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23:10:11
文档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简介《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和生物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介绍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微生物的营养、代谢、生长、生态,微生物遗传育种,菌种保藏,传染和免疫,分类等基础知识。实验包括形态观察、培养基制备、接种、培养,自然界纯种微生物分离,细菌检查及其生理生化反应,菌种保藏等。使学生掌握普通微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学习此课程以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必要的数学、物理与化学的知识,并学习了生物化学
推荐度:
导读《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简介《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和生物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介绍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微生物的营养、代谢、生长、生态,微生物遗传育种,菌种保藏,传染和免疫,分类等基础知识。实验包括形态观察、培养基制备、接种、培养,自然界纯种微生物分离,细菌检查及其生理生化反应,菌种保藏等。使学生掌握普通微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学习此课程以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必要的数学、物理与化学的知识,并学习了生物化学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说 明

(一)课程简介

《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和生物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介绍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微生物的营养、代谢、生长、生态,微生物遗传育种,菌种保藏,传染和免疫,分类等基础知识。实验包括形态观察、培养基制备、接种、培养,自然界纯种微生物分离,细菌检查及其生理生化反应,菌种保藏等。使学生掌握普通微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学习此课程以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必要的数学、物理与化学的知识,并学习了生物化学等课程。

(二)目的任务

1、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2、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生理、代谢、生长方式和生长规律、遗传和变异、传染和免疫、分类和鉴定以及微生物生态学等基础知识;

3、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和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学、食品卫生、环境保护和生命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中的重要应用;

4、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微生物菌种分离和培养、染色和观察、菌种选育、菌种保藏、以及有害微生物控制等基本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原理和方法。

(三)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二、教学安排与授课学时分配表

  章序号

教学基本内容

授课学时

第一章

      绪论

2

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

5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

4

第四章

      病 毒

5

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

4

第六章

      微生物的代谢

4

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4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6

第九章

      微生物生态学

4

第十章

      传染与免疫

6

第十一章

微生物的分类

4

总学时数

48

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

第一章 绪论

一、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二、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和重要代表人物

三、微生物学研究的意义

  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学、食品卫生、环境保护和生命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中的重要应用。

四、微生物的特性

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

一、细菌

  细菌细胞的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细菌的繁殖方式和培养特征。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和方法。

  重点:细菌细胞壁的结构与组成成分、芽孢的结构及其特性和细菌的繁殖。

二、放线菌

  以链霉菌属为代表介绍放线菌的形态结构、繁殖、菌落以及用途。

三、其他原核微生物

  介绍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蓝细菌和螺旋体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长特

征。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

一、概述

二、酵母菌

  酵母菌的大小形态、细胞结构、主要繁殖方式以及培养特征;简述酵母菌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三、霉菌

  霉菌的形态、细胞结构、繁殖方式和培养特征;重点介绍几种常见霉菌的特征及其用途。

四、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比较

第四章 病 毒

一、病毒的一般特点、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

二、病毒的增殖

  病毒的增殖过程及各个时期的特点;烈性噬菌体与一步生长曲线;温和噬菌体与溶源性、溶源性细菌的特点和性质。本节为本章的重点。

三、病毒的检出与定量

四、病毒的种类与分类

五、亚病毒因子

  类病毒、卫星病毒、卫星RNA和朊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组成特点;它们与动植物病害的关系,以及对生命科学理论研究的意义。

六、病毒和实践

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

一、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及其功能

微生物营养要素,如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的生理功能和来源。

二、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和化能异养型的特点和代表微生物。

三、物质进出微生物细胞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运输和基团转位的特点,比较不同运输方式的异同。

四、培养基

  培养基的概念、培养基制备的基本原则;培养基的种类及其应用。

第六章 微生物的代谢

一、概述

  代谢的定义和类型、微生物代谢的特点。

二、多样化的能量代谢

  重点讲授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与产能,光能微生物的能量代谢,化能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与产能。本节为本章的重点。

三、合成代谢

  微生物特有的合成代谢途径,固氮作用以及肽聚糖的合成。

四、微生物代谢的调节

  酶合成的调节和酶活力的调节。

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长

一、微生物生长的研究方法

  纯培养及纯培养的获得方法;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包括好氧培养和厌氧培养)。

二、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

  直接计数法、活菌计数法、重量法、浊度法等常用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三、微生物生长

  微生物生长方式;微生物的群体生长的规律;连续培养。

四、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温度、pH、氧和辐射等对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影响。

五、微生物生长的控制

  物理控制(高温、低温、辐射、干燥和渗透压、过滤);化学控制(消毒剂和防腐剂);化学治疗剂的种类及其抗菌抑菌治疗疾病的原理;抗生素的发现、种类、作用机制;微生物的抗药性。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一、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遗传、变

异的概念;证明遗传物质是核酸的三个经典实验:转化实验、噬菌体感染实验和病毒拆开与重组实验。

二、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细菌基因重组的主要方式,转化、转导、接合的机制和过程。

三、微生物的突变

  突变的类型;基因突变的规律;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的发生。

四、微生物遗传变异知识的应用

  诱变育种的步骤和营养缺陷型的筛选过程;原生质体融合和基因工程。

五、菌种退化、复壮和保藏

  菌种退化现象、退化菌种的复壮和菌种保藏常用方法。

第九章 微生物生态

一、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土壤、水体、空气、工农业产品、正常人体及动物体上以及极端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

二、微生物的生物环境

  互生、共生、拮抗和寄生的概念和典型实例。

三、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四、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微生物与污水处理,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微生物与环境监测。

第十章 传染与免疫

一、概述

  传染与传染病的概念,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

二、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皮肤和黏膜屏障、细胞因素和体液因素;补体、干扰素的概念和它们的特征及其生物学作用。

三、免疫器官与免疫细胞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的功能。

四、特异性免疫

  抗原的概念、特点、类别和病原微生物的主要抗原种类;免疫应答的3个阶段、抗体的概念与抗体的种类和结构;介绍免疫应答的病理反应、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

五、免疫学知识的应用

  免疫防治、血清学反应、单克隆抗体技术及其应用。

第十一章 微生物的分类

一、微生物的分类单元。

二、微生物的分类系统。

三、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

四、考核方法与要求

(一) 考核形式:闭卷笔试、在线测试等。

(二) 成绩计算方法:采用100分制,其中课程论文成绩占20%,作品提交15%,作业提交15%,考试50%。

五、教材与参考教材

[1]张 松.微生物学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黄文芳,张 松.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3]黄秀梨.微生物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沈 萍.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Madigan M T et al.Brock's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10/e,Prentice Hall.2003.

[7]黄秀梨.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1999.

[8]沈 萍,范秀容,李广武主编.微生物学实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文档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简介《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和生物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介绍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微生物的营养、代谢、生长、生态,微生物遗传育种,菌种保藏,传染和免疫,分类等基础知识。实验包括形态观察、培养基制备、接种、培养,自然界纯种微生物分离,细菌检查及其生理生化反应,菌种保藏等。使学生掌握普通微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学习此课程以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必要的数学、物理与化学的知识,并学习了生物化学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