5.63×105 | 9×103 | |
3 | 方木 | 10cm×10cm | 1.0×104 | 8.33×106 | 1.67×105 | 9×103 | |
4 | 钢管 | φ48×3.5mm | 4.×102 | 1.22×105 | 5.08×103 | 2.06×105 | |
5 | 钢管 | φ48×3.0mm | 4.24×102 | 1.078×105 | 4.49×103 | 2.06×105 | |
备注 | 混凝土容重取26kN/m3,钢材容重取78.5kN/m3 |
表4.2-1 钢材设计强度值(N/mm2)
钢材 | 抗拉、抗压、抗弯 | 抗剪 | 承压 | |
型号 | 厚度或直径(mm) | |||
Q235 | φ48*3.5mm普通钢管及碗扣支架 | 145 | ||
Q235 | ≤16 | 215 | 125 | 325 |
>16-40 | 205 | 120 | ||
>40-60 | 200 | 115 | ||
Q345 | ≤16 | 310 | 180 | 400 |
>16-40 | 295 | 170 | ||
说明:设计强度按《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建筑施工碗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66-2008)、《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取值。 |
5.1荷载类型
①模板、背带自重
②新浇筑混凝土自重(取26kN/m3)
③施工人员、材料及机具等施工荷载(2.5kPa)
④倾倒混凝土产生的冲击荷载(2kPa)
⑤振捣混凝土产生的荷载(2kPa)
⑥新浇筑混凝土对侧面模板的压力标准值
混凝土侧压力按下列两公式计算,并取其中的较小者:
F = 0.22γct0β1β2 (5.1-1)
F = γcH (5.1-2)
式中:F──新浇筑混凝土对模板的最大侧压力(kPa);
h──为有效压头高度(m);
υ──混凝土的浇筑速度(m/h),可按实测确定(暂定为2m/h);
t0──新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h),可按实测确定(暂定为6小时),当缺乏试验资料时,可采用t0=200/(T+15)计算;
T──混凝土的温度(℃);
γc──混凝土的容重(kN/m3);
β1──外加剂影响修正系数,不掺外加剂时取1.0,掺缓凝作用的2.8外加剂时取1.2;
β2──混凝土坍落度影响修正系数,当坍落度小于30mm时,取0.85;50~90mm时,取1.0;110~150mm时,取1.15。
5.2荷载组合
5.2.1箱梁顶底板、翼板计算
⑴荷载组合I(用于强度计算):
⑵荷载组合II(用于刚度计算):
5.2.2箱梁侧模计算
⑴荷载组合III(用于强度计算)
⑵荷载组合Ⅳ(用于刚度计算)
5.3荷载计算
根据梁截面分析,翼板最厚0.5m,顶底板区最厚0.44m,腹板区最厚1.6m。(腹板区考虑内侧模及一排内模支架荷载2kN/m2,顶底板区考虑内模支架及顶板模型荷载4.5kN/m2)。
翼板区恒载; 翼板区活载。
顶底板区恒载;顶底板区活载。
腹板区恒载; 腹板区活载。
混凝土侧压力标准值
由式(5.1-1)得F=0.22×26×6.0×1.2×1.15×=67kPa
由式(5.1-2)得F=26×1.6=41.6kPa
按取最小值,最大侧压力为41.6kPa,有效压头高度
h=
故有效压头为1.6m。
6结构计算
6.1翼板模型计算
6.1.1翼板下15mm竹胶板计算
6.1.1.1计算模型
图6.1.1-1 翼板模型面板计算模型
取1m板宽进行受力分析。
强度计算:,L=0.60m
刚度计算:,L=0.60m
6.1.1.2计算结果
⑴强度
满足要求。
满足要求。
6.1.2翼板下10cm×10cm方木小愣计算
翼板模型面板下面10cm*10cm方木计算时按三跨连续梁考虑。
6.1.2.1计算模型
图6.1.2-1 翼板10cm*10cm方木小楞计算模型
强度计算:q= 19.5×0.6=11.7kN/m,L=0.6m
刚度计算:q= 13×0.6=7.8kN/m,L=0.6m
6.1.2.2计算结果
⑴强度
满足要求。
满足要求。
6.1.3翼板下15cm×15cm方木大楞计算
15cm×15cm方木分配梁计算时按三跨连续梁考虑。由于小楞方木的布置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因此检算应力时应按产生最大应力布载模式进行计算。
6.1.3.1计算模型
图6.1.3-1 15cm*15cm方木大楞计算模型
10cm×10cm方木小楞传递给15cm×15cm方木分配梁的集中力为
强度计算:P=11.7×0.6=7.02kN
刚度计算:P=7.8×0.6=4.68kN
6.1.3.2计算结果
⑴强度
组合应力图如下:
图6.1.3-2 15cm*15cm方木大楞组合应力图
由以上组合应力图可知:
满足要求。
⑵刚度
位移图如下
图6.1.3-3 15cm*15cm方木大楞位移变形图
由以上位移图可知:
满足要求。
6.2底板下模型计算
6.2.1底板下15mm竹胶板计算
6.2.1.1计算模型
图6.2.1-1 腹板下模型面板计算模型
取1m板宽进行受力分析。
强度计算:,L=0.4m
刚度计算:,L=0.4m
6.2.1.2计算结果
⑴强度
满足要求。
6.2.2底板下10cm×10cm方木小愣计算
底模面板下面10cm×10cm方木计算时按连续梁考虑。
6.2.2.1计算模型
图6.2.2-1 底模10cm×10cm方木小楞计算模型
由于底腹板属于对称结构,因此取一半进行计算。
腹板下:
强度计算:q=50.1×0.4=20.04kN/m
刚度计算:q=43.6×0.4=17.44kN/m
顶底板下:
强度计算:q= 22.5×0.4=9kN/m
刚度计算:q= 16×0.4=6.4kN/m
翼板下:
强度计算:q= 19.5×0.4=7.8kN/m
刚度计算:q= 13×0.4=5.2kN/m
6.2.2.2计算结果
⑴强度
组合应力图如下:
图6.2.2-2 10cm×10cm方木小楞组合应力图
由以上组合应力图可知:
满足要求。
⑵刚度
位移图如下
图6.2.2-3 10cm*10cm方木小楞位移变形图
由以上位移图可知:
满足要求。
⑶支点反力
图6.2.2-4 10cm*10cm方木小楞支点反力图一
图6.2.2-5 10cm*10cm方木小楞支点反力图二
6.2.3底板下15cm×15cm方木大愣计算
底模面板下面15cm×15cm方木大楞计算时按三跨连续梁考虑。
6.2.3.1计算模型
图6.2.3-1 底模15cm×15cm方木大楞计算模型
方木小楞传递给方木大愣的集中力。强度计算时P分别为6kN、13.2kN、8.4kN、6.9kN、10.8kN。刚度计算时P分别为4.8kN、11.1kN、5.9kN、5kN、9.3kN。计算时按最大荷载等效换算成均布荷载进行计算。
强度计算:P=13.2kN换算成均布荷载,即k=34.2kN/m;
刚度计算:P=11.1kN换算成均布荷载,即k=28.8kN/m。
6.2.3.2计算结果
⑴强度
组合应力图如下:
图6.2.3-1 底模15cm×15cm方木大楞组合应力图
由以上组合应力图可知:
满足要求。
⑵刚度
位移图如下:
图6.2.3-1 底模15cm×15cm方木大楞位移变形图
由以上位移图可知:
满足要求。
6.3侧模计算
6.3.1侧模面板计算
6.3.1.1计算模型
图6.3.1-1 侧模面板计算模型
强度计算:q= 43.6kN/m,L=0.4m
刚度计算:q= 41.6kN/m,L=0.4m
6.3.1.2计算结果
⑴强度
满足要求。
满足要求。
6.3.2侧模面板10cm×10cm方木小愣计算
侧模面板外侧10cm×10cm方木计算时按三跨连续梁考虑。
6.3.2.1计算模型
图6.3.2-1 侧模10cm×10cm方木小楞计算模型
强度计算:q= 17.4kN/m,L=0.6m
刚度计算:q= 16.6kN/m,L=0.6m
6.3.2.2计算结果
⑴强度
满足要求。
满足要求。
6.3.3 2φ48钢管背带计算
侧模2φ48钢管背带计算时按三跨连续梁考虑。由于小楞方木的布置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因此检算应力时应按产生最大应力布载模式进行计算。
6.3.3.1计算模型
图6.3.3-1 2φ48钢管背带计算模型
10cm×10cm方木小楞传递给2φ48钢管背带的集中力为
强度计算:P=17.4×0.6=10.44kN
刚度计算:P=16.6×0.6=9.96kN
6.3.3.2计算结果
⑴强度
组合应力图如下:
图6.3.3-2 2φ48钢管背带组合应力图
由以上组合应力图可知:
满足要求。
⑵刚度
位移图如下
图6.3.3-3 2φ48钢管背带位移变形图
由以上位移图可知:
满足要求。
6.3.4 拉杆受力检算
图6.3.4-1 2φ48钢管背带受力图
根据双拼钢管背带的支反力图可知,拉杆受最大的拉力为16.5kN,设计采用φ14圆钢拉杆,套16的螺母(有效直径φ14mm,设计强度210MPa)。
F=16.5kN<[σ]A=210×153.8/1000=32.3KN 满足要求。
6.4碗扣支架计算
6.4.1计算参数
支架搭设最大高度13.4m,碗扣支架步距120cm,计算得出步数为12步。
6.4.2计算荷载
恒重荷载:
翼板处:N1=13×0.6×0.9=7.02kN
腹板处:N1=43.6×0.6×0.9=23.54kN
顶底板处:N1=16×0.9×0.9=12.96kN
经比较腹板处支架受力最不利,计算采用此处。
其他荷载主要考虑模板支架、倾倒、振捣荷载及施工荷载:
N2=(2+2+2.5)×0.6×0.9=3.51kN
则单根立杆最大轴力:N=N1+N2=23.54+3.51=27.05kN
6.4.3立杆稳定性计算
根据公式
长细比λ=l0/i=1.2/(1.594×10-2)=75.3,查表得=0.72
计算得
立杆稳定性满足要求。
6.5地基计算
碗扣支架立杆下部采用底托,施工前在地基表面先换填30cm厚拌3:7灰土,再浇注60cm厚C20砼进行硬化,砼抗压强度fc=9.6MPa。
钢管支架立杆立在底托上,底托为10cm×10cm,立杆受力按45度角对混凝土进行扩散。
根据前面计算结果,单根立杆承受的最大荷载为P=N=27.05kN
底托下混凝土受力为:
混凝土下灰土受力为:灰土压实后的地基承载力
灰土下天热土层受力为:天然土地基承载力
由上计算可得,地基承载力满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